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938|回复: 0

[婚庆礼仪] 婚宴司仪之历史演变(图)

[复制链接]
家邻 发表于 2010-5-26 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W020100526366211070180.jpg



    司仪并非新生事物,其历史久远。《周礼・秋官》中称司仪为专门接待宾客者,并且在隋、唐、宋、明、清时就有司仪署。而到了现代,《现代汉语词典》中明确解释“司仪”为:“举行典礼或召开大会时主持仪式的人”。婚庆典礼是大事,自然少不了这样的主持者。

    人们常说:“婚姻大事”。足见婚礼在人们心目中地位的重要。在婚礼上,老百姓总喜欢拿最好的东西示人,而在婚礼庆典上作用举足轻重的司仪也随着历史潮流渐渐转变,我们特别采访了一些老扬州和婚礼司仪,让他们来讲讲这一行当的历史变迁。

    古代

    婚礼由媒人穿针引线


    古代婚礼多由媒婆操持。在古代,没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婚姻的合法性是不被认可的。故而,媒婆乃是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实际上已成为一种职业。从业者以中老年妇女为主,通常以“媒婆”称之。《诗经》中就有“娶妻如何,匪媒不得”的诗句,说明早在周代,媒人就已成为婚姻的要件了。后代的礼制和法律中,都明确规定,婚姻必须有“媒妁之言”,比如《唐律》中规定:“为婚之法,必有行媒。”按照古代的礼制,标准的婚姻要经过六个环节――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基本上每个环节都需要媒人穿针引线。

    “过去,一般人家的婚礼仪式基本上都由媒婆代劳,当官或者商人等社会地位较高的人家,则专门请一个有一定身份的礼宾来主持。”扬州学者黄继林说。

    改革开放前

    被叫做“帮着念念的人”


    从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司仪不是个专门的职业,那时的司仪没有名字,被叫做“帮着念念的人”,一般都是单位工会的干部担任这一角色。

    老扬州陈金龙告诉记者说:“那个时候的婚礼,婚嫁的仪式程序写在半张大红纸上,贴在墙上毛主席像的旁边。婚嫁时一定要手拿语录向毛主席像三鞠躬。诵读仪式程序的人在那个年代没个正式名称,大家都说‘帮个忙,你来念念’。这个活儿其实很好干,几分钟就完事,对人的要求就是当众讲话不怯场。”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