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524|回覆: 0

[漢語詞典] 漢字、漢語和漢字文化圈及其修辭(4)

[複製連結]
沙坡 發表於 2012-4-25 15: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漢學網
五、對漢字、漢語的崇拜和神秘文化  
漢字是中國人的崇拜對象。尤其是那些表示吉祥的漢字例如:『福、祿、壽、喜、財』等字。中國人特喜歡『壽』圖、百『愛』圖、倒寫的『福』字、瘦而長的『壽』字。漢字和漢語也是神秘文化產生的重要來源。例如咒語:A、『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個夜啼郎。走路君子念三遍,一覺睡到大天光。』B、『凡欲令婦人愛敬,子日取東南引桃枝,則作木人,書名,安而上,驗。』C、『凡男人慾求女私通,以庚日,書女姓名,燒作灰,和酒服之,立即密驗。』道教的咒語:A、『原來道家的人,早已發現六個字的重要性,實際上是六個音對人體器官的影響。這六個音就是所謂六氣:噓(口四)、呵、吹、呼、嘻。那些修神仙的道家人士們,清晨的時候,面對東方,在生氣生發的那段時刻,發出這六聲,引通體內的氣脈。當發此六音,不是大聲吹叫,而是輕輕地,聲音的大小以自己可以聽見為準,一直練習,每次作到腹中無氣時為止。』B、牙疼咒:『牙疼方:蟲是江南蟲,身是赤勇子,合向草中藏。自何來咬人?牙齒釘在梁南頭,一訂永年死。急急如律令,敕攝。』『先叫牙疼人阿嗽三聲,然後書七個蟲字,香爐上度過,釘在南牆上。』
巫術:語言的巫術――諧音法。唐李冗【獨異志】說:『鮑瑗家多喪及病,淳于智為筮之。封成云:「宜入市門教十步,有一人持荊馬鞭,便就馬取,懸東北桑樹上。無病,三年桑得財。」如其言,後穿井得錢及銅器二十萬。』『喪』和『桑』同音。『鞭桑除喪』!
『密宗所謂的三密,就是身、口、意的三重的神秘。』『密宗之所以成為神秘的特點,它最重要的部分,便是神咒「聲密」的秘密。這裏所謂的「聲密」,就是密宗所稱三密之一的「口密」,也便是一般人所謂的「咒語」』。其實在佛教之前,古代印度文化的核心婆羅門就已經很是重視咒語的作用了。
南懷謹說:『甚至,是新的科學,正在追求銀河系統的音波作用,但所研究的目標,也還沒有轉移到探索聲音與宇宙萬有生命關係的神秘作用。』『至於密宗所謂三密之一的「口密」――「聲密」,在東密而言,它所根據的,是印度上古梵文字母的聲與韻的組合。』『至於利用聲音促使人與動物等的生命,得以啟發生機,或者感受死亡的秘密等,在目前科學範圍內,還是一片空白,尚須有待新的研究和努力。』(註:南懷瑾:【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28頁、30頁、31頁。)符和道教:A、【龍魚河圖】:『天遣玄女,下援黃帝兵信神符,制服蚩尤。黃帝出車決曰:蚩尤無道。帝討之。夢西王母遣人以符授之,帝悟,立壇而請。有玄龜銜符從水中出,置之壇中,蓋自是始傳符。』B、『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泰山石敢當』。C、符其實都是漢字的一些特殊形體線條的組合。對漢語和漢字的分析和重新組合也是釋夢的重要方式之一。玩弄語言文字是算命術的重要的技巧。在漢字的基礎上產生了中國人特別喜歡的漢字遊戲文化。

六、漢字和修辭

漢字和修辭的問題,一般說來,可以從兩個方面來看。一個是修辭在漢字產生方面的地位和作用;二是漢字在漢語修辭中的地位和作用。
修辭手法是漢字構造的重要方式。比喻、借代、誇張等修辭正是漢字中運用最廣泛的手段。比喻,例如:『筆』,從竹,象竹子在風中所發出的聲音。借代,例如:明=日+月。『鮮』=魚+羊!『愛』中得有『心』!象徵,例如『物』字是用牛來象徵萬物。
在漢字的基礎上,漢語中產生了多種多樣的修辭手法,例如:析字、組字、雙關等。雙關,例如海瑞的大大的『壽』字,包含着『生母七十大壽』6個小字。聯邊,指的是連續運用偏旁相同的漢字來提高表達效果。例如:迎送遠近通達道,進退遲速游逍遙。(車馬店對聯)漢字遊戲文化大都具有強烈的修辭色彩。漢字和修辭問題,更為重要的還是文言問題。
文言是人所皆知的,然而卻是非常難下定義的一個東西。文言並不等於古代漢語,是文人創作的書面語言,它是在漢字的基礎上形成的,是漢字的超方言、超口語的產物。正如張中行所說;『漢字與聲音的關係很鬆散,因而它有多靠形狀表示意義的能力,也因此就可以不隨着口語移動,穩坐原地,建立自己的獨立王國。』(註:張中行:【文言與白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文言是超穩定的,這正如中國社會本身一樣。文言的超穩定特點是由它的超時空的特點所決定的,而它超時空的特點是由漢字所賦予的。
文言最大的文化特點是簡潔典雅。這是由一整套獨特的修辭手段所組成的。文言所具有的這一套獨特的修辭手段,正是古今漢語修辭的核心內容。在今天和以後,文言修辭手段依然是具有生命力的,是不可以輕視的。
漢語修辭學可以分為三個部分:(一)現代漢語修辭學;(二)古代漢語修辭學;(三)文言修辭學。文言修辭學不同於現代漢語修辭學和古代漢語修辭學,是不能被前兩者所代替的。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