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096|回覆: 0

隔代教育,非愛即害?

[複製鏈接]
買櫝還珠 發表於 2012-2-2 13:4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祖輩代勞教育孫輩,雖然是『無償勞動』,但年輕父母還是有諸多不滿。- E4 K: l7 S5 |# z9 X0 I: A( a
  隔代教育,非愛即害?年輕父母不能一味否定隔代教育,應通過更多的親子教育加重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 h  d0 K/ ~* E0 D3 t
  『祖輩帶的孩子,上學後在寫作業、語言表達、參加集體活動等方面問題凸顯……』近日一篇小學老師的公開心聲日記,將隔代教育的話題擺在我們面前。( Y+ R  Y  ~1 G" [. U; t
  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隔代教育的時代。$ ]5 }% {9 Q1 P/ a% U1 G
  近日,羊城晚報記者隨機走訪了廣州多家幼兒園,發現負責接送孩子的家長里,有六七成都是家中老人。
2 V4 d$ s' @, i  據一項在全國範圍內的調查顯示:在北京,有70%左右的孩子接受着隔代教育;而上海,目前0-6歲孩子中有50%-60%由祖輩教育;廣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則占到總數的一半。& d8 \& z3 V& H
  隔代教育,愛多還是害多?如何對待利弊?8 h# W4 \* K( ^: Z! n
  有專家呼籲:隔代教育不能替代親子教育,年輕父母不能把孩子推給老人,要讓孩子同時處在隔代教育和親子教育兩個軌道上成長。
) C. V1 L* K; S8 r  現實處境 老人『湊孫』最可靠1 J( A0 ^% i) i, x& Y% X3 }& E
  迫於當前城市繁重的工作壓力,很多年輕父母把孩子交給祖輩,因為他們覺得相較於保姆照看、機構托養等,這是最可靠、最安全的辦法。0 n5 l5 b' F6 Y5 R
  記者來到廣州番禺某小區,發現在小區玩的孩子們大部分都是由老人照顧。
, _0 V% V0 k# \6 Z6 y2 z  53歲的林婆婆是湖北人,為了帶孫子,她提前辦退休,從老家來到廣州。『年輕人工作壓力大,老人就該給年輕人分憂,我們發揮餘熱嘛。』
, N/ F+ V- U  G1 g0 G  『果果媽』說,老人帶孩子,最大的好處是安全,『交給保姆我不放心,一旦被拐了怎麼辦,現在壞人這麼多。』9 q1 M4 r- j: a1 J6 h9 D, L' G
  『他們不僅幫我們照顧孩子,我們下班也能吃到現成飯菜,何樂不為?再說家裡也熱鬧,孩子不會孤單,很開朗。』曾小姐說,老媽喜歡唱歌跳舞,培養了兒子的音樂興趣,真好。
" G& {. @3 o( U$ _' R4 b2 n6 P  在荔灣當公務員的姚女士認為,讓老人帶孩子,比送到託管所還好。『一對一的教育,讓孩子從小就養成學知識的好習慣。鬧鬧3歲多,會認字,會朗誦古詩,都是爺爺教的,我和老公都很高興。要是送到託管所,一個老師對着十來個孩子,肯定不會這麼用心。』
1 q5 |$ u$ Y+ s. ~8 P  教師感悟 問題學生祖輩『造』
8 s# X) d8 S2 A5 }: g  k8 `6 `6 c: e  然而,在廣州天河區擔任小學二年級班主任的女教師李緯,近日在日記中坦言了她對接受隔代教育學生的擔憂。
: W1 [7 w- s; Q7 j3 }- c( _  李緯說,班裡約一半以上的學生每天由老人接送上學,在家裡幾乎是同老人朝夕相處,父母很少露面,連開家長會都沒空來。她的最大感觸:很多問題出現在由祖輩們帶的孩子身上。這些隔代教育培養出來的學生,對老人的『權威』似乎並不那麼在意,也不尊敬老師。% j# v  P# w5 d9 g" ?5 W. F6 d
  7歲的陽陽(化名)就很有代表性。奶奶很無奈,『老師,您要看好他,陽陽不聽我們的,他爸媽經常加班,回來買很多禮物給他,他每天都玩到很晚,沒時間寫作業。』
4 z0 b- ^) S$ |* n: e3 }6 R/ B) m  李緯跟陽陽爸爸溝通後,第二天,孩子終於完成了作業,還寫得不錯。誰知,第三天又是一個字也沒寫,原來,他爸爸又出差了。
; `3 U4 P) c5 D2 C. V4 h  李緯跟其他同事有同感,『老人管教的孩子,在語言表達上比起直接由父母帶的孩子要欠缺很多,他們也許有很多想法,但很難形成完整的語言。在生活方面,這些孩子的自理能力相對差。』如果是女孩由祖輩管教,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缺乏創造性和安全感。此外,在班集體活動上,這兩類孩子的差距就更大了。父母帶的學生,會把握住學校的每一次機會和活動,父母鼓勵孩子參加並積極為孩子準備,這樣的孩子很自信,同時也很有成就感。
