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017|回覆: 0

[儒家學說] 夫子至於是邦也

[複製連結]
文化傳統 發表於 2019-1-25 09:1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原文】

子禽問於子貢曰:『夫子至於是邦也,必聞其政。求之與,抑與之與?』子貢曰:『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夫子之求之也,其諸異乎人之求之與?』

【白話】

子禽向子貢問到:『夫子每到一個國家,一定會與聞這個國家的國政。是自己求來的呢,還是人家主動給的呢?』子貢說:『夫子溫和、善良、恭敬、節儉、謙讓,是這樣得來的。夫子的求法,大概異於別人的求法吧?』

【釋詞】

子禽:姓陳,名亢,字子禽,亦即原亢,齊國人。孔子弟子。小孔子四十歲。

子貢:姓端木,名賜,字子貢。孔子弟子。小孔子三十一歲。孔門十哲之一。

夫子:【論語義疏】云,禮,身經為大夫者,得稱為夫子;孔子,魯大夫,故弟子呼為夫子也。

聞其政:與聞其國之政事。【正義】云,政者正也,時人君有大政事,皆就夫子咨度之,故言必聞其政也。

之與:此幾處的『之與』中『與』通『歟』,是文言助詞,表示疑問、感嘆、反詰等語氣。

抑:或者是、還是。

與之:國君主動給他,自願讓他與聞國政。

溫、良、恭、儉、讓:此皆禮教也。溫,溫和、和厚。良,善良。恭,恭敬、莊敬。儉,節儉。讓,謙遜、謙讓。錢穆:五者就其表露在外之態度,可以想見其蘊蓄在心之德養。孔子因此德養,光輝接人,能不言而飲人以和,故所至獲人敬信,乃自以其政就而問之。

【先賢精義】

鄭康成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與人求之異,明人君自與之。

【論語註疏】曰:敦柔潤澤謂之溫,行不犯物謂之良,和從不逆謂之恭,去奢從約謂之儉,先人後己謂之讓。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與聞國政。他人則就君求之,夫子則修德,人君自願與之為治。

朱子曰:五者,夫子之盛德光輝接於人者也。夫子未嘗求之,但其德容如是,故時君敬信,自以其政就而問之耳,非若他人必求之而後得也。聖人過化存神之妙,未易窺測,然即此而觀,則其德盛禮恭而不願乎外,亦可見矣。學者所當潛心而勉學也。

李炳南曰:溫者貌和,良者心善,恭者內肅,儉乃節約,讓即謙遜,具此五者,可謂不求之求,乃令列國之君信而敬之,不疑忌其干人之政,故願推誠咨以政事,實由人君自與。

謝氏曰:學者觀於聖人威儀之間,亦可以進德矣。若子貢亦可謂善觀聖人矣,亦可謂善言德行矣。今去聖人千五百年,以此五者想見其形容,尚能使人興起,而況於親炙之者乎?

張栻曰:和順積中,則英華發於外,而況於聖人乎?溫良恭儉讓,聖人之德容見於接人之際者,子貢亦可謂形容之至矣。……夫子至是邦必聞其政,而未有能委國而授政於夫子者,何與?蓋見聖人之儀形而樂告之者,秉彝好德之良心也,而卒不能授以政者,則以夫私慾害之之故也。

鄭汝諧曰:惟其道大莫能容,是以始雖謀之,終必棄之,當夫子皇皇於七十二國,豈可謂無所求也哉?夫子之求,非樂人之求也,求行吾道以澤天下爾。

吳嘉賓曰:溫良恭儉讓,是誠於不干人之政也。誠於不干人之政,則入人之國,無有疑且忌焉者,其視聖人,如己之素所師保,安忍不以告焉。今之人,求以聞人之政,不知其身且將不之保,韓非【說難】是已。

錢穆曰:子貢善言聖人,此章揭出溫、良、恭、儉、讓五字,而孔子之心氣態度,活躍如見。學者細玩之,可不覺其暴戾驕慢之潛消,亦知人間自有不求自得之道。此與巧言令色之所為相去遠矣。

蕅益大師曰:若竟說不求不沽,則與巢、許何別?若竟說求之沽之,則與功名之士何別?若知舜禹有天下,而不與焉;顏子居陋巷,而非置斯民於度外。則知富強禮樂,春風沂水,合則雙美,離則兩偏矣。

楊名時曰:子貢之稱夫子,有文章、性、道及焉不學,美富、日月、升天等章,而示人學聖之要,變化氣質之道,未有先於『聞政章』者。首揭夫子溫良恭儉讓,使人望而仰之,則而象之,有不覺暴戾驕慢之潛消者,無行不與,於此顯示其真,學聖者舍此奚從焉?

【松陽講義】曰:無論側媚依阿以求者,與聖人相去霄壤也。即略有一毫求之心,亦便非聖人。聖人以德求,非如人之有心求也。……聖人即不可遽學,得他一分光景,便有一分感應。只管積累做工夫去,安知不與聖人一樣?

【本章參考書目】

【論語集解】、【論語集注】、【論語註疏】、【論語義疏】、【癸巳論語解】、【論語意原】、吳嘉賓【論語說】、【論語點睛】、【論語講要】、【論語新解】、【論語札記】、【松陽講義】。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