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441|回復: 0

[汉语语法] “凿壁偷光”谬误考

[複製鏈接]
家邻 發表於 2011-9-30 10: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新浪网
一、引言   


    “凿壁偷光”的故事在中国可谓家喻户晓,其选自汉《西京杂记・卷二》:“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意思是说西汉的匡衡,他出身农家,家道贫寒,夜里点不起灯,不得已凿壁借邻家的烛光读书,现在用这个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二、质疑  


    可是仔细一想,这个成语故事的真实性却很不靠谱:  


    首先,据《汉书》载:“父世农夫,至衡好学,家贫,庸作以供资用,尤精力过绝人。”这说明匡衡年轻时在外拼命打工,把辛苦所赚的钱全用来读书。就算当时物价再高、地主再怎么剥削,他不至于连晚上买根蜡烛或者油灯的钱都没有吧?  


    其次,“衡乃穿壁引其光”,这句话显得非常含糊:当时匡衡凿穿的是自己家的墙壁?还是邻居家的墙壁?抑或共用的墙壁?众所周知,古代住宅跟我们现在的居住楼不同,都是独门独户,有严格的宅界,一般说来富裕人家都还设有围墙,因此匡衡与邻居家“共用墙壁”首先可以排除;匡衡凿穿自己家的墙壁看势必也是徒劳的,毕竟邻居家不可能把点着的蜡烛放在他家的墙边;所以唯一可能的就是匡衡凿穿了邻居的墙壁――但这显然是“违法”行为啊,实在为一个知书识礼的读书人所不齿!  

    最后,就算他“冒天下之大不韪”真的凿穿了邻居家的墙壁,形成了一个墙洞“以书映光而读之”,这也还是人难以置信:屋内蜡烛的灯光柔弱,其有效照明范围小,通过墙洞的光线能看到字迹吗?  


    所以,笔者大胆推测,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极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  


    三、调查  


   “凿壁偷光”的故事,不仅匡衡本人并没有这方面的自述,其同时代的文人雅士也没有旁证资料,在权威正史《汉书・匡张孔马传》中的“匡衡传”中也是只字未提,该故事仅见于《西京杂记》  


    那《西京杂记》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呢?  


   《西京杂记》是中国古代笔记小说集,该书写的是西汉的杂史。记录了西汉的许多遗闻轶事,其中有人们传为佳话的“昭君出塞”、“卓文君私奔司马相如”等许多妙趣横生的故事皆首出此书,而最为后人津津乐道的还是上面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关于《西京杂记》的作者,自初唐以来,就众说纷歧。有的说是汉代的刘歆;有的说是东晋的葛洪;有的说是南朝梁的吴均或萧贲;还有的说是一个不曾传下名字的人。据余嘉锡先生考证,《西京杂记》实际上是葛洪利用汉晋以来流传的稗史野乘、百家短书编集而成,故意假刘歆《汉书》以自重。  


    综上所述,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最多只能算是个“美丽的传说”而已!  


    但问题的关键是这个故事编造的太荒唐了,太离奇了,一个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故事居然会堂而皇之收集在《西京杂记》里――其背后是否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呢?  


    匡衡到底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四、揭露  


    中国人谁都知道宋朝有个人人唾弃的秦桧,他本是状元出身,满腹经纶的秦桧不把自己的学问用在正道上,却挖空心思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了民族英雄岳飞。但是,现在却少有人知道,西汉时期也出过一个类似于秦桧这样的丞相,这个人,就是西汉王朝的汉宣帝、汉元帝和汉成帝三个王朝时期中的学问做得名满天下的丞相匡衡――正是前面提到“凿壁偷光”的主人公!  


