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509|回復: 4

钭东星著《论语义说》电子书下载

  [複製鏈接]
南丘 發表於 2010-8-30 14:3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论语义说》后记

钭东星

钭东星:论语义说(格式).zip (2.91 MB, 下載次數: 402)
校毕全书最后一句,心头一阵惘然。说完夫子之义,该说两句自己心意了。

忆六十三年前第一次习大仿的“上大人”,就是这令幼童生畏的孔夫子;稍长,略知仁义廉耻,畏且敬焉。及少而壮,入中学而大学而留任山东大学执教,乃渐求进步而鄙落后、随先进而诋孔矣。然以性拙难改,致文化大浩劫谬奖“孔老二孝子贤孙”而赐劈揍。世事如转烛,劫余以一脑袋困惑向中西哲人与宗教求指点迷津,终悟还是夫子之教最切理餍心!于是二十年来讲授《论语类选》不辍,自六年前天台山佛学院动笔,夜以继晷地以夫子忘怀忧苦与老病几死之“固穷”教言自撑,力破二千年诸妄尊与诬批,务期复明夫子本怀。《义说》可谓我的否定之否定,有向先师的真诚悔过,也有给愿我活着、我也愿其活得好的后生之回应。

撰述中常感啮心之痛者,为世人皆忙碌,谁有空读它哪?倘或真听孔教,果能发财而非倒霉耶?死里逃生之人又舍命赔钱而作此,是何苦?二千年之《论语》研究义理可辩、训诂可正;而这三惑莫可解,想起就头欲裂!可是靠书活着,怎能不思考。转念:既至今仍有持继诬孔的新著在出,又何妨写本辩诬反正之书?懂点《论语》原意以及古今胡捧瞎批,可助神侃中西文化、儒释道三教、中国传统特色之谈资,可供艰于写论文又为职称所逼者取裁,可应付儿孙问难质疑……渗透中国社会人生最深广之书,毕竟是《论语》非其它;而着重说其本义与历史变义的专书,这尚属首出。这类自宽之辞,自知迹近阿Q;倘并此不为,吾生复何聊赖。

老朽无能,连电脑都不会用,若没个人代劳又任怨,无以成稿;久乏交游,微龚克昌学兄援手,书无从出世。请“平生风义兼师友”的董治安先生赐序,倒不在其身兼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教育部全国高校古籍研究工作委员会、全国《诗经》学会等要职的学术声誉之隆。一因董得高亨师之真传衣钵,是真专家,我不过客串之杂家而已;更因董公夫妇半个世纪来一直以仁厚长者待我,一到他们面前我便觉自己长不大,可以安下心,得便宜(其他山大师长,亦多以稚拙宠我)。书冠董《序》,以客观减免主观之过误,为利读者计也。

此生有恩有情于我者,不能一一。唯有以“生有益于人,死无害于人”自勉,权作为报吧,是为《后记》云。

甲申  立春于蜗庐
 樓主| 南丘 發表於 2010-8-30 14:37 | 顯示全部樓層
《论语义说》序

董治安

我和钭东星相识,屈指已经四十多年了。1955年秋,东星从浙江缙云山村考入青岛山东大学中文系,而我正就读于同系四年级,彼此前后同学,开始有了一些初步的接触,几年后,我们都陆续留校,同在中文系古典文学教研室任教,既多过从,相互的了解也逐渐加深。

在我的印象中,东星是一个质朴而勤奋的人,生活中是这样,专业进修与治学尤其如此。他在萧涤非师、黄孝纾师的指导下潜心研治隋唐五代文学,刻苦自励,打下了相当坚实的专业基础;他编订的教材、撰写的论文,都可以说是精意而为,非浮泛之作所能比;在教学上他也花费了大量的心力,得到学生的好评。东星又是一个善于思考、喜好争辩并由此形成鲜明个性特征的人,这方面,表现了他的倔强,也显示出他不愿轻易随从流俗和敢于实事求是的品格,但有时过多追求自我的肯定,未免又有点执拗。十分令人遗憾的是,1965年秋,在当时错误思潮泛滥的社会背景下,东星被迫调离山东大学,这使得他的生活道路与学术追求都仓促改变了原先的擘画,受到一定的影响。

十年“文革”以后,东星辗转回到家乡,供职于浙江师范学院中文系。从断续的零星信息中,知道他先后讲授过“中国古典文学”、“大学语文”、“《论语》类选”等专业课程;其间,还曾经对于汉代的辞赋发生兴趣,做过一些论析和思考,等等。

