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47|回復: 0

[通背拳] 宋氏形意骨力奥秘初探/少林七十二绝艺/形意拳/八极拳

[複製鏈接]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2-14 09: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来源: 武术谚语精解
武术网消息提起大名鼎鼎的宋氏形意,宋世荣、宋世德、宋虎臣,一个个前辈显赫的名字就会浮现在大家的脑海中。神秘莫测的内功四经、盘根术,曾使多少武林学子魂牵梦绕。


    形意拳讲“龙形搜骨”,发劲讲求骨力,又叫肾元之力,先天之力,其实说穿了很简单,它包含了两个要素,第一是髋部也就是腰椎、骨盆上的肌群(传统上叫丹田、中节)能够发力,腰胯关节可以开合。第二是周身骨架筋经贯通,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没有内耗,称为“劲路”打通。


    丹田区域的肌肉,平时人们根本感觉不到它们的存在——除非扭伤了腰,但练到之后就会体会到人身上这几个最死的关节里蕴含着最强的力量——那是原始的野兽之力、真正的本能之力。李仲轩老先生讲练拳得力丹田、较丹田,“可增二百斤的力气”,这可不是靠意念想象出来的。大家可以看看虎豹奔袭猎食时那种惊人的速度、力量和协调性,都是从这几个部位发动的。有了这种力量作后盾,文人学士也敢沙场一搏了。形意拳讲龙虎二气,这龙跟虎,最强的不就是脊椎和腰胯吗,身上有龙虎之能,胆色怎能不壮?孙禄堂先生说“形意拳不过是把周身散乱之神气收归丹田”,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实际上包含了内家绝学的至理。


    但是丹田发力对腹腔的内膜要求很高,隔膜以下、骨盆以上的这个球状空腔,得像皮球那么富有弹性(筋膜之功),像钢球那么坚固(骨架之功),所以心意形意一脉,首重丹田开合功,所谓“一年打死人”,就是因为从一开始就强化训练这个部位。有丹田之开合,才有全身骨节协调一致的开合,有了“内开合”,才能谈到胸背、四肢的“外开合”,形意拳谚里有云“形意拳因何与众家拳法不同?只因为前脚一进,后脚必跟,劲力滔滔不绝如浪行。”没有丹田开合带动全身内变,是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滔滔不绝的翻浪力的。当然,也可以用外引内、由动到静,比如太极拳的开合式,鸿雁双飞式,形意拳的虎形、骀形等,都可以拿来锻炼。只不过那种练法如果不得法,容易把劲挂到胳膊腿上,不易往内里深入。


    我所学习的宋氏形意是通过无极桩练丹田开合。无极式,垂手这么一站,怎么就值得三大内家拳把它立为开拳第一式呢?而且李存义、孙禄堂、薛颠等宗师级人物著书立说,无极式必是第一章。后人可以不按着这个步骤练,但不能不明这个理,说不清楚这个,不配说自己是练内家拳的。


    形意门有二十四桩——《武魂》上介绍过,始于无极、终于无极,一个式占了两个“名额”。是老前辈凑数玩吗?非也,收功的无极已经和开始的无极有质的不同了。形意门里教桩,有个轻易不传的规矩:得从无极桩自然生成浑圆桩,再从浑圆桩归于无极。不是摆二十几个型在那死站,这是修炼三层道理、三层功夫的动态过程。针对的是人身上闭塞的关窍。这些窍要一通,内家拳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什么刚柔、动静、阴阳、松紧、虚实,尽在一笑之中。但这里面有几个层次的心法,不能乱。过去形意门教拳不教桩。从拳上教,徒弟可以出高工夫,但很难教会别人。从二十四桩上教,功夫的来龙去脉徒弟就清楚了,可以自己教人了,所以不是衣钵传人,不教桩,教也不会把二十四桩的内在联系点破。


    我老师教我们的时候,没正式提二十四桩,而是用形意(太极)起势来说明的。当时的情形我记得很清楚,开始我向老师请教“鸿雁双飞”,老师慢慢的做了一个起势,就是双手从腿侧平举,到水平时向前合拢,在眉前下压至丹田。我不明白,“鸿雁双飞”在别的师叔手中使出来凌厉惊人,怎么会和太极拳的起势一样呢?老师便让我往里递手,我用虎形往里一扑,老师还是那个动作,但速度瞬间加快,不但吸胸拔背把我的攻势吞化,而且双臂把我的两手绞压锁住,双拳已经点在了我的胸腹要害。这就是马形的下力桩,而且同时老师还做出了双炸步——这是十面埋伏步里的一步,宋虎臣一系形意的招牌。就是这一下,给我把无极桩和五行十二形的联系给点破了。以后老师又陆续示范了虎形、鸡形、燕形、换掌,都是从无极里变出来的。后来我看见胡海牙先生学太极拳的经历,又读到太极拳经里“打拳全在起势,一起得势,以下无不得势”,才彻底明白了老师强调起势的苦心。


