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樓主: 延章

易中天品三國文字版全集|電子書在線閱讀

 關閉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0-7 08:18 | 顯示全部樓層
易中天品三國演義全集文字版(二十九)命案真相

崔琰是三國時代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名士,曹操對他的一身正氣都頗有忌憚,而崔琰卻因為一封信被曹操冤殺。

  楊修則是出身名門,博學多才,多次在曹操面前展示聰明才智,卻因一個莫名其妙的罪名被曹操所殺。

  那麼曹操為什麼要殺崔琰和楊修呢?他們究竟觸動了曹操哪根敏感的神經?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演義全集文字版之——命案真相。

  從前面兩集講到的荀彧之死和孔融之死可以看出,曹操決不允許別人在政治上和他作對,尤其是不能允許公開作對。但是,在此之後,曹操又殺死了不曾與他作對的崔琰和楊修,這更是為曹操留下了『無端殺人』的千古罪名。

  崔琰是三國時代一位非常值得敬重的名士,他的德行操守令曹操都非常敬重,卻因一封信被曹操冤殺,連【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都為崔琰喊冤。而殺死聰明的楊修,更是為曹操留下了『妒才』的壞名聲。那麼曹操為什麼要殺崔琰,又為什麼要殺楊修呢?崔琰、楊修被殺的背後究竟隱藏了曹操什麼不可告人的秘密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命案真相』。

  易中天:

  崔琰的死,是當時的一個大冤案,而且是公認的冤案,沒有疑問的冤案。我們知道,孔融是被曹操殺掉的,陳壽作【三國志】的時候就不敢給孔融作傳。但是陳壽的【三國志】是給崔琰做了傳的,而且就在【崔琰傳》裡面說,崔琰的死『最為世所痛惜,至今冤之』。那麼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崔琰的死但是就有人認為是冤案,而且一直到陳壽作【三國志】的時候,大家還認為是冤案,是冤枉的。

  那麼崔琰的死為什麼是冤案?那我們就要講兩個問題:第一,崔琰是一個什麼樣的人;第二,崔琰是怎麼死的。

  崔琰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我的評價是十六個字——『文武全才、朝廷重臣、正人君子、德高望重』。崔琰是當時非常有名的一位士人,小時候他是學劍的,學劍術、學擊劍,劍術很好,後來才開始讀書。這個人很聰明啊,他一讀書就讀得非常好,就成了當時的經學大師鄭玄的弟子。所以他是文武全才,他起先是追隨袁紹的,後來崔琰就跟了曹操,一直是曹操手下重要的謀士和幫手。

  建安十三年,曹操恢復了丞相制度。漢代的政治制度是丞相可以開府,就是建立自己的辦公機構。當時的說法就是,皇帝的居住和辦公機構叫做宮,皇宮,丞相的居住和辦公機構叫做府,叫做相府,我們去讀諸葛亮的【出師表】,他說『宮中府中俱為一體』,就是這個意思。那麼曹操做了丞相他就可以開府,丞相府下面有兩個機構,一個叫東曹,一個叫西曹,東曹和西曹是什麼意思呢?就相當於我們現在的組織部,負責選拔幹部的。崔琰是第一組織部的部長他也當過,第二組織部的部長他也當過,那麼崔琰擔任這樣一個重要職務的時候選拔了很多的人才,當時的說法叫做『文武群才,多所明拔』。

  而且崔琰在選拔這些幹部的時候完全是出於公心,唯才是舉,而且要求德才兼備,一直受到朝廷上下的一片稱讚。而曹操也明確地表示,崔琰這個人作風非常正派,他本身就是一個表率,他可以使貪婪的人變得清廉,使勇敢的人更加激勵,是這樣的一個人。

  第四點,崔琰德高望重。崔琰一表人才,我們前面也講過,曹操擔任魏王以後,接見匈奴使者,自慚形穢,覺得自己個子又矮,長相又不咋的,不足以雄遠國,請崔琰穿上魏王的服裝,接待這個匈奴的使節。一表人才,身材高大,聲音洪亮,而且還一身正氣。這個人一旦一身正氣了以後,他就是堂堂正正的。所以曹操見了他都有三分敬畏,【三國志?崔琰傳】的說法是:『太祖亦敬憚焉』,就是曹操見了崔琰是又尊敬還有點害怕。崔琰是這樣的一個人,但是就這樣的一個人,最後還是被曹操殺了,不但被曹操殺害,而且完全是誣殺。

  *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崔琰是一個光明磊落、一身正氣的人,曹操對崔琰也是非常敬畏的。然而,在公元216年,崔琰被曹操殺死。那麼曹操為什麼要殺死崔琰呢?崔琰之死究竟冤在何處呢?

  * 易中天先生剛才講到,崔琰是這樣一位道德高尚的人,這樣一位一身正氣的人,他為什麼會惹怒曹操呢?據史書記載,崔琰因為牽扯一個蹊蹺的文字獄案件被曹操殺死。聰明一世的曹操又為什麼會用文字獄來加害崔琰呢?崔琰之死究竟冤在何處呢?

  當時給崔琰定的罪名是什麼呢?『腹誹心謗』。什麼叫腹誹心謗呢?腹就是肚子,就是在肚子裡面誹謗,在心裏面誹謗。這是地地道道的混帳邏輯。說這個人在肚子裡面誹謗,在心裏面誹謗,你怎麼知道?如果『腹誹心謗』可以作為罪名的話,什麼人都可以殺了。事因有沒有一點呢?你總不能無緣無故地說我先逮住一個,說你現在在腹誹心謗,你在肚子裡罵我,那不行吧?總要有一點點什麼痕跡。

  有那麼一丁點。什麼事呢?就是當時有一個叫楊訓的人寫了一封表章給皇帝,寫表章的原因是什麼呢?是曹操做了魏王,那麼他封了魏王以後,這個楊訓就給皇帝寫了一封表章,對曹操極盡歌功頌德之能勢,歌頌曹操。這個事情就在朝廷上就引起了反響,就說楊訓這個人是個馬屁精,這樣子拍馬屁太不像話了。議論多了以後就議論到了崔琰的身上,說崔琰你看你作為一個組織部長,或者說幹部部長,你是負責選拔官員的人,你怎麼選了這麼個馬屁精呢?是不是你失職啊?這個事情既然牽扯到崔琰,崔琰就要來過問一下了,就跟楊訓說你把你寫的那封表章拿過來我看看,讓我看看到底你寫了些什麼東西,拍了些什麼馬屁。看完以後崔琰回了一封信,原文是這樣的:『省表,事佳耳,時乎時乎,會當有變之。』就這麼一句話,這句話就成了他的死因了。

  那我們就來分析一下這句話,這句話什麼意思呢?我們把它翻譯過來就是:你寫的那篇文章我看過了,事情還可以嘛,時間啊時間啊,隨着時間的遷移,情況是會發生變化的。直譯過來這段話就這個意思,那麼這段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認為,崔琰是支持了楊訓,是在反擊那些批評的人。就是你楊訓上了這封表章歌頌曹操,這個事情還是可以的,隨着時間的變化,情況會發生變化,雖然現在大家都批判你,將來大家會理解的。你可以這樣理解,按照陳壽的觀點,這封信就是這樣理解。

  但是崔琰寫給楊訓的這封信,又被告密告到曹操那。這個告密的人就是另一種理解了。就是說,你歌頌曹操的文章我看過了,他曹某人做的那些事情還算可以嘛,時間啊時間啊,隨着時間的變化,他曹某人的情況也會變的嘛。這就完全是另一個意思了,對不對。所以曹操看到這個報告以後非常憤怒,曹操說什麼呢?他說,『事佳耳』,『而已』嘛,這個『耳』它不是好詞啊,這個崔琰不恭。下一道命令,判處『髡刑輸徒』。什麼叫髡刑輸徒呢?就是把頭髮剃掉,然後去做苦工。

  這種處分對於崔琰這樣的人來說是很重的。我前面講過崔琰是一表人才,道德高尚,也很看重自己的形象和名譽的人。你把這樣一個人把頭髮一剃掉,穿個破衣服去做苦工,對他是極大的羞辱。但是崔琰很坦然了,神色自若,沒有任何或者說憤怒啊、或者說是抱怨啊、或者是悲哀、鬱悶啊,都沒有。那也就是說,『髡刑輸徒』這個處分並沒有打擊了崔琰。於是曹操就派人去說了:是這樣嗎?三天以後,我們來聽消息啊。三天以後,曹操派人跑去看,崔琰還是神色自若,沒有任何異常表現。所以曹操就說了這麼一句話,當然這不是正史裡面的,這是裴註裡面的,根據裴註裡面的材料,當時曹操說了這麼一句話:崔琰什麼意思啊?難道還要本王親自動手嗎?馬上就有人把這句話傳給崔琰,崔琰聽了以後點點頭說:啊,這就是我的不對了,我沒有想到曹公是有那個意思。好吧,自殺了,崔琰就自殺了。

  *崔琰之死,再次顯示了曹操的生性猜忌。而且,此時年齡已過六十的曹操,簡直有些疑神疑鬼了。他將崔琰信中的『時乎時乎,會當有變之』這句話理解成變天的徵兆,崔琰因此被冤殺。這句話,明明可以有不同的理解,但當時崔琰為什麼沒有申辯?曹操又為什麼不去詢問一下呢?曹操再怎麼着也不至於神經錯亂,難道他真的老糊塗了嗎,還是另有隱情?歷史上對崔琰的死因是怎麼看的?易中天先生又是怎樣分析的呢?

