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057|回覆: 0

什麼是治未病?

[複製鏈接]
延章 發表於 2010-7-19 12:5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S6 H4 \9 w- g# S: ~$ F% G
——【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6 z* D7 ]  [3 X; l! F$ h% h
9 o( j% @0 ]) ]( u- U
  『未病』包含無病狀態、病而未發、病而未傳幾層涵義。中醫『治未病』的根本原則在於道法自然、平衡陰陽,通過預先採取措施,防止疾病的發生與發展。, D' ?$ f- R! w7 M2 e# c+ W1 P
——【中醫治未病解讀】
- J! @( t2 [! Q' R) U7 g/ L

2 w) h4 w, B$ k, t' [概述
7 W9 }# o4 ~! B8 I  『不治已病治未病』是早在【黃帝內經】中就提出來的防病養生謀略,是至今為止我國衛生界所遵守的 『預防為主』戰略的最早思想,它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變、已變防漸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這就要求人們不但要治病,而且要防病,不但要防病,而且要注意阻擋病變發生的趨勢、並在病變未產生之前就想好能夠採用的救急方法,這樣才能掌握疾病的主動權,達到『治病十全』的『上工之術』。故朱震享在【格致餘論】中說: 『與其求療於有病之後,不若攝養於無疾之先;蓋疾成而後藥者,徒勞而已、是故已病而不治,所以為醫家之怯;未病而先治,所以明攝生之理。夫:口是,則思患而預防之者,何患之有哉?此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之意也。
9 W+ F, _- w# f2 l; Q  P& T- ~1 z( ~  治未病是採取預防或治療手段,防止疾病發生、發展的方法。中醫治則學說的基本法則。治未病包含三種意義:一是防病於未然,強調攝生,預防疾病的發生;二是既病之後防其傳變,強調早期診斷和早期治療,及時控制疾病的發展演變;三是預後防止疾病的復發及治癒後遺症。7 T6 a  ^+ Y1 |8 Y. B7 F# ?9 d6 X4 X* F
  ①攝生防病。【黃帝內經】中『正氣內存,邪不可干』的論述歷代醫家都極為重視,並通過他們的醫學實踐加以運用和發揮,使其成為別具特色的預防醫學理論。只有強身才能防病,只有重視攝生才能強身。攝生是以調攝精神意志為宗旨,思想上要保持安閒清靜,沒有雜念。精與神守持於內,避免過度的情志變動,心胸開朗,樂觀愉快,這樣就能達到補養真氣的目的。對於外界不正常的氣候和有害的致病因素,要及時避開,順從四時寒暑的變化,保持與外界環境的協調統一。要求人們飲食有節制,生活起居有規律,身體雖勞動但不使其過分疲倦,同時還要節慾保精。反對『以酒為漿,以妄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否則,就會導致疾病、早衰。此外,在長期實踐的基礎上,創造了許多行之有效的強身健體的方法,如五禽戲、氣功、太極拳、八段錦、易筋經等。
0 }4 Y. L$ j& g0 ^4 c  ②既病防變。疾病發生後,必須認識疾病的原因和機理,掌握疾病由表入里,由淺入深,由簡單到複雜的發展變化規律,爭取治療的主動權,以防止其傳變。例如治療肝病結合運用健脾和胃的方法,這是因為肝病易傳之於脾胃,健脾和胃的方法即是治未病。. C; k5 D4 b2 ?( x) n
  『未病』一詞首見於【素問•四氣調神論】篇,『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這段話從正反兩方面強調治未病的重要性,已成為預防醫學的座右銘。# g. c; E! D& s4 f  o& S% `
  【內經】中出現『治未病』一詞的還有2篇。【素問•刺熱篇】說:『病雖未發,見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此處所謂『未發』,實際上是已經有先兆小疾存在,即疾病時期症狀較少且又較輕的階段,類似於唐代孫思邈所說的『欲病』,在這種情況下,及時發現,早期診斷治療無疑起著決定性作用。【靈樞經•逆順】篇中謂:『上工刺其未生者也;其次,刺其未盛者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此之謂也』。兩篇均強調在疾病發作之先,把握時機,予以治療,從而達到『治未病』的目的。
