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77|回復: 5

十人谈 文化当自觉 文化当自信 文化当自强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9-3 13:2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转自中国文明网

    十位访谈嘉宾——
    王 蒙:著名作家
    冯骥才:著名作家
    乐黛云:北京大学教授
    张颐武: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文化资源研究中心副主任
    熊澄宇:清华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媒体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
    金元浦: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
    肖永亮: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院执行院长
    韩永进:文化部政法司司长、文化部体改办主任
    聂震宁:中国出版集团总裁
    张 宇:文化部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总经理
    文化当自觉
    ——当前,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文化?
    韩永进:胡锦涛总书记在7月23日的讲话中强调,“坚持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协调发展,”特别强调“协调发展”,要求遵循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双重属性,一方面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另一方面具有产业属性,我们党在理论上的一大创新就是根据这种双重属性将文化分为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两个方面,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积极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经过多年实践的探索,我们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发展思路上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一手努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手壮大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冯骥才:中国的文化有两类。一种我称为“父亲文化”,是庙堂文化,是孔子,是能给我们力量的文化。另一种我称为“母亲文化”,也就是流传于民间、动态的、生长于每个人心里的文化。母亲哺乳时哼唱的歌谣,中国民间的,我们统计出来达8亿多万字的口头文学,这些是我们的DNA(基因),是我们民族的优势。我对有些官员讲,你要你的GDP,我要我的DNA。我们只是文人,只有政府才有权力去决定文化遗产保护问题,如果政府想保护,一定做得到。
    中国人的DNA在每年春节时都会爆发出惊人的“能量”。全世界没有哪个国家会像中国这样每年在同一个时间出现那么多人都一定要回家的状况,这种无形的力量正是我们血液里的怀乡情感在发作。如果说中国最大的物质文化遗产是长城,那么中国最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春节。节日是每个民族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老百姓过节就是对文化的传承。
    外国人总说中国是没有史诗的民族,我们就在苗族发现了一万六千行的史诗。史诗记载了一个民族诞生及变迁的经过,少数民族的史诗有不少都是在歌声中传播。苗族的史诗还在沿用最古老的方法,族中有长者故去,年轻一辈就要在葬礼时听其他长者用歌声传唱民族历史。
    聂震宁:我们现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化,我想从两个方面的需求来谈这个问题。
    一是文化的对内需求。现时代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随着“四位一体”格局的全面推进与和谐社会的建构,文化最主要的目标应当是人,是对人的关心,对人的精神需求的关心,因而需要有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文化。既需要集中体现社会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文化,需要引导人们较高精神文化层次追求的高雅文化,也需要反映普通人喜怒哀乐和精神文化正当需求的大众文化。事实上,各种文化并不可能截然分开,更不应该对立。在诸种文化的创新和传播的过程中,主流文化要体现大众关怀,大众文化要体现主流价值,高雅文化要体现时代性和民族性,整体上文化发展都应当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
    二是文化的对外需求。现时代我国需要建构有利于塑造中华民族当代国际形象的文化,需要有利于提高中华民族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的文化。文化“走出去”,要坚持国家利益至上的原则。当然,文化“走出去”的目标还是人,是国际上的受众,是国际上对我友好的人们,只有这样,我们的文化才能得到有效传播。
    金元浦:我们知道,任何一个国家文化的延续和发展都离不开本土优秀文化的传承和积累,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国家的一种文化积淀、文化基因、文化密码,它就是一个国家的文化身份,揭示一个国家文化的个性。
    奥运期间很多国家记者采访我,说你看看韩国人在1988年奥运会推出了泡菜,你们准备推什么?我说:“中国饮食毫无疑问是全世界水平最高、样式最丰富的,我们不会专门推销一种菜肴,中国餐饮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已经具有广泛的世界影响,我相信未来的世界肯定是中国饮食的天下”。
    其实我说这个话是有所指的。我曾与英国首相布莱尔的一个顾问聊天。我问他,在中国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走向世界,你认为什么产品最好最容易为世界所接受?他想了半天,回答我说,中国餐饮。第一是中国餐饮。我说第二呢?想了半天,“中国医药”,中医,中药。从这里,可以看到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与期待。