  這個事情不用分析,誰都明白這是一個大冤案。而且曹操的所作所為近乎歇斯底里。有人說曹操現在野心膨脹,權力也大了,為所欲為,想怎麼着就怎麼着,是有這個因素。但是曹操再怎麼着還不至於神經錯亂,還沒到神經錯亂的份上。那麼他殺崔琰,總歸會有他的原因。第二個,這個事情明明是冤枉的,剛才我講過了對不對,那段話可以有兩種解釋的,崔琰為什麼不答辯呢?他一句都不給自己申辯,這又是為什麼呢?崔琰的死【三國志】是有結論的,陳壽給的結論是四個字叫做『恃舊不虔』。什麼叫恃舊不虔?就是仗着自己是老朋友,態度不好,不虔誠。而且舉了例子,比方說許攸,就是因為這個原因死的,比方說孔融,就是由於這個原因死的,這是陳壽的觀點。但是我覺得,這個說法可以討論。

  那麼曹操為什麼要殺崔琰呢?我認為有三種可能:第一種叫做神經過敏。因為你知道曹操從如蕭何故事,到封魏公到晉魏王,他一步一步,不管他主觀願望如何,在大家看來他就是要篡漢的,這幾乎是普遍的看法。而且持這種看法的人往往是那些道德高尚的正人君子,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維護現任的皇帝,維護現王朝,這是所謂正人君子要堅守的道德;崔琰恰恰是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所以曹操神經過敏,認為崔琰的那封信說的就是將來他曹某人要倒霉,他是這樣的意見。那問題是崔琰為什麼不答辯?他解釋一下,我說的是支持你的,不就行了嘛,表個態就行了嘛,表個忠心不就行了嗎。我覺得有兩種可能,當然是猜測了,一種叫做不屑於,一種叫做用不着。什麼叫不屑於啊?就是崔琰他因為是一個真正的正人君子,是一個地位也高,品德也高,人又漂亮的這樣一個人,他可能就會想我堂堂男子漢大丈夫,要殺就殺唄,任殺任剮唄,我申辯什麼啊?不申辯,這是一種可能。還有一種就是崔琰早就預料到曹操不會放過他,用不着申辯,申辯也沒有用。

  曹操殺崔琰還可能有別的原因,那麼還有什麼原因呢?我再提出兩個原因,一個是報復殺人。我們知道曹操得到崔琰是什麼時候,是建安九年,建安九年曹操拿下了鄴城,自己當了冀州牧,把崔琰從監獄裡放出來曹操大宴賓客,很得意地說:哎呀,我剛才查了一下戶口,說這個冀州有三十萬人,這可是一個大州啊。很得意,這個是小人得意了,剛剛從監獄裡放出來的崔琰站起來說:曹公啊,現在天下分崩,生靈塗炭,王師駕到不先存問風俗,不先安撫百姓,先想到是自己撈了多少油水,得了多少糧食、人口、軍隊,可以擴充自己的勢力,這難道是敝州百姓寄希望於明公的嗎?這個話一說所有的賓客臉都嚇白了,曹操馬上改容,肅然起敬,對,崔先生你說得對。正義的力量,道德的力量,但是我覺得這個疙瘩可能曹操心裡就結下了。

  *崔琰對曹操的那一番大義凜然的話,不得不讓所有的人都肅然起敬,可是曹操的心底很可能結下了一個疙瘩。從公元204年結怨到公元216年殺人,曹操等了十二年,他終於用崔琰的死解開了那個疙瘩。崔琰用自己的死證明了自己是個光明磊落的君子,曹操則用自己的死證明了自己是個奸雄。那麼崔琰之死只是這麼簡單嗎?

  第三種可能就是安排後事,他殺崔琰是為了安排後事。因為我們知道曹操晚年的時候接班人的問題提到了議事日程上來,曹丕、曹植兄弟兩個為了爭奪這個儲位展開了明爭暗鬥。這個時候曹操秘密徵求百官的意見,很多人都秘密回信給曹操說我贊成選誰,惟獨崔琰公開回信,說:【春秋】大義立嫡以長,你選接班人要選年紀最大的,也就是要選曹丕,何況五官中郎將——就是曹丕了——仁孝聰明,應該當太子,我崔琰願意以死來捍衛這個正道。曹操看了以後大吃一驚,因為曹植的妻子是崔琰的侄女,要按私情崔琰應該支持曹植的,但是他支持曹丕,所以曹操非常敬重。那麼按說這個它不該成為曹操殺崔琰的原因對不對,觀點不是一致嗎,但是非常有意思的是裴松之在這個地方加了一條注,注的是什麼呢?說曹植的那個妻子,也就是崔琰的那個侄女,有一天因為穿了一件漂亮衣裳被曹操殺了。他這條注沒有注在【三國志·曹植傳】,而注到了【三國志·崔琰傳】,而且注到這個地方,我覺得裴松之好像在暗示什麼,暗示說崔琰的死其實與曹植、曹丕兄弟爭奪這個儲位可能是有關係的。那麼事實上也有人因此而死,比方說楊修。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崔琰之死可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參與曹植、曹丕兄弟爭奪儲位可能是原因之一,所以曹操對他敬畏的崔琰也是毫不手軟的。據史書記載,在曹操死去的前一年,楊修也是因為陷入了奪嫡之爭而被曹操殺害,事實果真如此嗎?易中天先生將為我們分析楊修真正的死因。

  *從剛才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晚年的曹操在逐步地安排政權過渡的後事。如果說在打天下的過程中,人才對他的事業至關重要;而在權力過渡的時候,對任何有可能影響權力過渡的人才,曹操一點都不會心慈手軟的。那麼崔琰之死可能就是與此有關聯,而在歷史上的楊修也同樣被認為是參與了奪嫡之爭,那麼易中天先生又是如何看待楊修之死的?楊修之死與他的個人性格有什麼關聯嗎?

  楊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聰明人,楊修可以說是聰明絕頂,第二,楊修又是一個謙恭的人。由於楊修這個人又聰明又謙恭,所以他和曹操所有兒子的關係都很好,曹操的兒子都爭着跟他交朋友,楊修誰也不敢得罪,他也都去交朋友。所以楊修的死他不因為得罪了誰,他沒得罪人,但是楊修還是被曹操殺了。那麼【三國志】也好,【後漢書】也好,都認為楊修的死是因為在奪嫡之爭當中楊修是站在曹植一邊的,再加上楊修是袁術的外甥,這樣一些原因曹操在自己臨死之前把楊修殺了。

  但是這個說法我認為也是可以討論的,雖然這是【三國志】和【後漢書】的說法,為什麼可以討論呢?有兩點可疑的地方:第一點,楊修確實是曹植一黨,但不是死黨,是活黨。曹操決定立曹丕為太子以後,楊修就想疏遠曹植,是曹植抓住他不放,楊修也不敢跟曹植翻臉,維持着這樣一種往來關係。既然不是死黨你殺他幹什麼呢?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楊修和曹丕的關係也不壞,而且很好。楊修曾經送給曹丕一把劍,做劍的這個人叫王髦,所以這個劍叫王髦之劍。後來曹丕當了皇帝,有一天出宮的時候他身上佩着這把劍,把劍拿出來一看他想起楊修來了,他說停車:諸位知不知道,這就是楊德祖送給我的王髦之劍啊,——王髦現在在哪裡啊?說在什麼什麼地方。說,看王髦去。把車子開到王髦家,送了王髦很多禮物。那俗話說愛屋及烏嘛,曹丕連王髦他都要去看望,他怎麼會恨楊修呢?曹丕自己不恨楊修,你曹操替他殺什麼?沒道理嘛。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楊修的確是捲入了奪嫡之爭,但是他與當時的接班人的熱門人選——曹植和曹丕關係都是不遠不近,誰也不敢得罪。楊修雖然支持曹植,但不是死黨,所以曹操不大可能因為立太子的問題而殺楊修。那麼楊修究竟是因為什麼原因而被曹操殺死的呢?難道曹操真的是妒忌楊修的才幹嗎?

  我的看法是什麼呢?我認為曹操是為自己殺楊修的。前面我們講過了,楊修這個人很聰明,但在我看來是小聰明。根據【後漢書】,——因為【三國志】是沒有楊修的傳的,不敢對楊修作傳的,【後漢書】楊修有傳,【世說新語》裡面也有有關的記載,——根據這個記載,就是說楊修這個人非常聰明,他在曹操的手下做事,處理這些公文,覺得這種工作根本就用不着他多少時間,他老溜出去玩兒。溜出去玩兒萬一曹操寫個條子來問什麼事怎麼辦呢?他先事先都算好了,他能算出來曹操今天會問什麼問題,而且他能算出來曹操會第一個問題是什麼,第二個問題是什麼,第三個問題是什麼,然後他按照這個設想事先他就把答案寫好,一沓一沓地放到那個地方,然後跟手下人說:你記住啊,待會兒曹公來了,問第一個問題的時候你把這張拿去,問第二個問題的時候你把這張拿去,問第三個問題時候你把這張拿去。然後自己出去玩兒去了,就這樣對付曹操,還都很成功。結果有一天這是叫做人算不如天算,有一天他出去玩兒的時候颳大風,把這個紙吹得到處都是,他手下的人把它撿過來次序亂了,曹操問第一個問題的時候他把第三個答案交上去了,問第二個問題的時候第一個答案交上去了。曹操一看什麼亂七八糟,把楊修叫過來一問,楊修老實交待。曹操恨死他了,說你怎麼能這樣忽悠我呢?就討厭他了。

  那更不聰明的是楊修他還要賣弄自己的聰明,【世說新語》裡面有好幾個故事,說曹操修丞相府,修好了去看了一下,什麼話沒說在門上寫了一個字:『活』。楊修馬上說來來來,把門改小一點,『門』內有一個『活』就是『闊』嘛,丞相嫌門大了。他猜着了。又有一次,人家送來一盒酥糖,還是奶酪我忘了,曹操吃了一口,然後寫了一個『合』,聯合的合。楊修拿過來就吃,大家說什麼意思,你看,不是『人一口』嗎?一人吃一口嘛,都是這種小聰明。你這種東西炫耀炫耀、賣弄賣弄也就算了,但是他還要去猜曹操的軍事安排。曹操在漢中跟劉備作戰的時候,打也打不下來,退也退不回去,有一天人家來請示曹操今天晚上軍中的口令是什麼,曹操說雞肋,雞的肋骨食之無味棄之可惜。這個口令傳出去以後楊修就在家裡收拾行李,人家問他為什麼,他說你這還聽不懂啊,魏王打算回去了,要拋棄漢中了。那麼這是軍事行動啊,這個時候你耍什麼小聰明啊!回去以後沒多久,曹操就把楊修殺了,罪名是什麼呢?『漏瀉言教,交關諸侯』,八個字,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泄露國家機密罪,結黨營私罪,妖言惑眾罪。

  楊修臨死之前,說了這樣一句話,他說我也知道我是死得太晚了,我早就該死了。但是我不知道楊修明不明白他為什麼早就該死了,他想明白了這個問題沒有?如果也像【三國志】【後漢書】理解的那樣,是因為和曹植關係密切所以曹操要殺他,那算他沒想通,為什麼?他不知道曹操是一個什麼人,什麼人?獨裁者,曹操這個人肯定是要大權獨攬,不管他最後想不想當皇帝,要不要皇帝那個名號,他在這個王朝中要做到大權獨攬,這點是沒有疑問的。那麼這樣的人怎麼能夠容忍別人把自己的心思給猜透呢?他要搞秘密政治,搞特務統治,他怎麼能容忍你把我心思看穿了?他只能我把你心思看穿了,你永遠琢磨不透我,叫做天恩難測,或者天威難測。而且你楊修不但把我的心思猜透了,你還到處嚷嚷,至少也顯得我曹某人沒有城府,我這麼小兒科就讓你楊修一眼看穿了,你連我要問幾個問題的次序你都猜着了,這樣的人還得了啊?肯定要殺他。

  甚至連崔琰的死可能都是有這個原因。崔琰是什麼?曹操秘密徵求立儲的意見,崔琰公開作答,叫做『露板』,就是發表公開信。那麼你要知道,曹操秘密徵求意見這是個規矩啊,這種事情是不能公開徵求意見的,你崔琰公開作答是不是壞了規矩,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你為什麼要公開作答?人家都秘密回信,你這不是刻意作秀嗎?表示你光明正大是不是?表示你沒有嫌疑是不是?表示你不會因為曹植的妻子是你的侄女你就結黨營私,你想表現這個對不對?曹操不滿。第三,就算崔琰沒有這個意思,沒有作秀的意思,他只是心懷坦蕩,他只是大公無私,但是你公開作答不顯得曹操的秘密徵求意見有點鬼鬼祟祟嗎?你這樣不就把曹操就比下去了嗎?曹操能夠容忍嗎?何況這個時候大權在握的曹操已經是殺人魔王一個了。我猜測崔琰之死和楊修之死的真正原因,恐怕在這個地方。

