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38|回復: 0

[中医理论] 揭示中医学说中『气』概念的本质:信息就是中医的气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张海生 發表於 2020-5-28 20:2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已发表于《医学与哲学》2020年4月第41卷第8期总第643期
张海生:青海省测试计算中心分析室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医现代化

摘要:

以中医和生理学共识之“精”为简例,依据“精-气”的阴阳属性作为指纹特征,探寻气的本质。精的运动传递信息, 信息就是无形之气。因此“精-信息”关系能够纳入中医藏象模型和“形质-功能''的阴阳结构模块。虽然气以物质为基础,但不等同于“物质”概念。气的内涵就是现代语言的“客观存在性”;所有生命之象(现象、功能)正是由无形的信息及调节运动所实现;也是生理学普遍存在的信息现象。气是古代中医理论重要的基础概念,正确的解释有利于理解和认识中医理论的科学面貌。时代的发展迫切需要用现代语言诠释古代中医术语。

关键词:气,信息,递质,阴阳,精气,物质与功能,中医理论

中图分类号:R2-O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772(2020)08-0077-05
DOI:10. 12014/j. issn. 1002-0772. 2020. 08. 18

英文标题:【Reveal on the Essence of the Concept of "Qi" in the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formation is the Qi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ZHANG Hai-sheng. 

Analysis Laboratory, Qinghai Provincial Testing and Computing Center , Xining 810008, China

Abstract: Employing the concept of essence commonly acknowledged in the field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and physiology, this article intends to use the features of fingerprints shown by the Yin-Yang of essential Qi to reveal the true character of Qi. The movement of essence reveals information, which is the formless Qi. Therefore the relationship of essence-information can fit into the models of visceral manifestations and of Yin-Yang structure of formation-function. It should be pointed out that Qi bases on substance, but is not equal to substance. The connotation of Qi is "objective existence" in terms o£ modern language. All manifestations can be achieved by formless information and movements of adjustments, which is in the appearance of information in physiology. Qi is a cruciaL fundamental concept in the theory of ancient TCM. Only by interpreting it correctly that the theory of TCM could be understood. The development o£ times requires a right interpretation of ancient TCM in modern language.

Key Words: Qi, information, transmitter, Yin and Yang, essence Qi, substance and function,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以下简称《教材》)对人体气概念作出现代定义:“气是物质概念,气是一个有质的基本物质。”[1]96气是由精化生的运动不息的精微物质[1]71。气作为物质概念定义有失于经典原意,违背阴阳属性的对立关系,同时百年以来查无实据,因此有必要商榷。

1精气关系的经典定义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精化为气”之说[2]19。首先是两者阴阳对立的属性,精属阴:有形、静、物质;气属阳:无形、动、功能。其次是阴阳转化关系:气由物质的运动产生(运动是转化的条件)。据此,依生命体“介质-信息”的具体事实证明精气的内涵.并讨论其阴阳属性和对立统-性关系。

2气具有“无形”特征

例1:某甲给某乙-封信,信是写有文字的纸质媒介物。信的文字表达了思想(信息),虽然我们可以看见有形的文字,甚至于理解所表达的思想,但是永远看不见“思想”(思想=信息=气)

例2:在微观实验中,一个从a到b的神经冲动现象:生物信号的传递,于是闸门开放/关闭,而我们看不见“信号”(信号=信息=气)。这里的信息的传播需要媒介参与,神经冲动电位就是传播信息(神经冲动信号)的媒介,传播存储记录是信息的特征。介质载体的物质形式有多样性:声波、颜色、符号、生物电磁及递质……所传递的信息是无形的。

2.1先天之精、生殖之精的信息特征

中医认为“元精”来源于父母,元精是原气的本原。所以产生新生命,现代医学认为是精子与卵子结合;之所以产生精确的生命复制,是DNA密码信息决定的[3]。因为存储记录复制传递信息的蛋白质等同于中医生殖之“精”,所以生殖之精具有信息特征得以确认,生殖之精包含有生理学的信息载体:介质。