    桩站对了,筋肉相互牵挂拉扯、骨骼互相支撑、关节旋拧撑拔、内脏摩擦充实、各条经络里有水银灌注的膨胀感,这是身体上的收益。关键是人脑子也开了窍,最明显的是看《易筋洗髓经》和《内功四经》里的“内功篇”、“纳卦篇”,应该有与先贤共鸣之感。其他的如兵书、道书、纵横之类,也应该有感触。


    骨架贯通的问题也很重要,《苌氏武技书》中就提到过关节的重要性,指出“骨节者,两骨间之空隙也,……此处精神填实,则如铁如钢……气力方全”,要求“如实沙袋,逐层填实,则虽软物也可使之坚硬”,太极也讲发劲时要“接骨斗榫”。形意更是强调“化枪为拳”,枪化到哪里去了?实际是到了体内——人的骨架就是一杆大枪!特别是脊椎,经过内功训练,如同白蜡杆般坚韧、充满弹性,腰胯肌肉力在此完成蓄发,转化为高频杀伤的弹抖力——这就如同枪法里的绝技“金鸡乱点头”,腰胯劲传导到枪头,化成枪花,太极乱环,也是同理。但这必须借助大杆的弹性,硬木棍挽不出枪花来。练形意,得把从脚底到头顶心、从腰到手的筋骨结构练的像白蜡杆子,发劲时也是循着枪诀,枪法上叫“沾衣翻肉”,拳法上叫“沾实始吐力”这才是形意“直劲”的真正意义。大家可以看看孙禄堂先生晚年的照片,是不是挺拔如(枪)杆?有些人总觉得形意重拳和频率不能兼顾,是内功未到,难得真传,虽然腰胯肌肉能使上力,但还有关节还在打软,力量在传递过程中从关节漏掉了,发劲做不到冷弹脆快,只好憋一口气在胸口或丹田,去抡、推、搡、撞。


    骨力在实战中的运用实际与兵器无二,这身骨头就是十八般兵器。形意是枪拳,太极、八卦是刀剑拳,通臂、披挂是鞭子拳。循着用兵器的窍门去琢磨,各种劲诀就通了。


    关于开合功,个人感觉,是各种基础功法的一个集合,是个产品、结果,不能简单的当作“一个”功法。


    我们的老师是叫我们站了一年左右的无极桩之后,才开始一点一滴的向我们渗透,根本不提开合二字。


    基本是一两个月加一点新内容,让静态的无极一点点动起来,从什么感觉都没有,到里面的感觉越来越清晰,大约有个认识后,老师才说这就叫开合。


    无极桩绝不是死站着不动的,开始是空空如也,那是养人呢。真把练的东西搁进去,内部动的可大呢,比抡胳膊、踢腿要难得多,累的多。你想啊,髋部、腰腹、背部,这些部位平时都是给胳膊腿作力学支撑的地方,现在让他们动起来,甚至还得比胳膊腿活络,这得费多大的劲呐!!这几块一动起来,牵动四肢百骸,内摩五脏六腑,气血灌注筋脉,一会儿汗就下来了!当时就明白为什么先养后练了!就因为这东西太个别了,肌肉再壮实的人,开始就上这个,他也受不了,一样呲牙咧嘴。所以老老实实从静中求,从慢中求,长筋腾膜——不是不想快,是根本快不起来!


    只有这个过程,才能由弱转强,才有资格和先天条件好的人一较高下,否则慢慢悠悠的内家拳,怎么能在江湖上享这么大的名气呢?


