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39|回覆: 0

[婚慶禮儀] 婚宴司儀之歷史演變(圖)

[複製連結]
家鄰 發表於 2010-5-26 10:0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526366211070180.jpg



    司儀並非新生事物,其歷史久遠。【周禮・秋官】中稱司儀爲專門接待賓客者,並且在隋、唐、宋、明、清時就有司儀署。而到了現代,【現代漢語詞典】中明確解釋『司儀』爲:『舉行典禮或召開大會時主持儀式的人』。婚慶典禮是大事,自然少不了這樣的主持者。

    人們常說:『婚姻大事』。足見婚禮在人們心目中地位的重要。在婚禮上,老百姓總喜歡拿最好的東西示人,而在婚禮慶典上作用舉足輕重的司儀也隨著歷史潮流漸漸轉變,我們特別採訪了一些老揚州和婚禮司儀,讓他們來講講這一行當的歷史變遷。

    古代

    婚禮由媒人穿針引線


    古代婚禮多由媒婆操持。在古代,沒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合法性是不被認可的。故而,媒婆乃是社會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實際上已成爲一種職業。從業者以中老年婦女爲主,通常以『媒婆』稱之。【詩經】中就有『娶妻如何,匪媒不得』的詩句,說明早在周代,媒人就已成爲婚姻的要件了。後代的禮制和法律中,都明確規定,婚姻必須有『媒妁之言』,比如【唐律】中規定:『爲婚之法,必有行媒。』按照古代的禮制,標準的婚姻要經過六個環節――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親迎。基本上每個環節都需要媒人穿針引線。

    『過去,一般人家的婚禮儀式基本上都由媒婆代勞,當官或者商人等社會地位較高的人家,則專門請一個有一定身份的禮賓來主持。』揚州學者黃繼林說。

    改革開放前

    被叫做『幫著念念的人』


    從解放後到改革開放前,司儀不是個專門的職業,那時的司儀沒有名字,被叫做『幫著念念的人』,一般都是單位工會的幹部擔任這一角色。

    老揚州陳金龍告訴記者說:『那個時候的婚禮,婚嫁的儀式程序寫在半張大紅紙上,貼在牆上毛主席像的旁邊。婚嫁時一定要手拿語錄向毛主席像三鞠躬。誦讀儀式程序的人在那個年代沒個正式名稱,大家都說「幫個忙,你來念念」。這個活兒其實很好干,幾分鐘就完事,對人的要求就是當眾講話不怯場。』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