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2350|回覆: 4

粵語基礎知識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0-6-23 20: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語言概述
  使用國家及地區
  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印尼北蘇門答臘省棉蘭市聖誕島馬來西亞越南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粵人移民國家和地區  

  區域
  珠江三角洲地區(廣東省多數地區、香港、澳門);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桂林一帶除外)

  使用人數    約6700萬~1.3億

  排名

  語系
  漢藏語系 - 漢語族 - 粵語  

  詞彙分類
  粵語(廣東話)的詞彙分為漢字詞,外來詞,固有詞。
  漢字詞:最常用,占詞彙的大部分,如『時間』;
  固有詞:即廣東話特有的,屬於古代漢語詞,現在漢語中其中上不用或消失,如『攰(累的意思)』(u發音為『嗚』,所以『gui』不要發成普通話的『gui』);
  外來詞:外來詞則是指源於其他語言的詞,如『巴士』。

  官方地位
  香港、澳門、蘇裏南(認可地區語言)

  管理機構
  香港政府公務員事務局法定語言事務部
  香港教育學院語文教育中心

  語言代碼
  ISO 639-1: zh
  ISO 639-2 chi (B)  zho (T)  
  Ethnologue第14版: YUH
  ISO 639-3: yue

語言定義
  粵語(英文:Cantonese),是一種發源於兩廣地區(廣東、廣西)的漢語方言,也是在廣東省、香港、澳門佔有主流地位的語言,故稱廣東話或白話。自古以來,兩廣山水相連,人文相通。一直以來,兩廣地區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為廣東和廣西。而粵語的形成遠遠早於宋朝,也正因為如此,粵語在兩廣地區才通行。談到粵語的發源地,一般權威學術界的專家大多都認為是發源於古代蒼梧郡廣信(古代廣信,即是今廣西梧州大部分地區和廣東封開少部分地區)。古代蒼梧郡地處今兩廣版圖的中心,轄地相當於今之梧州、肇慶、賀州三地區。北有桂江(灕水)經靈渠通湘江連接長江水系。橫貫兩廣的嶺南母親河珠江的主流西江,穿郡城而過。統領這一大片南中國土地的首府廣信,其地位十分重要!  
  在學術上,廣東話不等同於廣東方言。廣東話指的是發源於夏朝的漢族語言,也就是粵語。不過,粵語的使用者有很多都是從北方或者鄰近的福建等地搬遷過來的,到了廣東後,有很多人都能接受本土的方言--粵語。不過,由於他們都是外來人,比較難接受當地口音,要學得準的話確實不容易,所以就出現了今天的粵語地區語音差異,不過跟標準粵語--廣州話相差不大。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就形成了今天的粵語。而廣東方言則指的是在廣東地區流行的方言,包括客家話閩語(潮州話、福佬話雷州話、黎話)、普通話,以及一些少數民族的語言。近年來,有不少外國人也移民到廣東,所以在廣東的廣州、深圳等大城市還有部分人使用英語。
  2009年,中山大學和社會各界人士歷經10多年,終於權威證實:粵語的真正發源地是古代蒼梧郡廣信,即是現在的廣西梧州。(註:古代兩廣地區是不分的,直到宋朝,才分為廣東和廣西。也正因為如此,粵語在兩廣地區才基本通行。古代廣信,曾一直是兩廣的管轄政治中心。)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9年定義粵語為語言。

地位爭議
  據邢公畹等先生考證,早在龍山文化時期即堯、舜時期,黃河流域就發生了一場以中原為中心、在空間上向周圍、在時間上向後世擴展的『夏語化』運動;到西周時期,進而形成以夏語原生地-秦晉的方言為標準音的『雅言』(見【漢藏語系研究和中國考古學】)。
  當時各部落和民族結成了同盟,共同選領袖,治理天下,聯盟之後,進行商品交換,分工合作,經濟規模擴大了,部族之間的生存空間界線解決了,可以共同抗禦自然災害的問題,例如共同開發水利,治理洪水,大規模改善生活環境,生產力快速提高,發展出燦爛的夏文明。在共同的勞動中,就需要共同的語言進行溝通。黃河流域之所以成為文明中心,跟『夏語化』運動有着極大的關係。正是由於這種原因,當今的漢語各大方言之間儘管千差萬別,卻總可以發現它與黃河流域的某種淵源。
  作為漢語七大方言之一的粵語,便是如此。雖然它從古百越語言中吸收某些因素,但總體來看與古漢語有着更密切的淵源,有些語音和詞彙,在今天中原漢語已經失傳,在粵語中卻保存完好。例如古漢語中的入聲韻母,在今天的中原漢語中已不復存在,而在粵語中就完整地保存着。
  有人以為粵語來源於古代嶺南『百越』語言,這不合乎事實。粵語確實保存着某些古代嶺南『百越』語言的因素,但它的主要來源,則是古代中原一帶的普通話--『雅言』。
  雅言的基礎是以黃帝為首的華夏部落聯盟使用的原始華夏語。到了周朝,便發展成為中原一帶的民族共同語。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方言不同,而官方交往,文人講學,祭祀活動,都使用雅言。孔子就說過:『子所雅言,詩書執禮皆雅言也。』秦朝征服『百越』之地,徵發原六國的逃亡者以及贅婿、賈人到嶺南作『墾卒』。這些墾卒『來自五湖四海』,互相交際必須使用雅言。但由於墾卒獨自屯田,因此他們的語言只在屯內通行,並未在整個嶺南地區傳播。
  在秦代之前,廣東被稱為南蠻。這是百越族人居住的地方,『百越』乃漢語音譯,又寫作『百粵』,是古代南方土著的自稱。百越又通百粵,所以,廣東話又叫做粵語。
  百粵的構詞方法是通名在前,專名在後,意為『越(粵)人』。『百』是人的意思,越是族名,即越人,或粵人。從這一語詞可看出,那時候廣東人的交際用語是與中原漢語有很大差異的『百越語』。但『百越語』究竟是什麼樣子,現在已經難以考證。唯一的『化石』,是一部分地名中所保存的非漢語因素,例如『六建』『六賀』『六謝』『六吟』中的『六』,是指『山沖』,『那務』『那霍』『那錄』中的『那』是指『田』,『羅鏡』『羅龍』『羅沙』中的『羅』是指『山地』,等等,這些情況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更為多見,熟悉壯語的人一定會馬上反應過來這其實就是古壯語。至於『番禺』粵音接近壯語『大村』,『橫瀝』粵音接近壯語『深潭』,是巧合還是古代壯侗族的歷史痕跡,值得兩廣學者考究。值得注意的是,這些地名的構詞方法,也是通名在前,專名在後;同時,其中通名的意思,今天居住在那裏的人已經完全不曉得,也就是說,這些地名中的非漢語因素在當地今天的粵語中已經不使用,恰好證明今天的粵語跟古百越語沒有繼承關係。
  由此可見,粵語雖然以『粵』命名,卻非由古『粵人』(即古代壯侗族)的語言演變而成,不是古粵地的『土產』,而是從外地『引進』的,是漢族移民帶來的。這漢族,是秦代的漢族,主要是晉、趙、燕、魏的舊貴族及其下屬兵丁。
  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中原漢人南移,發生於秦統一中國之際。公元前223年,秦國60萬大軍攻滅楚國,便將大軍駐紮於湘南五嶺,準備南征百越。到了公元前218年,西江中部的『西甌國』起兵反秦,秦始皇派50萬大軍征討。又派史祿在海陽山開鑿靈渠,將湘江與灕江溝通,以保證軍事上的運輸。靈渠便成為中原漢人進入嶺南的第一條主要通道。公元前214年,滅了西甌國,戰爭告一段落,秦『發諸嘗捕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適遣戍。』(【史記.秦始皇本紀】)徐廣註:『五十萬人守五嶺。』(【集解】)這50萬人,便是第一批漢族移民。
  在秦始皇時期,嶺南各郡地曠人稀。直至東漢時的統計資料,南海郡(廣東珠三角洲)也只有9萬人。因此,遷入50萬人,足以改變嶺南越人『一統天下』的局面。有些學者提出質疑,認為一下子遷入那麼多移民並無可能。但我們知道,大移民是秦滅六國之後為了鞏固政權而實行的一項重要措施,是分期分批移入。秦始皇既然可以將12萬戶豪富遷徙到咸陽以及巴蜀,又將內地大批罪人遷徙到河套以及甘肅一帶,那麼,完全有可能將大批中原漢人遷至嶺南。雖不一定有50萬那麼多,但也肯定為數不少。而秦始皇之所以搞大遷徙,其目的主要在於剷除六國的地方勢力,把族人和故土分開,交叉匯編,徙到南蠻之地戍邊,也就連根拔起,不能在秦的京城附近形成威脅,做其復國之夢,秦朝的統治就牢固得多了。這些移民不可能來自與嶺南毗鄰的楚國,而多半來自中原或北方各國。由於他們是成批遷入,所以到達嶺南之後,思念故土、懷念昔日鄉音,特別強韌有力地固守原有的文化習俗以及語言,因而成為嶺南最早的『雅言』傳播者。