    乐黛云:回顾我们自己,当前中国文化正处于“反本开新”的大浪潮中。“反本”才能“开新”,“反本”是为了“开新”。“反本”必须要对中国思想文化的源头和流向有深切的了解。这种了解越深入,就越能使中国文化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以面对新的世纪和人类。“开新”则要求我们全面、系统地了解当今人类社会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及其发展总趋势,以便对中国思想文化作出合乎时代要求的新的、最好的诠释。“反本”和“开新”不能割裂,只有深入发掘中国思想文化的真精神,才能适时地开拓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新局面;只有敢于面对当前人类社会存在的新问题,才能使中国思想文化的真精神得以发展和更新,并在世界文化的多元交响中,发出自己的新声。
    王蒙: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文化建设的高潮正在到来。文化方面的设施、产品、人才、活力、多样性、参与性、选择性、开放性都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但也有薄弱环节,当今的高峰、大师、经典、创造等代表作品和人物还不多。文化不仅是品牌,不仅仅是产业,不仅仅是给经济搭台或促进旅游。文化首先是人类的智慧的结晶与积累,是人类对于真理的逼近,是民族的火炬与灵魂,是能够有效地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的,以人为本的价值系统、生活方式与思维方式,是对于人生意义的提升与美善化。如果对文化的认识只停留在品牌名片上面,只能把文化事业浅薄化、低俗化、空心(无内涵)化。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文化巨人与文化果实,他们没有谁考虑过自身的品牌效应、知名度、点击率、票房。他们也都不是明星。他们为之献身的只能是真理、科学、学术和艺术,是人类的尤其是祖国人民的理想和福祉。这种高端的文化巨人与文化果实,其特点是独特性、创造性、影响的长期性乃至永恒性、普遍性乃至跨国界性。它的许多特点与经济产品不同,我们至今阅读着孔、孟、老、庄、李、杜、司马迁的篇什,但今天已经不能使用数千年前的经济产品。有些建筑器皿流传恒久,它们今天的价值已经不是物质消费的经济价值,而是历史文物即高度文化化后的价值。而且,文化巨人与他们的创造,是互相不能取代的。李白再伟大,取代不了杜甫,《红楼梦》再伟大取代不了《聊斋志异》。而经济的、科技的果实是可能互相取代的。半导体收音机可以取代电子管收音机,视窗系统可以取代DOS系统。关心文化事业、从事文化事业的人,必须在文化工作上树立更长远的责任意识。不但要考虑到当代,还要考虑到未来,考虑到我们如何向后世子孙负责,考虑到我们的文化对于世界的影响,树立我们中国的文化形象。
    这样,在文化高端的创造上,文化果实的质量就比数量更加重要。一个时代的文化的高度、文化的成果、文化的贡献,主要靠这些文化巨人的创造来衡量,一百个模仿复制品,一百个二三流的诗人,其对于民族与人类的文化的贡献,也许赶不上一个李白。
    捎带手,自然而然,作为次生项,人们发现,真理也是能创造经济价值的,科学也是能带来技术的专利与从经济到国防的效益的,学术也能带来福祉、知识产权、教育名牌,而艺术更有着制造如火如荼的文化消费与创造高额的文化利润的可能。
    目前,中国远远没有把文化资源、文化产业的发展的可能性用尽,只能说是刚刚开始起步,因此我完全不能同意那些对于当今文化景象的悲观与嘲骂论调。但与此同时、急功近利、低级庸俗、颠倒主从、拜金主义的苗头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我们的党重视文化建设,在不断地学习文化,提高对于文化现象与文化果实的识别鉴定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推动古老的中华文化,焕发出新的青春与耀眼的光彩。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9-3 13:20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化当自信
    ——今天,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文化
    张颐武:我们所需要的是告别20世纪的悲情,重新获得一种文化的自信和自觉,而世界也需要在新的历史高度上重新了解中国。20世纪的中国有异常深沉的民族悲情,中国的积弱和贫困给中国人带来了争取富强的坚韧的努力,也带来了悲情和痛苦的记忆。这些仍然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当然也带来了一种文化的“仰视”西方和“俯视”西方的矛盾性的状态。这种状态在今天仍然深刻地影响着我们自己。但在今天中国已经告别了20世纪的历史,我们已经站在了新的平台上,我们就已经有机会一方面修复在我们的高速发展中感到困乏的诸多精神性的因素和建构更高的文化;另一方面以更平和、更开阔的心态理解世界和我们自己。如果说,20世纪的中国人所希望的是“走向世界”,那么今天我们就需要理解“在世界中”的新的状况为我们带来的新的挑战和机遇。这就需要深刻地认识我们所具有的文化能量所在。
    所谓软实力建设,既要告诉世界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又要告诉世界中国人30年改革开放奋斗的艰辛和成果,以及现代中国和其他民族一起为人类的公平和理想而奋斗的记忆。现在,我们面临很多文化上的难题,一些中华文化的普遍价值,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还没有被人们所充分认知。大众文化的竞争力,还远远没有和经济成长相适应。最近,约瑟夫·奈又提到了有关“巧实力”的运用,很有启发,当下我们也要注意将“硬实力”和“软实力”相互整合的“巧实力”的运用:我们需要把捍卫基本价值的坚定性和适应时代和潮流的灵活性相结合,把对于自身文化的自信和对于世界和自身的清醒的自觉相结合,把高端的精神价值和大众文化的活力相结合。
    在当前世界大变动的格局中,中华文化对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特别是中国文化传统中“善”、“仁”的理念将会发挥巨大的影响。我们要做到文化自觉,发挥文化的力量,对外创造一个魅力的中国,对内创造一个和谐的中国。这正是“中国梦”的新的展开,一种文化自信的表现。
    正像鲁迅先生在1908年时所期望的那样:“外之既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新新中国”需要新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需要新的“中国性格”来赋予我们新的“中国梦”。
