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44|回復: 0

[中医理论] 揭示中医学说气概念的本质,解读【灵枢·决气篇】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张海生 發表於 2020-12-21 23: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张海生/青海省测试计算中心/qhhs_001@163.com

摘要:《灵枢·决气篇》关于人体之气“若雾露之溉”的象描述,应以“功能、作用”理解。即吻合古文语意和叙述逻辑;又不违背气/形的阴阳属性。“气”概念相当于现代语言“物质的功能”属性。该结论也能得到经络结构的实质及针刺“得气”临床核磁 fMRI 和以药测藏的实验证明:感传及其神经递质与中枢、下丘脑-靶器官轴向的信息活动密切相关,是它产生无形调节功能作用:平衡阴阳、镇痛调气、“决生死处百病”。气是以隐蔽的脑中枢作为五脏六腑调控中心所表现的生命现象;该“调控中心”就是中医藏象学说之“藏”的物质基础,而“象”指其外在的功能表现“气”。气是人体生命活动之象,并非实体,更不是什么神秘的物质。因此,气概念可以与现代医学对话。

关键词:,信息,藏象,中枢,黄帝内经,经络感传

上文完成了气概念的属性证明[1],纠正了《教材》[2]认为气是物质的观点。本文将深入“人体中气是感应传递信息之载体”[2]观点的讨论。为避免凭空臆造之嫌,将侧重于解读经典《黄帝内经》;特别是以气的经文作为证据。为完善对气的认识,不仅需要理解象思维方式;同时有必要采纳现代生理学的形态事实佐证,才能经得起推敲;只有立足于阴阳哲学的高度,才能得到本质地理解。

1、气概念的经典学说

气概念的形成源远流长。为解释上古先哲诸子百家的经典,现代学者的探索和努力[3]近百年了。虽各执一词,众说纷纭,但就“功能应有物质基础”观点而言,可形成现代中医人的共识。“精化为气”[2]可见精气两者的从属关系是明确的,不必混为一谈。无论古今无论中医学生理学,所探讨的是同一人体;实在的具体的对象,这是论证的前提。否则难免再坠入云雾缭绕之争,陷中医学于玄学之尴尬。

1.1“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决气篇》。

岐伯对于人体之气所做出原始描述,兹试作解读如下:“由上焦部位散发;使吸收的营养物质以不同的方式供给肌肤,脏腑、内外等。这些温煦/濡养的功能行为就是气,它好像雾露灌溉土壤那样”。“....之溉,是谓气”-主词,气是指“灌溉”的动作(抽象,无形);“雾露”-副词,是对“气”的修饰(实体、有形)。

其一,实施“宣、熏、充、泽”动作,应属于功能作用;并非有形之载体能力所及。依生理学说:载体(雾露)没有直接驱动支配效应器的功能,载体不能替代这个气的调节作用。而产生调节作用唯载体传递的无形的信息。因此“气=载体”的认定是错误的。 “信息之载体”与“载体的信息”是根本不同的两个概念。差之毫厘失之千里。其二,“载体”泛指有形质的物质,不具备“无形”的特征。因此“雾露”可理解为“载体”符合语意。概括起来:气是借雾露之“形态”阐述所产生的无形的“功能”实质。

例如,我们常说“收到了一封信”,但是,如果从科学语言定义应该是“脑意识获得了信息”,会让我们的心理心灵感受而产生快乐?悲伤?.......。“信”仅仅是承载信息的纸质介质。同此一理,唯有“脑中枢”才能够接收/支配指令(传递信息),实施“宣/熏/充/泽”作用。而物质“雾露”仅仅是传递信息的载体。

1.1.1古代象思维的特点

“凡象皆气也”。张载《正蒙•太和篇》。象描述是古代中医普遍的思维方式。“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的描述。

实际上是一种比喻:“象(好比).......一样”;提供了我们通过形象探究实质的思路。比如“盖心为火脏,烛照万物。”《血证论·脏腑病机论》。“心为火脏”是比喻,而并不等于火。难道肺等于华盖?肝是将军?