2.2后天之精也是载体

后天之精来源于脾胃输送的微小物质“水谷之精微”,肺的“清气”和存储于肾的先天之精.三者合为后天之精,所以有后天之气。因为个性寓于共性,生殖之精衍生了后天之精,所以后天之精同样包含有蛋白质在内的体液激素,细胞、神经递质、突触、Ca+ / Na+离子、酶、肽类等信使物质。

2.3精生气

由于介质(精)的运动能够传递信息,信息是无形的,所以称谓:精生气。这些信息或者是传入的反馈信号,如视网膜传递图形信号;或者是传出的执行命令,以完成调节控制任务。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由此可见,精=介质,气=信息,两者不仅在形态,而且就功能表现是互相吻合的,语义表达是等价的。介质是有形的物质“精”,而信息是看不见的“气”。为慎重计,以下就形态学证据的选择作必要说明,并应用事例进-步证明气的非物质属性,然后探讨相关的阴阳逻辑。

2.4形态学证据的选择及几点事例的证明

精是中医认可的,可以看见的有形态的微小物质[1]66。精的特殊类型有生殖之精(元精),物质属性的元精具有信息载体的功能(元气),因为来源于先天之精(包含着基因),所以后天之精才被遗传了同样的信息载体的特征,也具备气的特征。

笔者选择“精”这种形态物质作为基准证据链的切入点,不仅因为它可以代表生物基本单元;具备单因素特征,同时其“形态、功能”的特征,为中西医所共识,不产生明显争议。另外,关于属性的三项“指纹”指标的选择,仅依据“精-气”固有的阴阳属性及其相关密切者;当然其他如“聚-散”、“内-外”等,凡有意义的属性“指纹”指标,亦可纳入以扩展讨论。古代之气的论证非此路线图不足以说清楚原委。

2.4.1现代神经反射弧的机理

反射弧的结构基础:传感器、传入神经、中枢神经、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不同的部分组成。实验用沾有硫酸溶液的纸片,搔扒实验动物蛙的某肢体末梢神经,经躯体传入神经送到脊髓神经,脊髓神经整合后的传出神经信号,导致受刺激肢体的屈肌收缩,达到回避伤害的目的[4]6-7。对于以上实验,虽然描述不同,语言不同,但最终应有相同的认识。

第一,生理学认为反射弧五个部分协同,为达到回避伤害的目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外部环境的刺激所进行的适应性反应:条件反射。

第二,自动控制理论认为,反射弧是神经递质或者细胞(信使)的运动所实现的反馈式自主调节过程。

第三,中医以象测藏,通过宏观观察黑箱揣测其中的奥秘。古代或者宏观角度,肯定看不见诸如神经递质或者细胞(信使)等。面对搔扒动物蛙引起屈肌收缩的关联现象,能够感悟到是某功能的表现,或者“气使然”(看不见的作用)。这种“知其然”的象描述,语言显得粗糙,但是抓住了表象的特征。

总之在功能表现的认识方面,以上三者的结论是-致的,应予肯定。依功能存在探究其相应的物质基础,这个思路有可遵循的指纹标的;反之以“物质”为气,则查无此物,气概念将永无出头之日。

2.4.2反射弧的机理的讨论

古代通过客观现象,甚至于主观体验来感悟“气”,这是可能的,但无法看见介质或者细微物质,这又是肯定的,是大概率,这个先后秩序不容颠倒。如果说气是人体存在的某种神秘而且重要的“精微物质”,即便采用现代技术手段也无法探知,反而缺乏条件的古代就看见了吗?何谈物质,物质是现代词汇。胃气、肺气以及五脏六腑之气,在中医辞典中统称谓生理机能的概念,而不是物质。所以古代之气的涵义是功能,而不是物质!“气”意味着“信息和调节”,或者说反射弧生理现象展开了气说的具体形、质和过程,解答了“所以然”。

我们不能够苛求古代就已经明确微观形态和隐藏的机理,但在今天应该得到确切解释。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即便今天微观发现了极其细微的递质细胞等,如存在靶细胞与DNA之间信息的识别传递活动;虽然可以看见mRNA信使(相当于蛋白质的设计图纸-核糖体附着在mRNA上);螺旋体大分子排列表达的“信息”(如同算盘珠的排列表达“数值”一样),但我们仍然无法看见“信息”。不仅如此,计算机系统也永远看不见“软件”,但它是计算机系统的必要“组成”。由此可见,气不是虚无,虽然看不见摸不着,古代中医理论承认它是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观察世界的独特方法、是科学而不是玄学!