  而且我們知道崔琰和楊修是在曹操的最後的歲月里被殺的,而這個時候曹魏集團內部的鬥爭異常激烈,因為曹操的幾個兒子都在爭奪接班人的地位,那麼他們是怎麼爭奪的?最後又花落誰家呢?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0-7 08:19 | 顯示全部樓層
易中天品三國演義全集文字版(三十) 奪嫡之爭
在曹操的晚年,接班人的問題被提到了議事日程,曹彰、曹植、曹丕等人的奪嫡之爭也異常激烈。為此,曹操甚至不惜採取非常手段,三兄弟之間為了太子之位也是勾心鬥角、各顯其能。那麼曹操選擇接班人的標準是什麼呢?太子之位究竟會花落誰家?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演義全集文字版之——奪嫡之爭。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和劉備、孫權逐漸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東漢政權已經名存實亡了。公元213年,曹操被封為魏公,隨後又被封為魏王,此時的曹操一切待遇與皇帝無異,只不過無皇帝之名而已。這時,不少官吏都勸曹操自立為帝,曹操處於政治上的考慮沒有這樣做,他採取了聽天由命的態度,但到手的權利卻必須代代相傳。

  在這種情況下,立誰為王太子,也就是基業的繼承人,成為很重要的問題了。而在曹操的眾多兒子中間,最有希望繼承曹操權利的,就是曹彰、曹植和曹丕。於是,為了太子之位,他們憑藉各自優勢,開始了明爭暗奪的鬥爭。那麼,曹彰、曹植和曹丕究竟誰會最終勝出呢?這勝出的背後,又蘊含着怎樣的玄機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奪嫡之爭』。

  易中天:

  到了曹操的晚年,接班人問題就提到了議事日程上。曹操要選擇一個繼承他的權力和職位的人,選誰呢?據不完全統計,曹操有十五個老婆,二十五個兒子,這還是查得到的。在這二十五個兒子當中,原本最有希望接班的是長子曹昂,長子嘛;但是,他在建安二年,在征張繡的戰爭中犧牲了。曹操還有一個非常喜歡的孩子,曹沖,就是稱象的那個,大家都知道;但是在建安十三年去世了,病故。當時曹操哭得是死去活來,這個時候曹丕就上前安慰父親,曹操當時就說了這樣一句話:『此我之不幸,而汝曹之幸也。』沖兒死了是我的不幸,是你們這些人的幸運,因為你們這些人就有希望當太子了。

  那麼,曹操說的『汝曹』,或者說你們這些人指誰呢?一般認為主要指三個人,那就是曹丕、曹彰和曹植。為什麼是這三個人呢?因為第一,這三個人都是卞夫人的兒子。我們知道曹操的元配是丁夫人,丁夫人後來跟曹操離異了,曹操就把卞夫人升為正妻。那麼按照傳統的禮法,正妻的兒子是最有條件做接班人的,那麼這三個都是,這是第一點。第二點,這三個人都有水平,都有能力,表現也都很好。所以所謂奪嫡之爭,主要是在曹操的卞夫人生的這三個兒子當中展開。

  那麼曹操在這三個兒子當中又選誰呢?一般認為,曹操最先排除出去的是曹彰。為什麼是曹彰呢?因為曹彰好像不大合適做政治領袖。曹彰這個人在曹操的兒子當中也是很優秀的,他的相貌也比較特別,他的鬍子是黃的,叫做黃須兒,非常勇敢,每次曹操派他出去打仗,他都能夠凱旋而歸。建安二十三年的時候,曹操又派曹彰出去打仗,曹操就跟他講了:彰兒啊,在家為父子,出門為君臣,你可是領了將命出去的,這個軍中的規矩你是知道的,好自為之啊。那麼曹彰出去以後,確實是奮勇作戰,身先士卒,凱旋而歸。回到鄴城的時候,曹彰做了兩件事情,一個是超常規地獎勵他手下的將士,大賞;第二就是見了曹操以後,匯報工作的時候把所有的功勞都歸於部下。那麼這個主意是誰出的?曹丕出的,因為曹彰回來的時候先見的曹丕,曹丕就說,你最好不要貪功,你把功勞歸於部下。那麼有歷史學家分析說,曹丕這是使壞,怕曹彰功勞太大了,對他有威脅。沒想到這下子他幫了曹彰的忙,曹彰這麼一匯報,曹操非常高興。把手伸過去,抓着曹彰的鬍子說:我這個黃鬍子的兒子,大有進步嘛。

  但是曹彰他有一個什麼問題呢?有勇無謀,不愛讀書。這個人是不讀書的,為此曹操教導過他,說我們曹家的子弟都是要讀書的,你現在身為將帥,一點書都不讀怎麼行呢?然後開一個書單,說你讀什麼讀什麼讀什麼。曹彰說,諾。出來以後跟他的哥們兒說,哎呀,父親都說什麼啊?男子漢大丈夫,就應該像衛青、霍去病那樣,廝殺在疆場,建功立業,怎麼能夠在家裡邊弄幾本破書讀讀讀,讀個博士!講清楚,這個時候的博士不是我們今天的這個博士,漢代的博士是官職,現在的博士是學位,但是漢代的博士確實是要有學問的人才能做這個官。

  還有一次曹操問他的幾個兒子,說你們都有些什麼志向?曹彰說:『好為將』,說我這個人就想當一個將軍。曹操說,那你當一個將軍又怎麼樣呢?曹彰說,當將軍怎麼樣,披堅執銳,臨危不懼,身先士卒,賞罰分明。曹操說,好好好,那你就當將軍吧。【三國志·曹彰傳】的記載是:『太祖大笑』,笑了。而在我看來,立曹彰為儲的念頭也就一笑了之了。

  * 據史書記載,曹彰性格剛猛,善於作戰,曾為曹操掃平四方,立下過漢馬功勞。但是由於曹彰只是想當一個將軍,而最先被篩選了出去。因為曹操選擇接班人第一個標準,就是尋找一個善於搞政治的人。那麼曹操在曹植和曹丕之間又是如何選擇的呢?

  *通過剛才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曹操很清楚他要選的接班人是一個政治家,而不是一個軍事家,而曹彰作為一個將才,征四方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要治國的話,曹操就很不放心了,於是曹操的太子人選範圍就縮小到曹植和曹丕。在這二者之間,很多人都認為曹操首先選的是曹植。那麼,曹操為什麼要首選曹植呢?

  兩個理由,第一個是曹植有才。曹植確實是有才,曹植小時候就很能寫文章,很能寫辭賦。據說有一天,曹植很小的時候,曹操讀到曹植的文章,就問曹植,這個文章寫那麼漂亮,是不是人家幫你寫的?曹植馬上跪下來說,發言為詩,下筆成章,文章就是要自己寫,為什麼要別人寫啊?那不相信父親可以考我嘛,我當場寫。確實很有才。曹操也確實很喜歡曹植,這個是沒有什麼問題的。但我認為,恰恰因為曹操喜歡曹植,反倒證明了曹植不可能被選為太子,此話怎講?

  我們要弄清楚古人立儲的原則。因為我們知道,在古代政治制度是君主的世襲制,君主是要世襲的,傳給兒子或者是兄弟。那麼選誰?有四個選項,叫做:立嫡、立長、立賢、立愛。什麼意思呢?就是古代的君王,或者類似於君王君主吧,曹操這樣的,他們實行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那麼只有妻才是正室,才可以和丈夫相匹配。所以妻生的兒子叫嫡子,妾生的兒子叫庶子,選接班人的時候首先要從妻的兒子當中去選,這叫做『立嫡』。那麼如果有好多嫡子,都是正妻生的,選誰呢?選年紀最大的,這叫做『立長』。甚至沒有嫡子,都是庶子,你也要立長。這叫做立子以嫡,或者立子以長,不以賢,就是不是看誰才能最好。那麼如果這兩條原則你不能遵守,退一步,『立賢』也是可以接受的,因為你選了一個最能幹的,還是對大家有好處的,這個社會輿論或者是其他的人都還能夠接受。最不能接受的是『立愛』,就是你喜歡哪個兒子就立哪個兒子,這是最不能接受的。想當年漢高祖劉邦本想立的太子是戚夫人所生的兒子趙王如意,滿朝反對,最後還是立了呂后生的劉盈嘛,就是劉邦那麼牛的人,他也拗不過這個東西。所以你立曹植有立愛的嫌疑。當然有人說了,曹操這個人,他也不按常理出牌,是吧,也講不清楚。對,沒錯,但是曹操也還沒有到講不清楚到硬要和這條原則對着幹的地步,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有人說曹操立曹植,不是立愛,是立賢,因為曹植有才嘛。但是我們也要分析,曹植是有才,什麼才?文才。文章寫得好,詩寫得好,賦寫得好,不等於國家治理得好嘛,是不是,選儲君不是選作協主席啊,對不對?如果說他魏國選一個作協主席,我覺得曹植那當之無愧。是,曹植二十三歲的時候,曹操是跟他有一番談話,說兒子啊,我二十三歲的時候,我就當了頓丘令,我那個時候所作所為到現在都不後悔,現在我留你守鄴城,你要好自為之。那麼曹植是不是好自為之了,我們不知道,但是看來表現是不錯的,因為【三國志·曹植傳】後面一句話是:『幾為太子者數矣』,就是好幾次差一點都被立太子,說明他表現還是不錯的。但是應該說沒有突出表現,因為如果有突出表現的話,史書上一定有記載,它瞞不住這個事情。而且從邏輯上講,也不大可能有突出表現,因為曹操在啊,曹操太強了,他那個兒子幾乎沒有什麼機會來突出表現。這是一個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就是,曹植如果是表現得非常好,他最後為什麼變差了,變得不好了?這個地方【三國志】記載用了春秋筆法,語焉不詳,含糊其辭,給人的感覺是好像在隱瞞什麼東西。它的話說得非常簡單,是這樣說的,說曹植的表現和曹丕的表現剛好相反,曹植的表現是什麼呢?『任性而行,不自雕勵』,就是曹植非常任性,不檢點自己,不約束自己。曹丕的表現是什麼呢?『御之以術,矯情自飾』,就是曹丕他很工於心計,用各種各樣的權術來處理人際關係,把自己掩藏起來,不露出自己的真面貌,夾起尾巴做人。結果曹操越來越喜歡曹丕,越來越不喜歡曹植。那麼這可能是個原因,而從這裡我們也看出這兩個人的性格的不同,對吧。

  那麼就我們來看,大家一般人來看,如果讓各位來選的話,我估計很多人會選曹植。因為曹植可愛啊,率真啊,坦誠啊;而曹丕心裡頭不知道藏着什麼鬼主意,像曹丕那樣御之以術、矯情自飾的人,不但是不可愛,而且還有點可怕,因為你搞不清楚他在想什麼。但問題在於曹操現在不是要評選『誰是最可愛的人』,他要選擇的是『誰是最可靠的人』。什麼可靠?政治上可靠,政治上可靠是什麼意思?保證他曹魏政權代代相傳。而他曹魏政權這個時候是不穩固的,對不對,那邊還有兩個敵人,一個孫權,一個劉備,朝廷內部也在鬧哄哄的,他這個時候就不能選一個任性的人、一個坦誠的人、一個性情中人,他得選一個工於心計的人,才能保證他這份家業傳下去啊。

  *曹操選接班人,首先是選一個搞政治的人,其次還需要政治上必須可靠。因為只有選一個政治可靠的人,曹操的家業才能夠傳承下去。曹植無疑是有才的,但最終由於性格上的原因而與太子之位失之交臂。公元217年,曹丕終於被正式立為太子,那麼易中天先生又是如何分析曹丕的當選呢?