8 y4 k. `7 G: ^4 {6 L, C, r% X
2 |+ Z) G/ X, c0 c" x淵源
0 ]8 \8 L' T* E4 j) M. w7 Y  中醫學從【黃帝內經】開始就把養生防病作為主導思想,講『上醫治未病』。『養生』最早見於【莊子•內篇】,所謂『生』,生命、生存、生長之意;所謂『養』,保養、調養、補養、護養之意。『養生』的內涵,一是如何延長生命的時限,二是如何提高生活的品質。1 p6 u# \: f" i: ~) h" O; G
  馬王堆出土的【養生圖】中已經出現了吐納、導引等養生方法。唐代名醫孫思邈的【千金方】中也講了很多養生理論。講中醫養生文化,不能不講老子和孔子,兩者代表了兩種養生思想:老子是『清靜無為』,『保養精氣、順乎自然、氣功修煉』。老莊是養生學的開創者。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養生思想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兩種思想形成了一個靜動結合的思維方式,貫穿在中醫養生學發展過程中。『仁者壽』、『智者壽』、『欲而不貪』是儒家在養生道德理念上的重要思想。
% T. |4 O8 g) r' q5 p  【黃帝內經】有一段話:『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主要指要掌握自然規律,根據天地陰陽法則調和各種方式,有節制、有規律地安排飲食和起居。其中的一個重要的觀點是『形與神俱』。也就是一個人要做到形神統一,形神結合。有形的運動而無神的調和,不算完整。! ~* K( @% d' r0 U( u  [9 s
  漢代華佗的五禽戲,根據五種動物的形態動作創造,演變為後來太極拳一類的健身方法。魏晉南北朝時,養生家與醫學家結合。許多人既是醫生又將道家思想貫穿於醫學之中。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中主張調神養形、『小炷留燈』。把人的生命看作一盞燈,生命的源泉是油。燈里的油是有限的,如果把燈點得很亮,油很快用完了。如果『小炷留燈』,則能燃燒很長時間。這是一種低代謝的思想。我們經常說要拼命、拼搏,事實上會影響你生命內一些積極的、良好的因素。因此,應改變原有的觀念,讓生命之火『小炷留燈』,燃燒得更長。
) k! B0 [1 a5 @% [( J  李時珍【本草綱目】在藥物分類里,提出耐老、增年、輕身、益壽等概念,有些中藥對延年益壽有着獨特的功效。
% F- m9 U1 ^! F9 o" O
3 l$ V# s3 m! F- e: J: p7 m養生9 @4 C4 L8 R& u$ ]2 ~' ~
  中醫養生講究四時陰陽,春生、夏長、秋收、冬藏,這是自然界的規律。人應該順應大自然的規律,比如,春天的時候,要有一種生發之氣,被發緩形,夜臥早起。冬天不能太張揚、太發散,萬物處於秘藏。中醫養生主張因時、因地、因人而異。/ C: }6 X# j; n% P! a
  中醫養生包括形神共養、協調陰陽、順應自然、飲食調養、謹慎起居、和調臟腑、通暢經絡、節慾保精、益氣調息、動靜適宜等一系列養生原則,而協調平衡是其核心思想。當一個人身體達到平衡點的時候,是最健康的,是『治未病』。! H2 z1 A% [  P0 s3 ]" y0 X) W0 ?; d& B
  養生當中,最重要的是養心。『一生淡泊養心機』,這是一個很高的精神境界。人都有喜、怒、哀、樂、悲、恐、驚,這是人的七種情志,過了頭就是七情過激。『常觀天下之人,凡氣之溫和者壽,質之慈良者壽,量之寬宏者壽,言之簡默者壽。蓋四者,仁之端也,故曰仁者壽』。 仁就是要做到溫和、善良、寬宏、幽默。仁心仁德、養心立德是一個人健康的內在要素。【黃帝內經】強調『恬淡虛無』,說『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簡言之,要做到『淡』字。
+ u/ A. C, Y) f, X  第二就是飲食養生。關鍵要有合理的膳食結構。『五穀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南宋陸游的養生方法是喝粥。他有一首詩寫道:『世人個個學長年,不悟長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將食粥致神仙。』【養生錄】中談到養生『六宜』,食宜早些、食宜暖些、食宜少些、食宜淡些、食宜緩些、食宜軟些。中國人鹽的攝入量超標,腦溢血、高血壓等疾病與此相關。上述觀點也與目前營養學界提倡的『健康膳食金字塔』相一致。6 K# ?5 Y; ?; }+ |* K) m# L$ P' a1 e
