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17|回覆: 0

傳奇『幻茶』可生成盞里水丹青?

[複製連結]
對酒當歌 發表於 2011-12-24 06:5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來源: 大河報 


傳奇『幻茶』可生成盞里水丹青?

我第一次見到宋茶文化研究者豐智利是在他的茶莊裡。說是茶莊,其實只是一間幾平方米的門面房,裡面堆滿了茶葉與箱盒,一張小小的茶案。

  作爲宋茶文化研究中心的發起人,豐智利談起來滔滔不絕:『有一句話叫「唐煮宋點明沏泡」,說的是三個歷史時期飲茶的方式:唐代是煎煮,宋代是沖點,明清是沏泡——這也基本上就是現在我們常見的飲茶方式了。』

  宋茶承前啟後,在歷史上的位置很重要。

  唐人飲茶,尚不能掙脫茶源於藥的藩籬,採取的是煎煮的辦法,茶具也多用碗,飲茶時茶末與茶湯同飲,飲後不留余滓;宋人飲茶,採取的是沖點的辦法,茶具多是更小一點的盞,飲茶時先用小勺舀取茶末在盞中調作膏狀,然後以湯瓶沖點,邊沖點邊以竹製的茶筅或銀制的茶匙在盞中迴環攪動。

  飲茶在宋代是百姓習俗,同樣也是上層社會的最愛。從皇帝到大臣,都以品茗爲樂。比如『小資皇帝』宋徽宗,不僅自己喝得不亦樂乎,還把飲茶『與人樂樂』,親自動手撰寫了【大觀茶論】一書,炫耀自己的飲茶心得。

  【大觀茶論】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部皇帝專門爲茶撰寫的著作,全書不過數千字,共二十篇,對北宋時期茶葉的產地、採制、烹試、品質、鬥茶風尚等均有詳細記述。這本書和蔡襄的【茶錄】成爲後世研究宋茶的經典讀物。宋徽宗能留下這麼一本名著,對歷史研究者來說,倒是一件幸事。

  蔡襄,宋代著名學者,【水滸傳》裡蔡京的堂兄。不過蔡襄的官聲比蔡京強得多,屬於正面人物。【茶錄】是蔡襄有感於陸羽【茶經】『不第建安之品』,特地向皇帝推薦建安北苑貢茶之作。全書分上下兩篇,不過數百字,卻是繼陸羽【茶經】之後最有影響的論茶專著。

  宋代的茶藝繼承唐風,並在此基礎上發展得更加成熟和規範。拋棄了唐代飲茶必佐之薑桂的飲法後,宋代茶藝更注重茶本身,並不斷細化,演化出十幾種茶藝。

  比如試茶,就是品賞茶色香味等茶的真韻。蔡襄【北苑十詠·試茶】的詩句『兔毫紫甌新,蟹眼青泉煮』,說的就是建安試茶時的情景。北宋天文學家蘇頌在【冬日北庭懷餘杭舊僚屬】一詩中也寫道:『沙頭寺院看花日,湖上樓台試茗天。』即使出使遼國之際,他還念念不忘昔日在杭州餘杭試茶的勝景。

  再比如均茶。均茶脫胎於唐茶,就是烹煎茶後,均分給在座的茶客品嘗。當時的茶宴、茶會或會茶上,這是必不可少的一道茶藝。後來,均茶傳入日本,成爲日本茶道的濫觴。

  宋代茶藝十幾種,真正能夠代表宋茶特色的,當數點茶、分茶和鬥茶。

  宋徽宗助長點茶之風盛行

  點茶,是宋元時代獨特的茶藝,是包括炙茶、碾羅、候湯、擊拂、烹試等一套完整程序的茶技,各地點法雖然有差異,但基本點法大致相同。

  點茶的第一個關鍵在於烘盞。【茶錄】中說:凡欲點茶,先須烘盞令熱,冷則茶不浮。

  點茶的第二個關鍵在候湯。蔡襄在【茶錄】中說:『茶少湯多,則雲腳散;湯少茶多,則粥面聚(雲腳、粥面爲點茶、鬥茶中專用術語)。鈔茶一錢匕,先注湯調令極勻,又添注之,環回擊拂,湯上盞四分則止,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爲絕佳。』候湯時,茶和湯的比例掌握是一大要訣,這就看點茶人的經驗和手法了。因此,蔡襄認爲:『候湯最難,未熟則沫浮,過熟則茶沉,前世謂之蟹眼者,過熟湯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辨。』

  最後的關鍵一步在擊拂。前面幾步都好理解,擊拂究竟是幹啥呢?據【大觀茶論】描述,就是以小勺舀取茶末,在盞中調作膏狀,以湯瓶沖點,邊沖點邊以竹製的茶筅或銀制的茶匙在盞中迴環攪動。說白了就是用茶匙或茶筅在茶盞里攪動、點擊,擊出湯花來。

