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42|回覆: 0

夏鼐子女代表夏正炎在【夏鼐日記】出版座談會上的發言

[複製連結]
酒滿茶半 發表於 2011-10-27 21:3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中國考古網

    今天,社科院考古所和華東師大出版社在這裡舉辦【夏鼐日記】出版座談會,邀請各位領導和專家學者共同慶賀【夏鼐日記】的成功出版。我們作爲夏鼐同志的子女和日記整理的親歷者,能夠前來參加,感到非常激動和十分榮幸。

    父親是從剛剛進入燕京大學的1931年正式開始寫日記的,數十年如一日,基本上沒有間斷過,直到1985年6月17日中午,父親還利用午休空隙,略略數語,記述了當天上午在所內參加的接待外賓活動,未及寫完,由於下午時分突發腦溢血,隨即於19日離世,記了幾十年的日記戛然而止。父親去世後,日記即靜靜地躺在他生前用過的書箱裡。當年,王廷芳同志因查對有關郭老的資料,來過家裡查閱過父親的日記,看到保存如此完整、內容如此豐富的日記,非常感慨,他隨即在考古所倡議,應將父親的日記整理出版。之後不久,又有社科院近代史所等單位的同志關注過父親日記。此事受到社科院考古所領導的重視後,即於2000年11月由考古所出面牽頭,王世民同志具體策劃組織,我們子女全力配合,正式啟動了日記的整理工作。

    整理工作中遇到難點主要有:一是工作強度高。父親日記經年累月總共留下有二十多本之多,當初粗略估計有數百萬字。謄抄工作由我們分工合作,我們姐弟四人分擔將近90%的謄抄任務,王世民同志則負責謄抄專業性較強的留學和西北考察部分。當年,我們姐弟幾人多已年齡較大,年長的七旬左右,年輕的接近退休,身體條件都不是很好。大姐素琴、大哥正暄當時尚不太會使用電腦,但憑著紮實的筆書功底,硬是忍著頸椎病痛等身體的不適,各自完成了將近百萬字的抄寫任務,每頁400字的稿紙摞起來有一尺多高。正楷、正炎兩兄弟仍在上班,單位的本職工作也很忙,都是抓緊業餘時間在電腦上進行錄入。大家幾乎都在爭分奪秒、廢寢忘食地進行著謄抄。歷經三個寒暑的緊張工作,終於在2004年,大體完成了日記原件將近400萬字的謄抄和錄入;二是工作難度大。本來我們對難度問題是有思想準備的,實際做起來其難度又超乎想像。主要是由於日記字跡多是用鋼筆書寫的行草體,有的地方會很難辨認,尤其是四十年代後的日記,字跡特別細小,經常需要拿放大鏡進行耐心揣摩。日記中經常出現的眾多的專業性內容,父親習慣直接使用原文表述,特別是外文的人名、地名和書名,而且字跡多爲熟練的英文連寫體,我們儘量加以識讀,一時實在解決不了或沒有把握的,只好留作暫時空缺和不確定,以待後期專門下力氣加以解決;三是工作經驗不足,由於我們第一次參與整理這樣廣泛內容的日記史料,在起始階段,對個別地方的文字曾有所節略,例如校園生活期間師友間的某些議論和所述趣聞,各門功課的中外文考試題目,返溫探親的生活細節,戰時旅途的苦難遭遇,以及在史語所期間的某些活動。後期在協助王世民同志將清樣與原件核對的過程中,對此類記敘全都進行了增補,使之恢復原貌,確保日記的史料價值。

    父親的日記歷經五十餘年漫長歲月,以及期間發生的旅途不測、戰爭洗劫、政權變遷和文革磨難,能夠完整地保存下來,實屬不易。在父親生前,我們也未曾接觸過他的日記,只是通過這次整理工作,才第一次如此深切地了解到父親的不凡的人生經歷和豐富的內心世界,尤其使我們深深感懷的是,父親對家庭和子女所付出的畢生辛勞。我們感到,將父親日記的整理出版,是我們子女義不容辭的責任,我們慶幸能有機會參與這一工作,並不負眾望圓滿完成任務。我們希望日記的出版,能能給大家呈現一個真實偉岸的父親形象,能夠給中國考古學史乃至中國現代學術史的研究提供一份有價值的研究史料。

