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53|回覆: 0

[漢語詞典] 『結』與『解』(2)

[複製連結]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2-4-24 11:0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藝術中國
心理因素是導致受眾對抽象藝術大搖其頭的又一重要原因。欣賞藝術作品時,受眾最直接的心理反應往往是個『懂』與『不懂』的問題。寫實風格的作品,自認爲懂得的比較多,這裡懂的範圍多限於事物的形象是否畫得逼真,故事的情節是否了解;而實際對於作品中的構圖、形體線條的組合處理,色彩的對比調和等藝術形式的問題知之甚少。這種『懂』的心理反應對主體不斷強化所產生的心理暗示使受眾的視覺優先關注具象,而置抽象形式於視而不見。久而久之,『具象觀』沉積、凝結爲『親切感』『易讀性』的心理象徵符號,最終形成一道壁壘排斥抽象藝術。走出『假懂』的心理誤區,是搭建受眾與抽象藝術理解橋梁的重中之重。『親切感』與『易讀性』也不該是人們對藝術作品的衡量標準。現實世界裡,眼睛似乎編造了一個事事『指向具象』的騙局,而使人們忽視視覺最直觀經驗的是形式與色彩。它們正是抽象藝術的精髓,而一個最爲普通的欣賞者雖然可能無法辨認出抽象作品中的形象,無法找到畫面上的敘述性因素,但卻或多或少在形色變幻中有所感悟。這種不可名狀、難於言詮的感受較之『讀懂』作品的故事性、辨識形象更接近藝術的真諦。  


  抽象藝術的審美欣賞和藝術理解上的困惑,其實是一個非常複雜深奧的問題。除了從接受角度淺談的上述兩點外,藝術家的創作理念、表現手法等藝術實踐因素從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拋磚引玉,畢竟作爲重要的藝術風格,抽象藝術在現代藝術的諸多流派紛紛曇花一現時仍保持旺盛的生命力,並隨著科技的發展,在新的時代語境下大放異彩,如何使其被更廣泛地理解接納是一個頗具現實性的課題。  

    
  參考文獻:  


  [1]【抽象派繪畫史】(法)米歇爾・瑟福著王昭仁 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2]【藝術學】楊恩寰 梅寶樹 著 人民出版社  
  [3]【對西方藝術的再認識】吳甲豐 著 中國文聯出版公司  
  [4]【抽象與移情】W・沃林格 著 王才勇 譯 遼寧人民出版社  
  [5]【藝術風格學】海因里希・沃爾夫林 著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