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72|回复: 5

理学与启蒙·宋元明清道德哲学研究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发表于 2010-9-3 14: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容简介:

笔者关于本书特点的浅见,是受本书启发后的一些不成熟的想法。以往哲学界有一个不成文看法,以为女性擅长于形象思惟,男性善于逻辑思惟。作为逻辑思惟的哲学,又要进行穷一生之力都不能读完中外哲学家一少部分著作的中国哲学研究,不仅被男性视为畏途,而且为女性所不敢碰的难题。但随着时代的生生不息,特别是我了解了魏义霞教授的著作以后,这种思惟定势必将被突破。我认为以女性细微的“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的观察能力和深刻的“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逻辑体认能力的融合,便具有明显的优势。她不仅为女性在哲学领域的翱翔开辟了广大的天空,而且定能为振兴中华民族自己的哲学做出卓越的新贡献。

作者简介:

魏义霞,1983年考入黑龙江大学哲学系,1990年获硕士学位。1997年破格晋升为教授,2005-2007年为中国民众大学博士后。现为黑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道统哲学与文化、比较哲学和中国近代哲学研究

图书目录:

上编 宋明时期道德哲学研究
 宋明时期的社会与道德
  一、宗法社会的鼎盛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理学被定于一尊
  三、道统伦理学说的体系化
  四、宗法道德的全面加强
 道德教化的全面加强和普及
  一、道德教化的全面加强和普及
  二、理学家的道德修养工夫论
 德法并举的治国理念及其尚刑重法
  一、德法并举的治国理念
  二、两宋思想家对德刑关系的论证
  三、德刑并用中尚刑而重法
  四、理学家对德刑合理性的论证及其对刑法的侧重
 知行观与道德教化的加强
  一、二程──“行难知亦难”
  二、朱熹──“知在先”与“行为重”
  三、王守仁──“知行合一”
  四、以知为先、为本与知行观的道德内涵和伦理维度
  五、知行与格物、致知
  六、知行观与“去人欲,存天理”
 三纲五常的进一步神圣化、规范化及其社会影响
  一、三纲五常被视为“天理”、“良知”
  二、对五常的进一步阐释和排序
  三、“民胞物与”说和“天下一家”说
 理与欲、义与利、公与私和价值观的冲突与归一
  一、理学家理欲观的禁欲主义色彩
  二、功利主义学人的“足欲”、“节欲”主张
  三、理学家义利观的尚义倾向
  四、功利主义学人对利的肯定
  五、殊途同归的尚公主张
中篇 明清之际道德哲学研究
 明清之际的社会与道德
  一、明清之际的社会状况与商品经济的萌芽
  二、早期启蒙思潮的出现
  三、道统道德受到初步冲击
 正统的颠覆——对理学的批判与重建
  一、众口一词——对理学一致而全面的否定
  二、荒谬不经•颠覆理学的哲学根基
  三、盲目顺从•张扬和推崇个性
  四、惨无人道•宣导人性一元论
  五、清谈无用•推崇经世致用
 形上反思——对理学哲学根基的颠覆
  一、理气观——理先气后•理依于气
  二、道器观——道本器末•道寓于器
  三、有无观——以无为本•以实药空
  四、动静观——静主动客•静者静动
  五、心物观——心外无物•由物而心
  六、知行观——吾心之知•知源于行
  七、形上颠覆——早期启蒙思想家批判理学的根基处
 人之自然本性的还原和道德的重新定位——人性理论及其意义
  一、以理杀人——对理学的定性和谴责
  二、人性一元论——对理学人性哲学的批判和颠覆
  三、对人之自然本性的还原——欲、利、私是人之本性
  四、对道德的重新定位和理解——价值观念的变迁
  五、理不再杀人——人性哲学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知源于行——知行观及其对理学的批判
  一、“未尝离行以为知”——王夫之的知行观
  二、习行哲学——颜元的知行观
  三、从以知废行到知源于行——早期启蒙思想家与理学家的对垒
  四、知行观之争的现实透视
 对三纲的批判与启蒙思想家的平等意识
  一、君权受到初步批判
  二、关于男女平等的微弱呼声
  三、朴素的平等观念与早期启蒙思想的局限
 重欲、贵利、尚私——明清之际价值观的新动向
  一、批判“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伸张欲的正当性
  二、重功利的义利观
  三、少数人对私的肯定
  四、明清之际价值观的总体透视
 明清之际社会道德面面观一
  一、新观念的社会影响
  二、明末社会道德的进一步堕落
  三、传统道德依然强大
下篇 宋元明清道德哲学个案研究
 “命在义中”——二程性命之学研究
  一、天命论——似曾相识的儒家学脉
  二、天、理、道、性、命、心为一——本体一人性一道德哲学的三位一体
  三、“命在义中”——儒家道德主义的变奏及宋明印记
  四、“以义安命”——性命之学的道德旨归和修养功夫
 理气双重的审视维度和价值取向——朱熹性命之学研究
  一、理本论与理气观——性命之学的形上背景和思维框架
  二、“命有两种”——理命论与气命论
  三、人性双重一一天理之善与气质有恶
  四、存心、格物、致知——去欲存理的性命观
 个性•独立人格•平等意识——李贽启蒙思想的灵魂
  一、异端与狂者
  二、对个性、独立人格的崇拜和张扬
  三、以男女平等为核心的平等思想
  四、基于人格独立和平等的功利主义
 “以实药其空”——颜元哲学的创建机制及其意义
  一、揭露理学的杀人本质和内在危机——思想建构从批判理学开始
  二、天理之虚与气质之实——人性一元论
  三、“以动济其静”——习行哲学
  四、习行的目的是为了功利——功利主义的价值追求
