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詩經】與『詩教』

國學新聞| 文化論壇

2019-3-9 11:11| 發布者: 休竹客| 查看: 1661| 評論: 0|原作者: 劉冬穎|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詩】在周代社會有着崇高的地位,它既是文化、禮儀的教科書,也是外交場合使用的交流工具,滲透於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因而,周人特別重視【詩】的教與學。周代的學校分國學和鄉學兩極,詩歌教育主要是結合禮樂教育 ...

【詩經】在一代又一代學人的不斷詮釋中,逐漸形成為一部具有政治、道德、倫理,以及禮儀、音樂、文化綜合教育意義的經典著作,在塑造中華民族人文精神和文化品格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詩】在周代社會有着崇高的地位,它既是文化、禮儀的教科書,也是外交場合使用的交流工具,滲透於當時社會的方方面面。因而,周人特別重視【詩】的教與學。周代的學校分國學和鄉學兩極,詩歌教育主要是結合禮樂教育進行的。當時的習禮、習舞、習樂等活動常常與詩歌教育結合在一起,【詩】的教與學的設置非常體系化:

    一、『詩教』按詩歌特點系統進行。【周禮·春官·大師】:『大師掌六律、六同……教六詩:曰風,曰賦,曰比,曰興,曰雅,曰頌。以六德為之本,以六律為之音。』是說樂官在教國子【詩】時,按照【詩】的分類特點和創作手法分科教學,特別注重從道德、禮儀和音樂上引導。

    二、『詩教』依年齡循序漸進。【禮記·內則】謂:『十有三年,學樂、誦【詩】、舞【勺】。成童,舞【象】,學射御。』國子十三歲開始學習音樂,誦讀【詩經】,練習【韶】舞,年齡稍長再學習【象舞】。經過幾年學習後,國子們『六藝』之事就能略備基礎,在二十歲時進入大學階段,據【禮記·學記】記載:『大學始教』要開始學習【小雅】,重點演習【鹿鳴】【四牡】【皇皇者華】三首詩歌,以明了為官之道和君臣一體。

    三、『詩教』與『樂教』緊密結合。據【周禮】所載,大司樂向國子傳授『樂德』『樂語』『樂舞』。其中『樂語』之教包括『興、道、諷、誦、言、語』,『諷』與『誦』是要求學生能背誦詩歌、創作詩歌,以詩言志、以詩諷諫。【墨子·公孟】所說的『誦詩三百,弦詩三百,歌詩三百,舞詩三百』,描述的正是以多種方式學習【詩經】,以及在各類典禮場合中使用【詩經】的景象。

    四、『詩教』還被廣泛應用於現實生活。當時社會祭祀、宴飲、舉行射禮等場合都要歌【詩】。歌【詩】並配以禮、樂、舞蹈,是為了培養受教育者『動輒以禮』的意識,形成對個人品德、言語、行動的自我約束。如在【儀禮】鄉飲酒禮儀式中,就伴隨着【詩】樂的吟唱和演奏,整個活動就像一場規模宏大的禮樂演出。人們通過觀看、體驗鄉飲酒禮歌【詩】的每一個藝術化環節,受到禮樂薰陶,並要通過一鄉一地的努力,使得普天之下都在禮樂的影響中。

【詩】與禮、樂結合,藉助藝術形式的詮釋,就成了禮儀教化的理想載體,旨在培養出美善合一的理想人格。『詩教』也因此逐漸成為社會倫理道德和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

【詩經】文本結集後,不同時期的學者,從各自不同立場出發,對【詩經】進行了功用各異的闡釋。聖人孔子就特別重視『詩教』,【論語】和【禮記】中就多次記述孔子與其弟子談【詩】,或稱引【詩】中詞句。那麼,孔子教【詩】的目的是什麼,要使學生達到什麼樣的思想境界呢?【禮記·經解】孔子曰:『入其國,其教可知也。其為人也:溫柔敦厚,【詩】教也……溫柔敦厚而不愚,則深於【詩】者也。』孔子對『詩教』的重視,是基於其對詩歌本身所具有的社會功用的理解和詮釋,即運用『溫柔敦厚』對社會進行禮儀方面的薰陶、規範。