    韩永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深入研究人民群众对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新期待,深入研究文化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完善和落实文化发展配套政策,努力提高推动文化科学发展能力。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健全文化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完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努力做到依法管理、科学管理、有效管理。加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充分调动广大文化工作者和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近年来,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妥善处理了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把政府的主要职能定位于提供公共服务,进行规划引导,加强政策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监管,通过搭建政策支撑平台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通过搭建公共技术和信息服务平台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基础,通过搭建投融资服务平台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破除资金瓶颈,通过搭建文化贸易和交流合作平台为文化产业发展拓展空间,通过搭建人才平台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逐步探索出了一条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肖永亮:文化生产力是体现国家软实力大小的重要指标,是以人为主体的精神财富再生产的能力,是利用有形和无形文化资产,在一定条件下创造最佳创意环境,进行市场化运作而取得社会经济效益的基本能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是我们党在新一轮全球新经济时代面临的重大挑战和考验。要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前提是人的素质普遍提高,关键是转变观念,敢于创新和善于创新,包括体制和机制创新。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当今的文化带着产权、版权、资源、资本、技术、艺术、服务、金融,融合到科技、产业、城市创新体系中,成为生产工具和创新工具;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亮点。基于文化的竞争优势是最持久的优势。文化优化了整个生产力创新结构,成为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信息、制度、服务、创意生产力创新体系的最顶端生产要素。
    乐黛云: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首先要认识自己文化的基因。正如费孝通先生所指出,最重要的是要充分认识自己文化得以延续的根和种子。举例来说,如中国人重视世代之间的联系,崇敬祖先,重视培育出色的子女;中国人相信“和能生物,同则不继”,相信不同的东西可以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元一体”;中国人推崇“设身处地,推己及人”的行为准则;反对以力压人,倡导以德服人等等。这些都并不是某人想出来的,虚拟的东西,而是切切实实发生在中国老百姓日常生活里的真情实事,是从中国悠久的文化中培养出来的文化精髓,世代相传,一直延续到今天。
    但是,一种文化只有种子还不行,它还需要开花结果。传统失去了创造,也是要死灭的,只有不断创造,才能赋予传统以新的生命。所谓“创造”就是不断以发展的观点,结合过去同现在的条件和要求,(包含吸纳外来文化的有利因素),向未来的文化展开一个新的起点;也就是说继承传统,决不是回到过去,而必须是从传统和创造的结合中去看待未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9-3 13:21 | 顯示全部樓層
    文化当自强
    ——文化实力如何增强,中国文化怎样“走出去”?
    金元浦:中国的“文化软实力”是作为一种国家战略提出来的,是作为政党的发展目标和总体战略构架提出来的。在我看来,我们的文化软实力包括四大模块,这四大模块就是文化凝聚力、文化影响力、文化生产力和文化服务力。它有一个核心,这就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四者综合起来,形成国家的“文化竞争力”。

    第一模块是文化凝聚力,这主要是对国内而言。文化凝聚力是文化创造的重要源泉,也就是说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要以文化来凝聚56个民族,以文化来凝聚各个不同阶层的人,以中华文化的这种核心观念来凝聚全世界的华人、全世界的友好人士。
    第二是文化的影响力,或者叫“文化的吸附力”,是面对世界的。文化的影响力、吸附力,就是中华民族以自身优秀文化来影响世界,与其他民族国家文化求同存异,创造了发展中国家文化发展的新模式。吸引世界各国心甘情愿地赞成你的思想、理念,愿意与你合作共赢,共襄盛举,逐步展示中华文化在当今世界的重要影响。
    第三是文化生产力,这就是包含了文化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在内的文化经济化、经济文化化的现实。文化作为生产力是当今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的推动力量,是生产力中的先进生产力,是经济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第四是文化服务力。我们光有文化的生产力那是不够的,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大国来讲,我们必须建立起一个文化的公共服务的体系,也就是我们要保证我们的国民享有文化的基本权益,每个个人享有文化的基本权利,这是文化软实力的基础。
    肖永亮:中国改革开放是中国文化走出去迈出的第一步,实现了经济市场的开放和制造业产品的输出,是最基础、最原始和相对低端的“文化走出去”。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文化的产业化和产业的文化化趋势日益显著,创意内容丰富、传载形式多样的高端文化产品的全球市场共享提到了国家发展的议事日程,新一轮的改革开放在现有的成果基础上不断深化业已成为必然。文化走出去的实质是开放共享,要想走出去,必须要有具备全球竞争优势的品牌产品;必须要有形成国际强势规模的文化产业;必须要有更加开放的市场环境。除了将文化和产品送出去,还要有能力卖出去,并且有实力被请出去。无论在生产制作能力、品牌运营能力、跨国管理能力上和资本运作能力等都必须加强,才能实现中国文化真正“走出去”。