  北宋時期誰堪稱點茶擊拂第一人呢?當然是宋徽宗——別人水平再高,估計也不敢在天子面前招搖。宋徽宗不僅精通擊拂,而且喜歡在群臣面前親自點茶擊拂,自稱『自布茶』。

  更有趣的是,這位擊拂皇帝不僅經常把大臣們叫來顯擺,還善於總結經驗,不斷進步。在他撰寫的【大觀茶論】中,詳細總結了他點茶擊拂的心得:『點茶不一而調膏繼刻,以湯注之,手重筅輕,無粟文蟹眼者,調之靜面點。蓋擊拂無力,茶不發立,水乳未浹,又復增湯,色澤不盡,英華淪散,茶無立作矣。有隨湯擊拂,干筅俱重,立文泛泛。謂之一發點、蓋用湯已故,指腕不圓,粥面未凝。茶力已盡,雲霧雖泛,水腳易生。妙於此者,量茶受湯,調如融膠。環注盞畔,勿使侵茶。勢不砍猛,先須攪動茶膏,漸加周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櫱之起面。星皎月,燦然而生,則茶之根本立矣。』

  更奇特的是,宋徽宗總結出,每換一次湯,擊出的湯花都不一樣:『第二湯自茶麵注之,周回一線。急注急上,茶麵不動,擊指既力,色澤漸開,珠璣磊落……四湯尚嗇。筅欲轉稍寬而勿速,其清真華彩,既已煥發,雲霧漸生。五湯乃可少縱,筅欲輕勻而透達……六湯以觀立作,乳點勃結則以筅著,居緩繞拂動而已,七湯以分輕清重濁,相稀稠得中,可欲則止。乳霧洶湧,溢盞而起,周迴旋而不動,謂之咬盞。宜勻其輕清浮合者飲之。』

  皇帝如此,更助長了整個社會點茶之風盛行。宋代僧人德洪在【無學點茶乞詩】中描述了點茶的妙處:『政和官焙來何處,雪後晴窗欣共煮。銀瓶瑟瑟過風雨,漸覺羊腸挽聲度。盞深扣之看浮乳,點茶三昧須饒汝。』

  其時,文士點茶、僧人點茶、官員點茶,城市、鄉村無不點茶,乃至宋代歌館酒肆等娛樂場所,將賞給獻茶役夫的茶資和小費,稱爲『點花茶』。

  宋代『幻茶』是個傳說?

  分茶,是個很有爭議的宋代茶藝。

  目前,茶史界對分茶有一些爭議,有人認爲所謂分茶是均茶的別稱,就是將茶分給朋友品嘗。還有人認爲分茶是點茶的別稱。兩種說法其實是一種觀點,就是分茶只是一個傳說。

  無他,因爲史籍中記載的分茶太傳奇了。

  分茶是始於宋初、盛行於宋元的茶藝,又稱『茶百戲』或『幻茶』。據【清異錄】記載:『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湯運匕,別施妙訣,使湯紋山脈成物象者,禽獸蟲魚花草之屬,纖巧如畫,但須臾就散滅。此茶之變也,時人謂之茶百戲。』

  如此看來,分茶不僅僅是茶藝,而且是一種類似於雜技的表演了。能在茶湯表面分出詩畫一般的景象,一般人很難做到,就是善於表演的日本茶道高手,也未必能將茶湯表面幻化成詩畫,所以後世不乏學者質疑分茶的存在。但茶史學者方健認爲,分茶並非高不可攀,從諸多史料來看,分茶確實存在。

  據【清異錄】記載,宋代有一著名僧人福全,『長於茶海,能注湯幻茶』,不僅能在湯麵作畫,還能在茶湯表面幻化出文字來,『成一句詩,並點四匝,共一絕句,泛乎湯表。小小物類,唾手辦耳』。擁有這種本事的福全有一首詩誇耀自己的分茶技術:『生成盞里水丹青,巧畫功夫學不成。欲笑當時陸鴻漸(指茶聖陸羽),煎茶贏得好名聲。』

  宋代詞人中不乏分茶好手,比如陸游在【臨安春雨初弄】中就自誇其分茶技藝:『晴窗細乳戲分茶』,說自己是分茶好手。【疏山東堂晝眠】中也說『吾爾解原夢,爲我轉雲團』,誇他的小兒子陸子約也善於分茶。

  南宋大家楊萬里在【澹庵坐上觀顯上人分茶】一詩中也描寫了一位高僧的分茶技巧:『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禪弄泉手,隆興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甌面,怪怪奇奇真善幻。紛如擘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萬變。銀瓶首下仍尻高,注湯作字勢嫖姚。不須更師屋漏法,只問此瓶當響答。紫微仙人烏角巾,喚我起看清風生。京塵滿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漢鼎難調要公理,策勛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與寒儒,歸續茶經傳納子。』這位顯上人堪稱宋代分茶專家,其造詣之深,令人嘆爲觀止。

  茶史學者方健認爲,分茶與點茶有相似之處,但它是獨立的一種宋代茶藝,難度更高。

  在茶湯表面分出詩畫一般的圖案,究竟是傳奇還是真實,目前沒有統一的說法,但這種茶藝也給後人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

  清明河上虹橋之邊,會有一群東京市民,圍坐靜觀,期待那茶盞中一幅美麗的圖案幻化而出嗎?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