3气具有运动属性

静止状态的精,不产生气,只有介质的运动传递信息(气)。这是不可忽视的属性绝对性。就属性的相对性方面而言,它不仅仅表现在递质-信息层次,就形质层次而言,包括下丘脑、植物神经、靶组织等(属阴),具有相对静止的特性。而信息和调控在中枢与靶目标之间远距离传递信号(属阳),其行为具有相对活跃特性。就精的传递运动与信息的调节运动比较,显然前者属静,后者属动。因为传递是精与精之间的近距离活动,而调节将产生生命状态的演化变化(气化、形化、物化)。如十二经络系统是静默的,但是,它却能够“调生死,处百病”,调节活动不可谓不强矣。相对于器官、机体形质的静藏,信息调节的功能活动充满生命的乾坤,升降出入无器不有。这些信使在生物细胞之间,网络之间的通讯、传送及信号放大,是不可或缺的载体。信息处理的调节过程,以至于状态形态的转化转变:精食气、化生精、精化血、气化形……及所有新陈代谢,依赖于这些“精”作为物质基础;而调节过程又摄取生命营养(包括水谷精华)以滋润精血:气生精。概谓阴静阳动也。尽管气有各种各样的描述:元气、宗气、营卫、脏腑之气,无非是传递信息,“通天下-气耳”。

4气的功能属性

《教材》关于气的功能进行了全面的叙述。但是,由控制论角度归纳,阐述有必要突出因果,区别主从和层次。即生命体的调控服从于其他对象的普遍规律:所有的“推动、促进、固摄、免疫、中介”功能是被动的、从属的、受制于精气神的调控支配,这些都是调控的过程和现象而已。生命体与其他非生命体的本质区别在哪里?显然“量子场、能量、物质-信息-能量综合体、熵、电磁场、生物能”[4]97,等等。这些物质论的说法有失偏颇。熵流不可能支配人的肢体活动,生物能也不可能控制生命程序。唯有调节!没有调节的物质是堆积,没有控制的能量仅仅是存放。调节即可以产生身体的阴阳互易、新陈代谢、机能的盛衰,动力的驱使,也产生形/气的聚散。没有调节的摄入就没有排泄(出入);没有调节的胃气降浊就没有脾阳升清(升降);没有调节的兴奋就没有抑制。例受控于下丘脑调节的中枢神经实现体温的稳定。以37°C为目标值,中枢神经接收由机体温度传感器传递的温度信号,低于/高于此目标值,中枢都要发出相应的双向调节命令(信号),通过血液/体液/传出神经等方式达到效应器,以维持温度目标的恒定。调节行为具有主动性、目的性和有序性的特征。效应器由此所激发的物质输布、血液供应、能量转换等现象是从属的物质变化过程。如果没有调节,能量物质的供应不可能具有增减温度的目的性,以及输送分配到身体目标部位的方向性(气之聚散)。电磁场、能量及其转换不足以产生恒温效果;精微物质同样不可能直接产生对器官的支配作用,任何物质的“推动”都不能替代这个气的“自动”环节。基于信息的调节是运动的始作俑者,它调动-切,包括介质传递信息等。受到病原的人侵,淋巴细胞的DNA→mRNA→复制产生抗体(γ球蛋白),就是通过信息传递建立免疫反应的调节过程。可见,在生命体多种形质、多层次环境中,决不能无视调节的存在。

综上所述,所有的功能实现都是基于信息对形质的调节,这才是生命的本质-气。生命体,以生存为目标的自适应系统,正是由无限多个这样的闭环调节系统及其复杂的信息网络组成[5],包括中医的经络。

