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12
返回列表 發新帖
樓主: 儒帅佛道法

孔子不是标题党--《论语.里仁第四》串读

  [複製鏈接]
已绑定手机
 樓主|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0-5-15 18:27 | 顯示全部樓層
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所以孔子强调要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是第一位的,不要动不动“能好人,能恶人”,把自己摆到“仁者”的高度。所以,在孔子这里,“仁者”,“智者”,“君子”,“小人”还是有层次的。仁者是完美的,那不用说,智者苟于志,但会好心办错事,君子怀德怀刑,喻于义,深明事理,小人怀土怀惠,巧取强夺。对于不同的人讲着同样的道德说词,但是每一个人的动机是不一样的。那么对于初学者,当然首先要多反省自己,对于别人身上的优点要学习他人,对于别人身上的缺点要反省自己。这是必然的。所以说“见贤”不是见贤者,而是见到贤德的行为,见不贤亦同一理,哪怕是贤与不贤集中在一个人身上,也要如此。才能成为真正的君子,智者,仁者。
 
4.18【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那么见父母“不贤”如何办呢?孔子这里说:“对待自己的父母的过失要好言相劝。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也要尊重自己的父母,不能违背父母的意图,替他们操劳却没有埋怨。其实作为父母,你真的按他们的想法去做,如果有什么不好的后果,他们还是能自我反省的。当然,在汉以后,父为子纲最后发展为“天下无不是父母”,恐怕是孔子也没有想到的。所以,大家批评道学,甚至批评孔子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要认识到先秦的儒学强调“父慈子孝”,对父子双方都是有同样的要求就是“仁”
 
4.19【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说:“父母还在世,不应到远方去游历。如果不得已,那么必须有正由的理由,并把自己的父母安顿好。”所谓“方”同“放”,直译“依据、依托”,也就是说离家远游,对于自己要有正当的理由作为依据,对于父母要有合适的地方作为依托。
 
4.20【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说:“三年还没有改变父辈的做法,可以称得让孝了。孔子说三年,当然我们也不能教条,作为父辈,在古代的宗族社会里,不光是指自己的父亲,还有许多的宗教长辈。你自己的父亲的做法,往往是他们的共识。作为晚辈,不能急于改变也就在这里,往往也没有这个力量去急于改变,而得到认同。所以说,对孔子话要结合时代去看,当时社会在解体之中,合理和不合理的道德规范往往都同时在瓦解。有一些要坚持,有一些要改变,但是不能操之过急,不管是出于长辈尊敬,还是出于后果的考量都应如此。同样,孔子只说三年,表明他并不是顽固的坚持一切。
 
另外这个“道”也是指比较原则的东西,古人的思想是比较统一,特别是在一个宗族之内,那么要修改比较原则东西,也不是可以随随便便,轻而易举的。
 
特别是,作为周朝或诸侯国家的太子或储君,他们孝或者不孝,那不是一般的家事,如果由家变演变为国乱,那后果是相当严重的,自然不能失之于慎重。所以读论语,对于一些其基本的道德规范,一定要结果具体的角色、身份去理解。看一看,春秋的历史我们会明白很多。
 
4.21【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说:“父母的年龄是不能不知能的,一则是因为父母又添了一寿,所以心里高兴,一则因为父母毕竟正在老去,所以心里也很忧惧。
 
那么以上四句,全部是说“孝”,甚至在《论语》中重复出现,在《论语》编者看来《里仁》之中不说“孝”是说不过的,因为“孝”毕竟是“仁”的核心内涵。孝是古代上至天子,下至庶民的必须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特别是天子之家,诸侯之家等。往往是开国之君,还不错,其子孙却是一代不如一代。这种还有多少父子骨肉相残,导致国难国衰。这是一般人所遇不到的。所谓儒者帝王师,我们一定要理解《论语》不光是给我们看的。
已绑定手机
 樓主|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0-5-16 12:47 | 顯示全部樓層
4.22【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 】孔子说:“古人之所以不轻易承诺或表态,是耻于做不到。”
 