粵語定位
  廣東,簡稱粵。而粵語是『在這個地方生活的人們所講的語言,就順理成章地被稱為「粵語」了。』這僅是字面上的意思,但不能說它是錯的。這跟『阿拉伯數字』不是阿拉伯人發明的,但它又叫『「阿拉伯」數字』的道理是一樣的。粵語因是在廣東省內流行,且佔有主流地位,所以又叫『廣東話』是科學的。其實在粵語族群,民間對這種語言的稱呼為『白話』,以別於當時讀書所用的文言文。這是老百姓對自己所講語言的稱呼,我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對粵語最恰當的表述。
  粵語源於古越語古漢語的混合,這大抵已是不爭的事實了。這正解釋了為什麼粵語和壯語甚至是泰語都有明顯的親戚關係(因為大家都有古越語的基因)。至於粵語是一種『語言』還是一種『方言』,這就純粹是劃分方法和政治走向的問題了。單以語言學的角度來說,我們只可說兩種語言變體之間的近似度有多少(一般從基本詞彙的統計出來),而不可能科學地劃一條線,說過了這一條線就是語言,在線以內的就是方言。方言和語言的劃分,很大程度上是社會問題、是政治問題
  例如 歐洲塞爾維亞語克羅地亞語,根本是一致的,但因為兩個民族關係惡劣,因此視為兩種語言,這又是不是我們劃分語言方言時應作參考的例子呢?
  這不是政治干預學術,而是方言語言的劃分往往建基於語言使用者的族群自我認知。用該說,討論『方言』、『語言』劃分這學術問題中,一定要把政治社會的因素考慮在內的,情況有點像社會語言學。但把一切有政治成分學術問題都說是政治干預學術,就又有點過猶不及了。
  至於粵語的起源,經與同好反覆論證及查找資料得出結論是:起源於廣西梧州,而以廣州為正統。梧州一帶是漢人在秦時首先到達嶺南的駐守地區,並且在一段時間內都是南方漢文化的中心。
  1995年初,<<語言研究>>雜誌發表了兩位語言學家,中山大學教授葉國泉,廣東省政府參事副教授羅康寧的論文<<粵語源流考>>,首次披露其』粵語起源於古廣信--今之廣西梧州,廣東封開』的研究成果,在語言學界引起轟動.當年及次年,珠江文化研究會兩次組織多學科的專家論證會,對此達成共識,取得一致的結論.此後,報道這一消息的新華社電訊傳遍全世界,在世界華人中產生震動.
  眾所周知,粵語發源於古廣信。古廣信就是今廣西梧州,廣東封開是廣信縣的轄地,而不是治所;嶺南最早的『首府』設於今梧州;經靈渠通長江水系的灕江才有可能成為古代水上『絲綢之路』。依據:【前漢書】云:『蒼梧……有灕水關』;『有灕水東南至廣信』。傳統的說法,包括權威的【辭海】、【辭源】及著名的典籍和近、當代專家學者的說法,均指古廣信就是蒼梧郡治的今廣西梧州市。雖然有些古籍也曾指說廣信是在今之廣東封開(封川、封州),但不為大多數嚴謹的古代史家和今近學者所取。例如,被唐憲宗稱為『博聞強學,知歷代沿革之要』的曾任唐嶺南節度使的杜佑,其史學名著【通典】,說到『封川』、『封州』時,均從晉代說起,此前之沿革均隻字不提。
  當年雄才大略的漢武帝在距今2115年前,平定了南越國呂嘉之亂,完成了南中國歸漢的統一大業,重賞立功將士,下令將南蠻之地的嶺南劃分為南海、蒼梧、鬱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儋耳、珠崖九郡,轄地包括今之兩廣。五年後,即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將統轄整個嶺南九郡的交趾刺史部設在蒼梧郡治的廣信,使之成為整個南中國的首府及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309年之後,漢獻帝設立交州,交州牧和交州剌史並設治所於蒼梧郡之廣信,那時尚未有廣州之名。
  蒼梧郡地處今兩廣版圖的中心,轄地相當於今之梧州、肇慶、賀州三地區。北有桂江(灕水)經靈渠通湘江連接長江水系。橫貫兩廣的嶺南母親河珠江的主流西江,穿郡城而過。統領這一大片南中國土地的首府廣信,其地位顯然就十分重要。
  由於粵語和北方漢語言、方言之間有巨大的差異,把粵語劃為漢語的方言,並非人人可以接受。最後值得欣慰的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09年定義粵語為語言。粵語定位之爭,終於塵埃落定! 分佈特點  粵語在分佈上的突出特點,是沿江分佈。它以西江中部為中心,分四條渠道向東、西、南擴展。第一條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東至番禺(廣州)一帶。包括廣西梧州廣東肇慶、封開、德慶、佛山、廣州、中山珠海東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第二條渠道是西江--鬱江,即溯西江、潯江、鬱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廣西南寧、崇左、貴港三市及其所屬大部分縣。第三條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廣西玉林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屬各縣。第四條渠道是南江--鑒江,即溯南江而上,越過雲開山脈到鑒江流域。包括廣東雲浮茂名兩市及其所屬鬱南羅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屬吳川廉江
  雅言在嶺南傳播,始於西漢平南越國之後。漢武帝設『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漢人政權,官方交際必須講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今廣東封開縣  注:已有出土文獻證明),雅言就首先在廣信使用。廣信又是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以絲綢、瓷器、雜繒等購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經南流江--北流江和鑒江--南江兩條貿易通道輸入廣信,再經賀江--瀟水輸往中原。中原傳入的雅言通過商貿活動而逐步通行於這一帶。
  廣信還是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東漢時期,一大批文人學者以這裏為陣地,開展文化活動,設館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經學家陳元士燮。陳元被譽為『嶺海儒宗』,晚年回廣信辦學,成為嶺南文化的先驅者之一。上燮擔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還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來依附,他們來往於交趾、廣信等地,以講學為業。這些文人在傳播中原漢文化時所使用的,當然是有漢字作為紀錄符號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之時,也就學習了雅言。這些土著居民的語言本來干差萬別,互相無法通話,又沒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藉助雅言。這麼一來,雅言便成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語,就像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樣,形成雙語制,在自己部落內使用自己的母語,對外交往則使用雅言。
  粵語形成之初,跟中原漢語差異並不明顯。到晉朝以後,先有『五胡亂華』,接下來便是長達200餘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對那裏的文化和語言帶來巨大的衝擊,從周朝以來一直作為民族共同語的雅言逐漸發生重大變化,同時在這一時期,嶺南地區保持較為穩定的局面,由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沒有發生中原漢語那樣的變化,一直保持着原來的音系。正如李如龍教授所說;『中古之塞擦音聲母的分化,鼻音韻尾的合流,塞音韻尾的弱化和脫落、濁上歸去、入派三聲這些在許多方言普遍發生的變化都被粵方言拒絕了。』(【方言與文化的宏觀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經發展成為胡化成現代的普通話和官話,粵語卻更好的繼承雅言的原汁原味。