下文以病理的微观事例说明服用四君子汤以补气健脾,脾虚证得到功能的康复[6]。证明补气意味着:通过激活单氨类神经递质及含量↑,改善神经肽的调节机制紊乱,平抑副交感神经功能亢进。从而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促甲状腺激素↑→胃酸胃蛋白酶↑→胃肠动力水平↑,Ze↑,Fe↑、Ca↑、T4↑等获得整体效果改变。这不是说“精微物质就是调节作用”吗?不否认物质是气的基础。但是,这些精微物质难道能够直接改变生化指标吗?正确的答案是,因为增加了物质含量而恢复或者激活了功能;基于信息的调节-气虚得到改善才是本质,即中枢-靶目标轴调节功能的改善,就是调气。而脏腑调理,则意味着通过调节功能、性能的改善来实现。

《素问•陵兰秘典论篇》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2]35“心”缺失对于信息的沟通,情况不明,则“中枢”将失去对五脏六腑形体百骸的调控,那是生命的危机。这不正是指“信息”的重要吗?正因为它的本质是生命体系的调节,所以古代中医给予了至高无上的重视。气并不是什么虚无缥缈的,可有可无的。

5精-气关系的结构,具有一元化特征

现代实验研究认为中医的藏象学说是具有实体的功能模型[1]150。如丘脑-腺垂体-内分泌-靶组织肾上腺皮质轴:具有物质基础的功能模型,就是中医肾藏等。精-气学说同样是具有实体的功能模型,实体就是介质(精),功能就是信息(气)。精归于形质,气属于功能。这种阴阳结构是生命的全部,小至细胞层次,乃至形质器官生命整体,正所谓“聚则为生”。此结果吻合于中医体系的结构模块,绝不是什么巧合。可以相信中医认为生命体具有一元化结构特征的认识,由以上介质-信息的具体事例而得以证实。基于无形之气概念的广泛外延[7],包括功能、机能、机制等;特别对于生命体而言,它延伸为“调控,信息”概念的论证已经充分。鉴此,就可以清晰的概念解释古代的术语,并贯穿精气学说、阴阳理论、五行学说、脏腑学说为一体;正确理解生命现象,生理和病理规律。尽管如此,就两者比较,并不绝对等价,只能说气概念涵盖着信息、调控等。因为中医之气属于象描述的哲学概念,并非同一层次。随着研究领域的不同而不同,气可能还有更多附加的外延(如生物的本能,神、气功、意识、思维、精神、意念、规律、软件……空间、时间,等等),但是永远恪守“客观存在性”及功能的属性范围。

6阴阳逻辑讨论

综上所述,从“无形、功能、运动”三维角度,完成了对信息说的阴阳指纹证明:“递质-信息”符合“精-气”的经典准则,契合于中医体系的阴阳模块。就这三者关系而论:无形是基本属性,功能由运动而产生。下文讨论其阴阳逻辑,它不仅是中医的重要思维方法和传播中医理论的DNA,也是检验中医术语真伪的准则。任何现代语言都可以融入中医术语之中,前提条件是必须符合阴阳属性,这可作为中西医语言结合一个原则。为叙述明晰,有必要先行语法语意分析。

6.1语法分析

第一句,经典定义“精化为气”。符号形式:A运动产生B。注:A是精(主语),B是气(宾语);主/宾=阴/阳(属性对立);转化条件=运动(谓语)

第二句,现代定义“气是由精化生的……精微物质”。符号形式:A是C变化产生的c,c,c……。注:A是气(主语),C是精(表语);主系表结构(无属性对立、转化关系)

第三句,“精的传递运动产生信息”。符号形式:A运动产生B;注:A是精(主语),B是信息(宾语);主/宾=阴/阳(属性对立);转化条件=运动(谓语)

承上,第三句“精的传递运动而产生信息”的解释,具有微观医学的事实:载体传递信息产生功能,言之有物;属性对当;传递(运动)的理由充足,语意清晰,符合“精化为气”。第二句“气是由精化生的精微物质”的定义,偏于主观猜想缺乏事实。另外“化生”是对“化为”原意的不正当修正(替换概念),且转化缺乏理由和条件,概念含糊,特别是“精变化成为细小的物质,就产生了气”,缺乏根据。试问此“精微物质”到底是气,还是物质?