  我認為曹丕最後當選有四個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剛才講的,工於心計。

  第二個原因,文武雙全。人家都知道說曹植有才,不知道曹丕也有才,而且是文武全才。我們去讀【三國志】的這三個人的傳,你就會發現,曹彰的才能主要在軍事,是個武才;曹植的才能主要在文學,是文才;而曹丕是兩方面都有。從文的角度來講,曹丕是建安時代 『三曹』之一,曹操、曹植、曹丕,三大詩人嘛。雖然他的詩比曹操、曹植相對而言寫得差一點,但是他是中國第一個寫七言詩的人,另外他有文藝理論,曹丕的的【典論·論文】是中國文學史上不可磨滅的一筆,還是文藝理論家。而且武功很好,他從小騎馬、射箭,功夫是相當了得的。他有一天和一個叫鄧展的將軍討論劍術,講着講着鄧展說,你說得是頭頭是道,曹丕說那我們比試比試嘛,順手抓了一根甘蔗,——那時候甘蔗剛剛引進中國,還是貴族才能吃的東西,——抓起一跟甘蔗扔過去,然後自己再抓一根,說來,啪啪啪幾下,把鄧展打倒。全了,所以這也是原因啊。

  第三個原因,就是曹丕身為長子。這前面我已經講過了,長子又是嫡子,他這個地位是很高的。當時曹操向文武百官徵求意見,我們在上一集講到崔琰就是公開回答說立嫡以長,沒有爭議,其他人也寫信給曹操說,這個原則不能破壞。最好玩的是賈詡,曹操去徵求賈詡的意見,說你看,這兩個兒子,我選誰好啊?……曹操說我問你呢,你怎麼不說話啊?他說我在想事兒,在想事。曹操說,你想什麼事兒啊?賈詡說,我在想袁紹和劉表的事。什麼意思呢?就是袁紹和劉表共同犯了一個錯誤,選接班人的時候沒有立嫡長子,立的都是幼子,結果敗了,曹操馬上就明白了。就是第三個原因。

  *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可以看出,曹丕身為長子,再加上文武全才,所以在太子之爭中占有先天優勢,但這些不足以撼動曹植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後來曹丕在與曹植的暗中較量中,有兩個關鍵人物為曹丕當選太子立下了汗馬功勞,那麼這兩個人是誰呢?他們又是如何幫助曹丕的呢?

  *剛才易中天先生講到,曹丕當選為太子是具有先天優勢,但是我們知道,曹植也是很有才,再加上深得曹操寵愛,所以兩個人的競爭也是半斤八兩,不相上下。因此,曹植和曹丕都在小心翼翼的接受着曹操的各方面考驗。就在這個關鍵時刻,曹丕陣營中有兩個至關重要的人物為曹丕當選太子立下了汗馬功勞,那麼這兩個人是誰呢?他們為曹丕又是如何支招的呢?

  第四個原因,高人指點。曹丕和曹植在奪嫡的這個鬥爭中都有自己的智囊,曹植這邊主要是三個人,一個叫丁儀,第二個叫丁廙,第三個人叫楊修;曹丕這邊呢,一個,叫吳質。但是現在看起來,我們俗話說三個丑皮匠抵個諸葛亮,曹植這邊丁儀、丁廙、楊修這三個丑皮匠,他不但抵不了諸葛亮,他連吳質都抵不了。吳質怎麼幫曹丕呢?給他定了兩條,第一個叫做輸誠,就是你要向你的父王表達你的誠意;第二叫設疑,你要讓你的父王懷疑他們。

  有一次曹操遠征,大家都到城外去送行,這個曹植就出來念文章了,估計頭一天晚上已經寫了一篇非常漂亮的、歌功頌德的、同時也表達依依不捨的、文采華麗的這篇文章,朗誦。這一朗誦,果然文章寫的漂亮,大家覺得不錯,文章寫得好,曹操自己也很得意。結果曹植心裡也舒服,曹操心裡也舒服,就曹丕不舒服,不知道怎麼辦,因為他寫不過曹植啊。這時候吳質就在耳邊上說:『王當行,流涕可也。』 哭就可以了。父王不是要遠征了嗎,遠征不是有風險嗎,你不是捨不得嗎?哭嘛。曹丕馬上明白,啪,倒在地上,抱頭就痛哭,痛哭流涕,哭得感天動地,哭得曹操也流下眼淚,所有人都流下眼淚,陪着一起哭,大哭一場。哭完了以後,曹植寫的漂亮文章全忘了。你說那些華麗的辭藻誰記得住啊?所以我說吳質啊,質樸的 『質』,他這個『質』,他不愧為叫吳質,他用做最質樸的,同時也是成本最低的,同時也是最直截了當的,同時也是最方便快捷的方式,獲得了勝利。於是,散了以後大家都議論說,哎呀,看來還是五官中郎將的孝心可嘉啊!他是真有孝心啊,他真是孝子啊。那一個人呢,就未免有點作秀啦,未免有點炫耀自己啦,大家也想不清楚到底他是捨不得父親呢,還是趁機來賣弄一下自己學問啊,搞不清楚了都。所以我一再說,世界上最有價值的東西往往是最樸素的東西,最樸素的,素樸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還有一件事情,就是吳質因為經常要跟曹丕兩個人勾結嘛,又不能公開來往,於是曹丕弄了一個竹籠子,把他裝到車子裡面運到府里去。這個事被楊修發現了,楊修馬上就去報告曹操,因為曹操禁止他的兒子跟這些官員來往的,因為怕結黨營私。但是來不及查。這個事被曹丕知道,曹丕就問吳質怎麼辦呢這事。吳質說好辦得很,如此如此這般,啊。第二回,又過了幾天,曹丕又運來一個竹籠子來了,楊修看見了馬上向曹操報告,曹操馬上就攔下來,一查,打開一看裡面裝的綢子,沒有人。於是曹操就懷疑了,你們是不是誣告啊?不相信曹植。

  你看,這就是吳質的幫,吳質看準了兩條:第一條,曹操這個人雖然重才,但是更重情,所以你不要寫漂亮文章,你哭。第二,曹操這個人多疑。他看準了這兩條,曹丕就贏了。而那三個臭皮匠呢,淨出餿主意。上一集我講過,楊修是經常猜這個曹操提什麼問題,預先寫好答案的,他把這一招他也去教給曹植,也把答案寫好了,曹操寫個條子來,曹植就把答案交上去,想給曹操留下一個曹植才思敏捷這麼一個好印象。誰知道這個楊修他沒有把握住節奏,曹操那邊的信剛送過來,他這邊答案馬上就交出去了。曹操拿來一看說,我這兒子再聰明也沒這麼快啊。結果露餡了,從此討厭曹植。

  不過相比較而言,幫助曹丕的人當中,最有分量的是賈詡。當時曹丕也去請教了賈詡,說我該怎麼辦?賈詡非常淡然地說:『願將軍恢崇德度,躬素士之業,朝夕孜孜,不違子道,如此而已。』 這句話翻譯過來說,願將軍你弘揚道德,加強修養,實踐一個士人應該做的那些事情,勤勤懇懇,孜孜不倦,不要違背一個做兒子的該盡的孝道,那就夠了,你什麼都不用做。這才叫高,表面上看賈詡好像在打官腔,說的都是官話、大話、套話,但是說到了根本上。根本是什麼?做人。我一再強調,你不管做什麼,你是做官、做生意、做學問,你歸根結底是做人,你去看三國時代這些成功了的人,無一例外的都是做人的成功。你只要守住你的本分,好好地做人,就行了,不要去玩花招,不要去耍那些小聰明,賈詡實際上就是這個意思。曹丕就是按照賈詡的這個教導來做的,最後終於贏得了父皇的愛心,立他為太子。

  * 曹丕靠着賈詡的指導和吳質的幫助,最終讓曹操滿意,如願以償奪得了太子的位置,成為曹魏政權的接班人。那麼曹丕能夠不辜負曹操的良苦用心,而使曹操的基業常青嗎?

  據說,曹丕被立為太子以後,情不自禁,抱住一個議郎叫做辛毗的,當時有一個議郎叫做辛毗,曹丕一把抱住他的脖子說:辛君啊辛君啊,你知道我有多高興嗎!狐狸尾巴還是露出來了。

  反倒是這個時候有兩個女人非常了不起,表現得很理智、很冷靜、很低調。一個是曹丕的母親卞夫人,我們以前講過,當時手下的人就要卞夫人請客了,卞夫人很淡地說了一句,我沒把兒子教壞就心滿意足了,哪裡還敢慶祝?還有一個女人就是辛毗的女兒叫做憲英的,辛毗回家以後就把這個事講給憲英聽,憲英嘆了一口氣說:唉,太子怎麼能夠這樣呢!什麼叫做太子?太子就是接替君王治理國家的人。接替君王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君王去世啊,所以接替君王你要感到悲痛。治理國家意味着什麼?意味着你要擔很重的擔子,所以你應該感到畏懼。一個人被立為太子以後,他的表現應該是悲痛和畏懼,而我們現在魏國的太子竟然是這樣地欣喜若狂,我看魏國的國運長不了。了不起的女人。

  而且,不幸被憲英言中了。曹丕在公元220年接替了曹操的魏王的王位,而且在當年就逼漢獻帝禪位,自己當了皇帝,這就是魏文帝。然後在公元226年去世了,只當了六年皇帝。曹丕去世以後四十五年,魏國滅亡了。確實是一個短命的王朝。

  當然魏國的短命的根本原因,倒不在於說是因為曹丕那個時候得意忘形了一把,這個如果算原因的話也只能算一個次要原因。那麼根本的原因是制度,是什麼呢?就是曹丕在稱帝之前實行『九品中正制』。這個九品中正制的制度說起來很複雜,我簡單地說,把它簡單化一點,什麼意思?就是做官的人世代為官。就是你如果是做官的,你的兒子也做官,你的孫子也做官,只要你祖上是做官的,你總歸有官做;而從來沒有做過官的人就很難做到官,這個就叫做九品中正制。那麼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是和他的父親曹操實行的 『唯才是舉』這個人事政策是相反的,他為什麼要這樣做?他是爭取士族的支持。那麼那個時候東漢末年已經形成士族,你像袁紹、楊修這些家庭都是世世代代為官的,它是一個政治勢力。為了爭取這些政治勢力的支持,曹丕實行了九品中正制。