  封川話濁塞音:早期粵語的活化石

  粵語保存着古代雅言的許多因素,可以通過粵語與【切韻】音系的對照證實。【切韻】是我國最早一部音韻學著作,成書於隋朝初年,是集呂靜【韻集】、夏侯該【韻略】、陽休之【韻略】、周思言【音韻】、李季節【音譜】、杜台卿【韻略】等,各有乖互。江東取韻與河北復殊。因論"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選精切,除削疏緩。說明這部韻書是以當時朝代南北所用語言,加上述各韻書加以融會所著,以【切韻】音系跟今天漢語七大方言進行對照,可以看出,保存這個音系較多的為粵語、閩南語、客家話。以古代的入聲為例,北方的漢語方言由於發展迅速,語言進化較快,塞音韻尾普遍脫離,因此,現在這-帶的人們完全不知道入聲是怎麼一回事。其他漢語方言雖然保存一些入聲,卻不完整。粵語由於和中原隔絕,處於山高皇帝遠的半蠻荒狀態,所以沒有『入派三聲』這一變化規律,所以保存着古代的全套入聲,同鼻音韻尾整齊對應。
  在粵語的形成地梧州一帶,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較為明顯。【切韻】音系中有一套濁塞音聲母,這套濁塞音聲母在漢語大多數方言中已經消失在今天的粵語廣州話亦已無存。然而,這套濁寒音聲母在梧州的粵語中完整保存。更令人注意的是:在梧州粵語,不僅在【切韻】中念為濁塞音『並』、『定』、『群』母的字仍然讀為濁塞音,而且有些在【切韻】中已經念為清塞音『幫』、『端』、『見』母的字也讀為濁塞音。我們知道,『濁音清化』是漢語聲母演變的一條規律。根據這條規律,濁塞音聲母越發達,其年代便越久遠。有人說,梧州粵語濁塞音比【切韻】音系發達,說明它保存着比【切韻】成書年代更早的音系,也就是兩漢時期的雅言音系。所以說,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早期粵語的活化石,是粵語形成於古廣信的見證。

歷史溯源
  秦漢時期
  自上古時期,居於嶺南地區的多個原始部族被居於中原地區的華夏族人泛稱為南越族。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後,華夏族人來到嶺南地區,南越族人則逃往山區或更南方的地區,當時的華夏族語言開始傳入嶺南地區。秦朝滅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兼併桂林郡和象郡稱王,建立了短暫的南越國。在漢朝的鼎盛時期,華夏族融合當時周邊多個民族演變成漢族。這一時期是粵語出現雛形的時期。

  魏晉南北朝時期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再次處於長年內戰,北方更首次淪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嶺南地區,嶺南地區漢族人口大量增加,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峯期。當時中原傳入的漢語與以前形成的古粵語混合,拉近了古粵語和中原漢語的差別。這一時期是粵語的成長時期。

  唐宋時期
  在唐朝頂盛時期,嶺南地區的漢族人口進一步增加,與漢族長期接觸的原住民已被漢化。而在漢族分佈較少的山區,原始部族則繼續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化。這一階段粵語仍受中原漢語影響,成為一種既能對應中古漢語發音但有獨立詞彙文法的語言。唐朝滅亡後,燕雲十六州淪陷達四百年之久,宋朝時期,北方更再次淪陷到外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嶺南地區,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二次高峯期,也是最後一次拉近粵語和中原漢語差別的時期。唐宋時期可被視為粵語的定型時期,因此現代粵語仍能對應宋朝【廣韻】的發音,但難以對應元朝或以後的中原漢語發音。

  元明清初時期
  在元朝,蒙古人遷都至位於燕雲十六州內的大都(前稱燕京,後改稱北京),並以當地話作為官方語言,當時的中原漢語與中古漢語和粵語的差別在此後不停變大:當時的中原漢語已急劇地向北京官話方向發展,北京官話的入聲迅速消失(即是-p/-t/-k韻尾脫落,如『入日北』三字在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都帶有不同入聲韻尾),又出現了不屬於『平上去入』傳統四聲的輕聲聲調;已經定型的粵語則不受元朝影響而獨立發展。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話韻尾進一步消失(現代官話僅存-n/-ng韻尾,-m尾與-n尾合併)。又有連接i/u韻母的g/k/h聲母被完全顎音化成j/q/x聲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均帶有g/k/h聲母,在現代官話則被完全顎音化成j/q/x聲母);粵語則平穩而緩慢地變成現代粵語,最明顯是不再分辨z/c/s聲母和j/q/x聲母,又按粵語韻母長短把陰入聲派入上下兩種陰入聲(如『色錫』兩個陰入聲字分別帶有短和長的韻母,前者被派入尖銳的上陰入聲,後者被派入近似陽入聲般低沉的下陰入聲)。

  清朝中末時期
  由於清朝閉關自守,僅留下廣州作為與其他國家進行貿易。故相當一部分外國人來到中國後掌握的漢語是粵語而非官話,不少京官為了與外國人經商議事亦常常接觸粵語,使得粵語首次逆向傳播到中原。在這一時期又有大量的粵人遷移到美洲、澳洲和東南亞等各地,粵語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

  近代
  中華民國成立時,雖然有用北方白話取代文言文正式書寫的地位,但粵語的實際使用未有受到任何限制。但到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在全面『推廣普通話』的運動中,粵語受到前所未有的限制,地位已大不如前。粵語受到北方漢語的影響越來越大,以致在中國大陸粵語分佈區的許多年輕的一代不懂得一些專門名詞的粵語讀法。由於國家政策規定,學校都要用普通話進行教學,年輕一代長期在普通話的環境下成長,變成有部分小孩可以說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和外省人溝通,但是廣州話就不太懂,這種情況的出現使得不少以粵語為母語的人士開始產生一種母語危機感,因此中國各地近年來要求保護本土語言文化的呼聲逐漸開始壯大。同時在香港、澳門和海外,由於不受普通話政策的約束,粵語在港澳被廣泛運用於教育、行政、法庭、新聞傳媒、娛樂、音樂、電影、電視當中,發展出獨具特色的現代粵語流行文化,對南粵文化和粵語的保護起了極大的作用。加上粵港澳地區受惠於長年的經濟開放和流行文化發展,這些成果也令不少帶有粵語源頭的詞彙被傳播開去。
  不過近年香港已經有部分學校使用普通話教中文,認為普通話有助於學習中文。但由於香港中文大學所推行的【正字工程】,一般香港人均以為粵語是唐代漢語之活化石,以致慢慢向古漢語靠攏,粵語中之台侗語底本亦在消亡中。[原創研究]現在由於來自兩廣的老移民在海外華人社區經濟與文化漸漸衰落,而來自中國大陸及台灣的移民逐漸佔據新華人移民的主體,並且由於其受教育程度和經濟能力遠較前者優秀,現在在海外華人社區中粵語的使用呈現衰落之勢。

現狀
  目前全球粵語使用人口大約有一億,使用地區廣泛其中廣東約7000萬,廣西2000萬,港澳灣和海外華人華僑約1000萬。所以共約1億多人使用粵語。粵語不僅在海外華人社區中被廣泛應用,而且支持着香港文化及南粵文化為中心的粵語文化,這使得粵語具有很強的影響力,可以說是目前世界上有較強生命力的語言之一。目前粵語已經成為澳大利亞第四大語言,加拿大第三大語言,美國第三大語言。此外,粵語亦是唯一在外國大學有獨立研究之中國方言(如囝粵語還是漢語方言之一的話),亦是唯一沒有正式文字系統的大語種。
  廣州話口音是約定俗成的、國際承認的粵語的標準音,大多粵語字典以廣州音為準。廣州以粵劇、粵曲等傳統藝術長期保持廣州話的標準地位,至1970年代末以後,香港粵語流行曲、粵語電視劇及粵語電影強勢影響廣東地區,繼而輻射影響中國內地的非粵語省市。民間的香港口音跟廣州口音並無明顯分別,只是在語感上有少許差異,因兩地在不同社會體制下沿用不同的習慣語彙,用詞有所不同,以及兩地教學改革所導致。針對近年來香港年輕人懶音增多的現象,香港的一些大學教授發起了粵語正音運動,以何文匯主張的讀音取代現時通用的讀音,此主張受到廣東及香港的粵語學者反對。有些粵語方言和廣州話較為接近,如廣東西部和廣西東南部的某些粵語;而廣東台山、廣西玉林一帶的粵語口音和廣州話差異就非常明顯。

粵語漢字
  粵語有別於其它的方言,因為粵語不僅音系系統完整,而且還可以用文字表達出來。  
  粵字,即粵語漢字。通常包括兩類:一是粵語白話文中經常使用,在中古漢語中也有,但是在現代漢語中已經廢棄不用或極少用到的漢字;二是粵語特有而標準現代漢語中沒有的字。   
  例如:冧、系、喺、冚、嗰、乜、啲、鎅、焫、嘅、搵、嘢、咗、嚟 等等。其中乜、嘅、系、喺、搵、嘢、咗、嚟都是使用頻率非常高的極高頻字。   
  香港增補字符集對粵字有較為系統和完整的收集。  
  另外,粵語保留較多古漢語用詞。如:系(是)、食飯(吃飯)、幾時(什麼時候)、第日(改天)等等!粵語亦會借用古語作引伸,演化成新的意義。如:『牙煙』(正寫『崖广』)原意為『懸崖邊的廣』(『廣』即是小屋,與簡化字無關),後引伸為危險。  
  『走』字的本意為『奔跑』(兩腳交互向前迅速躍進),但在官話中已轉義為『步行』。粵語中『行』就是步行,而『走』則保留了古漢語中『奔跑』的意思。又如官話用『吃(吃)/喝』,粵語用更古老的『食/飲』(粵北也有用『吃』,或寫成『吔』),用法與【論語.學而】中『君子食無求飽』一致。動詞『來』,粵語會用『蒞』(常寫作『嚟』),即『歡迎蒞臨』的『蒞臨』等等!

