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95|回覆: 0

【民間國學推行】篤誠力行的山西民間國學研推者衛方正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1-3-7 19:2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民間國學推行】篤誠力行的山西民間國學研推者衛方正

1月11日,一座高9.5米、重約17噸的孔子雕像坐落在國家博物館北廣場。這裡緊鄰天安門廣場,面對川流不息的東長安街。

一種文化,在官方已經失去的時候,民間往往對其進行了最大限度的自發保存。最終,追尋這種文化,也只能去民間。所謂『禮失求諸野』。

經過5年醞釀,眼下『國學』似乎已從暗香浮動的一角之隅,轉爲家家爭發的遍地開花。但有關國學其實仍是個難免尷尬的話題——『國學』似乎始終與『無奈』及『窘迫』如影隨形。如今,在體制之外,民間的國學研究者和推動者,其生存軌跡和狀態究竟怎樣?是輝煌?是平淡?是落魄?

從省報『資深記者』到民間『獨立學者』

34歲的衛方正是山西文瀛書院院長。3年前他是一家省級報社的主任記者。

在衛方正的自述里,他出生在洪洞一個偏遠山村的窮困家庭,自小被認爲傻和啞,6歲才開口說第一句話,其後以過目不忘和成績優秀聞名。在村小學上四年級時他做了平生第一首兩句古體詩:『仰天微笑出門去,手把江山還家來』;5年級他借遍閱遍了全村人家的書;中學他讀了所有能找到的先秦諸子典籍,始悟『神交古人』,隱隱覺得自己將來從事的行業必與傳統文化有關。

每個假期他去看工地、干粗活,還學過一點中醫。高二那年,突然有一天他陷入『清靜自然』與『奮發有爲』的思考矛盾中不能自拔,無奈不得不休學。

一年後,他『穿透牛角』,悟了,安詳了。

1998年,衛方正進入洪洞縣報社成爲一名編輯。在他之前,同一間辦公室的同一個座位的主人,是一位後來獲得魯迅文學獎的山西作家。每個深夜『樓上亮燈的那個窗就是衛方正的』——他成了縣城的一個符號。兩年後,他帶著一點名氣、一大摞作品和1200元錢來到省城闖蕩,應聘於一家媒體。他創造過一夜寫兩篇特稿的紀錄,也獲得過一堆業務獎狀。他曾爲弱勢群體奔走呼籲,也曾見證角落裡的爭鬥與黑暗。他給父母在老家買了一所房子。

在媒體『混』的幾年中,他與傳統文化始終不離不棄。記者生涯成爲了催熟劑。2006年,他與媒體相互揮別了:他想明白了自己的路——沿著國學學術研究方向走。

衛方正的名字仍然出現在報紙上,只是不再是以記者身份,而是以專欄撰稿者的身份——他開設了『弟子規』專欄,一日一講。他開辦了一所書院,按照自己梳理出來的思路和學習經歷去講授國學課程:先秦經典、文章精粹、國文寫作、高中文言文、少年趣味歷史……『傳承國學,開發智慧,讓青少年從小與經典同行,與聖賢爲友,讀千古精華,打一生根基。』

書院開在他的租住屋裡,那真是一間寒簡的陋室,除了書。彼時國學在山西興起不過一年,社會認知度有限。最冷清的時候,來上課的只有一個學生,老師也只有他一個,生存難以爲繼。最苦的時候,他連坐公交車的錢都沒有,需要去打短工維繫。但他堅持下來了。2008年,書院的學生開始多起來,越來越多。

一個學歷既不高、也並未師出有門的草根,憑什麼就能以國學立穩腳跟呢?書院生源的口口相傳之外,他在省城文廟國學大講堂開設的周日【論語】公益課,歷時兩年多周周不輟,也爲他贏得了穩固的聽眾。聽課的粉絲常會特意爲他帶去早點。漸漸地,來書院上課的成年人比小孩子多了;漸漸地,不止一家報刊請他撰寫專欄,有各式各樣的單位機構邀他去演講。滾動的小雪球日益大起來。到如今,他的各類講座已達600場以上,半數是公益的。