    关于呼吸,我想先卖个关子,宋氏的呼吸法很特别,开始只是自然,而后要求在吸气、呼气、闭气三种状态下皆可发劲,能如此,所发之劲可以说是“五脏之力”。


     宋世荣是李能然先生十大弟子之一,他所练之形意拳术,别具一格,有很多独到之处,是形意拳术门派中屈指可数的人物之一。


    宋世荣,字约斋,北京市人,一八四九年七月生于北京,逝世于一九二七年九月,终年七十九岁。


    他于十七岁迁居山西省太谷县,以修理钟表为业,于次年拜在形意拳名家李能然名下从学形意拳术。由于他刻苦练功,精心研究,反复揣摩,因此他对形意拳术之精义,造诣很深,终于掌握了形意拳术之真谛。特别是对于内劲功夫的研究,更为突出。他一生视拳艺如珍宝,不轻易传授于人,择徒甚严,教徒更严,毕生只教徒二十余人,但个个都很出众,如宋虎臣、宋铁麟、贾蕴高、任尔琪等人,都是当时省内外形意拳术之名手。因而他在形意拳术门派中能独树一帜,别具风格。解放以来,在全国多次的运动会上表演,宋派形意拳术都得到了武术界的好评。


    宋世荣,不仅练就了一身绝妙的功夫,而且有很多创新,如他所创编的《内功盘根》、《徒手十六把》、《麟角刀》等套路,都能体现出阴阳内劲,形神合一,内外兼修之特点。不论在上、中、下之架势中,还是在手、眼、身、步法之转动运行中,或是在绞、叉、勾、压、扎、弓、挂、挑、刺、劈的动作中,都能体现出灵活多变,劲节合度,阴阳分明,不仅是健身之妙法,而且有很高的技击价值。
武术篇 步法训练
    武术篇步法训练


    作者:心随梦寒


    关于步法,在武林界中有一句话叫“教拳不教步,教步打师父。”以此提示步法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武术的步法训练决不象现代搏击(如散打、拳击和泰拳等域外武术)的步法训练那样简单。现代武术的步法要求是轻快、灵动、飘逸,讲究的是能快速的躲避对方的打击即可。而传统武术的要求是不仅能快速轻灵的躲避对方的打击、更是自身整体发力的一部分!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拳学步法呢?可以说,在节奏时值限制之下的步法,才是真正的拳学步法!


      在刚开始练习步法时不要太讲究“摇臀荡胯”,但是“后驱逆行”、“突发立止”却是必须要从训练的开始就要重视的!刚开始练习步法就要高度重视“节奏”的训练!当“节奏”的时值达到自身的极限后,什么“突发立止”、“后驱逆行”、“摇臀荡胯”都会不期而至、自然达到了。一句话,练习步法的刚开始,就必须重视“快”。


      什么是步法节奏的时值呢?就是自身整体大形不变的情况下,绝对的快!


      步法的节奏达到了自身的时值后有什么好处并且和一般的步法有何不同呢?


      我们的步法(严格说来这种步法并不是我们所独有的,中国传统武术不少门派的步法都是这样的)和散打、拳击等现代搏击术的以走动和滑动为主的步法是绝对不一样的!当练习者步法的时值稍微达到了节奏的时值后,他的状态立时就不一样了。进攻时,他会象怒涛拍岸、秋风扫落叶一样气势浑厚、速度极快地扑向对方。对手眼睛都来不及眨他就到了眼前;后退时,他会象惊蛇、脱兔般的迅捷、敏锐,在打击来临的一瞬间即可抽身而去!所以说步法用“疯牛怒虎”来形容并不为过!亲身试验过的人都是一句话:“快!可怕!”


      这种步法状态就是用“节奏”训练出来的。那么,步法的节奏是怎么训练的呢?请听我详细讲来:


      要想“节奏”训练有成,必须注意以下四点:时刻注意保持腿部的桩架;熟练掌握“高频震颤”的运用;掌握极速换脚的能力;注意身法的配合。


      (一)时刻保持腿部的桩架是指双腿特别是后腿要时时保持一定的弯曲状态!前腿伸前一点或后退一点都没什么关系,但后腿一定要保持站桩时的状态!!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无论是拳脚的发力还是步法的起动,力量都是从脚下(特别是后脚)传导上来的。如果后腿是直的话,仅仅滑动还说的过去,但要走出步法特有的崩弹劲就难上加难了。与其让后腿从直的状态到弯曲状态再到崩蹬的状态把身体射出去,不如从一开始就让后腿保持适当的弯曲状态,这样在发动时会大大缩短启动的时间的!大家看过猫要发动攻势时的身体状态吗?它都是身体弓、缩起来,象弹簧压缩一样。身体窜出去时就象弹簧崩弹起来一样。所以我们的格斗式就要象猫一样,要有随时崩弹出去的状态!


