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20|回覆: 0

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匯會會議紀要(4月12日上午)

[複製連結]
山東受學 發表於 2012-4-12 07: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國考古網
   『春暖花開芬芳在,十大考古姍姍來』,2011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終評匯報會於4月12日上午在北京國誼賓館隆重開幕。評委專家、入圍項目主講人、在京考古單位學者、新聞媒體記者等百餘人參加,中國文物報、中國考古網、考古匯等媒體對會議進行微博直播。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進行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後,入圍項目開始一一展示,北京大學文博學院院長趙輝主持。

    現代中國人來自何方,北京猿人是否我們的直系祖先,這是最近20多年來中外考古學與古人類學界一直激烈爭論的學術焦點,也是公眾長期熱切關注的話題。陝西洛南盆地張豁口舊石器時代遺址、河南鄭州老奶奶廟遺址暨嵩山東南麓舊石器地點群、福建漳平奇和洞遺址這三處舊石器時代(新舊石器過渡)遺址爲我們提供了新的資料。

    陝西洛南盆地張豁口舊石器時代遺址位於洛南盆地西部南洛河幹流與南部支流縣河之間第二級階地頂部『四十里梁塬』的中脊上,張豁口地點上部第二層古土壤條帶至第三層黃土的年代爲距今25萬年至7萬年左右。演講者介紹了本年度的發掘成果,展示了在洛南盆地張豁口遺址發現的豐富的流行於非洲和歐亞大陸西部阿舍利工業的器物組合,如手斧、薄刃斧、三棱手鎬和大型石刀等,提出了對石器工業和人類起源的新認識。張豁口地點的發掘收穫將對進一步認識和研究中國南北自然地理過渡地帶秦嶺山區的舊石器遺址年代學、石器工業性質、古人類生存環境、生存行爲、東西方舊石器工業比較和早期人類技術交流與傳播等具有極爲重要的學術價值。
 
2012412133314549..jpg


    河南鄭州老奶奶廟遺址暨嵩山東南麓舊石器地點群是位於東亞大陸核心地帶的中原地區在距今4萬年期間的考古發現,已經成爲認識我們直系祖先來源的關鍵所在。演講者詳細介紹了老奶奶廟遺址以灰燼堆積爲中心的居住遺蹟,以及數量眾多的石製品與動物化石遺存。這些新發現完整地展示了位於中原核心地帶的嵩山東南麓舊石器時代中、晚期之交階段的棲居形態,並發現一系列與現代人行爲特徵密切相關的文化遺存,爲認識中國及東亞地區現代人類的來源與發展特點等問題,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新視角。

    范雪春先生介紹了福建漳平奇和洞遺址的地理位置、發現情況、年代與分期、發現意義等。奇和洞遺址坐落在漳平市象湖鎮灶頭村東北,地層堆積可分爲可分爲9層5個階段,從舊石器晚期延續到新石器時代第2期,距今約17000―7000年。舊石器時代晚期遺存發現3處人工石鋪活動面遺蹟,出土石製品200餘件,少量打制骨器及哺乳動物化石等;新石器時代第一期發現火塘、紅燒土堆等;新石器時代第二期可分爲早、晚兩段。第二期早段遺蹟比較豐富,發現火塘、灰坑、房址、灶、溝等。第二期晚段開始石製品面貌有很大改變,磨製石器增多,打制石器較少。演講者對遺址中發現的植物遺存也做了簡單的介紹,這爲研究農業起源提供了新證據。奇和洞遺址文化層年代連續,從舊石器末期一直延續到新石器早、中期,對探討現代人起源有重要意義,爲溯源福建地區史前文化譜系及閩台文化與南島語族文化交流提供了新資料。

    方向明先生詳細介紹了浙江桐廬方家洲新石器時代玉石器製造場遺址的地理環境、發現和發掘情況、堆積和年代以及最新認識等。這是目前發現年代最早的大型專業性玉石器製造場,重要的是從考古發現恢復出完整的玉石器製作流程--材質選擇、打製成坯、磨製成型、鑽孔到成品,製作過程的每一步都在遺址中有所體現。本次發掘對於推動錢塘江中上游地區的新石器時代考古探索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而玉石器製造所蘊涵的生產技術體系以及進而的社會體系研究勢必將是今後的學術增長點。同時,遺址中以琢打爲主要的石英材質玉器製造與這一階段已開始的以解玉砂爲介質切割、修治的閃玉材質玉器製造形成了鮮明對比,促進了早期玉器工藝和玉石分野的研究。

