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5077|回復: 1

[國學熱點分享] 广东粤剧的发展历史-粤剧的由来

  [複製鏈接]
夏知 發表於 2011-3-11 18:1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广东粤剧的发展-粤剧的由来

粤剧,原称大戏或者广东大戏,源自南戏,自西元1522年~1566年 (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揉合唱做念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等等的表演艺术。粤剧每一个行当都有各自独特的服饰打扮。最初演出的语言是中原音韵,又称为戏棚官话。到了清朝末期,知识分子为了方便宣扬革命而把演唱语言改为粤语广州话,使广东人更容易明白。粤剧名列于西元2006年 5月20日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内。西元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粤剧是广州地区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剧种,享有“南国红豆”的盛誉。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在东南亚以至欧洲、美洲、澳洲等华侨、华人居住地区也常有粤剧演出。粤剧是北方一些剧种,主要是戈阳腔、昆腔、徽班、湘班等与广东本地民间曲调如南音、粤讴、木鱼、龙舟等融合而成的。腔调以梆子、二黄、西皮为主。兼容并蓄、通俗易懂、音乐优美是粤剧的主要特点。



粤剧的发展历史

  元朝以前

  粤剧的起源于中国民间齐言民歌的兴起,最早可上溯先秦的《诗经》,但这是中国全部板式变化体戏曲如京剧、粤剧,以及诗赞类戏曲如上海越剧、黄梅调的共同起源。

  中国齐言体民歌,发展至中古时代,即魏、晋和唐代,达到空前的高峰,更形成了一代的文学体式——唐诗。这些讲求平仄,秩序井然的齐言体民歌,在唐代佛教寺庙的俗讲表演中,不但形成说故事的内容,也加入了节以木鱼的节拍特色。可是,由于长期处于社会低层,加上受外来音乐影响的宴乐〔或称燕乐〕,在唐代一直为统治阶层所欣赏,所以并没有很大的发展。而由宴乐发展出来的词乐,历经唐宋,更形成了律分宫调的戏曲。

  元朝

  杂剧成了最受欢迎的戏剧种类。当时称一幕戏为一折。以后只选演一幕戏便称为折子戏。粤剧有很多剧目是由元朝杂剧流传下来的,甚至某些粤剧的传统戏码是跟杂剧完全相同,例如《西厢记)、《窦娥冤》、《踏雪寻梅》、《倩女离魂》、《赵氏孤儿》等。

  明朝

  明朝归有光所编写的《庄渠遗书》卷九记录了明代正德16年(1521年)钦差魏校的《谕民文》,内有“倡优隶卒之家,子弟不许妄送杜学。”“不许造唱淫曲,搬演历代帝王,讪谤古今,违者拿问”等说话。这可以说是广东有关戏剧最早的文字记录。据《新会县志》记载,明成化初年,当地的“乡俗子弟多不守本业,事戏剧度日”。明代嘉靖40年(1561年)《广东通志》便有所记载:广州府“二月城市中多演戏为乐,谚云正灯二戏”,并有“搬戏难成器,弹弦不是贤”的俗语,所以“江浙戏子至,必自谓村野,辄谢绝之”。这证明当时已经盛行大戏。

  到了明代,南戏的弋阳腔已在广东流行,昆班、徽班及江西、湖南戏班经常进入广东演出。根据《粤剧史》,广东出现一个女花旦,名叫张乔,南海人,是一名青衣(戏子)。原籍苏州的她出生于广东,因为她母亲是苏州昆腔戏子的缘故被记载为昆腔班女戏子。可见各地戏班中人开始在广东落地生根。[2]虽然广东人受了外来的薰陶而开始学习演戏,但是在成化年间,学戏仍未被保守人士所接受,石湾太原霍氏族谱曾有禁止良家子弟学戏的家箴。后来渐渐才出现组成本地人为主体的戏班,并过渡到本地人为全体的戏班。为区别两者,前者被称为“外江班”,后者被称为“本地班”。