“善言气者,必彰于物”虽然中医学以象思维阐述生命科学,以功能认识生命是一种伟大的创造;建立了无与伦比的优势。但在于同一部著作《素问·宝命全形论篇》:“从见其飞,不知其谁?”的坦诚疑问,说明当时存在某种认识的模糊和神秘感。“雾露”具有一种似云似雾的流动态之“象”,它包函着对于抽象而广泛的客观存在性现象的概括,如属性、功能、作用、规律、运动.....机制等抽象名词,它们在古代统称之为“气”。显然也是“看不清”其物理本质;是不知其“主体”的另一种说法。古代语言较概括,没有“载体与信息”等具体概念术语的区分。但朴素而严谨的描述逻辑:气=“雾露之溉”,限定了其功能特征值得肯定;虽然保留有“不知其所以然”的余地。

1.1.2精化为气

“精化为气”句,虽然没有在本句中出现,但是缺少“精”则“气”成为无根之木,无法解释“何至于四项功能”者?缺乏“精化气”的内涵作为凭证而焉能有气乎?有功能乎?解读、推导正是依据这个古代的基础理论,它解释了气的来源。阴精与无形的阳气具有可相互化生关系。人体内生命基础之“精”,虽然具有不同形态层次,cAMP、细胞、生殖之精、神经递质、脊椎神经纤维、经络、脑区(脑皮层、中枢)等,但是关于反馈生命信息/整和细胞组织/释放内分泌信使物质/交换递质信息等等;其中被隐藏着“无形的信息”[1]现象是它们共同特点和人体的具体存在,它才是实现脏腑调理形体官窍活动的“功能主体”。气又能生精,即无形化有形:脾胃器官的机能吸收精微物质供养生命形质,循环往复。古代定义:“阳在外,阴之使也”。气的物质基础是载体(雾露);而载体的功能表现才是气。

1.2气的其它解释

1.2.1“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荣四末,内注五脏六腑,以应刻数焉。”《灵枢 ·邪客篇》。

危北海学者认为[5]“这句经文按近代各家的注解,均认为是营气化为血液的形成过程,营气是一种营养物质。

由此可以生成为血液。一个物质总是有其他的物质生成,而不会凭空从功能活动中产生,所以‘气化为血'的血,便只能理解是由营气生成。营气自然是指一种物质,说明气字的意义,包含着物质的概念。”固然物质不可能凭空生成,但是没有功能活动的参与并不符合常规事实。比如,水蒸气必须有温度变化的物理功能(条件),否则水永远是水。对于高品质的水蒸气甚至要调节系统才能完成。尤其于生命体血液的而言,形成及转化过程仅仅依靠物质而缺乏气化的作用是不可想象的。“泌/注/化/荣”动作,本身已经证明“营气”属于“营血”的生成转化输布作用恰当。整句没有脱离上述气概念认同的范围,故而难以承认“营气是一种营养物质”的说法。而且“以应刻数焉”则刻画了营气运转的步骤、操作,具有遵循时间规律的特征;进一步肯定它属于功能特征。

1.2.2“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息,五十而复大会。”《灵枢 ·营卫生会篇》

并认为[5],“水谷精微经过入于胃,传与肺,才能够将营养物质供应五脏六腑” 。注意,经文的句型结构,有指代主语和部分省略。兹试作解读如下:(1)人体之气总体上来源于食物,食物入胃消化(原经文省略部分,如右)再经过脾吸收的成为精微物质,然后由精化为气;(2)而气又是通过肺的输布,所以五脏六腑皆有气。(3)其清者为营(“其”属代词,指“精微”)。至于“营气”呢,是“其”精粹部分的功能....。叙述繁简得当环环相扣。

气及其几种不同的气,以回答“人焉受气?何气为营?何气为卫?”的疑问。第一句气的来源,第二句气的输布,整句与上面经文气的认定互相补充、一脉相承。至于“水谷精微经过入于胃传与肺”之说。显然不符合“上焦泄气”的常规说法。原因在于“以传于肺”句型的“以”字指代前半句之“气”作为主语。否则容易产生“.....胃传与肺”逻辑失误。第三句,“其”如果指代“精微”,可以理解为:清者为营,浊者为卫,它们是转化为“营气、卫气”之气的物质基础;是营卫气之气的来源。营卫指“精微”物质,而营气、卫气指作用。并不涉及“说明水谷精微的消化代谢过程”,或者气“是指营养物质”等。