      (二)熟练掌握“高频震颤”。“高频震颤”是我对步法发力启动瞬间时身体、腿部状态的一种描述。步法的节奏实在是很重要!其节奏要在“的的”一拍之内完成,绝无拖泥带水之感。总的要求是在发力走步的瞬间,前腿(脚)在启动时有个轻微的踩踏动作。后脚要提起下踏然后籍凭作用与于反作用力获得的力量快速弹起,然后换脚运动。这个“踏动”绝不是提脚猛踩地,而是籍凭前脚发生位移时的一瞬间,凭借反弹(反作用力)之力,使另一腿快速呼应,做出相应的动作。其间身体要摇动、髋关节要摇动;手要与之配合、步子后驱逆行。总之,步子一动,全身上下无有不动,无不相随。可以说,“高频震颤”是练出“疯牛怒虎”式的步法的关键!没有或者不知道“高频震颤”训练方法的人是很难掌握步法的精髓的。有位“大师”在他的书上公开宣称“这种步法训练已基本失传”,真是笑话!井蛙之见!你以为只有你家的武术有这种训练方法、“独此一家、别无分号”吗?我可以很负责任的告诉大家:这种训练方法并没失传!除了我们外,还有很多门派都有这种训练方法的。


      (三)掌握极速换脚的能力。快速的换脚看似一个小动作,但是它却是关系到步法转换频率的关键。只有前后脚的快速“踩踏”、腰胯失态般地飘起旋转、身体瞬间定向的失重,才能保证步法频率的极大加快。 


      (四)、注意身体的配合:身体的配合是指在步法运动时身体要动起来。不要呆板。身体要时时与步法运动做反方向的不定向的瞬间失控状态。比如前脚横挪后脚前移,这时前脚横挪的瞬间身体就要向同方向倾斜、“歪倒”。只有身体与步法配合协调了,腿部才能从体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自由、快速的运动!


                   说步法


              步法奥妙在节奏不识节奏枉为功


              前步似踩又似踏后步似甩又似蹚


              疯牛怒虎气势雄全凭节奏建奇功


              玩得节奏真谛后再探整体行动功


              后驱逆行指腿脚摇臀荡胯似秋风


              说步不仅指腿脚全身配合总相宜


              突发立止猛扑到气势浑雄使人惊


              两拳相交不为能大形过位方英雄


              千古传艺说绝密不传步法是其中


              劝君学拳多识步仔细玩味得精髓


              说难不难难亦难不得耳聆亦枉然
武术篇 少林七十二绝艺
    其中一说为:易筋经、一拍两散、一指禅、一零八路疯魔杖法、大力金刚掌、大力金刚指、大金刚拳、大智无定指、天竺佛指、去烦恼指、伏魔杖法、因佗罗抓、多罗叶指、如来千手掌、金刚般若掌、金刚狮子吼、金刚不坏体神功、捻花指、寂灭抓、无相劫指、须弭山掌、韦佗杵、袈裟伏魔功、擒龙功、龙爪手、燃木刀法、般若掌、摩诃指、袖里乾坤、铁布衫、达摩剑法(摘自德虔、素法、勤炎等编著《少林正宗七十二艺》,北京体育学院出版社出版);


    另一说为:铁臂功、排打功、铁扫帚功、足射功、腿踢功、铜砂掌、蛇行术(蜈蚣跳)、提千斤、罗汉功、铁头功、四段功、铁布衫功、双锁功、上罐功、石锁功、铁珠袋、千斤闸、鞭劲法、分水功、玉带功、鹰翼功、跳跃法、霸王肘、一指金刚法、拔钉功、一指禅功、石桩功、金钟罩、铁牛功、旋风掌、卧虎功、拔山功、合盘掌、推山掌、踢桩功、鹰爪功、斩魔剑、玄空拳、金砂掌、铁砂掌、飞行功、枪刀不入法、五毒追砂掌、飞檐走壁法、一线穿、穿纵术、金铲指、揭谛功、梅花桩、捻花功、螳螂爪、跑板功、闪战法、金刀换掌功、轻身术、铁膝功、陆地飞行术、穿窗功、泅水术、点石功琵琶功柔骨功壁虎游墙术、门裆功、翻腾术、布袋功、蛤蟆功、千层纸功、弹子拳、锁指功、追风掌功、软玄功。
武术篇 形意拳入门
    形意拳是一种传播年久,习者较多的优秀拳种之一。它具有体用兼优、老幼咸宜、内外兼修、刚柔兼长的优点.并有形简意赅、拳械同功的特色;加之它动作简朴无华,故深为人们所喜爱。只要持之以恒,就可达到怯病、强身的目的。