在一位學生家長的贊助下,2010年年初,衛方正的文瀛書院鳥槍換炮,搬到一處公寓中,完全具備了一所小書院的條件。從周一到周日,課程排得很滿:四書、說文解字、【黃帝內經】和【道德經】研習班、史記……每周兩次固定的公益讀者沙龍活動,也吸引了各個領域的求知者參加。

在他名爲『布衣衛』的博客上,毛澤東的名言成爲他的標榜:『我們必須走大路,小路,直路和彎路。走過白天是黑夜路,走過黑夜是白天路,走過天涯還有路!走上坡路、下坡路、岔路和斜路,還要準備走絕路!走完絕路,我們再趕路!』

從國企幹部到學堂『爸爸』

『古聖先賢孝爲宗,萬善之門孝爲基。禮敬尊親如聖賢,成就生命大意義……』悠揚的歌聲從省城一所私塾傳出。趙老師帶著孩子們一遍遍地唱。孩子們目光清純,歌聲稚嫩。

年近四旬的趙老師清瘦,儒雅。4年來,他看護著一群3—6歲的孩童,教他們灑掃應對、識字讀書,規範他們起居飲食,陪孩子一天天成長,痛並快樂著。

趙老師本是一名經濟師,曾在國企擔任中層幹部。他多才多藝,曾師從名家學習男高音,英語會話流利,還畫得一手好畫、撫得一手好琴、兼作過播音主持,且攝影准專業、能烹飪各種美食,能修理各種家電……但如今他只是一名私塾主人。

他曾在自己孩子身上實踐零歲早教方案。2005年接觸到國學經典教育後,他覺得就像上天爲他打開了另一扇窗戶,陽光傾瀉而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中正平和讓他領受到從未有過的心靈洗禮。他開始精進勤勉地學習傳統文化,併到山西首家民間國學書院做了一名義工,烈日下寒風中站在街頭髮放【論語】講義宣傳冊,講解學習國學的意義。

『近百年來西學漸進,以傳授知識、訓練技能的分科之學替代了舊學,此前千年的教育,以國學爲主,是勤研經史、學爲聖賢的生命之學。人格的養成和國家民族文化的傳承並非有了知識就能成功。』出於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趙老師拋棄了曾經的社會身份和一切,和同仁們創建了一所幼兒家學,意欲將文化從『根』救起。那是2006年秋天。

半年間沒有招來一個孩子。趙老師不氣餒,每日靜心學習,又赴北京私塾實踐。次年3月,他們迎來了第一批7名幼兒。寬敞明亮的房間都讓給了老師和孩子們,他在自己那間窄小的辦公室打了三年地鋪。『君子憂道不憂貧』。苦點沒關係。

辦家學不易。4年間家學『流離失所』,搬了三次家,每次搬家抬、扛,蹭得傷痕累累,結痂久不落。但心血沒有白費。孩子們不僅熟背中華經典,而且涵養了性情,變化了氣質。孩子們都愛他,喊他『趙爸爸』。第一批孩子畢業了,與同齡幼兒相比他們成績不俗:能熟背蒙學經典、四書、【易經·繫辭】及唐詩三百首;識字兩千多……分別那天,孩子們與老師抱在一起痛哭。『捨不得學堂,捨不得趙老師』。

『該學童品性端莊,溫良敦厚,勤奮質樸,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具備了學習中國文化的紮實基礎,如能持之以恆,勤學不輟,日後大器必成。今日畢業離園,特發此證,以資鼓勵。』畢業了的小朋友上了小學,每天回家都要看看這張掛在床頭的畢業證。

孩子不斷增多,辦學難度也大了。如何快樂讀經?如何面對老師的流動?如何接軌?……趙老師有許多迷茫,但不氣餒。他始終在困頓中堅持著。他從不在意學生人數的多寡,也無暇理帳,每日只是專心教學育童。4年後算總帳發現入不敷出,他淡然一笑:『只要能運轉就行』。