注意,气的来源,可参照《灵枢·决气篇》明确的介绍:“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应作为对本句的注释。

1.2.3“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灵枢·刺节真邪篇》

兹试作解读如:真气是于人体中“来自于自然原始所赋予的本能(天气)和营养物质作用(谷气)”两者。“所受于天”,与人体的遗传物资 DNA有着本质的联系(是指受精卵中包含着个体发育成一个新生命的全部信息),谷气主要指人体食物来源中的营养。食物经消化吸收后得到糖,甘油,脂肪酸,氨基酸等在肝脏转化后经血液输至于全身各细胞,在相关酶系下,经过有氧分解或无氧酵解后产生的 ATP,作为人体各种机能的能源[6]。遗传物资与水谷营养、能量、物质的共同配合“充身也。”指对全身体作用。

“........(刺节真邪篇)从此可更明了‘真气’的本身水谷之气与天空之气并合而成,它有充养全身的功能”。[7]

笔者同意这个权威解释,它代表五十年代中医界的共识。

2、气概念表示物质的属性

《黄帝内经》气使用达到 2810 次[8],总计起来不下上百种。诸如:谷气,邪气,毒气,积气,聚气,湿气,精气,...。归纳起来都是:名词+气=复合词结构。名词修饰气,限定气的类型、性质;以表示该名词的(抽象)属性概念 。比如:如汉张仲景《伤寒论·太阳中篇》小青龙汤条“心下有水气”,乃现之支气管扩张,急性之支气管炎,渗出性胸膜炎等的证候;又《伤寒论·太阳下篇》“胁下有水气”,乃现之慢性胃炎,胃扩张的证候,生姜泻心汤皆可治之。尚有指药物的气、味,以寒、热、温、凉为气,均指药物成分的功能作用。如果气是载体(物质)概念,那么古代就已经发现了上百种载体或者物质吗?中医学之“气化”岂不成为“研究物质”的唯物质主义学说了吗?哪里还谈得上以功能联系认识生命的思维特色? 反之, 如果以“机能、功能、规则、作用”概念理解,则所有的以上名词通解为气概念的外延,因此有“同天下一气”的结论。气具有概念统一性,符合中医学的象描述思维特点。阴气/阳气,邪气/正气是两种性质相反的对立统一的作用。难道,谁能够发现“两种相反对立统一”者是什么物质吗?阴气是什么载体?阳气又是什么载体?谷气是什么载体?木气火气土气金气水气,实际上仅仅是借五种物质不同的属性,借物喻理。因此才谈得上解释生命的功能。从狭义讲,在人体气的功能由“信息”具体体现。古代中医得以借“气”之“形象”,以表达抽象的哲学概念:功能、表现。

那么“肺主气”岂不是成为一种空洞说法,还有什么内容吗?肺主气,包括清气(呼吸 Q2)与脾的精微物质及肾精共同参与生成后天之精,属人体载体物质。它们是气的来源,然后通过三焦输布于五脏六腑。它对应“形成和输布”功能,这些不都是具体生理学事实吗?反之,肺的这些“形成和输布”,难道是由某载体物质来主导?

有人说,气难以采用现代实验方法验证。实际上神经反射弧的实验 [4] :通过蛙肢收缩之过程,显示其避害调节机制具有背后所“隐藏”的某种规律(是看不见的作用),符合“无形”特征,不就是中医学的气吗?若仿照古代象语言描述方法可以表达为:“.....蛙肢开发,亟气若雾露之状,若环之流,复抵屈肌,以避伤害,是谓气”。事实上,所有现代的微观研究:细胞,分子层次所探讨的“机理关系”等,都可以称之为“气”的具体化、微观化。

因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视而不见,语言表达不同,听而不闻而已。正如古人云:气“充溢”于生命整体乃至细微,无器不有。

3、人体气之功能由信息具体体现

气的调节功能在微观层次方面,“可以理解为人体以及各脏腑的慢速调节和快速调节的能力。主要是 DNA 通过mRNA 合成蛋白质的能力;对合成出的蛋白质空间构型的调节能力。因此,气的物质基础与功能关系是物质与运动形式的关系。”[6] 实现“慢速调节和快速调节”必然基于生物信息作用。“而人体气的物质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体内物质基础主要是 DNA;其二激素和神经介质等载体物质。”[6] 比如“mRNA”以分子排列表达生命“信息”,决定生命的形式。“mRNA”作为“信息的之载体”,是有形的和可观察的;但是它表达的“信息”,于我们主观而言是无形的(看不见);只有“受体”细胞才能够识别、应答,并产生新蛋白质(由解旋酶、聚合酶实施这个操作),这就是中医的真气(本能)使然。它受控于细胞核的整合作用,细胞作为基本单元组织形成器官,受控于高级中枢。