  最後他的政權落到誰手上呢?落到了一個世世代代就是士族的司馬家族的手上。這叫做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所以歸根結底說到興亡還是一個制度問題。但是我們現在沒有時間來細說這些事。我們現在要回過頭去看一看孫權和劉備,在赤壁之戰的時候,孫、劉兩家結成聯盟打敗了曹操,那麼戰後如何呢?戰後孫權和劉備還能夠繼續組成鞏固的聯盟嗎?赤壁之戰以後,孫權和劉備他們又都做了些什麼事兒呢?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0-7 08:20 | 顯示全部樓層
易中天品三國演義全集文字版(三十一) 乘虛而入
赤壁之戰後,曹操、劉備、孫權三大集團基本形成了鼎足而立的局面,為了擴充實力,三大集團都把目光盯上了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地——益州。在這場爭奪中,劉備集團實力最弱,為什麼在爭奪中最終勝出了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乘虛而入。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和劉備、孫權逐漸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為了擴充實力,三大集團都對益州虎視眈眈。益州是東漢十三州當中最大的州之一,土地肥沃,人口眾多,而且益州的擁有者劉璋生性柔弱,缺乏謀略。而此時的曹操基本上統一了中國北方,實力強大;孫權依靠父兄留下的基業,也稱雄江東;只有劉備,這時的實力最弱小。那麼,在三大集團對益州的爭奪中,劉備為什麼最終得到了益州呢?廈門大學教授易中天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乘虛而入』。

  易中天:

  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家三分了荊州。荊州七個郡,曹操據有南陽郡和南郡的襄陽;孫權呢,據有江夏郡和南郡的江陵;劉備呢,趁着孫權派周瑜去攻打江陵的時候,奪取了荊州南方的四郡,就是長沙、貴陽、零陵、武陵。這樣可以說就是三家三分荊州,一個在北,一個在東,一個在南,這個時候他們的情況是誰也吃不掉誰,於是大家都來打益州的主意。

  益州也是東漢十三個州當中最大的一個州之一,益州的範圍大概相當於現在的重慶、四川,還包括雲南、貴州的一部分和陝西的一部分就是漢中,地方大人口多,沃野千里,天府之國,是一塊肥肉。而益州的這個主人劉璋,相比較而言,這個能力是比較差的,他守不住,所以曹操、孫權、劉備這三隻虎就都盯住了益州這隻羊。爭奪的結果是什麼呢?眾所周知,劉備得手,劉備不但得到了益州的蜀郡,後來還得到了益州的漢中。而當時的情況,曹、劉、孫三家應該說論力量劉備是最弱的,為什麼一個最弱的最後成功了,而兩個相對比較強的都沒有拿到益州呢?有四個原因。

  第一個原因就是孫權困難。我們知道孫權的根據地是在江東,孫權要取益州有兩條路可走,一條是走旱路,也就是走北路,這要通過曹操的防地,這是不可能的,曹操怎麼會讓他過去呢;第二條是走水路,也就是走南路,順江西進,這要通過劉備的地盤,劉備也不同意,所以孫權是很困難的。

  但是按照魯肅當年給孫權規劃的東吳版的『隆中對』的規劃,孫權是要拿下荊州,進而拿下益州,然後和曹操劃江而治,益州還是必須拿的,怎麼辦呢?孫權就想出一個主意來,就向劉備提出來說聯合取蜀,就是我們孫劉兩家還組成聯軍,去把這個劉璋幹掉,把蜀郡拿下來。孫權向劉備提出這樣一個建議,劉備手下人都表示同意,說可以啊,因為孫權不可能越過我們去攻打劉璋,那麼我們兩家去打劉璋,打下來蜀就是我們的了。但是有一個叫殷觀的人他不同意,他說不行,我們如果和孫權聯合打劉璋,肯定是我們的部隊在前面,孫權的部隊在後面;然後如果劉璋打不下來,前面有劉璋的軍隊堵着,後面有孫權的軍隊堵着,我們成三明治了——那個時候沒有三明治,有鍋盔夾肉,我們變成鍋盔夾肉了,這個太危險。這個意見劉備同意,何況劉備還有劉備的心思,劉備的心思是什麼呢?自個兒一家把蜀郡給吞了,不能分給孫權,所以即便是聯合取蜀成功劉備也不會同意的。但是這個時候孫權還是不能得罪的,他們還是盟軍,怎麼辦呢?殷觀又出個主意,說你答應他聯合取蜀,但是說我們剛剛得到江南四郡,天下不太平,我們的軍隊不能動,按兵不動,隨他去打蜀。這個意思誰都明白,這是不可能的,那麼孫權就退兵了。這大概就是【三國志·先主傳】的這麼一個記載。

  但是這個事情其實還要複雜一點,據說當時劉備還給孫權寫了信,陳述了不能攻打蜀地的兩個原因。第一個原因是蜀這個地方它是個盆地,易受難攻,就是孫武現在在世恐怕也攻不下來,這是第一點。第二點,曹操大敵當前,我們應該和劉璋聯合起來對付曹操,而不應該是攻打劉璋,提出了這兩條理由。孫權不聽他的,孫權派孫瑜率領軍隊,做出了一個要進攻蜀地的態勢。這個時候劉備就寫信給孫權,說:孫將軍啊,現在是天下大亂,奸臣竊命,曹操那個賊在顛覆我們大漢王朝,這個時候我們這些人應該團結起來啊。劉璋和我劉備都是劉氏宗室,劉家的宗室,我們親如手足,我們是一家人,現在劉璋他不小心得罪了你孫將軍,我劉備來道個歉行不行?如果孫將軍一定要打劉璋,我劉備沒有辦法,只好披頭散髮到山林裡面去做隱士了,荊州牧我不做了。與此同時,劉備命令關羽、張飛、諸葛亮,還有自己,各帶一支部隊,把守在長江的要害地段。那麼孫權一看就明白了,這是打不過去了,就把孫瑜又叫回去了。那麼孫瑜被孫權叫過去了以後,劉備自己進去了,劉備自己最後入蜀了。所以後來孫權得到這個消息,氣得咬牙切齒地罵:劉備你這個滑頭,你竟敢使用詐術!

  * 因為劉備的阻撓,孫權只能暫時放棄圖謀益州的打算。但孫權放棄後,劉備卻趁機獨吞了益州,孫權因此氣的大罵劉備滑頭。那麼,我們回頭來看,劉備究竟是怎樣獨吞益州的呢?益州的州牧劉璋會將自己的地盤拱手相讓嗎?

  * 易中天先生認為,劉備能夠成功奪取益州,原因之一就是同樣有野心的孫權在具體行動中面臨很多困難,不得不放棄,這樣,劉備就占得了先機。但劉備想要獨吞益州,還要面對益州的州牧劉璋的抵抗。我們知道,這個時候的劉備實力並不強,他為什麼還能成功奪取益州呢?

  第二個原因,劉璋窩囊。劉璋是劉焉的兒子,劉焉是最早來做益州牧的,後來傳位給他的兒子劉璋。劉璋這個人跟劉表比較相像,就是胸無大志,欲守不能,他的心思就是守住這一畝三分地,老婆孩子熱炕頭。但他守不住啊,守不住而且也很擔憂自己守不住,這樣到了建安十六年的時候,曹操就讓鍾繇去討伐張魯。

  * 曹操討伐張魯,實際的目的是要逼反關中的馬超和韓遂,將馬超和韓遂逼反後,曹操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出兵蕩平關中。但出兵之前,曹操放出的風聲是討伐張魯,而張魯的駐地緊臨益州,曹操一宣布打張魯,益州的劉璋就緊張了。

  劉璋一緊張,他手下有一個叫張松的就跑去跟劉璋說:將軍啊,不得了了,曹公要打漢中。張魯我們知道他哪是曹公的對手啊,曹公一旦拿下了漢中,我們怎麼辦啊?請問將軍我們如何抵抗啊?劉璋說:是啊,你看這個事我就正發愁嘛,為之奈何?張松說:好辦好辦,請劉豫州來幫忙啊,劉豫州和將軍你是一家子,和他曹操是死對頭,如果劉豫州能夠進入漢中取代張魯,替我們擋住這個門戶,不就安全了嗎!劉璋認為有道理,於是派法正率兵四千去迎接劉備。張松這個主意,吃裡扒外,明擺着就是要引狼入室,何況就算不是引狼入室,你請神容易送神難,你把劉備請來了,你還能把他送出去嗎?你還送得出去嗎?所以這個消息一傳出去以後,蜀中的一些重臣都表示反對,當時強烈表示反對的有一個叫做黃權,黃權就去跟劉璋說:『左將軍素有驍名』,左將軍就是劉備了,劉備這個人歷來就有天下梟雄的名聲,他來了以後請問將軍你如何對待呢?你如果把他當作下屬,當作部下來對待,他幹嗎?他怎麼肯做你的部下?如果你把他當作客人來對待,和他平起平坐,一國不容二君,你怎麼處理?結果是『客有泰山之安,主有累卵之危』啊,他安全了我們就危險了。這是黃權的意見,對於劉璋來說無疑是正確的,那麼劉璋為什麼不聽呢?是劉璋糊塗嗎?

  * 史書記載,劉璋生性柔弱,為人寬厚仁慈,缺乏謀略。但在東漢末年的亂世中,能作為一個地方的最高長官,劉璋也不至於糊塗到公然引狼入室的地步,那麼他為什麼要派兵迎接劉備入蜀?

  原因就在於劉璋另有打算。據史料記載,當時張松去說服劉璋的時候還說了這麼一番話,他說:現在我們這個地方不安靜,也不安全,手下的很多將領都一個是居功自傲,第二個有謀反的動機,這個時候如果曹操拿下了漢中,來攻打我們蜀郡,那麼敵攻其外、民攻其內,一定是敵人在外面打,我們裡面造反,那個時候就不好辦了。這句話說到了劉璋的心病,因為劉璋他這個政權是他父親劉焉建立的,劉焉建立的這個政權它是一個外來政權,它依靠的是劉焉從外面帶進來的以及從外面流浪進來的、避難進來的那樣一批人,形成了一個集團叫做東州集團。這個東州集團和土著的,也就是蜀郡土生土長的那些益州人,是有矛盾的,那些人也形成了一個集團叫做益州集團。現在是外來的東州集團在統治着土著的、土生土長的、本地的益州集團,這個矛盾是很激烈的。劉焉在世的時候就鎮壓了一次,劉璋繼位以後又鎮壓了一次,但是按下葫蘆起了瓢,這些人是口服心不服,劉璋最怕的就是這個。所以呂思勉先生說:『事實所患者,實在蜀中諸將。』就是這個時候劉璋最害怕的不是外面的人,是家裡的人。那麼他就打了一個如意算盤:他說我要把劉備請來,請來以後我並不讓他進蜀郡,我是讓他去打漢中,去打張魯;打下張魯以後漢中這塊地方我就送給劉備,反正這個漢中也不是我的,給誰不是給;劉備在那個地方,北邊他給我擋住曹操,南邊他幫我看住蜀中諸將,因為蜀中諸將都知道又來了一個姓劉的,我們姓劉的都是一家子;雖然我們益州這麼大,名義上我還是益州牧,劉備在漢中他可以獨立自主,我們可以相安無事,不存在一國不容二君的這樣一個問題,反而可以形成一個唇齒相依的關係,不是很好嗎?所以,劉璋其實是打了一個如意算盤。