2010年年末很冷。他帶著幾位家長和孩子赴京拜訪清華北大名師,謀求經典幼學與體制的『接軌』。他還特意帶孩子去參觀北京天文館。面對浩瀚宇宙,他深有感觸:『文化不是門面,不是裝飾,它可以讓我們安身立命,也可以讓我們經邦濟事。但現在我們文化的傳承中,安身立命這一塊丟了,變成了純學術、純知識,這就遠離了生命,遠離了生活,我們沒有把它轉化出來,這中間缺了什麼?缺的正是童子功,所以我們才不畏艱難辦私塾,苦練童子功。中國文化很大一個特質就是它的王道精神,要擔當、要勇於實踐,既要自強不息,又要厚德載物,既要腳踩大地,又要眼望星空,前者是不脫離實際,篤誠力行,後者是志存長遠,理想高懸。』

從『陶朱公』到『私塾先生』

2006年國學在山西尚無熱度,穆儒(化名)以推動者的身份出現在一次中華文化經典誦讀活動中。作爲一名小有成就的商人,在一般人眼中他是理所當然的『成功人士』。但這遠非他追求的全部。『幼時愛慕辭章然中道輟學,在單位時毅然辭職下海。十年工十年商,憑仁厚誠信白手起家,一點點打拼算得境至小康。然苦尋人生信仰不得,世事煩擾。始終想要找回自己、找回精神之「根」。』生意之餘,他與樓台場館無緣,而是每月專程赴北京大學聽名師大家授課,如飲甘霖,日日精進。

他將自己的孩子送進一所國學幼兒園就讀,孩子的進步令他萌生了自己創辦私塾的念頭。這個說到必要做到的人從不抱怨艱難險阻,一步步卻邁得踏實。2009年夏,他的私塾正式開學了。『志於道——探尋人立於天地間之生命真諦。據於德——視明己之明德爲根本,於富貴、貧賤、威武等外在環境下保持德性不虧!依於仁——人心皆有仁,爲愛之源泉,覺醒之源泉,當時刻以仁愛存心,視弟子爲至親,傳人道,授修齊治平之業。解人生,學業之惑。搏之以文,約之以禮,以繼往聖之絕學,續中華之道統爲己任!游於藝——學而時習,寓教於樂。廣博見聞,不拘一格。詩書禮樂,灑掃應對。琴棋書畫,言談舉止。寬嚴有度。獎懲分明。教育之道無處不存,教學相長,游在其中,樂在其中。』這便是他的師者信念。

誦經讀典,琴棋書畫,習武強身,外出遊學……一年間,從幾名幼兒到三十多名學童,他的私塾里孩子越來越多,從最初的少有認可到如今的慕名求學。慕儒近不惑之年而棄賈從教,將精力完全轉入了私塾的管理。他以他的積蓄維繫著學堂的運轉,無悔無怨,甘之如飴。

對我們的採訪他謝絕了多次。說『不想趟渾水,只想先踏實做些事方好實至名歸。因所感盡在「國學,國人覺醒之學」。他日,我中華文化必大放異彩。』

從曾經『腰纏百貫』的商人到『兩袖清風』的教師,三年間,他完成了身份與事業的轉變,完成了人生理想的鋪墊與並軌。

後記

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體味到國學的智慧與光輝,另一方面,也有爲數眾多的盲從與發自理性的質疑並存。有戲言曰:當下是『四子興儒。何謂四子?瘋、傻、騙、呆』。在國學圈內,大家也認可『國學,有人信、有人用、有人吃』的說法。許多人認爲,『國學之人』多半困頓,有著迂闊和自卑下的狂傲。以國學安身立命,或者只是他們生存的某種手段而並非生命與信念中的執著。

然而整個社會則仿佛日益看重起『國學』這兩個字。

事實不止一個面。我們的目的,在於提供對現象的另一種觀察思考的視角。

(2011年01月14日三晉都市報) (首席記者 馮迪)


/ x4 ^) h* H; Z/ u
# L4 f# z- ?  A0 R0 F4 y【民間國學推行】篤誠力行的山西民間國學研推者衛方正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