因此基于信息的操作完成生命细胞的复制过程,是“本能、真气”实现的。显见“mRNA”(“信息的之载体”),它不能替代这个调节操作。因此认为“气=载体”是错误的。由此证明在分子层次,气之功能是由信息体现的。

4、临床补血、补气的意义

4.1心血虚证是心气的机能失调

“心血虚是心气虚的物质基础。心气是心血的功能表现。这与临床的实际不符。心血虚与心气虚可以分别存在的独立证型,心气虚并不必然导致心血虚,可以是各自独立的证型。”[8]即临床事实没有证明:气是物质的功能表现。笔者认为,虽然血是气的物质基础,但是心脏疾病的不同证型之间,原本就不存在必然因果关系。两者均属于脏腑功能的调理性疾病。无论何证型都可以归纳为“心脏”的“气-心(质)”的脏腑模型关系,基于这种概念基础就容易明确是非。

心脏之所以能够推动血脉运动,全赖于心气作用,气的功能包括有推动/濡养、化生等许多方面......;其中,气虚证偏于气之推动功能方面不足。心血虚证包含在心气之生血濡养,生化不足之中,(受制于心气调节),因此血虚属于气的生化机能失调。其次,“怔忡、面白舌淡,脉濡”症状属于心血虚引起之气象(衰弱)表现。司其“象”(外)而揣其“藏”。血虚之失偏信息本身就是由“气”象反映的。

血虚具有造血功能的障碍,治宜补心血,安心神方,如四物汤(白芍、当归、熟地黄、川芎)可通过(气)功能调理促进生化。仅仅靠输血浆,铁元素或物质补充是不能够治愈血虚证。由此证明,血虚证是缺乏造血功能的气血调理是本质。诚然,两者“可以是各自独立的证型”,但是在临床“气血两虚”(偏盛衰程度的不同)是常见的,并不是绝对的互不关联。即无论心气虚、心血虚都是“心气”调节功能偏盛衰或阴阳失调所致,表现的形式不同而已。“气为血之帅,血又为气之母。”血是基础,因为血液及其供应包含有递质钙离子内皮素等信使和营养能量物质基础。其介质激素传递信息产生机能作用,所以脾胃能够生血,肝能够藏血,心脉得以循环往返。虽然气是推动血的主宰;但是没有血的营养基础也不能维持气血的协调。气/血协调统一属于阴阳关系。

4.2补气是指系统调理

马建平学者报道:四君子方剂各药单独使用时,对肠胃都有直接作用。如对小肠平滑肌党参,白术产生紧张效果;而甘草,茯苓抑制作用较明显。四药合用治疗临床脾胃气虚患者的双向调节,说明了四君子汤对肠胃作用不仅是局部的,某一个细胞,某一个受体,或者是介质。其有效性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拮抗乙酰胆碱和组织胺(递质载体)的作用,使原来紊乱的肠胃分泌和消化功能修复。于是只有中枢神经系统的调理调整,改善紊乱。

才是脏腑调理的本质。当然四君子方补气健脾的作用还包括:促进造血功能,增强血液循环,免疫功能和调整内分泌功能等。通过基于信息(气)的中枢神经系统的调理调整完成。[9]

5、什么是经络之气

5.1 经络结构的现代研究成果

张维波学者证明[10],“分肉间”经络“间隙-体液系统”兼有营养代谢及载体传输双重特性,实现五脏六腑-体表穴位之间的双向联络。各种声、光、电、热、电磁波等物理刺激因子透过细胞壁灌注到细胞间液中去,在全身经络系统范围内形成了一个循环往复的,“流动态”的物质量能信息流,并在经络通道内充溢、流动、“感传”。那么“分肉间”经络之气是指这些“流动态”的物质、载体吗?显然这些被激发的物理因子(比如电磁波)不会直接影响五脏六腑的状态。穴位刺激使得体液系统传导离子、介质、激素等载体;只有靶器官的受体才能够识别特异性(定向)信息,然后实现区域性、靶器官调节;以及全局平衡调节。这些调节作用才是气。所以是信息决生死、处百病、调阴阳。虽然,经络不同于神经系统(主要是快速传递信息),却是脑中枢神经信息的特殊通道;并形成自成一体的调节作用。