去年(2003年)三月,忽然接到东星的信,知道他完成了一部书稿,取名《论语义说》。他打算先寄来书稿的前半部分共三篇,要我看看。说实话,当时我的直觉反应,是隐约感到他似乎选定了一个易于敷衍而很难出采的课题。两千多年来,研治《论语》者可谓众矣,东星如果只是就其义理作一番兴之所至三简单评说,究竟能够做出怎样的学术开拓呢?然而,当我收到沉甸甸的一包书稿,并且认真阅读的时候,我不禁着实有些惊讶了。显然,这绝非率尔所为的一个急就章,而是在一定使命感与责任心的促使下,经过长期斟酌和不断修改,勉力撰成的一部孔子研究的专著。我钦佩东星在学术上的执著追求,也为他的创获感到高兴。数月以后,陆续读完了近六十万字的全部书稿(经三度删改,现存四十余万字),已有的初始认识和感受似乎更明确起来。

《论语义说》是重在说“义”的一部《论语》新解。全稿打乱原书的篇章次序,而根据作者的理解,重新厘定为“夫子自道篇”、“论仁篇”、“德政篇”、“立身处世篇”、“士君子品格篇”、“论学篇”等六个部分;每部分再立若干细目,选辑相关各章的原文、给予“义说”。这种形式的安排,有利于对孔子思想主张的系统观照与深入论析,也便于读者的研读与查考,是解读《论语》的一种新的尝试,有一定创意。
 樓主| 南丘 發表於 2010-8-30 14:39 | 顯示全部樓層
综观全书,我以为“义说”的重要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注重揭示孔子“人性本真”的方面,经意阐发《论语》“解决社会疑难”的价值。

两千多年来,对于孔子与《论语》的研治,成为我国文化史上的显学。见仁见智的评说,纷纭繁杂的注疏,固然为学术的不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积累,然而各种简单化的尊孔或反孔观念,却也频频从两个极端把人们的认识引向谬误,或失于迂,或流于玄,或远于事实,使原本十分鲜活的内容变得僵化;“文革”期间肆意批孔,更造成空前严重的是非颠倒。东星确信:“《论语》实师徒讨论社会人生各种难题之书”,“古今中外思想家中,最关注平常人生的正常人性所需要者,莫过于《论语》”(参见原书《体例说明》);他以为,“说义”者务须由此切入,才能得其真谛。此一认识,反映了东星对“圣者”孔子及其思想学说的基本理解,也是贯串全部“义说”的一条触目的红线,为走近孔子、深入《论语》开辟了新的途径。

比如,在“夫子自道篇”部分,作者强调:“都是剖心示天下之言”;并认为:“其所常言者,多为心之所之的天下之道和身之所修的君子之德。”在“论士君子篇”部分,作者认为:孔子本意不过是在于“希望教养一批能自觉抗御势力、承当大道的人才”,夫子注意从“内心追求、言貌修养、应对世事、辞受取予、文化教养等人生主要层面”提出了相当严格的要求,只是为了“以利与小人全面划清道德层次。”在“论学篇”部分,作者则断言:“所谓学,根本也就是学人之为人的全部知识修养”,“与后来之荀儒一生只以诵经读礼为学,大不相同。”这类“义说”,着眼于“人性”需求的探讨与“人生”问题的思考,大大缩短了古代“圣者”与当今常人之间的距离,是《论语》精深的内容变得易于理解,确乎与那些盲目尊孔或恣意反孔大相径庭。作者力图从平实中发掘伟人的崇高,从朴素中显示哲人的风范,从现实社会需要中思考圣人教言的真正意义,事实上为孔子的研治续写了新篇。

其二,说“义”深切具体,曲尽其致。

古代学人受“传不离经、疏不破注”观念的影响,所作《论语》传疏,或偏重于剖章析句,或专注于词义考索,“说义”的成分很少;现代的一些《论语》的注本、译本、似乎也主要经意于古今文辞的对应训解,亦未更多属意于“说义”方面。东星声言:“只以平常心与夫子对话、向夫子请益人生在世诸般疑难”,由此出发,他在书稿中不仅重在说“义”,而且力求说得具体、说得充分,说得能够曲尽其致,这就使得古老《论语》的章义变得饱满起来。