    一、拳法渊源


    此拳的创始人以及前几代的传人虽有过争议,但就谱、史和今人考证,此拳系明末清初姬际可所创;姬际可传曹继武,传戴龙邦,传李洛能,传郭云深、刘奇兰等及山西宋世荣、车般斋等的说法,是得到多数人承认的。


    就拳技的历史情况看,姬际可所传的拳技与现在的形意拳大不相同。从少林寺秘不外传的“心意把十二大势”,和河南马学礼所传的“心意擎十大形”等来看,最明显的不同点,在于步型和步法上,他们所传的都是用侧身弓箭步。在拳法上虽都着重单势的磨砺,精于技击,利于实战,但在动作、名称、内容和技法上,不仅实质不同,而且面貌不一样。


    戴龙邦在山西祁县一带所传的六合拳或心意六合拳,用的是侧身弓箭步,尚未形成现代形意拳所用的鸡腿和槐虫步。但在技法上却强调了内外合一,开始着重内在的意识和呼吸,以及劲力和动作的内外相合。以丹田为本,以意领气,手脚相合,攻防一体。从这些技法要领来看,戴龙邦先生开始从动作、招法的传统中,突出对内意、内劲以及神、气的运用。这一转变是技法上的升华,无疑是一个贡献。为六合拳衍变成形意拳创建了技法前提。李洛能学自戴龙邦,传入向北,曾叫意拳,后改名形意拳,他使此拳进一步发扬光大。他用似斧、似闪(似电)、似箭、似炮、似弹之形来提炼,形成劈、钻、崩、炮、横这五行擎的形和意,利用五行生克制化之理定顺序,治病、强身、增进功力。又把戴龙邦的十大形、七小形,像形取意以精化成为十二形(这就是改名为形意擎的来由),丰富了拳法的内涵。他对拳械套路也作了提炼和充实,改掉了侧身弓箭步,而代之以两腿弯屈、前三后七、具有夹剪劲的鸡腿和进身跟后脚的槐虫步,使形意拳打破武术以弓、马、仆、虚、歇为主要步型的惯例,形成独具一格的“行如槐?quot;的独特步型和步法。成为继戴龙邦之后一大创新。正因为李先生深入精微、穷其奥秘,才在技法上达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造诣,被称为“神拳”。


    李门一源的形意拳,由车毅斋、宋世荣为主在山西广泛传播开来,时人称为“山西派”。而以郭云深、刘奇兰先生为首,又成为河北一支。此拳从李至今已见八、九代传人,可见浑朴的拳法风格,普遍受到人们的热爱。