6.2精微物质属阴的讨论

精属阴,那么气必然属阳,这才是符合逻辑的精气对立关系。难道“精”与“精微物质”会产生阴阳对立吗?没有属性对立的前提,缺乏动因(运动转化)条件,何以精的化生而成为精微物质之“气”?既然精微物质(属阴),为什么又反反复复强调它“运动不息,活力极强”等许多功能。这不是与“静藏”的属性大相径庭吗?什么物质能够产生如此诸多功能呢?

6.3精微物质属阳的讨论

若“精微物质”之“气”属阳,阳无形,何以独见其“极其细微”之状乎?试问此“精微物质”与还原论之“原子”相同否?需要提醒的是:气的定义应符合“无形”的属性特征,而不必专注于什么“极其细微,或者有质的基本物质”之类形态学的虚泛描述,有悖于气的功能特征,难免“玄虚"之揶揄。

6.4精微物质的第二种解释

诚然,依据矛盾的相对性,阴阳之中又可分阴阳的学说,“精-气”对立的“甲乙双方”,在不同的比较条件下,其中任何一方可再分阴阳。假设“精微物质”从甲方(精)被化生出来,内部又呈阴阳、相互对立,因此呈现气的特性(而避免“阴阳同体”矛盾)。精微物质被赋予了阴;气应该属阳;成为阴阳对立体,这样的属性配伍(虽然仍然存在其他问题)是可以勉强成立的。即便是精微物质和“气”被赋予阴阳属性,仍然有必要强调气的功能、运动和无形特点,而不是相反。古代可以感悟“功能”,却无法知道“极其微小的物质”;同时属性制约是无法回避的!但是教材却坚持“气是物质概念,气是一个有质的基本物质”。言必称物质,唯恐非物质焉。如果“气是物质”,就成为阴阳同属(即阴也是阳,或者矛也是盾),逻辑错误显而易见。经不起属性的检验就不能够纳入阴阳结构模块。基于存在以上明显的阴阳逻辑矛盾,语意失误,笔者不敢苟同“气是精微物质”的现代定义。古代的“精”与现代定义的这种“精微物质”概念,究竟存在什么不同?而此精微物质(气)作为精的另一种派生、化生的说法,依据何在?是否给予充分的理论解释和事实依据。一切迎合西方医学的唯物质论,放弃气具有功能属性的“中医”观是幼稚的。

6.5精微物质不是气

尽管在大多数情况下,存在精气互根互生形影不离的现象,甚至于生理的主观感受有“流动之气”的现象。“因为物质,所以功能”的因果关联,容易造成“精微物质就是气”的概念混淆,这往往成为物质论坚持失误观点的充分理由。殊不知这是牵强附会的。作相似比喻:如“钻木取火”,不能认为火就是木。为什么呢?“钻”运动是木成为火的转化条件,它决定着“木能否成为火”的物质形态。省略动态条件无从转化,所以并不是“有木就有火”那么幼稚,也不是“大物质变成小物质”就成为了功能之气这么简省。木虽然是火的物质基础,显然火并不等同于木。气虽然是物质运动的表现,但气并不等同于物质。只有运动才能产生,所以精微物质无条件替换气概念,就是伪概念。比较的条件不同,则事物的属性就不同,这一点必须界限分明,不容放任混淆。例如,在神经反射弧实验中,如果蛙死去,所有的条件反射现象不复再现,正所谓“(气)散则为死”。虽然那五部分的“物质”仍然存在,但气没有了。为什么呢?气是生命概念,而不是解剖学概念。这正是气概念难解之“要穴”所在。因此,正确的提法应该是:物质是功能(气)的基础。错误的观点是:气是物质概念。