    第二步的統稿工作,主要是由王世民同志負責。他花費很大精力解決遺留的各類疑難的專業性問題,力爭訂正得儘可能準確,將存疑降低到最少限度。經過他鍥而不捨的努力,經多方查核,並且爭取所內外十多位專家學者的幫助,終於成功解決了絕大部分難題。日記中出現的大量的外文字詞以及對於父親在留英返國途中,爲避免戰時沿途檢查的麻煩,特意用英文書寫的近兩個月的旅途日記,也請所內專家學者全部譯成中文。在王世民同志的建議下,我們同他一起將父親早年撰寫的『自訂年譜』(未完稿)摘錄成『家世與少年時代』,作爲現存日記未及早年情況的補充。王世民同志還根據日記並參考相關資料,編撰了內容翔實的『生平事跡年表』。這樣,最終便將一部空前完整並符合原貌的【夏鼐日記】呈現在人們的面前。由於此階段的工作難度遠遠超出預想和王世民同志的高標準要求,儘管他在這一階段不分晝夜的全心身投入,也足足付出了將近四年的艱苦工作。

    我們知道,王世民同志從五十年代起就在考古所及父親的身邊工作,熟悉考古所和考古學界的情況,熟悉父親的道德和文章,對父親懷有深厚的感情。有一段時間,他與我們家就住在宿舍樓的同一個單元,是門對門的近鄰。1970年,父親去了『五七』幹校,只剩母親和我在家,一天,母親突然昏厥病復發,正當我十分著急、束手無策的時候,獲知情況的王世民同志急忙過來探望後,他當晚起草電文,騎車趕往所里向工宣隊長請示給父親發電,未獲批准,第二天上午,再去找軍宣隊長反映,終獲許可發出電報,將母親病情告知父親,催促他趕快回京。父親獲准請假回京照料,母親的病情較快的好轉。父親日記中有這段由幹校倉促回京的記載,但細節說得並不太詳細。由於與王世民同志有這樣長期的交往,他與我們彼此都很熟悉。正是由於我們與王世民同志的密切合作,尤其是王世民同志在其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保證了【夏鼐日記】高質量的交付出版。

    令我們十分感動的還有,當日記謄抄接近完成的時候,出版環節卻遇到了問題,使整理工作頓時陷入困境。在這關鍵的時刻,上海師大陳麗菲教授獲得消息,她出於對夏鼐先生的尊崇和對夏鼐日記的了解和認識,出手相助,通過她向上海華東出版社的竭誠說項,獲得了時任華東師大出版社社長的朱傑人教授的理解和支持,慷慨允諾無條件接受【夏鼐日記】的出版,不僅不要求提供補貼,而且破例預付萬元稿酬,使整理工作得以順利地繼續進行。2008年8月,王世民同志將手中已完成的【夏鼐日記】的電子稿全部交到出版社。隨後,編輯出版工作便在朱傑人教授始終不渝地追求和堅持下,高質量,嚴要求地順利進行。經過特約編輯陳麗菲教授和社內責任編輯的反覆校對、精心加工,終於在今年8月中旬的上海書展上,將裝幀大方、印製精美,具有重要史料價值的【夏鼐日記】隆重推出,就是大家在現場看到的這部煌煌十卷的大部頭作品。

    我們知道,華東師範大學的前身之一是光華大學,父親高中三年的學習與生活,是在光華大學附屬中學渡過的,他對光華附中懷有深厚的感情。這次【夏鼐日記】能夠由他的母校華東師範大學的出版社來出版,可以算是難得的機緣,先父如地下有知,也當含笑九泉

    最後,我謹代表我們姐弟四人,向關懷和支持整理工作的社科院考古所的王仲殊,王廷芳,劉慶柱,齊肇業,王巍等歷任和現任領導,向給予無私幫助的各位專家學者,向華東師大出版社朱傑人教授和各位編輯,向上海師大陳麗菲教授,向爲整理【夏鼐日記】付出艱辛勞動的王世民研究員,一併致以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敬意!你們辛苦了!
    謝謝大家!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