5.2 运用脑成像技术(fMRI)研究针刺得气的机理

“得气”有如古代《素问·宝命全形论》的象形描述:“见其乌乌,见其稷稷,从见其飞,不知其谁。”气至的感觉既如鸣鸟之流畅,又如鸟飞迅疾之状态。与《黄帝内经》的这个“若雾露之溉”的流动态一致,即“感传”现象。而“不知其谁?”的古代疑问,仍然是现代人不懈的研究任务。

笔者引用根据新综述资料[11],张壮教授等“检索国内外十个医学文献数据库。至 2017 年 5 月为止的系统数据,包括文献 4209 篇”其中英文文献 1508 篇,中文文献 2701 篇。是关于运用脑成像技术(MRI)研究针刺得气机理的成果。研究得到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气至而有效”的中医理论。针刺得气在中枢层面证明了针刺穴位的调节作用,可能是经过中枢的整合而实现治疗效应的。其中,任秀君[12],刺激不同的经络在中枢的激活方式不同。针刺具有经络络属关系的穴位,能在中枢相关部位出现激活区,证明经络和相关脏腑存在着络属的结构关系。金香兰等[13],利用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术(PPT)可以获得动态的脑成像,生理状态下直接观察分子水平的变化,研究针刺信息在脑内的传递,整合规律。结果提示,针刺足三里,在治疗前后的数据对照分析表明:动物实验提示,针刺大鼠,足三里穴,可使下丘脑释放 gnrh,及下丘脑和中脑内 5 羟色胺丶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下血脑内啡肽血管活性肽等等含量增加。促进下丘脑丶海马丶扣带回及岛叶的的葡萄糖代谢增加,而同侧中央前后回上部及小脑前叶外侧的葡萄糖代谢率降低。兴奋或者抑制上述脑区的功能活动可能与脑内存在抑制性突触和旁抑制来解释。脑各个区域之间的功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一个脑区的功能,改变可以引起与之功能相关的其他脑区的功能改变,这可能是解释针灸的双向调节作用机制的物质基础。

综上所述,古代针刺的“得气”实际上是信息的传感:刺激穴位→激发经络的上传(激发经络的信使物质的传递运动产生酸、胀,麻感觉)→脑作为调整中枢出现特异性激活、负激活现象 → 下行信使物质(由神经或者内分泌激素)通道传递→靶器官双向调节,调整气血。这种生理调节过程,是更加细化的神经反射弧现象。报告以微观资料验证:得气是以脑中枢为物质基础的信息调节活动。

5.3 关于得气的讨论

“得气”是主观能够感觉的特殊生理现象。该实验与古代采用同一种方法;重复同样的“酸、胀,麻”气感;进行着同样目的的探索。通过这个古今的共识平台使得结论更具有可比性。我们得到了具体的、客观的影像资料,而古代人凭借宏观的、主观感觉。显然两者仅仅是表现形式的区别。有意义的是古代之“气感”现象,与“脑中枢为代表的脑区产生激活、负激活的现象、脑血流变化、化学物质的变化”密切相关。显然古代无法知道:这些脑部变化及其信使物质(下行通道)传递指令(下丘脑、植物神经或者内分泌)→靶器官轴的双向调节而实施脏腑调理的生理过程。虽然凭主观能够感觉“得气”,但是这个下行的生理活动(植物神经活动)过程于主观而言,是古代无法认知的。概称谓“若雾露”朦胧现象;它就是 “宣/熏/充/泽”的始作俑者。现代研究所提供的“形态+功能”的关联:揭示了隐蔽的“气”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看不见未必不存在)。“得气”所指的经气;不是一种空泛说法,有生理学的具体的物质。这些气现象仍然可以由“作用”概念替代,其本质就是生理学基于脑中枢的“信息/调节”。

虽然“得气”针灸机理探讨仍然进行中,但是,根据已经获得的这些数据,并应用阴阳属性准则[1],对于气之“功能”属性的证明已经足够充分。

5.4 “脏象何如?”