孔子在教導自己的兒子孔鯉時就曾說過:『不學【詩】,無以言。』(【論語·季氏】)強調的正是通過學習【詩經】獲取語言能力的重要性。孔子更將『詩教』與人格修養之間的關係提煉為:『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論語·泰伯】)認為君子人格的修養是從【詩】開始,以禮為依據,由音樂來完成的。詩、禮、樂在此渾然一體,凝練成厚重典雅而不失翩翩風度的君子人格。在孔子眼裡,『誦【詩】三百,授之以政,不達;使於四方,不能專對;雖多亦奚以為』(【論語·子路】)。對此,蔣伯潛就認為:『誦【詩】授政,期其能達。蓋【詩】之抒情美刺,可藉以練達人情,洞明治理,然後可以「專對」期。且謂「不學【詩】無以言」者,其故可深長思矣。』(蔣伯潛【十三經概論】)

通過孔子的詮釋,【詩經】不僅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必讀之書,也是人們『洞明治理』的必備教科書。其中的『洞明治理』,既包含了參照歷史經驗教訓的深刻內涵,又包含了用之以關照現實社會的厚重責任感。同時,孔子所言『達』於【詩】的目的,在於『使於四方』之時,用於『專對』。

賦詩言志是春秋外交享宴中的重要禮節,這在【左傳】中有很多記載。如晉公子重耳在秦,穆公享之,【左傳】載:『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請使衰從。」公子賦【河水】,公賦【六月】。趙衰曰:「重耳拜賜!」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級而辭焉。衰曰:「君稱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左傳·僖公二十三年】)【六月】之詩乃是讚美尹吉甫佐周宣王伐獫狁、匡王室之詩。賦【詩】者依據自己的理解,或全面、或借用、或詭用於各種外交和禮儀場合,【詩經】文本轉而又成了國家外事交往中屢試不爽的寶典。

由於孔子弟子眾多,加之孔子『聖人』的特殊地位,他對【詩】所持的態度和評價,遂被弟子以及儒家後學傳揚開去,【詩】也就成為儒家研習的重要典籍。【孟子】一書中引【詩】為說共計36次,提出了『以意逆志』的詩學主張。【荀子】一書引【詩】論【詩】80餘處,更注重詩書的學習與聖人之教的關係。荀子曾經在戰國時期著名的稷下學宮『三為祭酒,最為老師』(【史記·孟子荀卿列傳】),十分重視傳統經典教育,把【詩】與【書】【禮】【樂】【春秋】作為主要的教學內容。荀子晚年曾在楚國蘭陵傳經,對【詩經】流傳作出了重要貢獻。可以說,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對【詩三百】『由詩向經』的歷史演化,起到了關鍵性的推動作用。

漢武帝后,儒家思想占統治地位,尤其強調詩歌與政治教化的關係,詩被視為『經夫婦、成孝敬、厚人倫、美教化、移風俗』(【毛詩·大序】)的工具。【史記】的作者司馬遷常常直接引用【詩經】中的詩句,作為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價。有些詩章更構成了其敘事的有機組成部分。如司馬遷在【史記】中就體現出了寓評價於引【詩】之中的這一特色。他在記述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過程中,往往適時地徵引【詩經】中的某些詩章來表明自己的看法,這些被徵引的詩章,既作為了記述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有機組成部分,同時又流露出了他自己的褒貶傾向。【魯周公世家】中在記述周公輔佐成王,東征管、蔡的歷史過程時,就引用了【詩經】中的【鴟鴞】,不僅寫出了周公在被流言惡意中傷以及被成王誤解的情況下,仍然忍辱負重、忠於王室的寬廣胸襟,同時表明了司馬遷本人對周公在武王病逝、成王年幼的情況之下,獨力支撐周王朝、維護新生政權這一歷史行為的充分肯定。於是,【詩經】文本成了歷代史家認識歷史、觀照社會現實的理論依據。

通過先秦至漢代儒家的系統闡釋,【詩經】的禮樂教化功能得到了空前提升,成為國家文化經典文本,為中華民族『溫柔敦厚』、詩禮相承的民族特色構建,作出了重要貢獻。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