粵語對照
  粵語與現代漢語有較大的差異。下面舉例常見的粵語詞語和現代漢語的對照。註:( )內為現代漢語。 常用詞語  我(我) 你(你) 佢(他、她) 我哋(我們) 你哋(你們) 佢哋(他們、她們) 人哋(人家)  阿爸(爸爸)   媽咪 、 阿媽(媽媽) 阿哥(哥哥) 阿嫂(嫂嫂) 阿爺(爺爺) 阿嫲(奶奶) 阿公(外公) 阿婆(外婆、老婆婆) 阿叔(叔叔) 老豆(爸爸) 老媽子(媽媽) 家姐(姐姐) 大佬(哥哥) 細佬(弟弟) 心抱(媳婦) 舅父(舅舅) 孫(孫子) 仔仔(兒子) 女女(女兒) 契爺(乾爹) 契仔(乾兒子) 寡佬(單身漢) 仔(兒子) 女(女兒)
  系(是) 呢度(這裏) 嗰度(那裏) 邊度(哪裏) 呢(這) 嗰(那) 咁樣(這樣、那樣) 點解(為什麼) 第日(改天)   第次(下次) 乜嘢(什麼) 乜(什麼) 幾多(多少) 邊(哪) 摞(拿) 咁好(這麼好)
  起身(起床) 着(穿) 除(脫) 浪口(漱口) 飛發(理髮) 電發(燙髮) 洗面(洗臉) 屙屎(大便) 屙尿(小便) 閂門(關門) 熄燈(關燈) 水喉(水龍頭) 瞓覺(睡覺) 食(吃) 食晏(吃午餐) 食煙(抽煙) 滾水(開水) 煲(煮) 焗(燜) 飲勝(乾杯) 頸渴(口渴)
  中意(喜歡)得戚(得意洋洋) 嬲nao1(生氣) 發嬲(生氣) 啱啱(剛剛,剛好) 啱先(剛才) 正話(剛才) 湊啱(恰好) 不溜leo1(一向) 先至(才) 就嚟(就要) 經已(已經) 卒之(終於) 終歸(終究) 終須(終究) 好(很) 仲(還) 鬼咁(那麼) 十分之(十分) 極之(極)
  相當之(相當) 非常之(非常) 稍為(稍微) 淨(光,只有) 淨系(只是,光是) 差唔多(差不多) 之不過(不過) 即管(儘管) 唔單只(不但) 不但止(不僅僅) 定系(還是) 抑或(或者) 於是乎(於是) 然之後(然後) 同(和) 為咗(為了) 啫(罷了,語氣助詞)

  一、日常用語:

  普通話                      粵語
  1、你好!                                你好!
  2、你叫什麼名字?                   你叫咩名啊?
  3、謝謝!                        唔該!多謝嗮!
  4、對不起/不好意思                對唔住/唔好意思。
  5、不好意思打擾你一下          唔好意思阻你一陣
  6、在哪裏呀?               喺邊度呀?
  7、現在是2點。            宜家系兩點。
  8、你在幹什麼?             你喺度做乜啊?
  9、你吃飯了沒?           你食咗飯未啊?

粵語語法
  粵語語法與現代標準漢語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詞句順序、虛詞、副詞、部分形容詞、助詞及其放置方式上,複雜而不可或缺的語氣助詞也是粵語的一個特色。儘管粵語與普通話在這些語法方面上有明顯差別,但主體語法基本相同,都是主-謂-賓式語言,都屬於分析語,總體仍有60%以上相似之處。

   倒裝  

  形容詞後置
  粵語一些詞彙習慣將形容詞放在所修飾的中心詞後面,相對漢語普通話而言形成所謂的倒裝構詞結構,例如北方漢語的『公雞』在粵語中是『雞公』,而『椰青』指『青椰子』。
  
  狀語後置
  粵語通常把修飾動詞或形容詞的副詞放在所修飾的詞之後,有時甚至放在句末,如:
位置
粵語
現代標準漢語
動詞之後
食多啲。
多吃一些。

唔該嗮你。
非常感謝你。

畀埋佢哋。
全部給他們。
形容詞之後
唔好睇乜滯。
不太好看。

佢又系衰得滯。
他確實太壞了。

高過頭冇用嘅。
太高了沒用的。
句末
畀三蚊添。
再給三塊錢吧。
  

  反序構詞
  其他結構的粵語詞彙不少也跟現代漢語普通話字序相反。例如『鞦韆』在粵語中是『千秋』、『夜宵』在粵語中是『宵夜』,『擁擠』在粵語中是『擠擁』,『要緊』在粵語中是『緊要』。
  
  倒裝句式
  這種倒置情況亦產生許多特殊句式,例如北方話中『怪不得』,粵語寫成『唔怪得』『唔怪之得』或『怪唔之得』。又如北方話中『我先走了』;粵語中為『我行先』。
  粵語的各種倒裝用法在文言文裏很常見,而現代漢語受西方和日本影響不較大,所以粵語不僅在語音上保存了最多的古漢音,還保存了古漢語語法特徵。 趨向動詞  粵語趨向動詞直接接賓語,而現代標準漢語不用。

  粵語趨向動詞的用法
粵語現代標準漢語習慣差異
我哋諗住晏晝去街。我們想下午到街上去逛。
  我們想下午去逛街。
現代標準漢語不能用『去街』這種用法
佢話嚟我度。他說他要到我這裏來。嚟我度 vs 到我這裏來
   並列動詞體  粵語可以用兩個並列動詞構成一個動詞體,把『緊』、『咗』、『完』、『過』、『下』加在兩個並列動詞中間。現代標準漢語必須把相應詞或對譯詞放在單一動詞的前面或者後面。如『休下息』、『學緊』,在現代標準漢語中分別為『休息一下』、『正在學習』。
   『有』+動詞  粵語廣泛使用『有』+動詞的語法結構,表示強調。
粵語現代標準漢語
我有睇。我確實看過了。
   量詞特別用法  量詞在粵語中有特定的用法。
  
  量詞用作定冠詞粵語量詞可直接加在名詞之前作句子成分,量詞之前不需要指示代詞或數詞限定,起到類似於冠詞的語法作用,類似英語中的"the"或法語的"le"/"la",例如:
粵語現代標準漢語語法作用
本書幾好睇。(所討論的或眼前見到的某本)書很好看。特指
部車正啊!(眼前所見的某輛)車棒極了!特指
佢嗒咗抽菩提子。他偷吃了(談話者雙方都知道的某串)葡萄。特指
我把聲沙嗮。我的嗓子完全沙啞了。(沒有對應詞,不出現)強調
喇起塊面繃起臉(沒有對應詞,不出現)強調
扽下只鞋把鞋磕一下(沒有對應詞,不出現)強調
  
  量詞替代指屬助詞粵語習慣用量詞替代指屬助詞如『的』『之』等,但這樣的量詞在句子中起的作用仍然是指示物品所屬的。
粵語現代標準漢語邏輯意義解釋
我支筆我的筆屬於我的筆。(『我』是筆的所有者)筆的量詞是『支』
佢部車他的車屬於他的車。(『他』是車的所有者)車的量詞是『部』
你個書包。你的書包屬於你的書包。(『你』是書包的所有者)書包的量詞是『個』
  你個書包的確是有你的書包的意思,但是這裏的個不再是量詞了,會粵西白話的都知道,『個』就是『的』的意思,和標準漢語完全可以對等的。 副詞句  在比較句法中,粵語是『你高過佢』,而普通話會說『你比他高』。粵語說『你大過佢』,現代標準漢語說『你比他大』。近年來,由於受標準漢語影響,這情況也出現改變。『你比佢大』、『阿哥比阿妹高』這種現代標準漢語的語法也逐漸被粵語吸收。在一些副詞上,如『先』字,粵語亦習慣把動詞之後,例如『你先走』在粵語要說成『你行先』。