统观东星为《论语》所作“义说”,不仅有对于某些成说的援用与引申,对于一部分谬误的厘正与批驳,也有对于许多文辞或史实的考订,以及从其它文献比照(包括于《论语》本书求得的参证)中获得的新知,等等;而最为多见的,还是在缜密思考与仔细寻绎的基础上作出的那种层层递进、鞭辟入里的解析。如《论语·为政》(第四章),原文不过四十余字,东星却以其是“孔子晚年回顾自己一生志道成仁全过程的简介与自评”,并认为此章“语浅义深,一步一阶梯,足够后学自镜自励”。他对于“吾十五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几句的逐层析解,既充分揭示孔子“求道进德历程”的逻辑发展,又具体显示其于普遍人生实践的真正价值;“说义”娓娓道来,洋洋洒洒,竟长达三千言以上。再如《论语·里仁》(第八章)原文仅寥寥七字,《里仁》(第十六章)仅十字,《卫灵公》(第二十九章)仅九字,东星也都分别给予千余言的长文以“说”其“义”,均为同类著作所罕见。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某些章次的“义说”还具述孔子教言的思想影响,兼及当代意义,作者纵横驰说,富于激情,时见精采之笔。

其三,在广泛征引、仔细查考的基础上,对《论语》若干基本概念或重要命题作出了新的阐释。

略举两例:

例一,“仁”历来被认为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在孔子整个学说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论语》二十章中,“仁”字计出现一百零九次之多,孔子的解释常因人因事而有不同,历代的训解也歧说纷纭,是《论语》“说义”的一个难点和要点。《义说》认为:“仁贯穿于忠、信、恕、勇、礼、孝、恭、敏、宽、惠人生诸德”,是“人心别于兽心的大根本,扩充而为尽善的全德、至高的圣境”。总括了作者对这重要概念的基本理解。在具体“说义”中,则首先引用《说文》(包括段注、并所引《礼记·中庸》郑注等),以明其“本始之义”。次从反面摘引清儒误说、正面引述《说文》(包括段注)及《礼记·礼运》等,证明“仁”字所具有的“人我之间(偶)同类相亲近之意”,拓展了对“仁”义的内涵。复次,再引朱熹所言,更进一步推论“仁”为“心之德,爱之理”,于是将“亲亲之情”升华为“爱人”的“善世之道”。最后,作者放言:“异于所有神学又高于一切物欲的仁学,是中华先哲智慧对人类思想宝库最有生命力的贡献”,而“荀子到汉儒清儒至今,对仁学的最大曲解,要在以尊卑之礼阉割、吞没推己及人之爱。”以上“义说”,虽不无旧解的承袭,却有意发掘了“仁”之张扬普遍人性的巨大意义,从而为此一方面的当代研究提出了有益的思考;其对“仁”字含义的分析归纳,逐次递进,有一定逻辑性与说服力。所论旧儒对“仁”的“曲解”,尽管尚须补充证明,也不失为一家之言,可供进一步研讨。

例二,《论语·阳货》(第二章)有云:“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原文通行本作两章,《义说》合其为一。)言“性”、言“上智”与“下愚”,是《论语》引人注目的重要命题之一,同样古今多有异说。东星开宗明义:“夫子何以必欲明人性相近?不仅事有固然,也是仁学的需要”,径直把“性相近”之论纳入了“仁”学体系的范畴,并就此断言:“性相近是种伟大的信念”,思路颇与旧说有所不同。他在细审《集注》、《义疏》诸书失误的基础上,进一步认为,本章之旨“重在从根本处申论学好学坏全由自身决定,教人自励自戒”,因而所谓“唯上智与下愚不移”,就是说“个别上智不待学,下愚不可教”,是“补此一句,话益周密,别无深意”。此一“义说”,迄未见于前人论著,是基于独立思考的又一创解。篇末附述孟子、荀子、董仲舒、扬雄、王充、韩愈以及宋以下诸儒有关“人性”的不同理解与论争,作者断言:“大半都为各自之治世术与人生观立论造势”,提出了文化思想史上一个值得重视的大问题,虽未展开细说,相信也能够引起有关研究者的兴趣。

《论语义说》即将出版,我既乐见学术的拓展,又为东星感到由衷的高兴,因应老友之嘱,匆匆写下粗读书稿的一点感受。一部富于新意和鲜明学术个性的著作,相信广大读者是会作出自己的判断的。


山东大学博士生导师
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成员
教育部全国高等院校古籍研究工作委员会委员
全国《诗经》学会副会长
董治安
2004年元月于山东大学南园
覃枰臼 發表於 2012-2-13 21:56 | 顯示全部樓層
还没崇拜过谁呢,满足一下愿望吧,谢谢!疯了.........
红杏风霜新琦 發表於 2013-4-20 00:54 | 顯示全部樓層
謝謝,希望以後多些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