张巍云[14]服用四君子汤以补气健脾,脾虚证得到功能的康复,证明补气意味着:通过激活单氨类神经递质及含量↑,改善脑中枢神经肽的调节机制紊乱,平抑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从而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促甲状腺激素↑→胃酸胃蛋白酶↑→胃肠动力水平↑,Ze↑、Fe↑、Ca↑、T4↑等等获得整体效果改变。沈自伊[15]治疗肾阳虚证是淫羊藿总黄酮(ET),通过下丘脑-垂体-NEI 网络的下行通道,激活生长激素轴、性腺轴、淋巴细胞凋亡三个方面的作用实现。 严格意义上,“得气”所体现的实际上是经络之气,与[14][15]以药测证的气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药物的四气五味必须通过胃肠的吸收。虽然进入的信息通道不同,但两者以脑中枢为物质基础和信息处理的过程是共同的。气由不同的信息通道(也包括所有器官的细胞单元),指向脑中枢高级调控中心(整合信息)。正如《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此“处”心者,指调控“中心”形态部位。它是调控的主宰(君主之官);下传指令,吻合于《黄帝内经》的“上焦开发”之说。因此中医理论核心内容-藏象学说的本质是:“藏”于内指脑中枢,“象”于外指症状、气象、信息、表现。中医的调气,就是恢复、调动中枢及其中枢垂体-靶向轴系统功能(本能),实现阴阳平衡。这是治病养生的根本;是脏腑调理的核心所在。

6、“通天下一气耳”

如果我们纵向观察,古代通过脉象、面相、舌象、声象、针灸感传之象、形体之象来探测人体内在的脏腑和病理变化;以象测藏的这些“象”,实际上就是现代语言的生命信息。气“其大无边,其小无内”,如果我们横向观察,文字书报绘画情报图纸资料语言眼神表情手势就是信息的传递,五官就是气(信息)交流器官。气的“出入升降”不能够缺失这些外部信息与生命体的联系。背输穴是五脏六腑的生理反应点;耳朵全息图是生命气象的信息反映,包括体内的细胞,DNA 层次。另外日常语言中我们有“气”语言运用场合,将“信息/精神”概念“代替之”则大部分是吻合的,可以通解。如,气冲霄汉,正气,气韵、脂粉气......等等都是指精神、表现(而不是物质涵义)。

值得注意,《灵枢·决气篇》在描述气的同时,刻意例举“精津血脉营卫”并统称之为六气。难道有些实体也是气吗?虽然它们是体液却包含着生命活动形式,就功能表现作用而言,同样可称之为气。经典意在进一步强调:

气,不限于描述“无形”;亦可广泛表叙生命体“有形物质”(的功能);因为“有形”实体同样存在运动,产生功能表现(属性)。正所谓“万物皆气化而成,气化而灭也”。例如,心、肾、肺、肝、脾之气,皆可谓生理机能。

符合“运动是物质的基本属性”的现代哲学观。可见古代经文用心良苦,从多角度明确了气的深刻内涵;“无形”正是指“功能”概念而言。气是一种古代人描述事物的方法。如果在生命体突然被改变成为“气=物质”,是不是有点反常?一种受人尊敬的理论不应该出现逻辑矛盾。希望物质论不要再以讹传讹。

7、精/气关系遵循阴阳对立统一规律

地球诞生几百亿年,出现生物有 4 亿年(包括人类),无论有没有生命阶段,自然界始终遵循阴阳法则。信息和精神现象出现于生命体(动物植物)乃至高级生命阶段,同样服从于阴阳法则所演化形成的生物本能。无论哲学、无论生命科学这是共同的基本规律。所以中国古代的精/气学说,正是认识“无形/有形”的朴素自然哲学观(现代哲学的物质/精神范畴),以解释生命运动现象。客观存在之气,即无形之气(信息)是一种哲学概念,无形是有形的对立,如果气=物质(有形),失缺对立体何谈精气学说?这不就成为“物质/物质”论吗?