  語氣助詞

  粵語語氣助詞在語句意味的表達上有非常重要的語法作用,語氣助詞豐富,使用複雜,有單式、二覆疊式、三覆疊式和多覆疊式等形式:
  單式,如『啦』、『喎』、『咩』等:『得啦。』『系咩?』『系啩。』 二覆疊式相當豐富,如『摞噃』、『嘅啫』、『呀嘛』等:『唔系呀嘛?』『嚟啦喂!』『系咯喎!』 三覆疊式也很常使用,如『嘅羅噃』、『??啦嚇』等:『一於系咁話嘅羅噃。』 多覆疊式,如『嘅啦嚇嘩』。 在表達語氣和情貌上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很多時候是不可缺或的。

  通行地域

  在中國大陸,粵語通行於廣東、廣西境內,以廣州話為中心。使用人口約1億多人。其中廣東約7000萬,廣西2000萬,港澳灣和海外華人華僑約1000萬。所以共約1億多人使用粵語。
  通行地區大致如下:
  廣東省境內純粹屬粵方言或以粵方言為主的縣市有47個,佔全省面積的1/3以上,即廣州、佛山、肇慶、江門、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東莞、順德、龍門、佛岡、增城、從化、花都、清遠、連縣、陽山、連山、懷集、廣寧、四會、三水、高要、雲浮、高明、新興、鶴山、封開、鬱南、德慶、羅定、陽春、陽江、信宜、高州、化州、吳川、台山、開平、新會、恩平、斗門。此外,惠州、韶關、湛江、博羅、惠陽、惠東、仁化、樂昌、英德、寶安、電白、遂溪、海康、徐聞、廉江等16個縣市也有部分地區講粵方言。
  廣西壯族自治區通行粵方言的縣市有25個,即南寧、橫縣、貴港、桂平、平南、藤縣、梧州、玉林、北流、容縣、博白、陸川、興業、防城、欽州、合浦、浦北、靈山、北海、蒼梧、岑溪、昭平、蒙山、賀州、鐘山。此外,海外華僑及華裔中以粵方言為母語的也很多,他們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南北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美洲華僑和華裔幾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粵方言區。
  港澳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全境使用粵語。
  粵方言區分佈在廣東省大部分地區,海南的儋州話-邁話-蛋家話,廣西東部-南部,香港,澳門。
  百色-南寧-桂平-梧州-肇慶-廣州這一線,是西江航運的黃金水道,通行粵語。
  海南:通行普通話和粵語。

  方言
  粵語有若干個子方言分支。

  粵海方言(Standard Cantonese)
  粵海粵語,也稱粵語『廣府片』,即為通常指的廣府話。粵語的標準音--廣州話即屬於粵海片。粵海片內部差異不大,彼此一般能較流暢的通話。例如廣州話、香港粵語、韶關白話。香港粵語和廣州話之間差異極小,只有部分用詞習慣不同,這跟兩地所處語言環境和社會制度有關。

  分為以下幾類:

  廣州方言主條目:東山口音、西關口音、西村口音和番禺口音廣州方言即狹義『廣州話』,因地處珠江流域中心城市,為廣州香港等大都市數千萬本地居民的母語,長期引導傳統的粵語戲曲文化和粵語流行文化,影響力強大,被各粵語方言區人們接納為約定俗成的公認標準音。廣州話本身亦在不斷緩慢變化。廣州音的收音範圍比較廣,連佛山、中山、香港的部分口音也一併收錄。
  1949年前的廣州話用詞比較古雅,受北方話的影響也較少。但在最近的數十年,在中國大陸的『推廣普通話』運動的影響下,近20年來廣州人的北方話水平在大大提高的同時,許多地道的廣州話詞語在日常使用中消失。例如今天的廣州人已經很少像20年前那樣,用『金魚黃』來形容『橙色』;黃犬塘尾蠄蟧田雞這些動物是什麼已經無人知曉;甚至在公共交通工具上,廣州話廣播詞也生硬地用粵語來讀出北方話的詞語,例如會使用:『站』而非『企』;電視上也通常說『逛街』,而非『行街』。
  在受粵語普通話化的同時也產生了一些如『落班』、『落課』等粵語與北方話的混合詞,但這並不是生硬的照搬普通話的發音。因為粵語本身就有官話發音和白話發音兩套系統。官話發音用於讀文章。因此,公共交通工具上的廣播,並不是生硬的,照搬普通話的發音,而是廣東話的官話讀法。如果不按照官話讀法的話,聽眾聽了會感覺非常怪,而且不正式。
  廣州人在交談中也常常出現外來語,如『巴士』、『的士』、『摩托』,說『拜拜』多過『再見』。受到香港粵語的影響,年輕人也會常混合簡單英文,如『得啦』說成『OK』。

  港澳粵語
  粵語於香港與澳門的官方、媒體以及社會廣泛使用,語音為廣州音,部分專有名稱的詞彙則與廣州方言有一定差別,但不影響雙方溝通,在生活上也不易察覺。澳門粵語長期受香港粵語影響,因此完全一致,外來語更多使用英文外來語,而葡文外來語並不多見。香港於1997年前仍有相當人數稱之為廣州話、白話;1997 年後基本以粵語、廣東話作為香港粵語的正式名稱。但近年出現了不少對『廣東話』這個名稱的質疑(參見廣東話),為避免名稱衝突也有人稱為廣府話
  香港新界的本地粵語以莞寶片圍頭話為主。
  1949年前的香港,由於粵、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帶有很濃的粵客混雜的口音(即香港客家話和香港廣府話在音調和詞彙相互影響)。
  1949年後,香港方言開始出現大量懶音,當中以鼻音消失 (即n/l不分) 及w拗音的消失最為顯着。部分年青人把「你」[nei]和「我」[??] 念成 [lei]和 [?] 。把「國」[gw?k] 誤讀成「角」[g?k],「過」[gw?] 讀成「個」[g?] 。這現象似乎與大量外地移民有關,對他們而言, n/l 的發音差異不大,在大部分情況下混淆兩者亦不會帶來嚴重的溝通障礙,於是他們來港學習這種新方言時,往往舍難取易,淡化一些難以分辨的發音之差異。這亦所謂「移民理論」,這種現象在台式國語、美式英語的演化過程中,亦曾出現。
  不過,1980年代之前的大眾媒體依然盡力避免在電台電視節目上出現懶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語言學家亦對懶音屢加抨擊,並提出「正音」活動,但懶音似乎已經為香港粵語的特色,在大多數大眾媒體、歌手表演中,懶音更屢屢出現在七、八十年代出生的一輩口中。但總體上,香港方言與廣州方言仍然非常接近。
  英語在香港比較普及,加上從前香港通常比中國大陸較先接觸外來的新事物,過去不諳英語的低下階層會用廣州話拼讀日常的英語詞彙,所以香港粵語的英語外來詞十分普 遍。例如:『地盤管工』叫『科文』(foreman)、『煞車』叫『逼力』(brake)、『軸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草莓』(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郵票』稱作『士擔』(stamp)、『保險』叫『燕梳』(insurance)等。另外,香港人對男教師及男警察稱作『阿Sir』、女教師稱作『搣士』(Miss)。這些由英語而來的外來語,其實在1949年前,廣州等粵語地區也經常使用這些當時普通話還沒有翻譯過來的英語詞彙,只是後來由於大陸實行推廣普通話,這些詞彙漸漸就被標準普通話代替了,現時還有老一輩的廣州人,尤其是某些行業的從業人員(如修車業),會把『煞車』叫『逼力』(brake)、『軸承』叫『啤令』(bearing)、『扳手』叫『是巴拉』、對男教師及男警察稱作『阿Sir』,把『草莓』叫『草莓』(strawberry)更是任何年齡層的人都還在通用的叫法,只是以上的詞彙,除了『草莓』外,年輕一輩已很少用到,但還是完全能聽明白的。
  有一種觀點認為,以現在香港流行的『懶音』作為香港標準粵語與廣州話之區別標準較為合理。以有無使用『英文之廣州話拼讀』來區分香港標準粵語與廣州話,如廣州 叫『地盤管工』,香港叫『科文』,而佛山譯成『課文』,就會存在一個佛山標準粵語。這種劃分方法從語言的角度上看是不成立的,因其發音完全相同,且用詞並 不排斥。其實早於香港開埠之前,廣州已經有使用外來語,現今之外來語未必全是香港所創。
  由於在1980年代1990年代大量香港人移民到海外,使海外的粵語亦受到香港方言的影響,亦確立世界上出現標準粵語,取音與語法標準亦仍為廣州話。在日常用語及新聞中亦出現諸如『勁爆』(形容事物厲害強大或形容情況鼎盛)、『碌卡』(刷卡)等港式用語。