  第三是運動養生。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比如,八段錦『雙手托天理三焦,左右開弓似射鵰,調理脾胃單舉手,五勞七傷往後瞧,搖頭擺尾去心火,背後七顛百病消,攢拳怒目增氣力,兩手攀足固腎腰』。這個功,在辦公室也可以做。
4 z0 m8 E9 y. \: e( U! ]4 Y, H  第四是房事養生。【洞玄子】、【素女經】等也是研究『房中術』的書籍,講究陰陽和諧,並強調欲不可早,不可過度,又不可無的思想。& ?  B9 h1 M" Y& b( r8 k
  第五是氣功養生。【莊子】講『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形之人』。『吐故納新』指做氣功,『熊經鳥申』講人就像熊一樣攀援,像鳥一樣左顧右盼。這兩種方法就是導引,這樣做的人就是養形人。養形要達到什麼效果?要像彭祖那樣 『壽高八百』。氣功養生在日本很流行,有人寫了一本書【只需五分鐘】。在這五分鐘裡,常吐氣、常呼吸。當頭昏腦漲時,不妨這樣做做,五分鐘後會耳目清明,心情為之一爽。% Y- J1 B+ n$ |, V+ F
  第六是藥物養生。如柏子仁,就是柏樹的果子,也是一種養生長壽食物。植物里壽命最長的就是柏樹和松樹,我們常說『千年柏樹』。柏子仁有養性、安神、潤腸、通便、養顏的功效。  O7 M" ]2 h. [$ S, r) t. u! U0 u1 K

( X/ D% G* Z3 g2 }; s* m% ]0 r實踐  S0 q' s! `. N. K0 N' _) f
  要健康長壽,關鍵是把養生知識貫徹到日常生活中,持之以恆。下面一些簡單易行的方法,不妨一試。
7 i  @( h8 p7 S) }  1.堅持幾個『少』:少鹽多醋、少糖多果、少肉多菜、少藥多食、少睡多行、少憂多眠。有一首詩中寫道『一眠萬事了,無喜亦無惱,何物是真物,身在即為寶』。
2 O8 P3 ~5 _; R0 U* g  2.堅持幾個『常』:發常梳,面常搓,鼻常揉,肢常伸,目常運,齒常叩,腹常旋,耳常彈,肛常提。
" s* i, J' u  C; A6 K" U  3.踐行『八字』訣,終生不懈:童心、蟻食、龜欲、猴行。童心,要童心未泯。蟻食,要少吃。現在許多人的問題是吃得太多、太好,又不運動,食物堆積在身體裡。龜欲,要心境淡泊。猴行,要多運動,鍛煉身體。0 N5 p- A- ]' n$ V8 e6 e$ i
  4.天天乾洗面:先把手搓熱,然後用手搓臉。每天早晨起床,反覆做幾十次。搓陽明經這個部位,氣血運通。堅持乾洗面,眼袋和皺紋慢慢都舒展了,比做美容還見效。
% E: W# K" T* o" `1 q  5.學會吐納法:陶弘景在【養性延命錄》裡提出:『納氣有一,吐氣有六。納氣一者,謂吸也;吐氣六者,謂吹、呼、唏、呵、噓、呬,皆出氣也。』吐氣的時候,不能把嘴張得太大,要無聲,長氣,吐完為止。吐氣的時候,根據每個字發音的不同,口型有輕微的變化,吐氣的部位也不同,要把氣出到最長。練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可以達到胎吸。胎兒在母親身體裡,雖然沒有呼吸,但也有生命,這就是胎吸。練氣功之前,首先把心定下來,去除一切雜念,進入狀態。按照方法做完氣之後,會發現滿口生津,古書稱『上池之水』,然後把津液咽下去。津液是一種重要的生命物質,不能隨便吐掉,應做到『津常咽』。- \+ Z9 I; a7 T: ]( u  Y
  6.『三通』:我們現代人一直在不斷地補,現在公路上交通堵塞,我們體內也交通堵塞。血脂高、血糖高、血壓高,都是堵塞的結果。所以要把『補』改正為『通』。血脈要通、氣要通和、心氣要通、胃腸要通,要達到吃得下,睡得着,拉得淨,放得開。: ]" F+ c! W+ \8 F9 O2 h5 w
  7.堅持勤動腦:不要以為養花、養草、養魚,就是養生了,一點精神寄託都沒有,衰老得反而快。馬寅初70歲的時候開始學俄語,歌德80歲的時候寫【浮士德】,陸游【渭南集》裡很多氣壯山河的詩詞都是60歲以後寫的。不要以為60歲就到晚年了。
+ t% C/ ^8 ~- V8 u% v  c9 j
3 X) e$ K! N+ a2 z4 ?& F9 v相關
* U  P- @' [) H1 ~" S  唐代大醫家孫思邈是位極重視治未病的醫家,他比較科學地將疾病分為『未病』、『欲病』、『已病』三個層次, 『上醫醫未病之病,中醫醫欲病之病,下醫醫已病之病』。他反覆告誡人們要『消未起之患,治病之疾,醫之於無事之前』。他論治未病主要從養生防病和欲病早治着眼,所著【千金要方】中載有一整套養生延年的方法和措施,很有實用價值。
