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43|回復: 0

“考古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讲座纪要

[複製鏈接]
真衣 發表於 2011-12-20 07:1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 中国考古网
   
    12月19日上午,日本和歌山大学学者王妙发先生在考古所进行了题为《考古地理学研究的理论与实践》的讲座,介绍了地理考古学这一分支学科在考古学中的应用。
    考古地理学是考古学的一个分支学科,这一概念来自于日本。20世纪50年代,日本考古学者开始注意到了地理学在考古学中的应用,藤冈谦二郎正式提出了“考古地理学”的概念。到了1966年,小野忠熙在其著作《考古地理学之意义》中对此给予了全面阐述。
    考古地理学以遗迹、遗物等实物史料为研究对象,探讨人类历史上的地理现象。地理学对于古人的生活和现代考古学的研究都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学者们在考古研究中常常自觉、不自觉地涉及地理学内容。我们所说的考古学文化,一般是指分布于一定空间,存在于一定时间,具有共同特征的文化因素,其中的空间就涉及到地理。苏秉琦先生著名的区系类型理论,对于“六大板块”的划分,也结合了地理空间的因素。地理学,尤其是历史地理学,和考古学结合尤其紧密,历史地理学前辈史念海、张修桂等学者的研究用考古学的材料研究地理学问题,是考古学与地理学相结合的有益探索。同样,我们还可以进行反方向的研究――用地理学内容探讨考古学问题,这就是考古地理学的基本方法。目前考古地理学在国内的主要成果体现在《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绘。
    考古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常常涉及到资料的处理问题、人口估测问题和都市的定义问题。第一点是资料的处理。在考古发掘报告和简报中,对地理环境的表述着重于自然地理而非人文地理,如通常会有对聚落的分布、地理位置、地貌、气候的描述,但是对于周边的可获取资源、交通情况的反映相对较少,部分报告中也没有能够系统地介绍发掘中的全部所见,如遗迹之间的详尽位置关系、遗址内的局部小地貌等。材料的精确性问题也是需要注意的。《文物地图集》中涉及的众多遗址,多只经过调查,时代、面积都难言精确,我们在面对材料时要对此有清醒的认识。在筛选材料时,应该暂且排除那些多时代遗址相互叠压的情况,选择内涵较为单纯的遗存。这些遗址的分布位置是可信的,再结合报道的面积作为参照,可以作为考古地理研究的研究资料。
 
20111220161010304..jpg

 

 

    第二点是人口的估测问题。在这方面,巩启明和严文明在上世纪80年代曾经做过相关的研究。具体的方法就是采用单位面积人口密度的计算方式。如对于仰韶文化遗址的人口估测,在有明确居住范围的情况下,按每平方米0.025-0.034人计算。对于15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遗址,则将原有面积缩减四分之一后再做估算。当然,这种方法目前还不够成熟,在估算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可能难以很好地反映当时的实际情况。
    第三是都市的定义问题。都市和城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城市给人的第一印象常常是围绕聚落的城墙,实际上城墙的存在与否并不是判断都市的依据,没有城墙的聚落也可以成为都市。对于都市的判断标准是非季节性居民占人口大多数,有两种以上非季节性功能,具有区域中心作用的人群聚落。都市内的城墙、围壕、水渠设施,手工业作坊等遗存,需要一定的劳动力和社会专业分工,于是也具有一定的地理学意义。还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那些介于乡村和都市间的“类都市”聚落(或似都聚落),这种聚落有非季节性定居,具有一到两种非季节性功能,不具备地区中心的职能。
    王妙发先生已经开展的个案研究有黄河流域史前聚落的人地关系研究;青海、吉林、黑龙江等地的考古地理学研究;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史前城址和早期都市研究等。在黄河流域史前聚落的个案研究中,他将聚落形态分为沿河分布的阶地型与居高而建的冈丘型聚落两种。首先从聚落的分布位置和面积考察,以华北平原南部为例,这里的遗址分布受到了黄河改道等因素的显著影响。在前仰韶时代,聚落通建立在从山地向平原的过渡地带上,遗址的面积在1-6万平方米居多,尤其是1-2万平方米的小型聚落,这时河北平原南部聚落分布甚少。到了仰韶时代,聚落的分布有所扩展,河北平原南部已经有了一定数量的冈丘聚落。这时纵观黄河流域,虽然已经有了面积达到上百万平方米的聚落,但是仍然以1-6万平方米的聚落为多。到了龙山时代,遗址的分布地域进一步扩展,在河南全省、河北平原大部都有聚落分布。这时聚落的面积仍以1-6万平方米的小型聚落为多,聚落数量大增,而且较多冈丘型聚落。王先生考察了冈丘型聚落在黄河流域的分布状况,发现在龙山时代的现今河南省一带,冈丘型聚落远远多于阶地型聚落,两者比例可达4:1,而在全黄河流域,两者的比例刚好相反。这可能说明了古人为了避免洪水灾害,有意将聚落设在地势较高的冈丘地带。他还注意到了遗址堆积的厚度问题。在河南地区的前仰韶时代,文化层厚度超过1米的遗址比例达86%,与全黄河流域的38%迥异。在仰韶时代,河南地区厚度1-3米的遗址占据绝大多数,不足1米的堆积仅占1%,而全黄河流域仅为21%。在龙山时代,河南地区厚度1米以上的遗址达到了97%,而全黄河流域仅有37%。为何河南地区所在的黄河中下游地带堆积普遍较厚呢?可能的解释是这一地区由山麓向平原过渡的地理环境、气候、土壤的肥力,在总体看来对古人较为适宜,因此古代居民在这些聚落长期定居,较少迁移。
    王妙发先生近期还着眼于对史前城址的进一步考察,解决以往研究中的一些疑问。如仰韶时代、龙山时代、二里头时代直到商代,这些城址之间的内在联系,是传承关系还是一种迁移或征服的性质?为什么自从仰韶晚期之后,黄河中下游的城址发展一直领先于黄河上游地区?北方农牧交错地带石城的功能是什么?是否仅仅是防御性的?长江流域已发现城址分布的不均衡问题等,这些都是考古地理学所致力的方向。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