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70|回覆: 0

[通背拳] 宋氏形意骨力奧秘初探/少林七十二絕藝/形意拳/八極拳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2-14 09: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武術諺語精解
武術網消息提起大名鼎鼎的宋氏形意,宋世榮、宋世德、宋虎臣,一個個前輩顯赫的名字就會浮現在大家的腦海中。神秘莫測的內功四經、盤根術,曾使多少武林學子魂牽夢繞。


    形意拳講『龍形搜骨』,發勁講求骨力,又叫腎元之力,先天之力,其實說穿了很簡單,它包含了兩個要素,第一是髖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傳統上叫丹田、中節)能夠發力,腰胯關節可以開合。第二是周身骨架筋經貫通,丹田力可以順達周身各個部位,沒有內耗,稱為『勁路』打通。


    丹田區域的肌肉,平時人們根本感覺不到它們的存在——除非扭傷了腰,但練到之後就會體會到人身上這幾個最死的關節裏蘊含着最強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獸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李仲軒老先生講練拳得力丹田、較丹田,『可增二百斤的力氣』,這可不是靠意念想像出來的。大家可以看看虎豹奔襲獵食時那種驚人的速度、力量和協調性,都是從這幾個部位發動的。有了這種力量作後盾,文人學士也敢沙場一搏了。形意拳講龍虎二氣,這龍跟虎,最強的不就是脊椎和腰胯嗎,身上有龍虎之能,膽色怎能不壯?孫祿堂先生說『形意拳不過是把周身散亂之神氣收歸丹田』,看似輕描淡寫的一句話,實際上包含了內家絕學的至理。


    但是丹田發力對腹腔的內膜要求很高,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這個球狀空腔,得像皮球那麼富有彈性(筋膜之功),像鋼球那麼堅固(骨架之功),所以心意形意一脈,首重丹田開合功,所謂『一年打死人』,就是因為從一開始就強化訓練這個部位。有丹田之開合,才有全身骨節協調一致的開合,有了『內開合』,才能談到胸背、四肢的『外開合』,形意拳諺裏有云『形意拳因何與眾家拳法不同?只因為前腳一進,後腳必跟,勁力滔滔不絕如浪行。』沒有丹田開合帶動全身內變,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絕的翻浪力的。當然,也可以用外引內、由動到靜,比如太極拳的開合式,鴻雁雙飛式,形意拳的虎形、駘形等,都可以拿來鍛煉。只不過那種練法如果不得法,容易把勁掛到胳膊腿上,不易往內裏深入。


    我所學習的宋氏形意是通過無極樁練丹田開合。無極式,垂手這麼一站,怎麼就值得三大內家拳把它立為開拳第一式呢?而且李存義、孫祿堂、薛顛等宗師級人物著書立說,無極式必是第一章。後人可以不按着這個步驟練,但不能不明這個理,說不清楚這個,不配說自己是練內家拳的。


    形意門有二十四樁——【武魂】上介紹過,始於無極、終於無極,一個式佔了兩個『名額』。是老前輩湊數玩嗎?非也,收功的無極已經和開始的無極有質的不同了。形意門裏教樁,有個輕易不傳的規矩:得從無極樁自然生成渾圓樁,再從渾圓樁歸於無極。不是擺二十幾個型在那死站,這是修煉三層道理、三層功夫的動態過程。針對的是人身上閉塞的關竅。這些竅要一通,內家拳就沒有什麼秘密可言了,什麼剛柔、動靜、陰陽、鬆緊、虛實,盡在一笑之中。但這裏面有幾個層次的心法,不能亂。過去形意門教拳不教樁。從拳上教,徒弟可以出高工夫,但很難教會別人。從二十四樁上教,功夫的來龍去脈徒弟就清楚了,可以自己教人了,所以不是衣缽傳人,不教樁,教也不會把二十四樁的內在聯繫點破。


    我老師教我們的時候,沒正式提二十四樁,而是用形意(太極)起勢來說明的。當時的情形我記得很清楚,開始我向老師請教『鴻雁雙飛』,老師慢慢的做了一個起勢,就是雙手從腿側平舉,到水平時向前合攏,在眉前下壓至丹田。我不明白,『鴻雁雙飛』在別的師叔手中使出來凌厲驚人,怎麼會和太極拳的起勢一樣呢?老師便讓我往裏遞手,我用虎形往裏一撲,老師還是那個動作,但速度瞬間加快,不但吸胸拔背把我的攻勢吞化,而且雙臂把我的兩手絞壓鎖住,雙拳已經點在了我的胸腹要害。這就是馬形的下力樁,而且同時老師還做出了雙炸步——這是十面埋伏步裏的一步,宋虎臣一系形意的招牌。就是這一下,給我把無極樁和五行十二形的聯繫給點破了。以後老師又陸續示範了虎形、雞形、燕形、換掌,都是從無極裏變出來的。後來我看見胡海牙先生學太極拳的經歷,又讀到太極拳經裏『打拳全在起勢,一起得勢,以下無不得勢』,才徹底明白了老師強調起勢的苦心。