    形意拳由,心意拳,心意六合拳,六合拳以至意拳(意拳是形意拳前身叫过的名称,不是王芗斋先生为大成拳前身命名才有的)到形意拳,由于传播年久,不断衍变,所以不仅名称、内容以及技法都发生了变化,特别在一些拳经、拳谱的理论上,也都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在识别上给我们带来了困难。一些衍变前的老拳谱可不象古玩、秘箴,是越老越可贵。因为拳法本身的动作、技法变了,理论自然也要变。因之我们现在练形意拳,如果参照《心意拳谱》就对不上号。如果参照雍正十一年起,其后又经过许多次修订的《心意六合拳谱》也会感到该谱所说与形意拳的现实动作和技法要求,也不相等。例如谱中“六合十大要序”(后来被人们改为所谓曹继武的“十法摘要”)真中有不少说法是与形意拳的技法要求起相反作用,如讲“三节”时,提出“盖梢节起,中节随、则根节要追,三节相应,不至有长短曲直之病,亦无参差俯仰之虞,所以三节贵乎明也”。所说三节“起、随、追”的作用是指其技法要领主动在梢节,而中、根两节只是随、追而已,这样则梢节一空,中、根则无能为力矣。形意所要求的“三节要催”,主动在根节,如“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这样才能使腰起到主宰的作用,丹田内劲才能得发,才能发挥“拳打三节不见形”的威力。从以上两种不同技法和劲路来看,其作用正是相反的。该文也讲:“四梢”,只是着眼于外形的发动。实际上人的血梢、骨梢、肉梢、筋梢没有内意的发动是起不到作用的;而形意却讲“惊起四梢”。只有发挥这个“惊”的作用,才能焕发内在的精神。这两者技法的涵意,又是大有差别的。再如该文讲“起落”,虽分别讲到手法、肘法、足法,但实质是表现在使用招法上,如双手“起如举鼎,落如分瓶也”;“肘护心肋,手撩阴起,而其起如虎之扑人,其落如鹰之抓物也”“盖足起、膝往怀,膝打膝分而出,其形上翻,如手起撩阴是也。至于落即如以石钻物也”等等,与形意所讲的涵义相差极为悬殊。如形意讲“起横不见横,落顺不见顺”是顾中有打,打中有顾,非得明师指教难明其窍,足见其涵义之深。又如“起是去也,落是打也,打起落如水之翻浪”,这正是人们只听传言,难见实际的技法窍要。所谓“摩挲劲”,有人叫它“划劲”,实际是“翻浪劲”,这与该文所讲的“以石钻物”和如“鹰之抓物”,其技法内涵相差何远?诸如此类,毋庸一一枚举。这足以说明,现时技艺已高度发展了的并几经衍变了的形意拳,再去参照旧拳谱,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会堕入迷雾不知所向。现在仍有人引证所谓“曹继武的十法”进行传习显然是不当的。只有传自河北,附有戴龙邦于乾隆十五年作《六合拳序》的这个手抄本《六合拳谱》,其内容除尚保留戴家的《六合拳谱》的部分内容外,又增加了许多技术理论,虽文字浅显而内涵深邃。可惜这个拳谱由于辗转传抄,诸文遗漏和错误很多。有的是在转抄中凭个人认识和需要,就擅加增减或修改,这也是造成紊乱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还有的所谓“拳经”或“拳谱”,或有关该拳法的一些文章著作,或借古人之名,或故弄玄虚,或把形意拳法说成仙道之术。因之我们应该多作比较,辩证认识,择宜而用,不能人云亦云,贻误自己,有害后人。


    二、技法、风格、特点及尚氏所传殊论


    (一)独特的技法


    形意拳在技法上有三乘功夫、三步练法的不同进阶。要想求得深知,练有所得,就需要按这三步不同进程去追求。


    1.特有的桩功——三体式和与之有关的技法理论。


    形意拳的基本功,据尚云祥先生所传,在正式练拳之前要先站好桩,站的就是三体式(又名三才式,也叫鹰捉式)。按尚先生所要求的难度、精度要求较高,由腿颤、气浮,变得意气贯四梢,手、脚心发热,继而手关节和膝关节吱吱作响,不但他人用手可以摸到,响得声大时,还能听到手指、膝盖处的吱吱响声。这个桩功确有增强体力,押筋拔骨,充实丹田,气贯四梢的作用。


    有人说尚先生教人,得先站三年桩,虽言过其实,但站桩是为筑基、定型,找劲增力。故站三年桩还远远不够,应经常不断地站才行。如长时间不站桩,不但腿弱、周身劲散,而且会使姿式变形,因云,为了长功力,坚下盘,舒筋理气就得经常站桩。


    如不是专这治病养生的需要,仅为练好形意拳,以求达到体用兼修,就尚先生所传是不需要再练别的桩功。先生常说“怎么讲(按拳经所说的要旨)就怎么练,怎么练就怎么用”。换句话说“怎么用,匠R簿透迷趺戳贰薄U庋才是练为所?久而功纯,用才有效。形意拳的练和用基本都采用三体式所用的腿劲和步型,(套路中也有少数适应特殊需要的其他步型)。走起来一般就是“行如槐虫”的“槐虫步”。不管前脚怎么脚怎么蹬,定型动作还是离不开三体式这因为练为所用,熟能生巧,功纯自精,所以说三体式才是形意拳万法归一的桩功。故人们把它视为“入道之门”,称它为“母式”。


    人们练桩功最初都觉得苦涩难熬,久之才会回味无穷,乃至桩实根固,内外充实;体质增强,六合劲整。故前辈常说:“桩功是个宝,得它才能好。”如果不这样做,什么“不动如山岳”,“打要远,气要摧,拳似炮,龙折身”等技能,那只能是空谈。因为根不固欲发无力,又怎能放人制敌。