  五、诵读之虚与习行之实——对读书的看法
 气的提升与理的祛魅——戴震哲学的建构与理学的终结
  一、气与理的较量——以训诂的方式对宇宙本体的回答
  二、“血气心知,性之实体”——人性之气与人性之理
  三、天理与人欲——对理学以理杀人的揭露和批判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休竹客 发表于 2010-9-3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序言
  魏义霞教授才情似海,好学深思。她孜孜求学,始终不懈。她视“学问之于身心,犹饥寒之于衣食”;她以“人之不学,犹谷未成粟,米未成饭也”。在这种思想的激励下,她取得了中国哲学同龄人中突出的学术成果。32岁评为教授,不久成为博士生导师。即使如此,她仍争取到博士后学习的机会,认为“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今日她的《理学与启蒙——宋元明清道德哲学研究》大著付梓,索序于余,乐于接受。阅读其稿,深有感触。大体而言,其特点有:逻辑的有序性、价值的合理性、话题的显明性、思维的互渗性、启蒙的批判性,构成了该书道德哲学的整体性。
  第一,逻辑的有序性。宋元明清道德哲学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是现实社会的需求。它不是人的虚拟和杜撰,而是理学家对人与自然(宇宙)、人与社会、人与人、人的心灵之间的融突及其互相交往活动的协调、和合的体认。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休竹客 发表于 2010-9-3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文摘
  既然内患比外忧更可怕,那么,治国的关键和重心自然应该定位在防内患上。为了严防内患,宋代最高统治者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重视对臣民的思想控制,迫切要求从哲理上论证宗法制度、伦理纲常的神圣性和永恒性。这不仅呼唤伦理道德重建,而且决定了从此开始中国的伦理思想拥有了越来越浓郁的形上意蕴,并在礼法并重中被制度化和法制化。
  经济上,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削弱使宗法统治者更加重视对人的道德教化和思想控制。宋朝改变了唐代以来贵族官僚等级世袭占有土地的制度,确立了以契约为纽带的宗法土地租赁制度,国家编户的个体农民的出现减少了他们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这在提高个体农民的法律地位和生产积极性的同时,也疏离了地主对农民的控制。为了加紧对农民的身心控制,宋明时期的道德教化明显强化和普及。
  思想文化上,唐代风俗的胡化尤其是“五代十国”对传统道德的践踏使伦理道德千疮百孔,亟待文化和道德重建。唐代的胡风极其严重,唐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高度胡化,甚至连皇室成员也不例外。唐代盛行的胡风、胡化无疑对三纲五常形成了重大冲击和破坏。更为严重的是,在宋代之前的“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大混乱中,最高统治集团内部不时上演着臣弑君、子弑父的丑剧,骨肉自相残杀的恶行时有发生;犯上作乱的乱臣贼子层出不穷,朝秦暮楚的无耻官僚比比皆是。这种局面严重涤荡著宗法伦常,忠、孝、节、义等被破坏无遗,君臣一纲一伦遭受的蹂躏尤其严重。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休竹客 发表于 2010-9-3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后记
  宋元明清时期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鼎盛期,因而成为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研究中不可逾越且至关重要的一环。然而,这一时期,大家层出不穷,资料卷帙浩繁,无疑给这一领域的研究增加了难度。对此,我一直以来不敢问津。2001年,事情有了转机。我的硕士研究生导师张锡勤教授获得教育部《中国道德变迁史》立项,我作为课题组成员承担其中的宋元明清部分。该课题是道德变迁研究,侧重经验、事实层面的道德现象。做课题需要关注宋、元、明、清的伦理思想变迁,促使我思考这一时期的道德哲学。这便是本书的缘起。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古代道德哲学臻于完备和系统,理学代表了古代道德形而上学的最高成就。在这一时期的道德哲学的建构中,北宋二程创立的理学被南宋朱熹发扬光大,形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程朱理学;南宋陆九渊的心学思路被明代王守仁所发挥,致使心学在明代中期煊赫一时。这些构成了宋明道德哲学的主流,成为宗法社会后期的官方意识形态。伴随着明代后期王守仁心学的衰微,理学尽管依然是伦理道德的主流,早期启蒙思潮异军突起,在思想界与理学分庭抗礼。
山东受学 发表于 2010-9-3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啊,有电子版的吗?
偷月 发表于 2010-9-13 21:14 | 显示全部楼层
上编 宋明时期道德哲学研究
 宋明时期的社会与道德
  一、宗法社会的鼎盛与中央集权的加强
  二、理学被定于一尊
  三、道统伦理学说的体系化
  四、宗法道德的全面加强

不知道作者对以上的主题是怎么论述的?看上去挺令人感兴趣的话题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