    樁站對了,筋肉相互牽掛拉扯、骨骼互相支撐、關節旋擰撐拔、內臟摩擦充實、各條經絡裏有水銀灌注的膨脹感,這是身體上的收益。關鍵是人腦子也開了竅,最明顯的是看【易筋洗髓經】和【內功四經】裏的『內功篇』、『納卦篇』,應該有與先賢共鳴之感。其他的如兵書、道書、縱橫之類,也應該有感觸。


    骨架貫通的問題也很重要,【萇氏武技書】中就提到過關節的重要性,指出『骨節者,兩骨間之空隙也,……此處精神填實,則如鐵如鋼……氣力方全』,要求『如實沙袋,逐層填實,則雖軟物也可使之堅硬』,太極也講發勁時要『接骨斗榫』。形意更是強調『化槍為拳』,槍化到哪裏去了?實際是到了體內——人的骨架就是一杆大槍!特別是脊椎,經過內功訓練,如同白蠟杆般堅韌、充滿彈性,腰胯肌肉力在此完成蓄髮,轉化為高頻殺傷的彈抖力——這就如同槍法裏的絕技『金雞亂點頭』,腰胯勁傳導到槍頭,化成槍花,太極亂環,也是同理。但這必須藉助大杆的彈性,硬木棍挽不出槍花來。練形意,得把從腳底到頭頂心、從腰到手的筋骨結構練的像白蠟杆子,發勁時也是循着槍訣,槍法上叫『沾衣翻肉』,拳法上叫『沾實始吐力』這才是形意『直勁』的真正意義。大家可以看看孫祿堂先生晚年的照片,是不是挺拔如(槍)杆?有些人總覺得形意重拳和頻率不能兼顧,是內功未到,難得真傳,雖然腰胯肌肉能使上力,但還有關節還在打軟,力量在傳遞過程中從關節漏掉了,發勁做不到冷彈脆快,只好憋一口氣在胸口或丹田,去掄、推、搡、撞。


    骨力在實戰中的運用實際與兵器無二,這身骨頭就是十八般兵器。形意是槍拳,太極、八卦是刀劍拳,通臂、披掛是鞭子拳。循着用兵器的竅門去琢磨,各種勁訣就通了。


    關於開合功,個人感覺,是各種基礎功法的一個集合,是個產品、結果,不能簡單的當作『一個』功法。


    我們的老師是叫我們站了一年左右的無極樁之後,才開始一點一滴的向我們滲透,根本不提開合二字。


    基本是一兩個月加一點新內容,讓靜態的無極一點點動起來,從什麼感覺都沒有,到裏面的感覺越來越清晰,大約有個認識後,老師才說這就叫開合。


    無極樁絕不是死站着不動的,開始是空空如也,那是養人呢。真把練的東西擱進去,內部動的可大呢,比掄胳膊、踢腿要難得多,累的多。你想啊,髖部、腰腹、背部,這些部位平時都是給胳膊腿作力學支撐的地方,現在讓他們動起來,甚至還得比胳膊腿活絡,這得費多大的勁吶!!這幾塊一動起來,牽動四肢百骸,內摩五臟六腑,氣血灌注筋脈,一會兒汗就下來了!當時就明白為什麼先養後練了!就因為這東西太個別了,肌肉再壯實的人,開始就上這個,他也受不了,一樣呲牙咧嘴。所以老老實實從靜中求,從慢中求,長筋騰膜——不是不想快,是根本快不起來!


    只有這個過程,才能由弱轉強,才有資格和先天條件好的人一較高下,否則慢慢悠悠的內家拳,怎麼能在江湖上享這麼大的名氣呢?