    形意拳技法,从站桩开始到正式动作,不论是练外形,还是究内意,从静到动,从简到繁,从练到用,都有它内涵深邃的技法理论,是初学者必须掌握的,应该对它练熟悟通,形成自然,使之一动即有,不思自得才好。这些技法理论是根据古代哲学、道家养生中医内经阴阳五行之说结合武术技法形成的,故其技法多用哲学用语概括之。


    在练三体式之前,先作自然直立的预备式,目的是为了调息、静心、宁神,排除杂念。正因为它是“无思无意,无形无象”,故前人称之为“无极式”。静立是为了准备练动作,由“无为变有为”,虽然外形未动,而“精神确有所专注‘,故有“无极转为有极”之说。接着就屈臂、屈腿,但左右阴阳不分,两臂贴身抬起,双手相依下按置于腹前,上下束而为一,为做动作作好准备,即所谓:“太极是天地万物之根源。”故前辈称之为“太极式”。从上述三体式前的三步曲,从“无思无意”到“神有专注”而至“动作即发”这三步曲正是由静到动的,是对内在精神意识的良好训练。经曰:“静为本体,动为作用。若言其静,未露真机;若言其动,未见其迹”;“不动如山岳,难知如阴阳”,这些论述在技击上都能起到使对方难知动静、虚实,起到震撼军心的作用。经曰“无物气行,气行绝象,绝象绝明,觉明则神气相通,万物归根合成一气”。尚先生说:“形意拳主要练的就是神与气。”丹书云:“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练习时,只有定心宁神,才能意气流行,只有绝于杂念和物象,使神有专注.才会启发灵性。只有这样在锻炼上才能扶入精微,神气贯通;在使用上才能灵感过人。因之在学练中对这默默无为的过程切莫忽视。


    当开始做动作,两手握拳由肚脐向左右拉开,这一动作包括以两前臂贴身向左右拧转撑开的束身之力。左右阴阳既分,故称为“两仪式”(即阴阳)。《内经辑要》说:“它是一个机动的代名词,用来说明一切事物的相对性和统一性。”用在形意技法上,是泛指人体的相对部位和在动作上反映既相反、又相辅相成的关系。如上下,前后,左右,向背,仰伏,动静,虚实,刚柔,束展,伸缩,收放等等动作和作用,两者既相反、相成,又相称和相撑,因之在技法上概以“阴阳”代之论之。


    所谓“三体”,又叫“三才”,原指天、地、人。而在形意拳经中称人体也是个小天地,故亦有三体之说,这就是形意拳“三体式”的名称由来。也叫“三才式”或“鹰捉式”。所谓“三体”即泛指上、中、下三盘,亦即头、上肢、下肢,亦包罗上下、内外、通体。前辈的经验告诉我们通过锻炼扶微功到.如能做到阴阳相合,内外一气,三体纯一,在练功找劲上则能“无可无不可”,故曰“三体重生万物张”。


    拳经所讲的“四象”,更是属于纯技术的象形取意的一身之法,与所谓太阳,太阴,少阳,少阴无关。它指的是“鸡腿,龙身,熊膀,虎抱头”,谓之“四象‘。借以求得夹剪劲的鸡腿,三折之势的龙身,沉肩竖项的熊膀,宜顾宜打的虎抱头。这四种象形技法正是形意拳一身之法的概括指南。在锻炼中时时处处能做到要求,则练之增益,用之得力。拳经所讲的“五行”就是“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中医用它来说明五脏和人体有关机制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生化和制约的关系。形意拳就是根据中医内经阴阳五行之说用以怯病,健身,变化器质,培养体力和技术的,因之练五行拳既是为了对身体增益,故要遵循相生之理来练;遇有病理变化,又要用相乘和反侮(即顺克和逆克)加以制约,故而运用这生克制化之理。但在五行拳技击的使用上,却不能生搬硬套地来运用这生克之理,因为技击使用是千变万化的,必须“随机应变”,“用无定法”,故也不存在必须用什么拳克制什么拳,否则就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