  南番順方言
  
廣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一部分組成,所以廣州方言其實可以算是南番順方言的一個特例。廣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較接近,但順德有不少字的發音跟其它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讀[lap]而讀[nap];『吃飯』不叫『食飯』而叫『吔[yɑ:k]飯』。

  香山方言
  石岐話主要流行於廣東中山市城區石岐以南地區,與廣州話相近,但又不盡相同。對一些事物的名稱或一般用語的叫法與廣州話相比有其獨特的一面。中山石岐人完全懂得聽和講廣州話,但廣州人或香港人不完全聽得懂石岐話。如廣州話『瞓覺』(睡覺之意),『瞓覺』一說石岐話也用,不過一般稱作『寐覺』(寐此處音『眯』[mī])。石岐話形容一個人懶惰有習語『吃寐屙坐』。廣州話『頭先』(剛剛之意),石岐話也用,不過多稱作『近』(音『緊思』[g??n si])、『啱先』。另外石岐話在口音方面與廣州話也有些不同,例如合口字沒有輕唇音;廣州話以聲母為f的曉母字或匣母字在石岐話以h為聲母,如風扇,石岐話讀hung-sin;克服,石岐話讀作kaak-huk
  在1970年代末以後,因為香港電視而導致石岐話不斷向廣州話靠攏,許多舊有的發音與詞彙用法都逐漸減少以至消亡。例如上述的合口字發音,後生開始將合口曉母字按廣州話讀為輕唇音,又如上述之『寐覺』使用頻率越來越低,逐漸被『瞓覺』所取代。『下間』(廚房)、『銀錢』(元的俗稱,『兩個銀錢』即是兩元)這些老式石岐話新一代中山人已經很少使用。
  梧州方言
  梧州粵語屬廣府片,與廣州話很接近。主要分佈在梧州市,桂平市區,及下屬的馬皮,南木,金田,江口等,平南縣大安、丹竹、武林3鎮,蒼梧縣城,賀州市區及附近。內部差異很小。以梧州話作代表,語音系統聲母21個,韻母46個。

  莞寶方言
  莞寶粵語包括東莞方言和寶安方言(深圳本地粵語為莞寶方言,市區通行廣州方言及普通話),前者以莞城話為標準,後者以圍頭話為標準。有人把莞寶片合併到粵海片裏。但事實上,莞寶方言和粵海方言之間通話有較大的困難(例如:在電影【我愛扭紋柴】裏有不少圍頭話對白,不少在市區生活的香港人都聽不明白這些對白),將莞寶片獨立出來比較符合事實。

  詳見莞寶粵語。 東莞方言  東莞方言分佈在廣東省東莞市東莞話以莞城話為代表。莞城話與廣州話口音差別很大。未受過訓練的廣州人不經過適應比較難以聽懂莞城話;反之很少接觸廣州話的莞城老人也很跟廣州人溝通也存在一定的困難。 寶安方言  寶安方言分為圍頭話、南頭話等幾種。
  其中,圍頭話因為其普遍分佈於區內的圍村裏而得名。深圳寶安區福永、松崗、沙井,龍崗區平湖,南山區南頭部分地區,香港新界的錦田都使用圍頭話。還有深圳市區內有幾十條自然村也是說圍頭話,例如水圍、上沙、下沙、沙尾、沙嘴、石廈、梅林、皇崗、新洲、福田、崗廈、上步、赤尾,等等。這些圍頭話跟香港新界錦田的圍頭話完全一致。
  南頭話主要分佈在南山區的南頭地區,使用人口約5000人。 羅廣粵語  羅廣粵語分佈於肇慶四會羅定廣寧懷集封開德慶鬱南陽山連州連山等縣市。以肇慶話為代表。
  羅廣方言片雖然所有語音、詞彙都在跟廣州方言片靠攏,但在語調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語的特色。如陰平調的高降調與高平調有明顯差別,陰入調須重讀(調值與普通話第四聲相近)。幾乎無粵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懶音,如所有非元音開頭的字,均冠以聲母 [?] ,珂 [??1] ,矮 [??i2] ,亞 [?a3] ,愛 [??i3] ,惡 [??k3] ; [n] , [l] 音分明。 四邑粵語  主條目:四邑方言四邑方言是指新會恩平開平台山等地的方言,當中以台山話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講四邑方言(特別是斗門一帶),而其他地區則使用香山片粵語,但兩者現時已慢慢融合,是四邑方言中最接近廣州方言的一種。
  四邑方言是粵語系統中跟廣州方言差異最大的方言之一。根據語言學家的研究,在四百年前,部分福建人從福建莆田經海路遷入四邑地區,與當地的廣府人和少數南越族的後裔,以及其後移入四邑的少數客家人融合形成了獨特的四邑話。可以認為四邑話是以幾百年前的本地粵語為主體,先後受閩南語客家話影響而發展出來的一種粵語語言。這種觀點從四邑話的發音和詞彙可以得到佐證。
  由於語音差距很大,一般廣府人只能聽懂約三、四成的四邑粵語對話。因此,過去香港的四邑人一直保持與廣府人不同的族群認同。四邑人於香港開埠初期即已到來香港市區工作,於族群內保持高度的團結,因此其語言得以保留。與其他族群一樣,香港說四邑話的家族於1970年代開始因族群觀念轉淡而改說廣府話。受廣府強烈的輻射影響,珠江三角洲地區的四邑人亦逐漸產生廣府認同。 高陽粵語  高陽方言主要分佈於陽江雷州半島一帶。 邕潯粵語  邕潯片粵語在廣西分佈範圍很廣,除南寧及周邊地區外,廣西西部的百色龍州粵語亦屬邕潯片。主要流行於邕州、潯州(桂平市古稱)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及邕寧縣崇左縣寧明縣橫縣、桂平市下屬鄉鎮、平南縣等縣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市為代表點。但是由於自八十年代後大量外來人口的湧入,加上南寧市政府的語言文化政策是削弱地方方言改而推廣普通話,南寧市區內南寧話的使用人口大幅度下降,南寧話使用人口銳減到不足三成。邕潯粵語的代表性口音實際上已遷移到古稱『潯州』的桂平市下屬鄉鎮。現在也有相當多人憂慮南寧話事實上已經變成死語。 勾漏粵語  勾漏粵語主要分佈在玉林及貴港兩地區13個縣市(除平南縣、桂平縣城外)和廣東懷集縣。音系複雜,聲調有10個,內爆音明顯。一些字的鼻音韻尾失落,如『兩』讀為[lar]。以及詞彙也很有特點。與廣州話差別較大,操語雙方對話溝通交流比較困難。廣東懷集地區粵語亦屬勾漏片。勾漏粵語的代表有玉林話廣寧話懷集話藤縣話等。值得一提的是,在北流粵語中,有上裏話和下裏話之分。上裏話因為毗鄰粵西,較接近香港音或廣州音,除了個別字句用法、讀音不一樣外,雙方交流基本沒有問題。嚴格上分,北流上裏話不屬於勾漏粵語,而屬於粵西粵語。而北流下裏話就屬於勾漏粵語。 欽廉粵語  欽廉粵語主要分佈欽州市、合浦縣(舊稱廉州)、浦北縣、防城縣、靈山縣及北海市。 吳化粵語  吳川話吳川話分佈於廣東省吳川市湛江市。 疍家話  疍家的定義在學術界有爭議,一說是沿海地區漁民的自稱,一說是『水上廣東人』的自稱。疍家話又名水上廣東話,普遍通行於兩廣的水上人家;但是浙江,福建沿海也有少數漁民自稱『疍家』,不過所操語言跟兩廣疍民差別甚大。疍家話跟廣州話可以互通,但疍家音明顯。學術界對疍家話的系屬曾經有過一些爭議,一說認為疍家話屬於粵語,另一說認為疍家話自成體系。 有爭議的方言片  東江本地話東江本地話東江流域中上游地區的一個土語群,主要分佈於惠州河源。東江本地話同時具有粵語和客家話的特點,分類歸屬上存在爭議。學界對東江本地話的專門研究很少,傳統上籠統地將東江本地話併入客家話粵中片,也有學者將東江本地話劃為粵語惠河片。近年來劉叔新等對東江本地話作了系統的研究,認為這個土語群比客家話古老,是客家遷入粵中和粵東之前的本地語言,與粵語有較為密切的親緣關係;後為大規模遷入並成為粵中、粵東主流語言的客家話包圍,不斷同化,形成今天既接近客家話又不同程度保留粵語典型特點的土語群,並因此而將東江本地話劃屬粵語。一些主流客家話使用者稱東江本地話為『蛇話』(或『畲話』),略帶貶義意味。典型的東江本地話代表有惠州本地話(惠城話)、龍門本地話。
  惠州本地話惠州本地話兼有粵語和客家話的諸多特點,是最為著名的東江本地話典型代表。有人主張將它劃入客家話東江本地片,也有人主張將它歸為粵語惠河片(或東江片)。
  龍門本地話龍門本地話是東江本地話的一種,一般被歸為粵語方言。也有歸類為客家方言東江片的。事實上。龍門話兼有兩者特點,可以視為粵語和客家方言互相滲透的產物。
  儋州話儋州話也屬於粵語方言。 屬漢藏語系漢語粵語方言系統。120多萬人使用,主要分佈在儋州、三亞、昌江、東方等市縣的沿海一帶地區
  桂南平話廣西南部平話傳統上劃入粵語方言,近年來有人試圖嘗試將桂南平話獨立出粵語,但相對於跟其他粵語方言的諸多共同點來說,少數的幾點相異之處難以作為桂南平話獨立的證據。
  粵語聲調
  粵語一共分為九聲:陰平陰上、陰去、陽平、陽上、陽去、陰入、中入、陽入
  九聲各自代表字有:詩 史 試 時 市 事 色 錫 食
  實際上陰入、中入、陽入聲調的音高,與陰平、陰去、陽去是一樣的,不過是用-p、-t、-k 韻尾的入聲字用以區分。由於聲調的定義,是包括抑揚性(即實際音高)和頓挫性。而入聲韻尾-p、-t、-k正是影響了其頓挫性。因此,即使只以1至6標示,我們仍然要說是有九個聲調,或者說有『九聲六調』,不能稱作只有六個聲調。
  把聲調形象化地繪成一個圖表,令你較容易想像出這六個聲調的分別。在圖表中,左邊的數字可等同於音階do re mi fa so,每個聲調可由音階組合變化模擬。此圖表對熟悉音樂的人更為有用。
  關於廣東話,實際上使用的最多的是廣州,按廣州人習慣就廣東話叫成廣州話,就是俗稱的白話,因為例如清遠、佛山,台山這些地方都有屬於自己的地方語言,雖然以廣東話為基礎,但實際上改動了不小的。那麼說明廣東話其實有上十種語言,其實我們想了解的是粵語,那就是廣州話。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7-4 18:05 | 顯示全部樓層
粵語起源和現今分佈
轉摘互聯網 2009-02-11 07:30 P.M.