  但是可惜啊,劉備的算盤珠子不是由劉璋來撥動的,劉璋有劉璋的算盤,劉備有劉備的算盤。劉璋至少有兩個沒有想到,就是第一個沒想到劉備不聽指揮,第二個沒想到勸他迎接劉備的兩個人,張松和法正並不是他的忠臣,反倒是兩個出賣他的人。

  *張松和法正為什麼要投降劉備、出賣劉璋呢?原來張松看中的是劉備叫板曹操的勇氣,因為在公元208年赤壁之戰的時候,張松曾經受劉璋之命出使曹營希望表示友好,但張松卻遭到了曹操的羞辱,張松從此恨曹操入骨,他投降劉備就是因為劉備的立場是反對曹操。而法正投降劉備則是因為他在劉璋手下得不到重用,心中鬱鬱寡歡,希望有發揮自己能力的舞台。

  法正和張松又是好朋友,兩個人私下裡一嘀咕:對,你看我們這個主人,劉璋又是個不中用的,劉備又是個英雄,我們乾脆把益州賣給劉備吧!所以劉璋派法正將兵四千去迎劉備,這不但是引狼入室,而且是送貨上門。那麼法正一見到劉備當然先辦公事,傳達劉璋的意思,然後坐下來就開始講:劉豫州還是趁機把這個蜀郡拿下吧!這時候法正對劉備說,他說:你看,將軍你是一大英雄,我們那個呢,又是個不中用的,何況裡面還有張松可以做內應,拿下蜀郡易如反掌啊。劉備沒有接受,猶豫。這個時候龐統也來說相同的話,龐統也向劉備提出來趁機把蜀郡拿下的這樣一個建議。因為龐統是自己人嘛,法正畢竟是人家的人,那麼劉備就跟龐統說:哎呀,這個事情不好辦啊。他說你知道的,現在天下和我視同水火的就是曹操,曹操是我的頭號敵人。所以我做事,每件事情都是和曹操相反的,處處和曹操相反,曹操急切,我就寬和;曹操殘暴,我就仁慈;曹操奸詐,我就忠厚,『每與操反,事乃可成耳。』我要處處和他相反,我的事情才做得成。但現在人家劉璋又是我們劉家的人,他請我去幫他看家護院,我趁機把他幹掉了,這個事兒,不可以吧。

  那麼我們分析劉備的這一段話,有的歷史學家說劉備這個話是叫做言不由衷,其實在我看來叫做半真半假,他確實是有這個顧慮,但是他也確實是很想趁這個機會把蜀郡拿下來。因為根據諸葛亮的【隆中對】做的規劃,這個益州是必須拿下來的,而且劉備現在處境並不好,表面上他得到了荊州的江南四郡,但是他夾在曹操和孫權之間日子並不好過,他必須向西發展,必須利用這個機會。所以這段話在【資治通鑑》裡面,司馬光改了字,就把劉備的最後的結論改成了兩個字:『奈何』,怎麼辦?這是很準確的。那麼龐統說:不要緊不要緊,這有什麼關係呢?第一,這個世界上的事情不能死心眼,要看具體情況具體分析,你不能一條道兒走到黑,劉璋他反正是守不住這地方的,守不住的那個地方我們把他拿過來那是天經地義的;再說了,我們把蜀郡拿下來以後封他一個大官,厚待他嘛,那也不算背信棄義,那也不算失信於民嘛,有什麼關係呢;再說我們要是不去拿下蜀郡,那就便宜別人了。

  這個話呢,其實是混帳邏輯,等於說什麼?人家有一棟樓是人家的,人家請我去做客,我做了客以後說我把這棟樓拿下,拿下來以後說我分他一間大房子,就對得起他了?沒道理的事情。但是現在這個時候,它不是個講道理的時代,而且法正、龐統的這個話也有道理,就是你不拿別人拿。那麼好,劉備接受了這個建議,在建安十六年的十二月命令諸葛亮、關羽、張飛守荊州,趙雲做後備,自己和龐統帶兵入蜀。事先因為劉璋一路打了招呼了,所以入境如歸,就像回家一樣得就進去了。進去了以後,劉璋還從成都趕到涪城,就是現在的綿陽,和劉備相見,給了劉備很多軍隊,也給了他很多錢財,還給了他很多軍需物資。劉備的力量很強大了,他就請劉備去打張魯。

  * 劉璋有自己的小算盤,所以他不顧別人的反對,堅持派兵迎接劉備入蜀,他希望劉備能按照他設想的那樣去打張魯,同時還能利用劉備和他都是劉氏宗親的關係來震懾想造反的部下。但問題是,劉備會聽他的嗎?劉備入蜀,真的會去打張魯嗎?

  * 因為有外患還有內憂,劉璋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他請來同為劉氏宗親的劉備,希望藉助劉備的力量幫他抵禦外患,同時震懾內部想造反的勢力。那麼,劉備會聽他的嗎?劉備入蜀,真的會去打張魯嗎?

  那麼劉備他去了嗎?沒有。這就要講到劉備終於得到益州的第三個原因,就是劉備厲害。當時劉璋和劉備在涪城相會的時候,龐統、張松和法正就跟劉備說:劉璋跟將軍要有一次宴會,將軍就在宴會上幹了他!劉備說那不行,他說我們剛來,還沒有得到人心,這個不合適。所以劉備的做法是什麼呢?從涪城出發,走到葭萌,葭萌在什麼地方呢?就是在涪城和張魯的陽平之間,在那個地方他就停下來了,不走了,幹什麼呢?廣樹恩德,收買人心,等待機會。

  機會說來就來,建安十七年曹操征孫權,於是孫權就寫信給劉備求援,我們兩家不是聯盟嗎,曹操現在要打我了。劉備拿到這個消息以後馬上去找劉璋,寫信說張魯是一個成不了氣候的,不要太重視;孫權跟我親如手足啊,我們唇齒相依,唇亡齒寒,現在我得去救援孫權,請劉璋將軍再給我一萬人,再給我多少多少武器裝備。這個時候劉璋怎麼樣呢?劉璋已經起疑了,說這個劉備去打張魯的,怎麼走到葭萌就不走了,還就在那兒收買人心?那不行,你要一萬人我不能給,給五千,減半,這個叫做『劉璋狐疑』。第二件事情是什麼呢?『張松猴急』,張松不知道劉備這個時候要幹什麼,趕快寫封信給劉備說:哎呀,你怎麼能夠現在回荊州去呢?你怎麼去救孫權呢?現在大事馬上就要成功了。這封信被張松的哥哥張樹舉報,劉璋就把張松給殺了。那麼劉璋的狐疑和張松的猴急就給了劉備一個藉口,於是劉備開誓師大會,控訴劉璋,說這劉璋啊,你看看,多麼多麼壞,這樣的人留着幹什麼?而且殺掉了劉璋在白水關的守將,調過頭來攻打涪城。

  * 劉璋因為打錯了算盤,主動邀請劉備帶兵入蜀,結果是引狼入室,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進入蜀地的劉備突然反戈一擊,毫無準備的劉璋被迫自食其果,眼睜睜地看着自己的地盤一點點丟失,劉備的大軍長驅直入。在一路敗退的情況下,劉璋怎麼辦呢?

  到了建安十九年,劉備下令,諸葛亮、張飛、趙雲率軍入蜀和劉備會師,圍攻成都,關羽留在荊州繼續守荊州。這下劉備力量更強了是不是?更有意思的是這一年馬超也來投奔劉備,這樣好,劉備、諸葛亮、張飛、趙雲、馬超這麼多人圍住成都,成都實在是守不下去了。這時候劉備就派人勸劉璋投降,劉璋嘆了一口氣說:唉,我父子二人在蜀在益州二十多年,對人民一點兒恩德都沒有,沒有給我們的人民帶來一點好處,如果為了我個人的面子還讓蜀郡的人民受戰亂之苦,於心不忍,我投降。於是劉璋開門投降。

  這個事情呢,如何評價,這個也有不同的意見,但是我比較傾向於贊成張作耀先生在【劉備傳》裡的看法,就是劉備奪取益州,奪取蜀郡的這一整套做法從道德上是無可恭維,但是從當時的情勢來講也無可指責。劉璋蒙辱投降,避免了蜀地人民的苦難,還是應該肯定,我們可以說他懦弱無能,但是不能說他骨頭不硬,不要譏笑他。

  這裡面有兩個事件我們可以補充來說明以便大家理解。一個就是劉備攻下涪城的時候,曾經大宴諸將,興高采烈,喝酒作樂,然後跟龐統說:你看,今天快樂吧!龐統說:哎呀,人家請你來做客,你把人家地盤奪了,有什麼好快樂的?劉備說:什麼話?武王伐紂,前歌后舞,難道也不仁嗎?出去!然後龐統就出去了。過了一會兒劉備想想又不對,又把龐統請回來,請回來以後龐統一屁股坐下來照吃照喝,也不道歉也不謝罪,什麼事兒都沒有。於是劉備就說:哎,剛才我們兩個人的那個爭論,誰不對啊?龐統回答說:都不對。劉備哈哈大笑,照吃照喝,這是一件事。

  第二件事就是劉備向成都進攻的時候,有人提出一個建議,要劉璋堅壁清野,把所有的糧食或者地里還沒有長的莊稼都燒了,不給劉備留一點東西。劉璋沒有接受,劉璋說:我只聽說過作為一個地方官,應該保境安民,沒聽說過要讓人民來承擔這樣責任的。結果一路上的糧食,包括地里長的莊稼,都成了劉備的軍需物資,劉璋在劉備攻打他的時候做了一回後勤部長。那麼這兩件事情補充給大家,大家可以去想一想,我們對於劉備奪蜀這件事情應該怎麼理解。

  劉備奪蜀成功的第四個原因,是曹操失誤。因為劉備奪蜀花了三年功夫,三年期間曹操對劉備居然沒有任何動作,他的心思都在別的地方在忙別的事情,而且還在這個期間打了一次孫權,結果是曹孫鷸蚌相爭,劉備漁翁得利。所以我說劉備的入蜀是乘虛而入,這個『虛』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劉璋的懦弱,他的虛,還有一個是整個三國的戰場上,這兒是一個空擋,所以是乘虛而入。但是除了這些客觀原因以外,劉備的這個成功也有他的原因。