  粤剧不但吸收了弋阳腔的特色,并且与徽剧(安徽)、汉剧(湖北)、湘剧(湖南)、祁剧(湖南)、桂剧(广西)有血缘的关系。因为所演的剧目、唱腔、音乐、表演方式等等,与徽、汉、湘、祁、桂剧大致相同。例如:《晴雯补裘》和《独占花魁》这两出戏码,《铲椅》、《跳台》、《夜战马超》等南派武打剧,桂剧和粤剧完全相同。虽然说外江班接近徽班,本地班接近西班,但其实本地班建立的初期,主要区别在组班的人。本地班是由本地人组成,主要是指本地艺人组成的专业戏班。可是有时候也可以包括一些农民在进行季节性演出活动而临时组成的戏班。

  “未有八和,先有琼花”在戏行中是无人不懂的。琼花会馆始建于明代万历年间。根据《佛山忠义乡志》的记载:“镇内有会馆凡三十七,琼花会馆建筑瑰丽,为会馆之最。”。当时琼花会馆坐落于“优船聚于基头,酒肆盈于市畔”的大基铺(即佛山市红强街区)。当时会馆门口有四条大柱,还有个亭子。馆门口的牌匾是“会馆”两字,全馆的面积比当时的祖庙还大。全馆共分三进:第一进是钟鼓,继后有可拆可合的临时舞台;第二进是琼花宫大殿,大殿前是天阶;第三进是会所。华光诞时戏行中人汇聚琼花宫大殿祭祀华光帝。琼花会馆附近就是佛山大基尾河边的琼花水埠,方便坐红船的伶人上岸或到其他地方演出。据说伶人最初雇用紫洞艇作为戏船,后来加上帆哩,在船身绘画龙鳞菊花图案,船头髹成红色,因而称为红船。





广东粤剧的发展-粤剧的由来
 樓主| 夏知 發表於 2011-3-11 18:21 | 顯示全部樓層
粤剧博物馆见证粤剧曲艺发展历程

作为重大城市文化工作目标,我市博物馆之城的建设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我市博物馆数量达到了17座。而落户于道滘镇粤晖园内的粤剧博物馆就是反映东莞传统文化的历史资源类博物馆,它在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增厚城市人文积淀,展示城市精神等方面将产生巨大作用。

    东莞粤剧博物馆是收藏、整理、研究和展示东莞粤剧文化遗产的专题性博物馆,它的建设得到粤港两地文物界、粤剧界的领导和专家的大力帮助,是继佛山广东粤剧博物馆之后的又一反映粤剧专题的博物馆。作为我市博物馆之城建设的重要项目,它是东莞粤剧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粤剧博物馆虽然面积不大,但就精而美,巧妙的布局,详尽的内容,丰富的藏品,让市民们在一馆之内尽知粤剧曲艺事业发展历程。“从红船到南国红豆”讲述了粤剧的成长和发展创新;“莞邑红豆分外红”介绍了东莞的粤剧名家、世家及群星;“曲艺之乡”展风姿则介绍了莞邑曲艺种类、曲艺之乡、演出情况等;另外还有很多粤剧知识的介绍说明。

    博物馆里的多数展品都是从各地搜罗回来的有关粤剧的珍贵文物,其中就有不少何非凡的后人、粤剧界陈氏家族、黄氏家族后人无偿捐赠的珍品。

    何非凡侄女、粤剧名家何伟凌:“我好希望全世界人都知道何非凡,好荣幸能够有一个博物馆来展出他的东西,好希望我自己可以出一分力。有些以前的照片、曾经穿过的戏服拿出来可以给人对证一下,以前何非凡是穿过这件戏服的。”

    为了弘扬传统文化,社会各界对东莞粤剧博物馆的建设都非常支持,并寄予厚望。

    粤剧名家陈小茶:“将历史粤剧的发展方面,都能够将它建成一个博物馆,写成这么多文字,使到代代相传,这点我们作为粤剧的老艺人,感到很高兴。”

    广东省博物馆副馆长莫鹏:“内容好丰富,筹备了半年,能够办成这样,十分不错。以后的发展还要不断精选与粤剧有关的藏品充实内容,这样就更加好。”



(道滘广播电视站记者:王艳)
广东粤剧的发展历史-粤剧的由来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