6.6内容阐述与定义存在矛盾之危害

有目共睹,《教材》通篇的内容阐述,始终围绕中医之气的功能特点,忠实于传统中医思想,值得肯定。唯独气概念的定义却存在语意、属性的缺陷,与所叙述的传统中医思想自相矛盾,非常遗憾。它将产生如下危害。

第一,引起思维的矛盾,导致方向性失误。如近些年有学者研究甚微观层次的生物光量子辐射,量子场的聚散等[8],以为这是气。尽管存在着“聚散”功能表征,即使这些“气场”处于统帅全局的作用,那么谁来统帅气场呢?生物气场、气功应受制于意识而不可能相反。任何细胞的微磁场,线粒体等,没有细胞核的信息识别及整合作用,不过都是细胞的“零件”而已。任何脱离信息及其发挥主导作用作为主体的研究,只能说与生命风马牛不相及,无异于电动机乎。与其他功能机制比较,唯有气主导的调节功能才体现生命的本质。许多中医论文热衷于生理学微观数据罗列,却不联系于阴阳,脱离五行学说,不注重症-证关联。莫知中医将去向何方?

第二,因为查无实据,违背常规的中医思维逻辑,引起业内外包括泛中医受众者的广泛质疑;无谓地妨碍了对中医理论的正确理解,中医作为玄学伪科学而被排斥。

第三,混淆与唯物质论的界限,妄自菲薄而放弃中医理论原本的优势。中医基础术语概念存在瑕疵,必将影响中医理论的指导方向,何谈现代传承?气概念的现代研究,应遵循古人认识世界的秩序并采用微观事实,区分“载体与信息”概念的属性,探究隐藏在气后面的原委,忠实于经典语意,才能够实现对中医的传承。因此,有必要应用阴阳逻辑这个不可或缺的古代思辩法宝,恢复气概念的经典涵义。坚持以阴阳理论统帅微观数据的研究方向。

7结语

最终的结论不应该让我们惊讶:主宰生命的“东西”虽然存在,但仍然看不见!无论中医宏观揣测,还是西医现代微观实证,而“重无轻有”表明中医的思维上升到更加本质和深刻的理论认识,气是科学而不是玄学。有必要重述:相对于物质,气具有功能属性,不仅仅因为符合无形属性;还在于气是物质运动的产物;具有主宰功能的功能特征:如新陈代谢、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和变异、进化适应性等生命特征,必然伴随信息的作用。除此之外,有必要提醒:气是生命概念,而不是解剖学概念。这个结论在没有改变所论的条件环境下是绝对的。本研究给出了:“信息”就是人体之气的解释;即介质-信息本质上乃属于哲学层次的形质-机能(功能)的阴阳对立统-范畴。所以强调信息是人体之气,以功能表现形质,如同事物的运动是形式的表现。时代需要中西医的语言接口,需要对“气”这个中医理论至关重要的难点术语做出正确的解释。以纳入人类通用的概念体系;共享中医观察世界的独特智慧。中医气的内涵博大精深,本研究仅提出宏观层次的方向性思考;以抛砖引玉为目的,希望中西医学者、专家提出不同意见,得到理论研究和医学应用方面更多的事实验证。

(感谢尊敬的邓铁涛老师对本文的支持)

邓铁涛批复

邓铁涛批复


参考文献

[1] 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山版社,2007.

[2]谢华.黄帝内经白话释译[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2.

[3]刘亚光.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气的实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 1979(5>:12.

[4]郭争鸣.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岀版社,2010.

[5]沈有尹.以药测证对肾虚证基因网络和信号转导的研究m.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5.25(12):1125-1128,

[6]张巍云.四君子汤调节脾虚证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的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9):3219-3221.

[7]张海生.揭示中医学说中“气”概念的本质:古代文献的理解及生理 学的事实[J].光明中医.2013,28(12):2470-2-181.

[8]刘艳丽.中医“气”学说研究60年m.辽宁中医杂志.2014,41(11): 2299-2303.

收稿日期:2020-05-28

本文来自以下【文集

評分

參與人數 1银币 +10 威望 +1 收起 理由
延章 + 10 + 1 很給力!

查看全部評分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