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739|回復: 0

诗话清明(图)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0-3-29 13: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329486372437243.jpg

! E) `( H+ ^8 U7 q+ b
0 U$ I( B+ i0 I+ M2 e4 I4 p+ C5 c- {
    在我国的传统节日中,清明节比较特殊。其他节日,如端午、中秋、重阳、春节等,都很喜庆热闹。惟有清明节,要通过祭扫坟墓,作为对祖先的“思时之敬”;二十四节气中,确乎也只有清明成为了节日。同时,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久而久之,“清明”“寒食”往往并提,甚至合二为一。古往今来,人们在清明节这天通常进行两项活动,一是扫墓,二是踏青,都留下了许多诗坛佳话。
) r8 {/ C6 ?4 h+ J' a* {' B
. F' T) r& S/ g' W    按照民间习俗,清明这天,人们要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亲人墓前,然后焚化纸钱进行祭拜。写哀思逝者悲痛心情的,似乎要数宋代诗人高菊涧《清明》一诗最为著名,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柳暗花明,景色旖旎,但已逝的亲人却享受不到这大好春光了,怎不令人痛断肝肠?宋代诗人杨万里《寒食上冢》写到:迳直夫何细,桥危可免扶。远山枫外淡,破屋麦边孤。宿草春风又,新阡去岁无。梨花自寒食,进节只愁余。诗人行走在扫墓的路上,睹物伤怀,把千言万语归结为一个“愁”字,表现出一种莫名的哀伤心境。
$ E; R) t* d* n9 o0 D2 s/ u8 W9 {$ N  S5 w8 G
    历史上,太平年间的清明,文人雅士做诗填词,只是寄托哀思,发出人生无常的叹息。但假如生逢乱世,诗中则会流露出家国民生之痛。唐朝一首诗,专门描写清明时节乱军过后村落皆空的悲惨情景:水自潺潺日自斜,尽无鸡犬有啼鸦。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明代诗人高启也有“满衣血泪与尘埃,乱后还乡亦可哀。风雨梨花寒食过,几家坟上子孙来?”的诗句,反映出元末明初战乱过后人烟萧疏、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 3 E& a5 S* P4 C. R2 R- @& T" J

$ H, ^# M6 r# F! J- B/ ]; P    清明又名“踏青节”,概因“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最宜外出郊游。清明踏青的习俗,据考证起于唐,盛于宋,时人谓之“游春”。唐、宋均是诗词鼎盛的朝代,故留下了更多传世之作。描写春光之美的,如:“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愈《寒食》);“满街杨柳绿丝烟,画出清明二月天”(韦庄《丙辰年遇寒食,城外醉吟》);“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欧阳修《阮郎归・踏青》)。写游人之盛的,如:“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吴惟信《苏堤清明即事》);“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程颢《郊行即事》)。
4 P& P( ~5 s- A  V# W- F. P. P* _# X1 q+ y/ |/ m% r  f7 l$ J
    写清明这日心境的,当然莫过于唐代诗人杜牧那首著名绝句:“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此外,北宋一代文豪苏东坡“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亦堪称绝唱。另一位宋代词人吴文英则写道:听风听雨过清明,愁草瘗花铭。楼前绿暗分携路,一丝柳、一寸柔情……词句清幽婉丽,低回缠绵。近代弘一法师李叔同的“一杯浊酒过清明,觞断樽前百感生。辜负江南好风景,杏花时节在边城”,则凄恻伤感,别有怀抱。
4 G  ^) b; z& t! q% ?# _1 `
9 `4 J! ~/ U( _  E    从古至今,写清明的诗词还有很多。当我们清明扫过墓后,漫步田间野外,陶醉于万紫千红的大好春光之中,再去吟咏前人那些美妙诗句,细细体味其中的清愁幽恨,会不会别有一番感触呢?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