; q  a/ {( a0 }7 S  李緯說,據教育學的一般規律,小學前三年至關重要。因為在這三年裡,孩子們將會形成影響他們一生的日常行為習慣,他們的性格、興趣會在這個時期基本穩定下來。她呼籲,『不管父母多忙,事業多麼重要,我真誠希望他們能從孩子入學第一天起就花點心思去教育孩子。不能把孩子推給老人,而老師單方面的努力也是極為有限的。』
, f( t; t( s, W8 p  父母述說 分歧引爆家庭衝突
, {9 n. U. b4 N0 V: C/ @  祖輩承擔孫輩的教育,利弊幾許?昨天,記者在採訪中了解,隔代教育帶來的問題也讓一些年輕父母煩惱不斷。6 g2 v8 s: T9 `: S
  『我家公婆太寵愛孩子了,什麼都順着娟娟。3年下來,娟娟變得特別任性。』在廣州一家私企上班的年輕媽媽趙女士告訴記者。
& z* d% G) `) C! l  \  『娟娟脾氣很大,不高興就摔東西。有一次我生氣了,讓她自己把玩具撿起來。結果爺爺跑過來,說不用娟娟動手爺爺幫忙哦。』 『娟娟穿着鞋在沙發上踩,我說不可以。奶奶卻說沒關係、髒了奶奶洗。』 趙女士抱怨,老人家總愛裝好人,這樣只會讓孩子更加任性。她實在忍無可忍,跟公婆大吵了一頓。
: P8 X4 h' u  @/ c% e  兩代人教育觀念的矛盾,在很多家庭中多少都有體現。* k1 x; E0 M9 |/ b  `: m
  剛做母親的阿雲舉了一個簡單的例子。女兒7個多月,對世界充滿了好奇,什麼都要用手去抓。『她一碰花草就能順手掐一朵下來,老人覺得寶寶喜歡就讓她去摸,可我覺得應從小就培養孩子愛護花草的習慣,要對寶寶說不。』
: n6 H- d+ v9 k  隔代教育的弊端不僅給孩子的性格造成負面影響,也造成年輕人和老人之間的意見衝突。甚至對孩子平日的吃喝、生病問題,都矛盾重重。. |- C5 O4 E. F
  家住廣州越秀區農林下路的鄧小姐說,『我家小寶發燒,姥姥說要捂出汗才好,我說三歲以內的小孩要散熱才行。』『我婆婆是北方人,愛讓孩子吃麵條,才1歲多,搞得孩子消化不良,晚上總哭。我說了她就不高興。』# r/ Y4 ~4 Z" r6 @; ~; [$ m
  『廣州媽媽網』上,關於隔代教育是愛還是害的討論也很熱烈。: D: U0 a) X  P6 ^5 o# E  ^7 n
  網友『女俠客』說,一天下班看見孩子居然坐在家裡陽台上,把我嚇壞了―――當時他只要往後一翻身就能摔下去。我責問老人,老人說玩一會不會出事的,以前的孩子都是這樣玩的啊。
$ H; {4 u9 \" U/ p5 {  『80後』阿鈴對記者說,老人家確實有自己的一套『育兒經』,可有些觀念已經明顯過時。『你指出來,他會嫌你不夠尊重他,覺得我們年輕,沒有經驗。』
# W* k& p2 C, E  f, d  蔣小姐不得不把老人請了回去,自己雇兩個保姆照顧孩子。『我寧願把每個月賺的錢花在保姆身上,也不想跟老人之間鬧矛盾,太煩了,傷不起。』記者王曉雲 實習生 朱娟 李丹瑤
% B* C: q, Y$ |5 \  專家觀點. D8 E2 h" d! |6 g8 k) O
  ●明確孩子教育大原則' \# |* C5 n( h$ u
  『隔代教育問題的焦點似乎都在孩子身上,但潛心一想,它引發幾層關係中隱藏的矛盾。如果決定讓老人帶小孩,一定要先明確對孩子教育的大原則。年輕父母是家裡的主心骨,要共同商量出一個爭議解決機制。如果不是原則性的教育問題,年輕人與其過分跟老人計較,不如多花些時間陪陪孩子,加重自己對孩子的影響力。』
4 c. @4 V4 N9 o% V  O9 s  年輕人也可以幫老人訂閱一些育兒方面的雜誌,用這種軟方法去表達自己的意見。
: `4 C1 B7 v7 G( R: I  ―――美國催眠治療協會認證催眠療愈師木藍8 v1 ?$ F- S) P7 c8 R
  ●兩代父母要溝通協調% l& s1 i  R* [0 q! r$ K
  『隔代教育,應看成是一種兩代父母之間的合作。大家必須達成共識,否則貿然在一起肯定會出問題。出了問題就要去協調溝通,不能各持己見,特別不能當着小孩子的面去爭執。兩代父母要互相表達彼此的想法,心平氣和地去談。在孩子還不到上幼兒園年齡時,年輕父母又不能放棄工作,如果家裡有老人願意帶孩子,是一件非常幸運的事。』  F9 s' [0 P' D3 }; [6 L
  ―――華南師範大學心理學專業老師陳筱潔
* J% u  X! F3 i) ^9 }  ●年輕人要多讓步: v2 |  H# Y+ w" T7 `2 R0 d
  『對隔代教育的利弊不能一概而論。老人不一定帶孩子方面就比年輕人好,也不一定比年輕人差,關鍵還是在於協調。年輕人要多讓步、多主動,因為有意見的更多是你們,對老人的教育不滿必須去想辦法溝通,否則就該自己多帶孩子多教育孩子。
6 {" q/ m' x* S* j5 V3 K6 M# a8 J  ―――華南師範大學學前教育系教授張博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