    聂震宁:文化“走出去”,首先还是内容问题,特别是要不断提高向世界讲“中国故事”的本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当代中国经济快速腾飞。然而,历史上精华与糟粕杂处,现实中成果与矛盾并存,我们究竟应该拿些什么内容到世界上去,让别国的受众来认识、理解、接受我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中国历史地理的丰富资源,中国各族人民的聪明才智,中国当代社会的科学发展,中华民族的和谐主张,还有当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这些都是国际社会当前比较感兴趣的,倘若能有效传播,将有利于改善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识。文化“走出去”还有一个如何走的问题。我们出版业将通过三条路径“走出去”,即:产品“走出去”——出版物出口、版权“走出去”——版权贸易、资本“走出去”——海外创办实体。创办实体必须实施本土化战略,真正走进国际文化市场,立足于长期发展。文化“走出去”是一个不间断的长期过程,必须做好长期发展的准备。
    熊澄宇:文化产业作为战略新兴产业,已经成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国家战略的文化产业大体上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文化生产力主要指具有一定智能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科学技术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人的智力水平、文明程度、科学知识、生产管理、劳动组织等为其构成要素。文化生产力是科技生产力的高级发展阶段。

    第二,文化生产力理论是发展文化产业的思想基础。中国提出社会发展要科学发展、综合发展、可持续发展,而不是以GDP为唯一的衡量指标。文化产业体现的是国家的综合实力,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软实力。核心价值观、历史和民族文化传承、和谐社会形态和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是发展文化产业的主要内容。
    第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体制改革和文化创新是事业和产业发展的双翼。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积极鼓励文化创新,这是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根本途径。
    第四,中国目前的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可解读为:加快发展文化产业,认真落实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精心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推动文化产业结构调整,培养新的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精心打造中华民族文化品牌,提高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张宇: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我们有三点建议:
    一是集中力量扶持重点企业。当前,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对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高度重视,对“走出去”的团组和项目不仅扶持力度很大,而且支持面也很广泛。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大而全、多而广、广而散、散而弱”,容易造成资源分散火力分散,未必能够实现投入产出效益的最大化。我们认为,不如把力量相对集中起来,重点支持一批能够在国际市场产生广泛持续影响力的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从“重点突破”到“以点带面”,最终实现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全面提升。
    二是政府扶持也要尊重商业规律。目前,中国出口文化产品的主体仍然是销往海外中低端市场,亟待整体上档升级,增强在国际市场的议价能力。这需要国家把支持扶持的重点,放在提高中国文化产品的国际市场竞争力上来。少数地方和单位不尊重商业规律,不仅为海外市场提供了大量免费的中国文化产品,而且还变相打压了原有市场化推出去的产品价格,个别地方为支持本地区文化走出国门,往往投入巨资,把“走出去”变为“抱出去”,严重伤害了开拓国际市场的企业热情。建议今后国家在制定“走出去”的扶持政策时,更加讲究策略、注重方式,遵循市场自身的发展规律,去培育扶持若干家真正有竞争力、成气候的国际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使其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深入人心。
    三是制定中华文化“走出去”总体规划和行动计划。我们深切感到,当前国家迫切需要制定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总体规划,统筹各种政策资源和部门力量,对中华文化“走出去”工作进行专项、中长期部署,并以此来总揽统领“走出去”的全局工作,彻底结束各自为战,短期效应、投入产出比例低的被动局面,使全国上下各系统各省市的“出海”努力,有章可循、优势互补,不搞单兵作战、不做重复投资、不互相抵消努力,而是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整体国家合力,来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扩大国际影响力。(记者 单 庆 智建丽 苗遂奇 王锦慧 张进中 张少义 集体采访)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樓主|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9-3 13:37 | 顯示全部樓層
本帖最後由 休竹客 於 2010-9-3 13:40 編輯
转自中国文明网
这些是我们的DNA(基因), ...
休竹客 發表於 2010-9-3 13:20


现在的专家都升级了,懂得用科学名词来粉饰自己的渊博学识了
措措不息 發表於 2010-9-5 21:22 | 顯示全部樓層
这年代,文化也学玩创意了。
真衣 發表於 2010-9-8 12:37 | 顯示全部樓層
不然如何体现得出专家教授们深博的学识呢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