    關於呼吸,我想先賣個關子,宋氏的呼吸法很特別,開始只是自然,而後要求在吸氣、呼氣、閉氣三種狀態下皆可發勁,能如此,所發之勁可以說是『五臟之力』。


     宋世榮是李能然先生十大弟子之一,他所練之形意拳術,別具一格,有很多獨到之處,是形意拳術門派中屈指可數的人物之一。


    宋世榮,字約齋,北京市人,一八四九年七月生於北京,逝世於一九二七年九月,終年七十九歲。


    他於十七歲遷居山西省太谷縣,以修理鐘錶為業,於次年拜在形意拳名家李能然名下從學形意拳術。由於他刻苦練功,精心研究,反覆揣摩,因此他對形意拳術之精義,造詣很深,終於掌握了形意拳術之真諦。特別是對於內勁功夫的研究,更為突出。他一生視拳藝如珍寶,不輕易傳授於人,擇徒甚嚴,教徒更嚴,畢生只教徒二十餘人,但個個都很出眾,如宋虎臣、宋鐵麟、賈蘊高、任爾琪等人,都是當時省內外形意拳術之名手。因而他在形意拳術門派中能獨樹一幟,別具風格。解放以來,在全國多次的運動會上表演,宋派形意拳術都得到了武術界的好評。


    宋世榮,不僅練就了一身絕妙的功夫,而且有很多創新,如他所創編的【內功盤根】、【徒手十六把】、【麟角刀】等套路,都能體現出陰陽內勁,形神合一,內外兼修之特點。不論在上、中、下之架勢中,還是在手、眼、身、步法之轉動運行中,或是在絞、叉、勾、壓、扎、弓、掛、挑、刺、劈的動作中,都能體現出靈活多變,勁節合度,陰陽分明,不僅是健身之妙法,而且有很高的技擊價值。
武術篇 步法訓練
    武術篇步法訓練


    作者:心隨夢寒


    關於步法,在武林界中有一句話叫『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師父。』以此提示步法的重要性!


      中國傳統武術的步法訓練決不象現代搏擊(如散打、拳擊和泰拳等域外武術)的步法訓練那樣簡單。現代武術的步法要求是輕快、靈動、飄逸,講究的是能快速的躲避對方的打擊即可。而傳統武術的要求是不僅能快速輕靈的躲避對方的打擊、更是自身整體發力的一部分!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拳學步法呢?可以說,在節奏時值限制之下的步法,才是真正的拳學步法!


      在剛開始練習步法時不要太講究『搖臀盪胯』,但是『後驅逆行』、『突發立止』卻是必須要從訓練的開始就要重視的!剛開始練習步法就要高度重視『節奏』的訓練!當『節奏』的時值達到自身的極限後,什麼『突發立止』、『後驅逆行』、『搖臀盪胯』都會不期而至、自然達到了。一句話,練習步法的剛開始,就必須重視『快』。


      什麼是步法節奏的時值呢?就是自身整體大形不變的情況下,絕對的快!


      步法的節奏達到了自身的時值後有什麼好處並且和一般的步法有何不同呢?


      我們的步法(嚴格說來這種步法並不是我們所獨有的,中國傳統武術不少門派的步法都是這樣的)和散打、拳擊等現代搏擊術的以走動和滑動為主的步法是絕對不一樣的!當練習者步法的時值稍微達到了節奏的時值後,他的狀態立時就不一樣了。進攻時,他會象怒濤拍岸、秋風掃落葉一樣氣勢渾厚、速度極快地撲向對方。對手眼睛都來不及眨他就到了眼前;後退時,他會象驚蛇、脫兔般的迅捷、敏銳,在打擊來臨的一瞬間即可抽身而去!所以說步法用『瘋牛怒虎』來形容並不為過!親身試驗過的人都是一句話:『快!可怕!』


      這種步法狀態就是用『節奏』訓練出來的。那麼,步法的節奏是怎麼訓練的呢?請聽我詳細講來:


      要想『節奏』訓練有成,必須注意以下四點:時刻注意保持腿部的樁架;熟練掌握『高頻震顫』的運用;掌握極速換腳的能力;注意身法的配合。


      (一)時刻保持腿部的樁架是指雙腿特別是後腿要時時保持一定的彎曲狀態!前腿伸前一點或後退一點都沒什麼關係,但後腿一定要保持站樁時的狀態!!為什麼呢?這是因為無論是拳腳的發力還是步法的起動,力量都是從腳下(特別是後腳)傳導上來的。如果後腿是直的話,僅僅滑動還說的過去,但要走出步法特有的崩彈勁就難上加難了。與其讓後腿從直的狀態到彎曲狀態再到崩蹬的狀態把身體射出去,不如從一開始就讓後腿保持適當的彎曲狀態,這樣在發動時會大大縮短啟動的時間的!大家看過貓要發動攻勢時的身體狀態嗎?它都是身體弓、縮起來,象彈簧壓縮一樣。身體竄出去時就象彈簧崩彈起來一樣。所以我們的格鬥式就要象貓一樣,要有隨時崩彈出去的狀態!