    匡衡陷害的是提出“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民族英雄陈汤!虽然同是丞相,但匡衡的品行比起似乎秦桧更卑劣,因为他还是个不折不扣的大贪官:  


    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匡衡代韦玄成为丞相,封乐安侯,食邑六百户。他的封地在临淮郡僮县(今安徽省泗洪县西北),计3100顷,南以闽陌为界。由于所属郡县官吏的疏忽,在疆域图中误将闽陌当成了平陵陌。这下他的封地比皇帝封给他的实际面积多了400顷。匡衡明知其中有误,却对将这些土地的租金占为己有。就这样过去了十多年,郡里一直没有发现。  


    建始元年(公元前32年),郡中重新勘绘疆域图,发现了这个错误,就上书丞相府,要求把多划给匡衡的400顷土地收回。匡衡接到郡里送来的文书,召集了自己的亲信、佐吏赵殷,对他说:“主簿陆赐故居奏曹,习事,晓知国界,署集曹掾。”第二年,全国各郡将测绘的数据上报朝廷,匡衡又问赵殷:“曹欲奈何?”赵殷回答说:“赐以为举计,令郡实之。恐郡不肯从实,可令家丞上书。”匡衡不想给别人留下口舌和把柄,就说道:“顾当得不耳,何至上书?”后来,郡中没有办法,只得把这多划的四百顷土地归还给乐安侯,匡衡对此也欣然接受,并派人将这四百顷的田租全部收回。  


    匡衡的这种行为,触犯了当时的法律――主守盗律。主守盗,即所谓掌管国家财务而监守自盗,这是一种严重的渎职行为。汉代的《九章律》中规定:“律,主守而盗,直十金,弃市。”价值十金就要判处死刑,匡衡盗收数量如此之大田租,情节严重的程度远远超过了《九章律》的规定,理应当斩。但成帝碍于他是父皇的老师,将其免为庶人,一抹到底,却没有治他死罪。  


    不久,匡衡老死于家中,给当时人们留下了一个不顾廉耻的丑恶形象。  


   五、真相  


    汉元帝上台以后,摒弃了长期以重用儒生,以儒治国,使汉朝的治国之道发生了重大变化。从此,经学教条化的学者官僚控制了朝政,他们以《春秋》为断狱的标准,以《尚书・禹贡》的内容来治理黄河,现实生活中的一切问题,都要从儒家经典中寻找解决的方法。这样做的结果,正如宣帝所说:‘俗儒迂阔’、‘不达时宜’,致使朝政日渐腐败。就在这种日益崇儒的氛围中,匡衡粉墨登场了。  


    匡衡之所以能如此快的青云直上,爬到了仕途的巅峰,靠的就是他最擅长的儒学。大凡国家有事,他都依据经书,来阐明自己的意见,这也正投中元帝的胃口!但就是这样一位满口仁义道德的谦谦君子,满腹却是损人利己!  


    不难想象,匡衡作为一个学富五车的大儒、位高权重的丞相,因贪赃枉法一下子沦落为一个罪犯――在当时人民心中会是来多大的震撼和愤慨!但汉成帝顾及颜面,极为低调了处理了这件事,这在《汉书》中得以体现:“…勿治,丞相免为庶人,终于家”(没有判刑,只是免职城了百姓,最后死在老家),  


    这位因“偷光”闻名天下的布衣宰相,却在晚年也因为这个“偷”(偷地)字而身败名裂。假如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是虚构的,那这和他“偷地”是否有着某种必然联系呢?笔者认为,这种可能性是应该有的:  


    匡衡被捕后,顿时成了人们街头巷尾议论的焦点,儒家的学说和形象遭到了严重的毁坏和打击,但由于朝廷为这事低调摆平,公开批评和谴责匡衡显得不合时宜,于是人们纷纷通过“借喻”的春秋笔法来讽刺匡衡的人品和儒家的迂腐。  


    “凿壁偷光”很可能就是当时文人墨客讽刺匡衡之作,并将之与他“偷地”的事巧妙地联系了起来,进而说明匡衡年轻时就是个人品低下的书呆子――他为了能读书,居然在邻居家墙壁挖了洞――即便他学问再高,也是小人行为!  


