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50|回覆: 0

[漢語詞典] 古時的羹與粥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2-4-20 13:5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北京日報
近,內人有疾,我每日買菜做飯,和羹煲湯,儼然家庭煮夫。讀王建【新嫁娘】詩:『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偶有心得,便與內人交流,怡然萬分。她問,羹和湯有何區別?我答,差不多,只是羹稠湯稀而已。爾後,心虛,查閱有關資料,才發現羹和湯不是差不多,而是差許多。除了稀稠之外,還有火候、製作方式等不同,譬如作羹需要勾芡,湯一般無需如此。  
  羹是會意字,從羔,意為羹中有羊肉;從美,表明羹之味道鮮美。【神仙傳】記載:彭祖善養性,能調鼎,進雉羹於堯。說明上古時代,和羹調鼎已經比較流行。【史記・殷本紀】裏說,商湯初期,名士伊尹『負鼎俎,以滋味說湯,致於王道』,意義非凡。商湯詫異於伊尹不僅是個能烹善飪的高手,還是一個懂得治國安邦的人才。於是,伊尹被廢除奴隸身份,得到重用。後來,他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賢能相國和帝王之師,也是華夏廚祖。
  據【晏子春秋】記載,晏嬰對齊景公談君臣關係時,曾用和羹為喻:『和如羹焉,水火醯醢鹽梅以烹魚肉,焯之以薪,宰夫和之,齊之以味,濟其不及,以泄其過,君子食之,以平其心。』由此可見,這個叫『五味和羹』的過程看似簡單,但配料十分講究,煮的是魚肉,配伍的是醋、醬、梅、鹽等。更重要的是掌控和羹的火候,既不能『過』,又不能『不及』,否則前功盡棄,不到『味』――這恰是治國安邦的道理。起初,我對『梅』的功用不甚了解。近日得知,梅屬於『五味』之酸。【尚書說命】中有:『若作和羹,惟爾鹽梅。』也就是說,和羹五味之說是後來逐漸形成的。和羹之始,主要注重酸咸二味,除鹽即是梅,因梅中含有果酸,可清除肉中的異味,如羊肉之膻、魚肉之腥。
  最有意思的是天子親自和羹當獎賞,受者欣喜。據說李白被召見,與帝縱論時事,多有卓見。帝悅,親自和羹,賜食。後,李白更加放蕩不羈,恃才傲物。
  對於一般百姓或落荒之人而言,和羹卻沒那麼複雜。【莊子・讓王篇】記載,孔子厄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這『藜羹』中當然沒有魚肉了,只是再平常不過的菜蔬而已。孔子以降,文人紛紛效仿,和藜羹,以戒奢侈,標清高,志而雅,卓爾不群。搜索古詩詞中『藜羹』『蓴羹』『東坡羹』等典故,真的多得讓你瞠目結舌。如陸龜蒙『況是干苗結子疏,歸時祗得藜羹糝』,皇甫冉『圖書唯藥,飲食止藜羹』,陸游『紙被平生足,半碗藜羹百味全』,朱敦儒『爭似野人茅屋下,日高淡煮一杯羹』,蘇軾『誰知南嶽老,解作東坡羹』,朱弁學『手摘諸葛菜,自煮東坡羹』,徐似道『千裏蓴絲未下鹽,北游誰復話江南』,汪琬『蓴羹菰飯原無價,莫與微官共較量』等,比比皆是。
  由羹想到粥,自然而然。就像羹湯容易混淆一樣,羹粥也是難解難分。
  從字面上來看,粥字從米從弓,會意。從米,表明熬粥要用米;從弓,引申為『拉扯放大』。二弓夾一米,左右開弓,以致穀米極力膨脹、破碎――每每觀漢字,的確由衷欽佩古人造字的智慧。
  國人食粥由來已久,可溯4000多年前的五帝時代。如【周書】中有『黃帝蒸谷為飯,烹谷為粥』,【說文解字】中有『黃帝初教作糜』等。一般而言,富人品羹,貧者食粥。像白居易得到皇帝的賜粥而『口香七日』者少之又少。當然,也不排除白氏的故弄玄虛。至於富羹貧粥,有明代張方賢詩為證:『煮飯何如煮粥強。好同女兒細商量。一升可作二升用,兩日堪為六日糧;有客只須添水火,無錢不必問羹湯。莫言淡泊少滋味,淡泊之中滋味長。』
  在古代,糧食匱乏,災荒不斷,絕大多數人食粥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如貧困潦倒的曹雪芹,就有『舉家食粥酒長賒』的無可奈何;更有許多人落至『客到惟燒柏子香,晨飢坐視山前粥』(蘇澈詩)的窘境。據說有一次,朱熹到女兒家,恰逢女婿不在家。因家貧,女兒只好給父親做了麥飯蔥湯,惴惴端上,恭奉於父親面前。臨走時,朱熹吟詩贈女兒:『湯蔥麥飯兩相宜,蔥補丹田麥療飢。莫謂此中滋味薄,前村還有未炊時。』足以見得,古人食粥多乃迫不得已。
  古時的羹和粥,確有很大差異。羹以肉食為主,殷實或富貴人家和羹五味,而貧民無肉,則加菜蔬;粥以穀米為主,可熬白粥,亦可加入肉、蔬、豆等。無論羹與粥,都彰顯了中國傳統飲食文化。我們時時可以看見,它們在人文深處閃現的身影。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