      (二)熟練掌握『高頻震顫』。『高頻震顫』是我對步法發力啟動瞬間時身體、腿部狀態的一種描述。步法的節奏實在是很重要!其節奏要在『的的』一拍之內完成,絕無拖泥帶水之感。總的要求是在發力走步的瞬間,前腿(腳)在啟動時有個輕微的踩踏動作。後腳要提起下踏然後籍憑作用與於反作用力獲得的力量快速彈起,然後換腳運動。這個『踏動』絕不是提腳猛踩地,而是籍憑前腳發生位移時的一瞬間,憑藉反彈(反作用力)之力,使另一腿快速呼應,做出相應的動作。其間身體要搖動、髖關節要搖動;手要與之配合、步子後驅逆行。總之,步子一動,全身上下無有不動,無不相隨。可以說,『高頻震顫』是練出『瘋牛怒虎』式的步法的關鍵!沒有或者不知道『高頻震顫』訓練方法的人是很難掌握步法的精髓的。有位『大師』在他的書上公開宣稱『這種步法訓練已基本失傳』,真是笑話!井蛙之見!你以為只有你家的武術有這種訓練方法、『獨此一家、別無分號』嗎?我可以很負責任的告訴大家:這種訓練方法並沒失傳!除了我們外,還有很多門派都有這種訓練方法的。


      (三)掌握極速換腳的能力。快速的換腳看似一個小動作,但是它卻是關係到步法轉換頻率的關鍵。只有前後腳的快速『踩踏』、腰胯失態般地飄起旋轉、身體瞬間定向的失重,才能保證步法頻率的極大加快。 


      (四)、注意身體的配合:身體的配合是指在步法運動時身體要動起來。不要呆板。身體要時時與步法運動做反方向的不定向的瞬間失控狀態。比如前腳橫挪後腳前移,這時前腳橫挪的瞬間身體就要向同方向傾斜、『歪倒』。只有身體與步法配合協調了,腿部才能從體重的負擔中解脫出來,自由、快速的運動!


                   說步法


              步法奧妙在節奏不識節奏枉為功


              前步似踩又似踏後步似甩又似蹚


              瘋牛怒虎氣勢雄全憑節奏建奇功


              玩得節奏真諦後再探整體行動功


              後驅逆行指腿腳搖臀盪胯似秋風


              說步不僅指腿腳全身配合總相宜


              突發立止猛撲到氣勢渾雄使人驚


              兩拳相交不為能大形過位方英雄


              千古傳藝說絕密不傳步法是其中


              勸君學拳多識步仔細玩味得精髓


              說難不難難亦難不得耳聆亦枉然
武術篇 少林七十二絕藝
    其中一說為:易筋經、一拍兩散、一指禪、一零八路瘋魔杖法、大力金剛掌、大力金剛指、大金剛拳、大智無定指、天竺佛指、去煩惱指、伏魔杖法、因佗羅抓、多羅葉指、如來千手掌、金剛般若掌、金剛獅子吼、金剛不壞體神功、捻花指、寂滅抓、無相劫指、須弭山掌、韋佗杵、袈裟伏魔功、擒龍功、龍爪手、燃木刀法、般若掌、摩訶指、袖裏乾坤、鐵布衫、達摩劍法(摘自德虔、素法、勤炎等編著【少林正宗七十二藝】,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出版);


    另一說為:鐵臂功、排打功、鐵掃帚功、足射功、腿踢功、銅砂掌、蛇行術(蜈蚣跳)、提千斤、羅漢功、鐵頭功、四段功、鐵布衫功、雙鎖功、上罐功、石鎖功、鐵珠袋、千斤閘、鞭勁法、分水功、玉帶功、鷹翼功、跳躍法、霸王肘、一指金剛法、拔釘功、一指禪功、石樁功、金鐘罩、鐵牛功、旋風掌、臥虎功、拔山功、合盤掌、推山掌、踢樁功、鷹爪功、斬魔劍、玄空拳、金砂掌、鐵砂掌、飛行功、槍刀不入法、五毒追砂掌、飛檐走壁法、一線穿、穿縱術、金鏟指、揭諦功、梅花樁、捻花功、螳螂爪、跑板功、閃戰法、金刀換掌功、輕身術、鐵膝功、陸地飛行術、穿窗功、泅水術、點石功琵琶功柔骨功壁虎游牆術、門襠功、翻騰術、布袋功、蛤蟆功、千層紙功、彈子拳、鎖指功、追風掌功、軟玄功。
武術篇 形意拳入門
    形意拳是一種傳播年久,習者較多的優秀拳種之一。它具有體用兼優、老幼咸宜、內外兼修、剛柔兼長的優點.並有形簡意賅、拳械同功的特色;加之它動作簡樸無華,故深為人們所喜愛。只要持之以恆,就可達到怯病、強身的目的。