    由于匡衡当时的影响较大,这则民间“故事”便以讹传讹地被《西京杂记》收入。  


    六、佐证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在《西京杂记》“凿壁偷光”后面还记录了一则匡衡的轶闻:  


    横能说《诗》,时人为之语曰:“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鼎,衡小名也。时人畏服之如是,闻者皆解颐欢笑。衡邑人有言《诗》者,衡从之与语质疑,邑人挫服,倒履而去。衡追之曰:“先生留听,更理前论!”邑人曰:“穷矣!”遂去不返  


    意思是说匡衡能够讲解《诗经》,人们为他编写了一首歌谣说:“没有人会讲解《诗经》,请匡鼎来。匡鼎来讲授《诗经》,能解除人们的疑问和忧愁。”“鼎”是匡衡的小名。人们竟是如此敬佩他,听他讲解诗经的人都开颜欢笑。镇上有个人讲解《诗经》,匡衡前去听讲。同这个人讨论《诗经》的疑难问题,这个人辩论不过他,对他十分佩服,急忙羞愧地倒穿着鞋跑了。匡衡追上去说:“先生请留步,听我和你讨论刚才的问题。”那个人说:“我讲不出什么来了。”不顾匡衡而去。  


    从上面的文字中,更增加了笔者对匡衡“凿壁偷光”只是民间轶事的推测。试想,就算匡衡讲经说法再好,也不可能给他写颂歌吧,就算是有,也应该是官方之为,不可能是普通百姓;至于听他讲经后就能开怀大笑,也过于夸张了吧,毕竟匡衡不是在说相声,他是在正襟危坐地传道解惑;而最后那个争辩不过匡衡的儒士,才是真正的大儒,因为假如匡衡真的能以理服人的,这位儒士应该叩拜行大礼致谢才是!可他选择的却是夺路而走,应该是不想跟辩下去了,他这种“远小人”的行为,反而讽刺了匡衡的讲经是多么的荒诞和迂腐!  


    纵观匡衡一生的言行,可以发现,他这个人虽然借孔子言论来抬高自己,但是,他的言行价值观取向,则说明他并非真孔门弟子。  


    当时,国家出现了一系列自然灾害,但匡衡没有给皇帝提出任何赈灾抗险的具体政治建议,他却要求皇帝立即实行国家道德风化建设,他上奏说“道德弘于京师,淑问扬乎疆外,然后大化可成,礼让可兴也”,好像只要国家道德伦理制度被强化了,自然灾害就可以因此消除,侵略中国的外敌也就可以自然退却,人民大众的肚皮就自然会饱,老百姓的生活就从此会蒸蒸日上一般。  


    匡衡的这种令今人都瞠目结舌的迂腐理论,可以想象,当时的大儒对他只能是“敬而远之”了!其实,满腹经纶的匡衡一生中并没有干过什么对国家社会有益处的事情,他这个当时名满朝野的大才子甚至没有给后人遗留一篇像样的文章!  


    七 、反思  


    一个穷小子只要“凿壁偷光”苦读书,居然就能够读成三公之首的丞相,这,当然叫那些中国读书人羡慕了,这不就是十年寒窗苦,一举成名天下知的楷模么。所以,这匡衡也就成为了中国历朝历代读书人的读书做官的典范人物了。  


    但是,非常奇特的是,大概是由于历朝历代文人为尊者讳的原因吧,恐怕也是因为读书人的惺惺惜惺惺的原因吧,后世的中国人对这个丑陋到了极点的匡衡,则是非常崇拜的,因为,他的“凿壁偷光”故事通过读书人们的传播已经是家喻户晓,  

   
    但是,大家只要了解这匡衡的毕生“业绩”,你就会恶心这匡衡了,你也就自然会懂得一个道理,即,如果人们不懂得应该怎么样做人,死读书是没有用的,匡衡不就最后落得了个人财两空、声名狼藉的悲惨结局吗?!  
    
  知识,不过是一种人的能量积蓄而已,知识本身与知识运用中的价值观,并不是一回事情!一旦某个人没有学会怎么去做人,不懂得知识应该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大众谋利益的基本道理,那么,他知识越多,他可能对社会的危害性也就越大!  
    
  所以,笔者建议,今后中国的小学教育中,应该取消这个“凿壁偷光”的语文教育内容!,把匡衡这个丑陋的中国读书人永远驱除出中国儿童教育的教材!  


    一定要让孩子们了解到――“凿壁偷光”这个成语不是褒义词,而是贬义词!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