    形意拳对“六合”这一技法的要求是至关重要的,也可以说“六合”是形意拳的技术之本,故形意拳的前身就曾叫“心意六合拳”和“六合拳”,说明“六合”是构成形意拳的技法核心。练形意拳的人磨砺以求的“上下相随,内外合一,周身完整一气”,是为了向更高级的技法造诣进军的基础,而“六合”是最直接的为它建立技法前提的,就是“六合”。当然这个“六合”不是指哲学的“天地四方谓之六合”而是指人体的内外三合。外三合是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是要求上下肢的各个根节、中节与梢节做到上下相合。三催劲整,动作如一,才算做到外三合。所谓内三合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只有做到心动意发,气力齐行,才算做到内三合的技法要求。但还必须与外三合的上下相合,三催劲整,动作如一这三者完成一体,才算做到内外六合,达到“周身完整一气”。所谓的“三催劲整”即是上肢肩催肘,肘催手;下肢的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上下肢的三催劲完整一气,动作如一,才算做到“三催劲整”。


    拳经所讲的“七拳”就是“头、肩、肘、手、胯、膝、足”。也就是人体用以发挥进击作用的七处发劲的突出点,人们比作闪烁发光的“七星”,故也叫它“七星”。而是利用六合整劲散发威力的七处发劲点。


    尚先生在讲到六合劲整、七拳发威时,又提到人体练功要练有“八面劲”,只有抓住这个技法要领,才能逐渐追求到“哪沾哪有”的技法高超境地。实质也正是掌握了“以上、以下十五处打法,俱不脱丹田之气”这一技法窍要。


    形意拳按地域分主要有河北山西两派(也有人将河南心意拳列入共三派)近代河北、山西,交流频繁且同为李洛能传人故两派拳法内容风格技击特点及练法较接近,河北一派以郭云深,刘奇兰、李存义、孙禄堂等为代表,拳势舒展,稳健扎实,山西一派以车永宏、宋世荣、布学宽、宋虎臣、宋铁鹿等为代表拳势紧凑,劲力精巧,然山西派又可分为车、宋两支。车派拳势古朴动作明快,宋派发力颤抖,内功精微。
武术篇 八极拳简介
    中国武术素以历史悠久、内容丰富、流派众多、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著称。八极拳就是这众多拳种之一枝,属北方拳种。开门立派之时称为“开门八极拳”,随着流传的深广,其名称也就有了众多叫法,如“巴子拳”、“八忌拳”、“把计拳”、“坐煞型”等等不一。


    八极拳的渊源也如其名称一样的有着众多纷纭的说法,最早见于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所著《纪效新书》有“巴子拳棍”之说,是否就是所流传之八极拳,至今难以定论。


    如今,在拳界普遍比较认可的一种说法,八极拳是由清代初期“天方教”人吴钟受业于隐士“癞”,后精于其师兄“癖”。由“癖”赠八极秘诀并授八极大枪之奥妙。后吴钟以其技纵横天下,得“神枪”之誉。晚年课徒授艺,始创八极拳之门户。故八极拳门内称“癞”为始祖,称“癖”与吴种为二世,吴钟为立派之初祖。


    八极拳自创立到流传至今,其根本之基,就是立足于实战,八极拳近二百年在武界中之威名,也是以实战打出。此拳法能够薪火相传,连绵未绝,亦源于斯。无论是否习炼八极拳者,只要谈及八极拳则必言实战。否则,则偏离其宗,为妄言佞论也。


    八极者,取意拳打八方极远之地也。八极拳的习炼尤其注重各种劲力的发放练习,特别讲究“十字劲”和“沉坠劲”的发放,以崩撼突击为准。此点,从八极拳练功要求口诀中就可看出。其论如下:一练拙力如疯魔;二练软绵封闭拨;三练寸拿寸接寸吐露;四练自由架势懒龙卧;五练心肝脾胆肾;六练筋骨皮肉合实战技击时讲究:挨膀挤靠、三盘连击、凡遇皆打、击无定处、硬开硬进、寸接寸拿等技法。身法讲究:步稳身活、内圆外棱(方)、刚柔相济、如涌似波,并有:八极、八极,足不离地;之说。


    八极拳法的主要核心理论是“六大开”和“八打招”。


    六大开既:顶、抱、单、提、胯、缠;分指在拳法演练和应用中不同的发力方法。


    八打招既人体的:头、肩、肘、手、胯、膝、足、尾等八个部位;在八极拳的演练中,尤其是在实战技击应用中,由上述人体的八个部位结合“六大开”所打出的变化多端、往复无穷技击招法的技法理论。


    另外,八极拳还有很多的练功方法,如桩功(站桩、打桩、靠桩、走桩等)如硬功(铁沙掌、铁臂功),其他如行气法和如八极大枪等众多的器械的独特练法不一而足在此就不一一赘述。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