    一、拳法淵源


    此拳的創始人以及前幾代的傳人雖有過爭議,但就譜、史和今人考證,此拳系明末清初姬際可所創;姬際可傳曹繼武,傳戴龍邦,傳李洛能,傳郭雲深、劉奇蘭等及山西宋世榮、車般齋等的說法,是得到多數人承認的。


    就拳技的歷史情況看,姬際可所傳的拳技與現在的形意拳大不相同。從少林寺秘不外傳的『心意把十二大勢』,和河南馬學禮所傳的『心意擎十大形』等來看,最明顯的不同點,在於步型和步法上,他們所傳的都是用側身弓箭步。在拳法上雖都着重單勢的磨礪,精於技擊,利於實戰,但在動作、名稱、內容和技法上,不僅實質不同,而且面貌不一樣。


    戴龍邦在山西祁縣一帶所傳的六合拳或心意六合拳,用的是側身弓箭步,尚未形成現代形意拳所用的雞腿和槐蟲步。但在技法上卻強調了內外合一,開始着重內在的意識和呼吸,以及勁力和動作的內外相合。以丹田為本,以意領氣,手腳相合,攻防一體。從這些技法要領來看,戴龍邦先生開始從動作、招法的傳統中,突出對內意、內勁以及神、氣的運用。這一轉變是技法上的升華,無疑是一個貢獻。為六合拳衍變成形意拳創建了技法前提。李洛能學自戴龍邦,傳入向北,曾叫意拳,後改名形意拳,他使此拳進一步發揚光大。他用似斧、似閃(似電)、似箭、似炮、似彈之形來提煉,形成劈、鑽、崩、炮、橫這五行擎的形和意,利用五行生剋制化之理定順序,治病、強身、增進功力。又把戴龍邦的十大形、七小形,像形取意以精化成為十二形(這就是改名為形意擎的來由),豐富了拳法的內涵。他對拳械套路也作了提煉和充實,改掉了側身弓箭步,而代之以兩腿彎屈、前三後七、具有夾剪勁的雞腿和進身跟後腳的槐蟲步,使形意拳打破武術以弓、馬、仆、虛、歇為主要步型的慣例,形成獨具一格的『行如槐?quot;的獨特步型和步法。成為繼戴龍邦之後一大創新。正因為李先生深入精微、窮其奧秘,才在技法上達到『拳無拳,意無意,無意之中是真意』的造詣,被稱為『神拳』。


    李門一源的形意拳,由車毅齋、宋世榮為主在山西廣泛傳播開來,時人稱為『山西派』。而以郭雲深、劉奇蘭先生為首,又成為河北一支。此拳從李至今已見八、九代傳人,可見渾樸的拳法風格,普遍受到人們的熱愛。


