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87|回覆: 0

[漢語詞典] 動詞的優化釋義模式初探(2)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2-1-11 08: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方教育
 2)激活擴散網絡  
  激活擴散模型是Collius和Quillian(1970)提出的另一個語義表徵的網絡模型。據魯川(2000)對『移動』一詞的研究,其下又可分為衝刺型、離開型、跨越型、行走型、奔流型5種類型。(1)一旦『移動』一詞被激活,就會刺激傳遞給『沖』、『闖』、『進發』,這類衝刺型動詞又必然激發『目的地』。(2)如果『離、退、撤』這類離開型動詞被激活,又必然激發『出發地』。(3)如果『渡、穿、翻越』這類跨越型動詞被激活,其中必然激發『經過點』。(4)如果『跑、爬、游、飛』這類行走型動詞被激活,又必然激發『方式』、『方向』。(5)如果『流、滴、擴散』這類衝刺型動詞被激活,又必然激發特定的『主體』、『方式』和『方向』。對『移動』網絡中的5個次範疇還可以繼續切分,『移動』網絡具有認知上的普遍性和概括性。  
  張曉東(2003)指出:首先,激活擴散網絡模型的複雜性和可擴展性。節點之間通過相互連接組成了複雜的網絡。在此模型中,概念還可以作進一步擴展和引申。同分層網絡模型相比,該模型放棄了概念的層次性和特徵,而以語義的相似性將詞彙連接起來。在此模型中,每個概念都是一個節點。其次,因為節點之間的連接是通過概念之間的相似性程度建立的,所以節點之間連接更具合理性。最後,激活擴散模型比相對分層網絡模型更有靈活性。桂詩春(2000)認為激活擴散模型的靈活性能夠解釋各種詞彙和概念研究中的試驗效果;能夠解釋提取概念和它們的特徵的多重路徑。  
  這兩個模型對語義及語義表徵的假設在某種程度上揭示了詞彙處理的大腦機制。不同的是激話擴散網絡沒有分層網絡那樣層次分明,而更像連接主義的認知模型。它不僅能像分層網絡那樣對上下義的種屬關係做出反應,而且更像是一種語義上的聯想。  
    
  四、結束語  
    
  隨着語言學的發展,詞典學必然將吸收更多的先進的語言學理論成果,釋義的研究是近年來詞典學研究的重要課題,但從動詞釋義中動詞語義網絡的運用來看動詞釋義則是一個嶄新的視角。本文通過對動詞釋義在釋義中的重要地位的研究分析,指出了動詞語義網絡運用對動詞釋義的影響意義,拓展了釋義研究的範圍,豐富了釋義研究的層面,也為今後更深入更系統的研究提供了思路。隨着動詞語義網絡研究的深入,動詞釋義中動詞語義網絡的運用也會越來越完善,動詞釋義也會更加科學化。英國學者謝凱里特齊(A.Shaikeritch)認為語義上有聯繫的詞應該在上下文中共同出現。既然語形結構是以語音為手段將語義結構投射在表層上形成的,我們也可進一步探究處於同一語義場中的意義關聯的動詞是否能表現出形式上對應的相關;反之,通過形式的標準,是否可以探究出動詞的語義序列。另外動詞義征分析和語義分布特徵也有待深入研究。( 作者:安禮艷 熊虞)  
    
  參考文獻:  
  [1]Collins. A.&Quillian, M. Retrieval Times from Semantics Memory. In Journal of Verbal Meaning and Verbal Behavior [J]. 1969(8): 240-247.  
  [2]Lyons, John. Semant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7.  
  [3]Saeed, J. I.. Semantics.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4]Zgusta, L. Manual of Lexicography [M]. Mouton: The Hague. 1971.  
  [5]陳昌來.現代漢語動詞的句法語義屬性研究. 上海:學林出版社, 2002.  
  [6]桂詩春.新編心理語言學.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7]劉葉秋.中國字典史略. 北京:中華書局. 2004.  
  [8]陸錦林. 『切夫語法』概述.國外語言學,1980,(3).  
  [9]魯川.漢語語法的意合網絡.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10]林杏光.詞彙語義與計算語言學. 北京:語文出版社,1999.  
  [11]蘇寶榮.應當提高語文辭書編纂的理論內涵.辭書的修訂與創新.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12]於屏方.動作義位釋義的框架模式研究. 廣東:廣東外語外貿大學,2006.  
  [13]張曉東. 分層網絡模型與激活擴散模型對英語詞彙教學的啟示.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6).  
  [14]章宜華. 意義一篇章模型及其釋義功能.現代外語,2002,(1).  
  [15]趙艷芳.認知語言學概論.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2001.  
  [16]張志毅.同義詞詞典編纂的幾個問題.中國語文,1980,(5).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