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670|回覆: 0

[儒學動態] 國學心解 儒家至德中庸變通的內涵(圖)

[複製連結]
沙舟 發表於 2010-5-26 10:0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W020100526362315987160.jpg


    『中庸』為儒門稱道的至德,【論語】中僅一見:『子曰:中庸之為德也,甚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庸】中,明言『子曰』的『中庸』共六見。這七見中,孔子均未就其內涵作具體闡述。後儒就此多所發揮;近現代學者對此亦很重視,然論述不一,或以為符合辯證法,或以為是形而上學。近年胡念耕先生有【孔子『中庸』新解】一文,綜諸說,考字義,有新解,認為孔子推崇的『中庸』,其真實含義為『遵循周禮準則奉勞不已。』從孔子的道德理論學說意義上看,此說頗為合理。然就哲學意義上,特別是從方法論意義上看,孔子講『中庸』似有更深的內涵。茲試論之。

    『中庸』之『中』,在金文中的意義,郭沫若說有『中心』、『圓心』之意,作為動詞有『命中』之意。朱熹言『中只是個恰好道理』,尤其有理。至今河南方言稱對、稱好、表贊同,亦說『中!』正是此意。

    『中庸』之『庸』,【說文】云:『庸,用也,從用,從庚。庚,更事也。』庚為更事,即改事。庚又有續義,孔子尊周禮,以周禮為標準、為中,故中庸即『遵循周禮準則奉勞不已。』

    對『中庸』更進一步的解釋,要注意『庸』即用的連續性:用之不已。不已即不斷,是不斷地、經常地、持久地運動。朱熹所言『中只是個恰好道理』,即今百姓所言『正好』是也。這個『正好』是什麼意思呢?即既不走極端,又不搞折中主義,不取『中間路線』,而是以原則為主導兼顧對立面的意思。

    為什麼又是不搞折中主義,不取中間路線呢?因為孔子主張『和而不同』,取中間,即把事物平分為二,彼此等同,也是一種極端。正如孟子所言『執中無權,猶執一也;所惡執一者,為其賊道也,舉一而廢百也。』(【孟子・盡心】)而孔子所取的是『和』:『和為貴』,不是『同』。如果搞折中主義,對立的雙方等同了,就是無差別境界,是靜止的,事物就不能發展了,那就意味着毀滅。所以,『中庸』之中,不是『折中主義』之中(即同),而是和,這才是『正好』、『恰到好處』,說穿了,是說在運動中把握平衡,是不平衡的平衡,即堅持原則,但不死守原則,要兼顧對立面。

    我們知道,孔子尊崇周禮,講仁政禮治,『克己復禮為仁』,以周禮為基本原則,這是不能隨意動搖的。在堅持這一原則的前提下,可以根據現實情況有若干變通,通過適當的變通實行周禮的大原則。這在方法論上有積極辯證法的合理成分。

    以今觀古,孔子的失誤主要不在方法論上,而在其政治倫理思想的基本原則即周禮上。周禮的本質是等級制社會關係,與今天的民主制不相容。這是孔子無法超越的時代局限。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