    形意拳由,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六合拳以至意拳(意拳是形意拳前身叫過的名稱,不是王薌齋先生為大成拳前身命名才有的)到形意拳,由於傳播年久,不斷衍變,所以不僅名稱、內容以及技法都發生了變化,特別在一些拳經、拳譜的理論上,也都發生很大的變化。這在識別上給我們帶來了困難。一些衍變前的老拳譜可不象古玩、秘箴,是越老越可貴。因為拳法本身的動作、技法變了,理論自然也要變。因之我們現在練形意拳,如果參照【心意拳譜】就對不上號。如果參照雍正十一年起,其後又經過許多次修訂的【心意六合拳譜】也會感到該譜所說與形意拳的現實動作和技法要求,也不相等。例如譜中『六合十大要序』(後來被人們改為所謂曹繼武的『十法摘要』)真中有不少說法是與形意拳的技法要求起相反作用,如講『三節』時,提出『蓋梢節起,中節隨、則根節要追,三節相應,不至有長短曲直之病,亦無參差俯仰之虞,所以三節貴乎明也』。所說三節『起、隨、追』的作用是指其技法要領主動在梢節,而中、根兩節只是隨、追而已,這樣則梢節一空,中、根則無能為力矣。形意所要求的『三節要催』,主動在根節,如『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這樣才能使腰起到主宰的作用,丹田內勁才能得發,才能發揮『拳打三節不見形』的威力。從以上兩種不同技法和勁路來看,其作用正是相反的。該文也講:『四梢』,只是着眼於外形的發動。實際上人的血梢、骨梢、肉梢、筋梢沒有內意的發動是起不到作用的;而形意卻講『驚起四梢』。只有發揮這個『驚』的作用,才能煥發內在的精神。這兩者技法的涵意,又是大有差別的。再如該文講『起落』,雖分別講到手法、肘法、足法,但實質是表現在使用招法上,如雙手『起如舉鼎,落如分瓶也』;『肘護心肋,手撩陰起,而其起如虎之撲人,其落如鷹之抓物也』『蓋足起、膝往懷,膝打膝分而出,其形上翻,如手起撩陰是也。至於落即如以石鑽物也』等等,與形意所講的涵義相差極為懸殊。如形意講『起橫不見橫,落順不見順』是顧中有打,打中有顧,非得明師指教難明其竅,足見其涵義之深。又如『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這正是人們只聽傳言,難見實際的技法竅要。所謂『摩挲勁』,有人叫它『劃勁』,實際是『翻浪勁』,這與該文所講的『以石鑽物』和如『鷹之抓物』,其技法內涵相差何遠?諸如此類,毋庸一一枚舉。這足以說明,現時技藝已高度發展了的並幾經衍變了的形意拳,再去參照舊拳譜,不僅無益,而且有害,會墮入迷霧不知所向。現在仍有人引證所謂『曹繼武的十法』進行傳習顯然是不當的。只有傳自河北,附有戴龍邦於乾隆十五年作【六合拳序】的這個手抄本【六合拳譜】,其內容除尚保留戴家的【六合拳譜】的部分內容外,又增加了許多技術理論,雖文字淺顯而內涵深邃。可惜這個拳譜由於輾轉傳抄,諸文遺漏和錯誤很多。有的是在轉抄中憑個人認識和需要,就擅加增減或修改,這也是造成紊亂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還有的所謂『拳經』或『拳譜』,或有關該拳法的一些文章著作,或借古人之名,或故弄玄虛,或把形意拳法說成仙道之術。因之我們應該多作比較,辯證認識,擇宜而用,不能人云亦云,貽誤自己,有害後人。


    二、技法、風格、特點及尚氏所傳殊論


    (一)獨特的技法


    形意拳在技法上有三乘功夫、三步練法的不同進階。要想求得深知,練有所得,就需要按這三步不同進程去追求。


    1.特有的樁功——三體式和與之有關的技法理論。


    形意拳的基本功,據尚雲祥先生所傳,在正式練拳之前要先站好樁,站的就是三體式(又名三才式,也叫鷹捉式)。按尚先生所要求的難度、精度要求較高,由腿顫、氣浮,變得意氣貫四梢,手、腳心發熱,繼而手關節和膝關節吱吱作響,不但他人用手可以摸到,響得聲大時,還能聽到手指、膝蓋處的吱吱響聲。這個樁功確有增強體力,押筋拔骨,充實丹田,氣貫四梢的作用。


    有人說尚先生教人,得先站三年樁,雖言過其實,但站樁是為築基、定型,找勁增力。故站三年樁還遠遠不夠,應經常不斷地站才行。如長時間不站樁,不但腿弱、周身勁散,而且會使姿式變形,因雲,為了長功力,堅下盤,舒筋理氣就得經常站樁。


    如不是專這治病養生的需要,僅為練好形意拳,以求達到體用兼修,就尚先生所傳是不需要再練別的樁功。先生常說『怎麼講(按拳經所說的要旨)就怎麼練,怎麼練就怎麼用』。換句話說『怎麼用,匠R簿透迷趺戳貳薄U庋才是練為所?久而功純,用才有效。形意拳的練和用基本都採用三體式所用的腿勁和步型,(套路中也有少數適應特殊需要的其他步型)。走起來一般就是『行如槐蟲』的『槐蟲步』。不管前腳怎麼腳怎麼蹬,定型動作還是離不開三體式這因為練為所用,熟能生巧,功純自精,所以說三體式才是形意拳萬法歸一的樁功。故人們把它視為『入道之門』,稱它為『母式』。


    人們練樁功最初都覺得苦澀難熬,久之才會回味無窮,乃至樁實根固,內外充實;體質增強,六合勁整。故前輩常說:『樁功是個寶,得它才能好。』如果不這樣做,什麼『不動如山嶽』,『打要遠,氣要摧,拳似炮,龍折身』等技能,那只能是空談。因為根不固欲發無力,又怎能放人制敵。