前言:無意中了解到家鄉梧州是現代粵語的起源,小小地激動一下。特整理這篇文章,跟大家分享一下。
粵語起源於雅言。』。【辭海·雅言】條說:『雅言,古時稱「共同語」,同「方言」對稱。』孔穎達在【正文】中說:『雅言,正言也。』『雅言』就是我國最早的古代通用語,相當於現在的普通話。
 雅言在嶺南傳播,始於西漢平南越國之後。漢武帝設 『交趾刺史部』監察各郡,東漢撤交趾刺史部設置交州,交趾刺史部和交州都是漢人政權,官方交際必須講雅言。交趾刺史部和交州的治所大部分時間設在廣信(今廣東肇慶封開),雅言就首先在廣信使用。廣信又是嶺南早期的商貿重鎮。漢武帝派使者從徐聞、合浦出發,開通了海上絲綢之路,以絲綢、瓷器、雜繒等購回明珠、璧琉璃、奇石等海外奇珍,經南流江——北流江和鑒江——南江兩條貿易通道輸入廣信,再經賀江——瀟水輸往中原。中原傳入的雅言通過商貿活動而逐步通行於這一帶。

  廣信還是嶺南早期的文化中心。東漢時期,一大批文人學者以這裏為陣地,開展文化活動,設館客授生徒。其中最突出的是經學家陳元和士燮。陳元被譽為『嶺海儒宗』,晚年回廣信辦學,成為嶺南文化的先驅者之一。上燮擔任交趾郡太守40多年,還一度『董督七郡』,不少中原文人慕其名前來依附,他們來往於交趾、廣信等地,以講學為業。這些文人在傳播中原漢文化時所使用的,當然是有漢字作為紀錄符號的雅言。土著居民在學習漢文化和漢字之時,也就學習了雅言。這些土著居民的語言本來干差萬別,互相無法通話,又沒有文字,因此除了跟漢人交往時使用雅言之外,部落之間交往也不約而同地藉助雅言。這麼一來,雅言便成為各土著部落的共同語,就像春秋戰國時各諸侯國交往都使用雅言一樣,形成雙語制,在自己部落內使用自己的母語,對外交往則使用雅言。

  粵語形成之初,跟中原漢語差異並不明顯。到晉朝以後,先有『五胡亂華』,接下來便是長達200 餘年的南北分治。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對那裏的文化和語言帶來巨大的衝擊,從周朝以來一直作為民族共同語的雅言逐漸發生重大變化,同時在這一時期,嶺南地區保持較為穩定的局面,由雅言演變而成的粵語沒有發生中原漢語那樣的變化,一直保持着原來的音系。正如李如龍教授所說;『中古之塞擦音聲母的分化,鼻音韻尾的合流,塞音韻尾的弱化和脫落、濁上歸去、入派三聲這些在許多方言普遍發生的變化都被粵方言拒絕了。』(【方言與文化的宏觀研究】)因此,雅言在今天的北方和中原已經發展成為胡化成現代的普通話和官話,粵語卻更好的繼承雅言的原汁原味。

  封川話濁塞音:早期粵語的活化石

  粵語保存着古代雅言的許多因素,可以通過粵語與【切韻】音系的對照證實。【切韻】是我國最早一部音韻學著作,成書於隋朝初年,所記錄的是南朝時期讀書人的音系,也就是晚期雅言的音系。以【切韻】音系跟今天漢語七大方言進行對照,可以看出,保存這個音系最多最完整的是粵語。以古代的入聲為例,北方的漢語方言由於發展迅速,語言進化較快,塞音韻尾普遍脫離,因此,現在這—帶的人們完全不知道入聲是怎麼一回事。其他漢語方言雖然保存一些入聲,卻不完整。粵語由於和中原隔絕,處於山高皇帝遠的半蠻荒狀態,所以沒有『入派三聲』這一變化規律,所以保存着古代的全套入聲,同鼻音韻尾整齊對應。

  在粵語的形成地梧州一帶,古代雅言音系的因素保存得較為明顯。【切韻】音系中有一套濁塞音聲母,這套濁塞音聲母在漢語大多數方言中已經消失在今天的粵語廣州話亦已無存。然而,這套濁寒音聲母在梧州的粵語中完整保存。更令人注意的是:在梧州粵語,不僅在【切韻】中念為濁塞音『並』、『定』、『群』 母的字仍然讀為濁塞音,而且有些在【切韻】中已經念為清塞音『幫』、『端』、『見』母的字也讀為濁塞音。我們知道,『濁音清化』是漢語聲母演變的一條規律。根據這條規律,濁塞音聲母越發達,其年代便越久遠。有人說,梧州粵語濁塞音比【切韻】音系發達,說明它保存着比【切韻】成書年代更早的音系,也就是兩漢時期的雅言音系。所以說,它是古代雅言不可多得的活化石,也是早期粵語的活化石,是粵語形成於古廣信的見證。
粵語中國國內通行地域
 粵語在分佈上的突出特點,是沿江分佈。它以西江中部為中心,分四條渠道向東、西、南擴展。第一條渠道是西江——珠江,即沿西江向東至番禺(廣州)一帶。包括廣西梧州和廣東肇慶、佛山、廣州、中山、珠海、東莞、深圳等市,以及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第二條渠道是西江——鬱江,即溯西江、潯江、鬱江直抵交趾郡。包括廣西南寧、崇左、貴港三市及其所屬大部分縣。第三條渠道是北流江——南流江。包括廣西玉林、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市及其所屬各縣。第四條渠道是南江——鑒江,即溯南江而上,越過雲開山脈到鑒江流域。包括廣東雲浮、茂名兩市及其所屬鬱南、羅定、信宜、高州、化州,湛江市及其所屬吳川、廉江。
 在中國大陸,粵語通行於廣東、廣西境內,以廣州話為中心。使用人口約5000萬。通行地區大致如下:

  廣東省境內純粹屬粵方言或以粵方言為主的縣市有47個,佔全省面積的1/3以上,即廣州、佛山、肇慶、江門、深圳、茂名、中山、珠海、南海、番禺、東莞、順德、龍門、佛岡、增城、從化、花都、清遠、連縣、陽山、連山、懷集、廣寧、四會、三水、高要、雲浮、高明、新興、鶴山、封開、鬱南、德慶、羅定、陽春、陽江、信宜、高州、化州、吳川、台山、開平、新會、恩平、斗門。此外,惠州、韶關、湛江、博羅、惠陽、惠東、仁化、樂昌、英德、寶安、電白、遂溪、海康、徐聞、廉江等16個縣市也有部分地區講粵方言。

  廣西壯族自治區通行粵方言的縣市有24個,即南寧、橫縣、貴港、桂平、平南、藤縣、梧州、玉林、北流、容縣、博白、陸川、防城、欽州、合浦、浦北、靈山、北海、蒼梧、岑溪、昭平、蒙山、賀州、鐘山。此外,海外華僑及華裔中以粵方言為母語的也很多,他們主要分佈在東南亞、南北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國家。美洲華僑和華裔幾乎百分之90%以上的祖籍都是粵方言區。

  港澳地區:香港特別行政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全境使用粵語。

  粵方言區分佈在廣東省大部分地區,海南的儋州話—邁話—蛋家話,廣西東部—南部,香港,澳門。

  百色—南寧—桂平—梧州—肇慶—廣州這一線,是西江航運的黃金水道,通行粵語。

  方言

  粵海方言(Standard Cantonese)

  廣州話:也稱廣府話,是粵語的公認標準口音。廣府話本身亦不斷地變化發展。1949年前的廣州話用詞比較古雅,受北方方言的影響也較少。

  分為以下幾類:

  南番順方言:廣州本身乃由番禺及南海的一部分組成,所以廣州方言其實可以算是南番順方言的一個特例。廣州、番禺和南海的方言比較接近,但順德有不少字的發音跟其它地方不同,例如:『凹』不讀[lap]而讀[nap];『吃飯』不叫『食飯』而叫『吔[yɑ:k] 飯』。

  羅廣方言:分佈於肇慶、四會、羅定、廣寧、懷集、封開、德慶、鬱南、陽山、連縣、連山等縣市。以肇慶話為代表。

  雖然所有語音、詞彙都在跟廣州方言片靠攏,但在語調上依然保留早期古語的特色。如陰平調的高降調與高平調有明顯差別,陰入調的重讀(調值與普通話第四聲相近)。幾乎無粵海方言片中所盛行的懶音,如所有非【i】元音開頭的字,均冠以聲母[ng],珂 [ngo1],矮[ngai2],亞[ngaa3],愛[ngoi3],惡[ngok3];[n],[l]音分明

  (近代)香港方言:1949年前的香港,由於主、客混居,所以香港方言帶有很濃的粵客混雜的口音(即客家人說的客家話受到廣府話的音調和詞彙的影響和反過來)。當中以錦田話為代表,但這種口音今日只在上了年紀的香港人身上找到。

  1949年後,香港方言開始出現大量懶音,當中以鼻音消失(即n/l不分)及w拗音的消失最為顯着。新一代年青人普遍把『你[nei]』和 『我』[ngo]念成[lei]和[o]。把『國』[gwok]誤讀成『角』[gok],『過』[gwoh] 讀成『個』[goh]。這現象似乎與大量外地移民有關,對他們而言,n/l的發音差異不大,在大部分情況下混淆兩者亦不會帶來嚴重的溝通障礙,於是他們來港學習這種新方言時,往往舍難取易,淡化一些難以分辨的發音之差異。這亦所謂『民理論』,這種現象在台式國語、美式英語的演化過程中,亦曾出現。

  不過,80年代之前的大眾媒體依然盡力避免在電台電視節目上出現懶音,直到今天,部分香港文語言學家亦對懶音屢加抨擊,並提出『正音』活動,但懶音似乎已經為香港粵語的特色,在大多數大眾媒體、歌手表演中,懶音更被視作『潮流』、『入時』的口音。但總體上,香港方言與廣州方言仍然異常接近。

  英語在香港比較普及,加上從前香港通常比內地較先接觸外來的新事物,過去不諳英語的低下階層會用廣州話拼讀日常的英語詞彙,所以香港粵語的英語外來詞十分普遍。例如『地盆管工』叫『科文』foreman)、『煞車掣』叫『逼力』(brake)、『 軸承』叫『啤令』(bearing)、『草莓』叫『草莓』(strawberry)等等。不少老人家仍把『郵票』稱作『士擔』(stamp)、『保險 』叫『燕梳』(insurance)等。這些地道的用語可能會使外地漢語使用者不知所云。

  四邑方言片(Toishanese)
四邑方言是指新會、恩平、開平、台山等地的方言,當中以台山話為代表。珠海有一半人講四邑方言(特別是斗門一帶),而其它地區則使用香山片粵語。四邑方言和廣州話發音相差較大。


  高陽方言片

  高陽方言主要分佈於茂名、化州、高州、信宜、電白、湛江、吳川、陽江、陽春、雷州半島北部一帶。

  化州方言片(Huazhounese)

  化州話屬粵語的次方言,是現今全國最為古遠、最特殊的方言之一,化州話古樸,詞彙豐富,語法特殊,保留中原雅語的古音古詞古義多,同時又摻合了古代粵西俚語文化,是中原文化與粵西文化融合的結果。化州話使用人口約140萬。

  桂南方言片(Cancerese)

  主要分佈桂東南。以桂東北的賀縣至桂南的南寧市、憑祥市為分界線。線的東南主要說粵語,幾乎占廣西總面積的三分之一;線的西北主要說官話。廣西粵語與廣州話相近,互能聽懂。但也有早期一部分廣東話區的居民遷入少數民族地區雜居,吸收了少數民族語言成分,形成如勾漏粵語等與廣州話相異較大的土語。主要包括邕潯粵語,梧州粵語,勾漏粵語以及欽廉粵語。

  分類如下:

  邕潯粵語(南寧話):與梧州粵語比較接近。主要流行於邕州、潯州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寧市及邕寧縣、崇左縣、寧明縣、橫縣、平南縣等縣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區。以南寧市為代表點。

  梧州粵語(梧州話):與廣州話很接近。主要分佈在梧州市,平南縣大安、丹竹、武林3鎮,桂平縣城及金田鎮,蒼梧縣城,賀縣縣城(現賀州)及附近。內部差異很小。以梧州話作代表,語音系統聲母21個,韻母46個。

  勾漏粵語(北流話):主要分佈在玉林及貴港兩地區13個縣市(除平南縣、桂平縣城外)。北流在玉林地區,北流話是勾漏粵語的典型代表,自古以來勾漏地方都屬於北流,容縣話與北流話最相近,而與玉林話相比北流話更接近廣東粵語。音系複雜,聲調有10個。有粵語的其它方言中罕見的b、d濁聲母。許多字的韻尾失落,如兩讀為[lar]。以及詞彙也很有特點。與廣州話差別較大,操語雙方對話溝通交流困難。

  欽廉粵語(欽廉話):與邕潯粵語基本相同,內部差異小。主要分佈欽州市、合浦縣(舊稱廉州)、浦北縣、防城縣、靈山縣及北海市。

  吳川話:分佈於廣東省吳川市、湛江市。

  蛋家話:蛋家是水上廣東人的自稱。蛋家話又名水上話,普遍通行於兩廣的水上人家。

  清陽話: 主要是分佈清遠陽山,英德.與廣州接近.個別有音差.如"我"則讀"哀"音.因以客家人居多.部分音節也與客家話混合.
更多看百度百科哈。
楊家將 發表於 2012-2-2 18:45 | 顯示全部樓層
真的好全面,我好鍾意
夏天愛夢 發表於 2012-5-11 21:01 | 顯示全部樓層

..

沒有一種不通過蔑視、忍受和奮鬥就可以征服的命運。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