  那麼劉備拿下益州以後,孫權就坐不住了,於是孫權就派人去找劉備,說益州你都拿下來了,我借給你的荊州該還給我了吧!那麼這番話裡面也是有問題的,什麼問題呢?第一,劉備向孫權借荊州了嗎?第二,劉備占有的荊州的那些地方是借來的嗎?第三,如果劉備確實是向孫權借荊州,孫權為什麼會借給他?第四,孫權討還荊州,他討得回來嗎?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0-7 08:21 | 顯示全部樓層
易中天品三國演義全集文字版(三十二) 蜜月陰謀
赤壁之戰,孫權和劉備結成了聯盟才打敗了曹操的進攻,但來自曹操的威脅暫時緩解之後,孫權和劉備各自的利益發生衝突,孫、劉兩家表面友好的『蜜月』期也就成為充滿陰謀的蜜月期。那麼,孫劉聯盟在蜜月中究竟有哪些陰謀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蜜月陰謀。
  公元208年的赤壁之戰可以說是三國史上的分水嶺,赤壁之戰後,曹操南征的腳步被迫停止,三國鼎力的局面基本形成。但曹操、孫權、劉備三大集團的力量對比,曹操的力量最為強大,孫、劉兩家只有結成聯盟才能抵抗曹操的進攻,在這種情況下,孫權集團和劉備集團繼續維持表面友好的『蜜月』期。但在『蜜月期』 中,雙方在共同抵抗曹操的大前提下依然小動作不斷,孫劉聯盟的『蜜月期』可以說是充滿了陰謀的『蜜月期』。那麼,孫劉聯盟在『蜜月期』中究竟有哪些陰謀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蜜月陰謀』。

  易中天:

  上一集我們講到赤壁之戰以後曹操、孫權、劉備三家三分了荊州,這個時候,劉備就上表朝廷,推薦孫權領徐州牧。孫權也同意劉備領荊州牧,雙方的關係非常好,孫劉聯盟進入了『蜜月』期。但這是一個充滿了陰謀了『蜜月』期,體現蜜月陰謀的主要有三件事:第一件是孫權嫁妹妹,第二件是周瑜出狠招,第三件是魯肅 『借』荊州。

  先講第一件,孫權嫁妹妹。孫權嫁妹妹是陰謀嗎?【三國演義】說是,而且說這主意是周瑜出的,結果呢,弄巧成拙,周公瑾賠了夫人又折兵。這是演義,事實是什麼樣的呢?據【三國志】的記載是這樣的:『琦病死,群下推先主為荊州牧,治公安。權稍畏之,進妹固好。』什麼意思呢?就是劉備拿了江南四郡以後就上表朝廷,推薦劉琦做了荊州刺史,後來劉琦病死了,於是荊州集團這些人就推舉劉備做荊州牧。這個時候劉備的力量強大了,孫權也逐漸地感到了畏懼,因此把自己的妹妹嫁給劉備,以便鞏固孫劉聯盟。

  * 孫權嫁妹妹是處於政治上的考慮,想通過和劉備聯姻來鞏固孫劉聯盟,加強雙方的關係,以共同抵抗曹操,所以劉備和孫權妹妹的婚姻是典型的政治婚姻。作為政治婚姻當然政治的因素是第一位的,那麼在這種政治的前提下,劉備和孫權的妹妹他們之間是否幸福呢?

  這裡面至少有三個問題。第一是年齡問題,劉備當時多少歲呢?49歲,孫權的妹妹多少歲?19歲,年齡的懸殊是很大的。

  第二點是性格問題。孫權這個妹妹叫孫仁,她出生在這樣一個家庭裡面,又嫁給了劉備這樣一個人,她是江東第一小姐,荊州第一夫人,脾氣恐怕是比較大的,史書上的說法叫做『才捷剛猛,有諸兄之風』,就是她的作派和孫策這些人一樣。據說她嫁給劉備以後隨身帶了很多女兵,這些女兵都拿着刀在她的房門口站崗,這個劉備每次到他太太的房間去的時候兩邊都是女兵拿着刀,我都不知道洞房怎麼入的,史書上的說法是先主『衷心常凜凜』,寒風凜冽的『凜』,就是感到一股寒氣從脊梁背上升上來,為什麼會這樣呢?胡三省注【資治通鑑】的說法是『恐為所圖』,就是隨時都害怕孫小妹做什麼動作。

  所以就有第三個問題,他們關係如何。關係如何呢?劉備方面很緊張,據【三國志·法正傳】,諸葛亮後來回憶起這段往事的時候說了這麼一句話,他說:『懼孫夫人生變於肘腋之下』,就是隨時都提防着孫夫人要在劉備集團內部搞政變。劉備自己也很緊張,他採取的辦法是什麼呢?讓趙雲來擔任他的內政部長,幫他管這攤子事,因為趙雲這個人嚴重,『嚴重』就是很嚴謹,很持重,是個很穩重的人,很讓人放心的人,把趙雲調過來看住他的這位太太。那麼現在看起來,劉備、諸葛亮的擔心不無道理,建安十六年劉備入蜀,劉備一入蜀孫權就派了一個船隊去接他的妹妹,他妹妹也願意回東吳去,而且準備劫持劉禪,把劉禪也帶走。幸虧劉備、諸葛亮早有安排,所以趙雲來了一個截江奪阿斗,才總算是把這位未來的皇太子給奪回來了。這個事情雖然當時是記載在野史裡面的,但是【資治通鑑】採用了,也就是司馬光也認為這個事情恐怕是真實的。

  * 阿斗是劉禪的小名,劉禪是劉備和甘夫人所生的兒子,劉備對這個兒子十分疼愛,孫權的妹妹嫁給劉備,就成了劉禪的繼母。如果她把劉禪帶回江東,在孫劉聯盟的關係中,孫權的手上就會多出劉禪這張人質牌。

  那麼我們現在的問題是,這個孫小妹或者說這個孫夫人回東吳的時候要把劉阿斗隨身帶走,這是孫權的指使呢,還是孫小妹的自作主張呢?這個就不知道了,如果是孫權的指使,那就是蜜月陰謀;如果是孫小妹的自作主張呢,那我們就得承認她是巾幗英雄。事實上後來很多人對於這位孫小妹評價也是頗高的,你想一個女人出於她哥哥的政治事業的需要嫁給自己未必愛的一個男人,到了對方的這樣一個軍營之中,如入無人之境,毫無畏懼,反倒把對方弄得是『衷心常凜凜』,劉備這樣一個英雄見了她都一股寒氣升上來,這樣的女人好生了得啊!是不是女中豪俠?而且她雖然最後也沒有帶回阿斗,她總算也沒有丟了臉面,還是很體面地回到了江東,所以我們得承認她是一個女中豪俠。但是我們同時也要指出,作為一個女人,她是不幸的,她嫁的不是她愛的人。

  *孫小妹的婚姻是不幸的,因為在政治婚姻的結合中首先考慮的是政治因素,孫小妹嫁給劉備是他哥哥孫權出於鞏固孫劉聯盟的政治需要所採取的一項政治措施,孫小妹甚至還肩負着帶回劉禪作為人質的政治嫌疑。所以易中天先生認為,孫劉聯盟的『蜜月期』是充滿陰謀的『蜜月期』,那麼在這個『蜜月期』中,孫權手下的大將周瑜他有什麼動作呢?

  *處於鞏固孫劉聯盟的政治需要,孫權將十九歲的妹妹嫁給了四十九歲的劉備,這是典型的政治婚姻,孫小妹甚至還肩負着帶回劉禪作為人質的嫌疑,孫劉兩家表面友好的『蜜月期』可以說是充滿了陰謀的『蜜月期』。那麼孫權手下的大將周瑜在孫劉聯盟的蜜月陰謀中,他有什麼動作呢?

  孫小妹的婚姻是不幸的,孫小妹要劫持人質這個做法在江東也已經是下策,因為江東方面原本是要劫持誰做人質的呢?劉備,這就牽涉到我們要說的第二件事情,周瑜出狠招。建安十四年劉備到了京口,就是現在的鎮江,也就是當時孫權的治所,來向孫權借地盤,借什麼地盤呢?江陵,這就是後來人們所說的借荊州。孫權到了京口以後,周瑜就寫了封信給孫權,說劉備這個人不是尋常人物,天下梟雄,而關羽和張飛,熊虎之將,這樣三個人弄在一起,絕不會心甘情願地受我們的指使和指揮。他說因此我建議將軍把劉備遷到吳縣,就是現在的蘇州,在吳縣把他軟禁起來,給他修很多的好房子,給他配備很多的美女,給他很多好吃好玩的東西讓他聲色犬馬,花天酒地,消磨他的鬥志;另外把關羽和張飛兩個人把他拆開了,再各派一個像我周瑜這樣的人去當這個張飛和關羽的領導,帶着他們去打仗,這就天下太平了。這是一個狠招啊,但是周瑜的這個招它是不現實的,為什麼說不現實呢?說你軟禁劉備做不做得到?做得到,因為劉備是隻身一人到京去見孫權的;但是你把劉備軟禁起來,你還要去指揮關羽、張飛?這個異想天開。

  那麼周瑜這邊呢,一計不成又生一計,周瑜看軟禁劉備不了,自己來到京口對孫權提出三項建議,就是奪蜀、並張、聯馬,什麼意思呢?就是奪取蜀郡,吞併張魯,聯合馬超。這個主意表面上看起來是對付曹操的,因為周瑜最後說的話是『北方可圖也』,但是它是什麼呢?它是明功曹操、暗算劉備,你想想看,如果周瑜的這個計劃實現了,蜀郡拿下了,漢中也拿下了,還聯合了關中的馬超,那麼等於說是西部地區歸孫權了,江東的東部地區也歸孫權了,劉備夾在當中真成三明治了。何況我們也不知道這個周瑜去進攻蜀郡的時候,會不會打到一半的時候調轉槍口來對付劉備,因為在江東集團周瑜是堅持要幹掉劉備的。

  這個計劃孫權批准了,周瑜就回去收拾行裝,回江陵去收拾行裝。但是他走到巴丘,就是岳陽的時候,一病不起,病故了,享年36歲。周瑜臨終的時候給孫權上了一封表文,兩點,第一,推薦魯肅繼位;第二,再次提醒孫權,我們的主要敵人是曹操和劉備。周瑜的原話是:『曹公在北,疆場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 現在劉備在我們旁邊,我們就像養了只老虎似的,所以周瑜是至死都念念不忘要幹掉劉備。我們知道赤壁之戰以後,江東集團內部由於政治路線的不同開始有了分歧,分成了兩派,一派是以周瑜為首,我們稱之為吞劉派,還有一派以魯肅為首,我們稱之為聯劉派。就是周瑜是主張儘快幹掉劉備,而魯肅主張還要聯合劉備,周瑜和魯肅是好朋友,但是他們現在政見不同了。然而周瑜臨終的時候依然推薦魯肅繼位,這在周瑜應該說是大公無私,不以私見來影響關係。

  *周瑜和魯肅在如何對待劉備的問題上雖然觀點不同,但周瑜了解魯肅的才幹,依然推薦魯肅接替自己的位置。魯肅接任後,沒有因為周瑜對他的這樣一份恩情而改變自己的政治觀點,魯肅還是堅持聯劉抗曹的主張,甚至說服孫權把江陵讓給劉備,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借荊州』的故事。那麼在『借』荊州這個問題上,孫劉兩家又體現了什麼樣的蜜月陰謀呢?