    形意拳技法,從站樁開始到正式動作,不論是練外形,還是究內意,從靜到動,從簡到繁,從練到用,都有它內涵深邃的技法理論,是初學者必須掌握的,應該對它練熟悟通,形成自然,使之一動即有,不思自得才好。這些技法理論是根據古代哲學、道家養生中醫內經陰陽五行之說結合武術技法形成的,故其技法多用哲學用語概括之。


    在練三體式之前,先作自然直立的預備式,目的是為了調息、靜心、寧神,排除雜念。正因為它是『無思無意,無形無象』,故前人稱之為『無極式』。靜立是為了準備練動作,由『無為變有為』,雖然外形未動,而『精神確有所專注「,故有『無極轉為有極』之說。接着就屈臂、屈腿,但左右陰陽不分,兩臂貼身抬起,雙手相依下按置於腹前,上下束而為一,為做動作作好準備,即所謂:『太極是天地萬物之根源。』故前輩稱之為『太極式』。從上述三體式前的三步曲,從『無思無意』到『神有專注』而至『動作即發』這三步曲正是由靜到動的,是對內在精神意識的良好訓練。經曰:『靜為本體,動為作用。若言其靜,未露真機;若言其動,未見其跡』;『不動如山嶽,難知如陰陽』,這些論述在技擊上都能起到使對方難知動靜、虛實,起到震撼軍心的作用。經曰『無物氣行,氣行絕象,絕象絕明,覺明則神氣相通,萬物歸根合成一氣』。尚先生說:『形意拳主要練的就是神與氣。』丹書云:『靜為性,動則為意,妙用則為神。』練習時,只有定心寧神,才能意氣流行,只有絕於雜念和物象,使神有專注.才會啟發靈性。只有這樣在鍛煉上才能扶入精微,神氣貫通;在使用上才能靈感過人。因之在學練中對這默默無為的過程切莫忽視。


    當開始做動作,兩手握拳由肚臍向左右拉開,這一動作包括以兩前臂貼身向左右擰轉撐開的束身之力。左右陰陽既分,故稱為『兩儀式』(即陰陽)。【內經輯要】說:『它是一個機動的代名詞,用來說明一切事物的相對性和統一性。』用在形意技法上,是泛指人體的相對部位和在動作上反映既相反、又相輔相成的關係。如上下,前後,左右,向背,仰伏,動靜,虛實,剛柔,束展,伸縮,收放等等動作和作用,兩者既相反、相成,又相稱和相撐,因之在技法上概以『陰陽』代之論之。


    所謂『三體』,又叫『三才』,原指天、地、人。而在形意拳經中稱人體也是個小天地,故亦有三體之說,這就是形意拳『三體式』的名稱由來。也叫『三才式』或『鷹捉式』。所謂『三體』即泛指上、中、下三盤,亦即頭、上肢、下肢,亦包羅上下、內外、通體。前輩的經驗告訴我們通過鍛煉扶微功到.如能做到陰陽相合,內外一氣,三體純一,在練功找勁上則能『無可無不可』,故曰『三體重生萬物張』。


    拳經所講的『四象』,更是屬於純技術的象形取意的一身之法,與所謂太陽,太陰,少陽,少陰無關。它指的是『雞腿,龍身,熊膀,虎抱頭』,謂之『四象「。藉以求得夾剪勁的雞腿,三折之勢的龍身,沉肩豎項的熊膀,宜顧宜打的虎抱頭。這四種象形技法正是形意拳一身之法的概括指南。在鍛煉中時時處處能做到要求,則練之增益,用之得力。拳經所講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種物質。中醫用它來說明五臟和人體有關機制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生化和制約的關係。形意拳就是根據中醫內經陰陽五行之說用以怯病,健身,變化器質,培養體力和技術的,因之練五行拳既是為了對身體增益,故要遵循相生之理來練;遇有病理變化,又要用相乘和反侮(即順克和逆克)加以制約,故而運用這生克制化之理。但在五行拳技擊的使用上,卻不能生搬硬套地來運用這生克之理,因為技擊使用是千變萬化的,必須『隨機應變』,『用無定法』,故也不存在必須用什麼拳克制什麼拳,否則就犯了教條主義的錯誤。


