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韻國學網 首頁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熱議"新型城鎮化" 文化產業能起到怎樣的作用?(1)

國學新聞| 文化新聞

2013-3-21 19:07| 發布者: 真衣| 查看: 1136| 評論: 0|來自: 光明日報

摘要: 剛剛結束的『兩會』上有一個熱詞:『新型城鎮化』,這不僅是新一輪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更是承載廣大農民『中國夢』的出發點和支撐點。『進了城』的農民靠什麼生存和獲得收入?新的城鎮應有怎樣的產業支撐? 填 ...

剛剛結束的『兩會』上有一個熱詞:『新型城鎮化』,這不僅是新一輪中國經濟發展的動力,更是承載廣大農民『中國夢』的出發點和支撐點。『進了城』的農民靠什麼生存和獲得收入?新的城鎮應有怎樣的產業支撐?

填補產業空心

■鏡頭熱議

動遷103萬人口,等於遷建一個小國家――三峽工程移民是一個城鎮化的壯舉。但十年來,在『一產弱、二產虛、三產缺』的庫區,如何讓移民安居樂業卻是一場艱難的探索。建立新的城鎮基礎設施並不難,難在怎樣讓百萬移民安穩致富。如何助推產業發展、帶動移民就業一直困擾着當地政府。十年來,在中央財政支持、從三峽電站發電收益中提取產業發展基金、全國對口省市支援等多方面努力下,三峽庫區產業空虛難題開始逐步破解。

建城易,建產業難。在行政權力主導下,徵地、拆遷、蓋樓,形成『小村合併成大村,大村合併成城鎮』,這是一種最容易操作、最容易出政績的城鎮化路徑。清華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中心主任蔡繼明認為,簡單的『造城』,使土地城鎮化的速度遠遠快於人口和產業城鎮化,必將導致產業空心和人口聚集速度減緩。缺少產業支撐,『產業空心化』最終將使城鎮化後繼乏力。

城鎮化必須是產業發展的結果。與此同時,怎樣協調發展與保護的關係,在發展中保護好當地的環境和地域文化傳統及特色?城鎮化應選擇怎樣的產業發展?專家認為,特色文化產業可以是一個路徑。

在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過程中,當地政府注意到了產業的重建,『羌繡幫扶計劃』讓當地10萬名羌族婦女足不出戶便可依靠擅長的羌繡手藝為家庭創造經濟收入,從而達到『一人就業,帶動全家』的效果。

不僅在災後重建中,立足當地文化資源的特色文化產業,也正在成為城鎮產業發展中經濟增長的新亮點和農民增收的利潤點:福建莆田的家具、江蘇宜興的紫砂、湖南的湘繡、東陽的木雕、青海的唐卡……

比如,『二百支紅爐,三千砸銅匠,九千繡花女,十萬織布機』記載了山東省濰坊市聞名遐邇的手工業,歷經千百年傳承發展的嵌銀漆器、風箏、核雕、仿古銅、木版年畫、布玩具、地毯、抽紗等產品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經過多年的發展,濰坊市已形成了一批特色文化產業集群,全市從事工藝美術產業的人員達到2萬多人,帶動農村加工隊伍10萬多人。2011年,僅全市74家規模以上工藝美術企業就實現銷售收入86.7億元,同比增長66.5%,實現利稅6.14億元,增長36.6%。


來源: 光明日報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