有人说:世界不就是物质的运动吗?但是物质的运动服从于阴阳对立统一的规则;对于生物体而言,服从于物质/精神的对立统一规则。生物体运动转化的前提条件是信号,它才能够决定出入升降目的、方向、增减的性质,决定运动的秩序。比如植物的趋光性,蛙肢的避害本能,更何况高级生命乎。无形信息与有形物质阴阳矛盾的运动具有生物对象的特殊性,不纯粹是有形物质的运动。是信息决定物质的气化运动,而不是相反。因此所谓暗物质说、原子论、量子场说、能量说[2]等等,只能够把气说引导成为神秘莫测的唯物质论。

如果说气是人体的载体,那么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对立、转化、和谐的万千气象的气化运动,难道也依靠什么“极其细微的物质”完成吗?显然气是“信息之载体”观点将导致“气=物质”定义错误,它违背经典宗旨,造成谬误;产生精气阴阳属性的逻辑矛盾和概念的混乱。比如研究中出现的困扰[8]:“目前气这一概念硬让他融合与两个相互排斥的内涵是多么的困难。这样做所造成的理论混乱。又是何等的多,既然如此,何以能为是?!”。众所周知《教材》[2]:“明确强调气是物质概念”。但是具体解释:“气虚,指某些功能减退及气的运动失常”的病理状况”[2]4(?)那么气到底是功能?还是物质?难道气虚不属于气的范围吗?究其原因概在于没有区别“载体与信息”的阴阳关系所致。“精有形、气无形”[2]。阴阳(无形/有形)对立统一关系,是从古到今的中医学普遍认识,现代研究不容无视这个阴阳理论。当然气语言在不同的对象、不同的语意环境,有不同的外延,由不同的现代词汇表达,易于造成概念理解的困扰,但气概念永远恪守非物质属性范围。气属于无形,是相对于形质而言,它服从于阴阳属性和辩证规律。现象解决实践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唯有现代语言的“信息”才能够澄清一切概念的矛盾、困扰。

8、结语

“不知其谁?”的气,是古代人对于生命的主观的感受,是通过功能联系认识生命的方法。也包含着古人的探寻、疑问,而不是当时发现的“神秘物质”。今天我们有理由回答这个历史疑问:气以脑中枢作为物质基础;上焦“散发”的高级信息调节活动。鉴此解释藏象概念,水到渠成。这是不是最后的结论?随历史发展,信息的载体将增加新内容,或许发现新的信息处理方式,但仍不脱离“气=信息”的基本属性。气并非是凭空想象的概念,包括燥湿风寒阴阳之气都对应于生理学的具体内容;它是千年临床应用的检验和总结,因而能够建立中医学理论的科学值得自豪。为什么中药、经络依脏腑(脑中枢)调理治病,西方医学只能够头痛医头?“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而不通,形乃大伤”《素问·灵兰秘典论》(指与中枢之间的信息沟通):天赋之气是生命的宏观表现,反映疾病现象的本质(内因),而不仅仅是解剖学发现的病毒、组织(形态);正说明了中医学的伟大。但是《教材》关于“气=物质及载体”的错误解释,放弃中医的传统理论优势也导致中医概念的矛盾,没有体现古代自然哲学的科学内涵,不能够应用规范术语与整体现代科学家族共同语言对话。影响中医学纳入世界医疗体系[16],迟缓了中医学的现代发展。

本研究的目的正基于此。《黄帝内经》明确:在人体气是解释描述生命功能的工具;该功能就是基于载体的信息的调节活动。 中国古代哲学认为:世界是精气的聚散,本质是对于物质与功能之矛盾运动的概括。就人体而言中医借“气”之“形象”表达事物的功能。是反映具体的生理、病理的变化和作用。气与物质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概念上不能混肴。虽然“天方地园”的古代说法不影响生活以及对于世界的认识,但是不能够作为航天科技的依据。气概念的现代解释,应立足于阴阳五行学说的高度统帅微观研究,才能够深入信息与生命气化规律,取得现代的新发现。对于提高诊断率和治疗水平;开辟药物研究思路意义重大。发挥和体现古代气理论无与伦比的优势,现代中医发展的生命力当无可限量。

本文特向尊敬的邓铁涛老师
致敬
感谢恩师的支持!
并向指导老师郭祖荣先生,
王铁梅博士,王云琳主任
致谢

参考文献
(略)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