    形意拳對『六合』這一技法的要求是至關重要的,也可以說『六合』是形意拳的技術之本,故形意拳的前身就曾叫『心意六合拳』和『六合拳』,說明『六合』是構成形意拳的技法核心。練形意拳的人磨礪以求的『上下相隨,內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氣』,是為了向更高級的技法造詣進軍的基礎,而『六合』是最直接的為它建立技法前提的,就是『六合』。當然這個『六合』不是指哲學的『天地四方謂之六合』而是指人體的內外三合。外三合是手與足合、肘與膝合、肩與胯合。是要求上下肢的各個根節、中節與梢節做到上下相合。三催勁整,動作如一,才算做到外三合。所謂內三合是:心與意合,意與氣合,氣與力合。只有做到心動意發,氣力齊行,才算做到內三合的技法要求。但還必須與外三合的上下相合,三催勁整,動作如一這三者完成一體,才算做到內外六合,達到『周身完整一氣』。所謂的『三催勁整』即是上肢肩催肘,肘催手;下肢的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上下肢的三催勁完整一氣,動作如一,才算做到『三催勁整』。


    拳經所講的『七拳』就是『頭、肩、肘、手、胯、膝、足』。也就是人體用以發揮進擊作用的七處發勁的突出點,人們比作閃爍發光的『七星』,故也叫它『七星』。而是利用六合整勁散發威力的七處發勁點。


    尚先生在講到六合勁整、七拳發威時,又提到人體練功要練有『八面勁』,只有抓住這個技法要領,才能逐漸追求到『哪沾哪有』的技法高超境地。實質也正是掌握了『以上、以下十五處打法,俱不脫丹田之氣』這一技法竅要。


    形意拳按地域分主要有河北山西兩派(也有人將河南心意拳列入共三派)近代河北、山西,交流頻繁且同為李洛能傳人故兩派拳法內容風格技擊特點及練法較接近,河北一派以郭雲深,劉奇蘭、李存義、孫祿堂等為代表,拳勢舒展,穩健紮實,山西一派以車永宏、宋世榮、布學寬、宋虎臣、宋鐵鹿等為代表拳勢緊湊,勁力精巧,然山西派又可分為車、宋兩支。車派拳勢古樸動作明快,宋派發力顫抖,內功精微。
武術篇 八極拳簡介
    中國武術素以歷史悠久、內容豐富、流派眾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而著稱。八極拳就是這眾多拳種之一枝,屬北方拳種。開門立派之時稱為『開門八極拳』,隨着流傳的深廣,其名稱也就有了眾多叫法,如『巴子拳』、『八忌拳』、『把計拳』、『坐煞型』等等不一。


    八極拳的淵源也如其名稱一樣的有着眾多紛紜的說法,最早見於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有『巴子拳棍』之說,是否就是所流傳之八極拳,至今難以定論。


    如今,在拳界普遍比較認可的一種說法,八極拳是由清代初期『天方教』人吳鍾受業於隱士『癩』,後精於其師兄『癖』。由『癖』贈八極秘訣並授八極大槍之奧妙。後吳鍾以其技縱橫天下,得『神槍』之譽。晚年課徒授藝,始創八極拳之門戶。故八極拳門內稱『癩』為始祖,稱『癖』與吳種為二世,吳鍾為立派之初祖。


    八極拳自創立到流傳至今,其根本之基,就是立足於實戰,八極拳近二百年在武界中之威名,也是以實戰打出。此拳法能夠薪火相傳,連綿未絕,亦源於斯。無論是否習煉八極拳者,只要談及八極拳則必言實戰。否則,則偏離其宗,為妄言佞論也。


    八極者,取意拳打八方極遠之地也。八極拳的習煉尤其注重各種勁力的發放練習,特別講究『十字勁』和『沉墜勁』的發放,以崩撼突擊為準。此點,從八極拳練功要求口訣中就可看出。其論如下:一練拙力如瘋魔;二練軟綿封閉撥;三練寸拿寸接寸吐露;四練自由架勢懶龍臥;五練心肝脾膽腎;六練筋骨皮肉合實戰技擊時講究:挨膀擠靠、三盤連擊、凡遇皆打、擊無定處、硬開硬進、寸接寸拿等技法。身法講究:步穩身活、內圓外棱(方)、剛柔相濟、如涌似波,並有:八極、八極,足不離地;之說。


    八極拳法的主要核心理論是『六大開』和『八打招』。


    六大開既:頂、抱、單、提、胯、纏;分指在拳法演練和應用中不同的發力方法。


    八打招既人體的:頭、肩、肘、手、胯、膝、足、尾等八個部位;在八極拳的演練中,尤其是在實戰技擊應用中,由上述人體的八個部位結合『六大開』所打出的變化多端、往復無窮技擊招法的技法理論。


    另外,八極拳還有很多的練功方法,如樁功(站樁、打樁、靠樁、走樁等)如硬功(鐵沙掌、鐵臂功),其他如行氣法和如八極大槍等眾多的器械的獨特練法不一而足在此就不一一贅述。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