4.23【子曰:“以约失之者,鲜矣。” 】所以孔子说:“话说得少而又失言的人,是很少见的。”即“多言必失”之意。
 
4.24【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所以孔子说:“君子应该说话谨慎,而擅于行动”。
 
《里仁》在这里用孔子的三句话,来强调说话的艺术是因为什么呢?如果我们把“仁”视为孔子道德体系的统称,我们会发现“信用”和“严谨”也是其重要的内容。
 
统观全文,可以清晰看到孔子思考问题的两个层次:第一,要不要“仁”。第二“什么是仁”,包括哪方面基本道德要素。
 
4.25【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独的,必然会有别人来向你学习,也能跟大家融洽的相处。”作为一个士人,如果有仁德,行仁行,自然是“有友自远方来”,肯定不会孤独,自然是“墙里开花墙外香”、“酒好不怕巷子深”;作为一个诸侯,如果有仁德,行仁政,自然会得到大夫的拥戴,百姓的亲近,天下的仁人志士都会来投奔。
 
4.26【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但是不学无术,却又急于求成,或者怀才不遇,却又不寂寞。今天跑到这个诸侯那里,明天又跑到那个诸侯,不讲原则,不讲立场,择不处仁。或者这样的朋友也结交,那样的朋友的也结交,追求所谓有名气和排场,得到好处,孔子的弟子子游则说:“今天侍奉这个君王,明天又侍奉那个君王,这是自取其辱,即交这样的朋友,又交那样的朋友,那么道不同,不相为谋,不管是哪一方的朋友都会与你疏远。
 
当然,也有把“数”解释为“数落”、“批评”的,貌似和《里仁》关系不大,所以个人不敢苟同。
 
最后小结一下,开篇以“里仁为美”开始,结尾则“德不孤,必有邻”为收笔。一个君子在成长中,既要以仁者为榜样,必须择仁而处,同时,他如果“苟志于道”,达到“知者利仁”的境界,自然也会最终“仁者安仁”“德不孤,必有邻”,从而成为他人的榜样。应该说《里仁》同时也动态的反映出,一个“仁者”成长的真实过程。
到这里《论语》前四部分就串读完了,论语的前四部分比较清晰地展示了孔子的道德思想和道德教育思想的主要脉络和基本层次。串读《论语》对于我们了解孔子思想体系和教育理念的形成过程,以及儒家思想体系的发展过程,都有很大的帮助。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發表於 2010-5-18 09:11 | 顯示全部樓層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这句话经常引起误读,是一些人愚孝愚忠的论据。
孝者,非必顺之,知之理而已。
太极之顺,应其势而反之。孝者亦然,父母之过,不违非诺其为,乃是顺而反醒之而已。子尝有言: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亦父母者亦然。然反其过也,非执理而不敬,敬而醒之而矣。
已绑定手机
 樓主| 儒帅佛道法 發表於 2010-5-19 01:26 | 顯示全部樓層
引用第12樓延章於2010-05-18 09:11發表的 :
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
这句话经常引起误读,是一些人愚孝愚忠的论据。
孝者,非必顺之,知之理而已。
太极之顺,应其势而反之。孝者亦然,父母之过,不违非诺其为,乃是顺而反醒之而已。子尝有言: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亦父母者亦然。然反其过也,非执理而不敬,敬而醒之而矣。

------------------------------------------------------------------------------------------------------------------------------------

        孔子又云:“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个人在后文中认为在孔子眼里礼法制度应该大于父母之命,只不过在对父母的态度不能严劣。也有学者认为“几谏”是在合适的时机巧妙的劝谏。另外,从孔子对学生的态度而言,如“回非助我者,于吾言无所不悦。”、“夫子之迂也”、“子路不悦”等语,作为长辈对晚辈,老师对学生能有这样的鼓励和包容态度,也能从侧面说明一些实情。另外按照当时的社会风情,类似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想这样的包办婚姻制度也是不存在。孔子的真实意旨并不如后世的理解和强化那样的极端。

        另外,在《为政》篇里,论语谈完“孝道”之后,立即说:“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我想孔子至少并不反对独立思考。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