" d$ ^( b; o$ Z$ z! J& h" E  明末清初醫家喻嘉言深諳仲景治未病思想的深義,他的著作【醫門法律】就是以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的精神貫穿始終。如中風門中的人參補氣湯便是御外入之風的綢繆之計;又如血痹虛勞篇中對於男子平人諄諄致戒,是望其有病早治,不要等虛勞病成,強調於虛勞將成未成之時,調榮衛,節嗜欲,積貯漸富,使虛勞難成。+ k; j: [3 {4 H" [  p$ U
  治未病思想的內涵實際上包括未病先防和既病防變兩個方面。清代名醫葉天士對於既病防變研究頗深,他在【溫熱論】中指出:『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溫病屬熱證,熱偏盛而易出汗,極易傷津耗液,故保津護陰屬未雨綢繆、防微杜漸之舉,對於溫病是控制其發展的積極措施。後來吳鞠通在【溫病條辨】中提出保津液和防傷陰,其實與葉氏『務在先安未受邪之地』之意吻合,體現了治未病的思想。/ w# l: H5 b$ u
  此外,東漢華佗創五禽戲健身法,晉代葛洪強調氣功攝生等,注重強身健體以預防疾病的經驗也是很可貴的。% M3 }3 p9 s( H6 J4 w
  中醫所謂『治未病』即為防病保健。『治未病』健康工程將推動以疾病為中心的生物醫學模式,向以人的健康為目的、實現個體化診療的新醫學模式轉變。
9 s8 U' G9 V8 j( C2 N  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出席了首屆中醫『治未病』高峰論壇。中共衛生部黨組書記高強,衛生部部長陳竺以及老中醫專家吉良晨、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中國工程院副院長劉德培,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中國工程院院士俞夢孫,中國科學院研究員陶祖萊等近三十位專家與會並作有關中醫『治未病』的專題演講。
9 D# {: D; O& I0 t) X2 I) M  異見:
3 X% \# `( F7 X( [$ _4 c, E! D  最近似乎開了不少的所謂『治未病『的門診。個人對治未病的看法是,不如賣保險的。
" _/ D+ p6 O$ M8 f* s( x/ \  不信你到那些個治未病的大專家那裡問問,他能不能給你保證,未病治完,你再不會得那些個病了。很明顯,他不能保證。或者換個問法,如果你得了這個病,他承擔部分的花銷。他亦不會同意。/ _; P( ^" P# K8 F8 ]4 u
  而這後一個要求,保險公司卻敢承諾。2 _4 G: z! N* q5 ^0 I1 {
  那麼,是不是只能等病來找呢?那倒也不是,一些普通的預防措施還是可以做的。不過預防就是預防,跟『治未病『的』治』毫不相干。
9 b/ Q" ~6 Z' x# m+ v( m# c2 \  【內經】是有這個話,『聖人不治已亂治未亂,不治已病治未病』。這話的重點,不在謂詞,而在主詞。那說的是什麼?』聖人『。【內經】有云:上古有真人,中古有至人,其次有聖人。聖人的治未病啥意思呢?就是沒病的時候做好治的準備,這可不是指什麼預防措施啊。9 p+ |- s" k2 X4 O" v& v
  何以見得呢?我們再讀讀那句話,加上下文:# u$ `4 d! q2 i2 K, D4 b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 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
4 G! [$ x  ?( Q/ I/ p/ F  看出意思沒?病已成而後藥之,說的是病了才來熬藥,就像渴了打井一樣,不亦晚乎。【內經】云:自古聖人之作湯液醪醴者,以為備耳。這個治未病,就是作湯液』以為備耳』。
9 m5 V% a7 C" H7 r: {  而且這還是指的上古中古的『聖人』了,『當今之世,必齊毒藥攻其中, 石針艾治其外也』。治未病,遠見乎中古,早不為今世法了。
' g3 M9 Q1 P( Q6 R0 l' E  『治未病』新解:常人沒病的時候,就關注並對醫學健康事業盡到責任和義務,找好醫生,得病時才不至於亂投醫。醫生平時就潛心於學習掌握專業知識和技能,摒除一切後顧之憂,臨床時才能胸有成竹,手到病除。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