    作爲國際學術界備受關注的紅山文化時期發掘調查面積最大的環壕聚落遺址--內蒙古赤峰魏家窩鋪遺址在會場也頗受關注。曹建恩介紹了主要發現:壕溝3條,房址103座。房址大部分呈方形或圓角方形,門向多呈東南或西南向,絕大多數房址中央位置可以確認相互連接的灶坑與火道,基本上與火道方向一致的房址壁上確認門道,門道大部分斜坡狀,偶有水平台階的設置。房址內出土有大量陶器、石器、蚌殼以及動物骨骼等。灶的早晚變化比較明顯,早期灶深度比較深,晚期比較淺。房址早期分爲3組,每組內有一個大房址,晚期分組現象則不明顯。出土遺物豐富,陶器爲大宗,主要是以筒形罐、斜口器等爲代表的紅山文化土著特徵的陶器以及以釜等爲代表的中原文化的器物,這讓學者們清晰地看到兩種文化的融合。
 
2012412133328300..jpg


    良渚文化以往的發現頗爲豐富,浙江餘杭玉架山史前聚落遺址的發現仍然讓人耳目一新。劉斌先生重點介紹了該遺址的聚落布局情況。它發現了由六個相鄰的環壕組成的良渚文化完整聚落,這種聚落模式不僅是良渚文化的首次發現,也是長江流域史前考古的新發現。共清理墓葬397座、灰坑21座,建築遺蹟10處,出土陶器、石器、玉器等各類文物 4000多件。劉斌先生以環壕1爲例對環壕的形成過程進行詳細介紹。環壕的平面形狀均大致爲圓角方形,略呈正南北方向。開挖環壕的同時,將環壕內部填高,形成可供居住和埋墓的土台,壕溝的底部及外圍,留下較多的大小和深淺不一的取土坑。環壕形成後既可起到防護作用,同時也具有水陸交通和生活用水的功能。劉斌先生同時介紹了此遺址的多學科研究和保護工作:鑽探調查發現古河道、古稻田遺蹟,墓葬中絲綢等遺物的研究與保護,考古遺存的數位化展示,大區域的沉積環境研究等都在進行中。玉架山遺址首次發現的由六個環壕組成的完整的聚落, 第一次爲我們揭示出了良渚文化社會的一個基本單元,爲研究良渚文化的社會組織結構,人口數量,氏族內部和氏族之間的等級關係等都提供了全新的材料和視野。

    內蒙古科爾沁地區是史前遺址發現較少的地帶,內蒙古通遼哈民史前聚落遺址的發現填補了這一空白。該遺址共清理出房址43座,墓葬6座,灰坑33座,環壕1條。最震驚的發現無疑是在房址當中發現了凌亂堆棄的大量人骨遺骸,其中一座房址內有多達97具人骨遺骸。吉平先生對房址發掘過程和構築狀況以及遺物進行了詳細介紹。發掘者認爲房屋居址成排或成組分布、規整統一的空間布局,屬於完整的史前聚落形態,對於正確揭示東北地區史前人類的居住環境及其居住方式有著不可多得的標識作用。由此可以探究古代社會人類群體之間的種群關係,最大限度地復原古代社會氏族、部落或家族之間的結構與形態,內部等級的構成、財產的占有以及家庭和婚姻的狀況等。

    上午最後一個展示項目是山西絳縣周家莊遺址。戴向明先生介紹了周家莊遺址以往的考古工作和目前取得的研究成果。遺址總面積約500萬平方米,是一處以龍山時代遺存爲主(分布面積約450萬平方米),兼有仰韶、廟底溝二期、二里頭、二里崗、東周等時期遺存的大型遺址。本年度發現早期房址16座,房址附近發現6座陶窯及相當數量的灰坑,構成了該遺址龍山時代較早時期的一處居址。發現了晚期墓葬168座,分爲成人豎穴土坑墓與兒童瓮棺葬,且成排、成組分布。測年在距今2300-1800年之間,遺物面貌與陶寺文化相近。發掘者認爲發掘區所在的區域經歷了由居址到墓地的轉化過程,表明該聚落在其存在發展過程中有過較大的變動。

    會後學者們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和交流。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