  這就要說到第三件事情,就是魯肅『借』荊州。周瑜去世,魯肅接位以後,就向孫權再三地提出來,要把江陵也就是南郡這個地方讓給劉備。最後孫權也接受了魯肅的建議,這就是歷史上大家耳熟能詳的『借荊州』。但是這個說法是有問題的,或者說是可以討論的,可以商榷的。第一,劉備並沒有要整個荊州,他也要不了,因為荊州的北部南陽郡和南郡的襄陽在曹操的手上,怎麼能夠借?江夏郡在孫權的手上,也沒有借。所以最多只能說劉備借江陵,或者說劉備借南郡,他要的只是這塊地方。而且江南的其他四郡,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武陵郡是劉備自己打下來的,怎麼是借的呢?他實際上就借了南郡的江陵,所以最多只能叫借南郡或者借江陵,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就算是南郡和江陵也不能說是借,這個問題早就有人指出來,清人趙翼就指出這個問題來,他說什麼叫借?就是這個東西是別人的,我拿來用,經別人同意我拿來用,這叫做借。那麼你說劉備借荊州,這荊州是孫權的嗎?不是啊,荊州是誰的?是劉表的,那麼劉表死了以後該是誰的?劉琦的。所以這個劉備打下江南四郡以後,他沒有自己去當荊州牧啊,他上表朝廷是推薦劉琦做荊州刺史,是後來劉琦也死了那麼劉備才接過來當荊州牧,那麼依這個繼承關係來說荊州是誰的?是劉備的啊,這個東西本來是我的我怎麼還找人家借呢?這個講不過去。何況劉備也沒有跟孫權說我要借荊州,或者借江陵,或者借南郡,他也沒說這個字,因為本來就是他的嘛,要說他應該說是討荊州。

  但是這個時候我講過它是個不講道理的時代,不是講什麼我們還有繼承法啊,找個律師來打官司那個都不頂用的,那個時候是一個靠拳頭說話的時代,哪個地方誰用武力打下來的就是誰的,你要討回來可以,你再用武力啊。而這個時候劉備沒有這個能力發兵去從周瑜手上把江陵郡打下來;而江陵是周瑜花了一年功夫打下來的,當然也不可能拱手相讓。所以這個時候劉備只能忍氣吞聲地去找孫權說什麼呢?說『求都督荊州』,這是比較準確的說法,而且【資治通鑑】採用的就是這個說法。什麼叫『都督荊州』呢?因為劉備這個時候不是已經自己任命自己為荊州牧了嗎?他任命為荊州牧以後孫權不是也同意了嗎?那麼荊州牧就應該在荊州的治所,就是他的首府上任,首府在哪兒呢?在襄陽,襄陽在誰手上?曹操手上,他去不了。所以劉備只能退而求其次,說我不可能在襄陽就任,我哪怕在南郡就任也行,因為襄陽是南郡的,南郡的治所又在哪裡呢?在江陵。所以劉備的說法是『求都督荊州』,實際上的意思是要南郡、要江陵。

  但是東吳方面他不這樣理解,他的邏輯是這地方誰打下來的就是誰的,江陵是我們周瑜打下來的,那就是我們的,給你用可以,借。所以我看一開始兩家就沒有對這個借的問題講清楚,東吳方面認為是借,荊州方面認為是拿。何況就算是借吧,那也是老虎借豬,劉備就沒想還過。所以就是這一個『借』 字留下了或者說埋下了孫劉兩家聯盟破裂的伏筆。那麼接下來我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一個問題,既然如此,孫權為什麼肯『借』?打引號,『借』字打個引號,他怎麼肯『借』呢?答案是四個字:『公拒曹公』,就是為了共同地對付曹操。因此據【三國志·魯肅傳】說,當魯肅說服孫權把江陵『借』給了劉備的時候,曹操得到消息正在寫字,聽到消息後『啪』,嚇得筆落到地上去了。這個事情雖然見於正史,司馬光認為不可能,司馬光的【資治通鑑】考異裡面說曹操不至於此,曹操不可能嚇成這個樣子,所以【資治通鑑】不採用這個說法,這個給大家也交待一下。

  * 在劉備向孫權提出『求都督荊州』後,也就是劉備向孫權提出他要南郡這個地方後,魯肅為了孫劉聯盟的大局,建議孫權把南郡這個地方讓給劉備,孫權也同意了,這就是歷史上魯肅『借』荊州的故事。那麼魯肅『借』荊州的結果是什麼呢?

  *通過易中天先生的講述我們知道,孫劉聯盟『蜜月期』是充滿了陰謀的『蜜月期』,雙方都把自己的政治利益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孫權嫁妹妹,既是出於鞏固政治考慮,也有想帶回劉禪做為人質的嫌疑;周瑜出狠招,乾脆就把劫持人質的目標直接對準了劉備本人;而魯肅『借』荊州,則是出於孫劉兩家聯盟共同抵抗曹操的打算。那麼,魯肅『借』荊州的結果是什麼呢?

  是劉備得的便宜最大,他得到了一塊戰略要地,那麼孫權有沒有好處?孫權也有好處,沒有好處他不干,他的好處是什麼呢?他解除了後顧之憂。因為曹操如果再次南下的話,他還是要從江陵這邊打過來,那麼有劉備在那擋着,孫權就可以暫時喘一口氣,他解決一些內部問題。因為他的南方也不太平,他還有很多事情要做,他騰出手來了。也就是說孫權打的主意,和我們上一集講劉璋打的主意一樣,是讓劉備替他看家護院。可惜的是算盤人人會打,打發各有不同,劉璋有劉璋的算盤,孫權有孫權的算盤,劉備還有劉備的算盤呢。一通算盤打下來了,是劉璋賠得最慘,破產了,孫權也虧了,對不對,眼睜睜地看着劉備牧兼二州,就不但是荊州牧,同時還是益州牧,大大地壯大起來了。

  所以這個時候孫權就不幹了,在建安二十年派諸葛亮的哥哥諸葛謹去向劉備討還荊州,劉備的回答是這樣的:哎呀,現在我正在打涼州的主意,等我把涼州打下來了我就把荊州還給你。孫權說這是什麼話?這明明是賴皮嘛,涼州,天知道你涼州什麼時候打下來!孫權說那不管,這個荊州是我的,下一道命令,往這個長沙、桂陽、零陵三郡派太守,派官員。這些官員拿着孫權的任命書就去上任了。這個時候荊州誰在管着呢?關羽,你想關羽是什麼人,關羽聽你的?關羽吃你這一套?關羽下道命令,把孫權派的這些官員都給我轟出去,又把他轟回去了。孫權勃然大怒,下令呂蒙率軍兩萬進軍長沙、桂陽、零陵三郡,魯肅率兵一萬進駐巴丘,和關羽擺開陣勢,文的不來武的來。劉備這個時候在哪兒?在益州,劉備聽到這個消息也知道這個事情不好,於是親率精兵五萬從益州回到公安,公安就是現在湖北的公安;然後命令關羽率軍三萬進軍益陽,雙方拉開架式,一場大戰一觸即發。

  戰爭之前,魯肅和關羽有一次會面,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單刀赴會』。但是要講清楚,單刀赴會的是所有人,就是當時約定所有來參加談判的人都只能帶一把刀,魯肅也是單刀。見面以後魯肅就討還荊州了,魯肅就跟關羽說:你們劉豫州這樣做不好吧,當年你們打敗了仗,沒有地方落腳謀生,是我們主公出於一番好意把荊州借給你們,現在你們有地方了,你們不是有益州了嗎?那你就該把荊州還給我啊,現在我又沒有讓你把所有的荊州都還給我,我只要長沙、桂陽、零陵三郡你們都不肯給,像話嗎?關羽怎麼說,關羽說:魯將軍這是什麼話?這地方是怎麼來的?當時曹操那麼多軍隊殺過來,是我們左將軍,就是劉備嘛,身先士卒,親臨前線,冒着槍林彈雨才拿下來的,怎麼就是你的呢?怎麼你說拿就拿去?沒道理嘛。那麼這一番談判不歡而散,沒有任何結論,實際上也不可能有結論,因為雙方的老大都沒有出場嘛,也就是談談而已,然後各自回營準備廝殺。

  這件事情我覺得對於魯肅來說是很痛苦的,因為魯肅是極力主張維護孫劉聯盟的,而且魯肅在前線和關羽兩軍相對的時候,做了很多的工作,不希望兩家翻臉。同時遠在成都的諸葛亮,也是不會贊成,因為諸葛亮也是主張維護孫劉聯盟的。所以孫劉兩個集團當中,諸葛亮和魯肅的關係是最好的,魯肅後來去世的時候諸葛亮是弔唁的。但是他們沒有辦法,事情已經鬧到這個地步了,除了打一仗以外不可能有別的解決辦法。

  哎,非常巧的是,曹操出來幫忙了。

  *曹操出來幫了什麼忙呢?那就是曹操不合時宜地出兵征張魯,使劍拔弩張的孫劉集團握手言和了。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在建安十九年,劉備從劉璋手中奪得益州後實力大大增強,而臨近益州的張魯軍事力量較為薄弱,曹操擔心劉備會繼續向外擴張吞併張魯,所以在建安二十年曹操西征張魯。而張魯所占據的漢中是蜀郡的咽喉和門戶,曹操打張魯,劉備的後方就感到了威脅,在這樣的情況下,劉備和孫權當然不能再打下去了。

  消息傳來,劉備知道這下糟糕,腹背受敵了,因為曹操拿下漢中以後就掌握了益州的門戶,南下打蜀郡是勢如破竹啊。想想這個時候還是不能跟孫權翻臉,於是馬上發出求和的信號;孫權也不想這個時候跟劉備翻臉,於是馬上又派諸葛謹去跟劉備談判。一談下來,好了,湘水為界,瓜分荊州。什麼意思呢?就是以湘水為界限,湘水東面的長沙郡、江夏郡、桂陽郡歸孫權,湘水西邊的南郡、零陵郡、武陵郡歸劉備。也就是說劉備從江南四郡當中拿出了長沙和桂陽兩郡給孫權,換得了他在江陵比較長期駐紮下去的這樣一個結果,也換得了兩家的和平,這叫做以土地換和平。

  這一場鬥爭的結果,是孫權最終沒能收回荊州,只接回了妹妹。孫權是不會死心的,孫權也是不會甘心的,而且在孫權集團內部有很多人是主張一定要收回荊州的。當然再說一下,解釋說明一下,收回荊州這個說法是站在東吳集團的立場上說的,他們認為是收回,那劉備看來就是奪取。而且後來,極力主張聯合劉備的聯劉派的領袖魯肅也去世了,接替魯肅的,是新一代的吞劉派的領袖呂蒙。這個事情它非常好玩兒,就這個前線總指揮,第一任是主張吞劉的周瑜,接班的是主張聯劉的魯肅,魯肅去世以後接任的又是主張吞劉的呂蒙。那麼呂蒙一上任以後,就向孫權提出了奪回荊州的這個戰略方案,而且進行了實施。那麼我們現在的問題就是,呂蒙又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為什麼極力主張吞劉自大,奪回荊州?呂蒙能夠從關羽的手中奪回荊州嗎?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0-7 08:22 | 顯示全部樓層
易中天品三國演義全集文字版(三十三) 白衣渡江

關羽大意失荊州,多少年來一直被後世遺憾。在關羽身上,曾有『溫酒斬華雄』、『過五關斬六將』的傳奇,那麼為什麼關羽這一次會輸得如此慘?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孫權和曹操又在背後做了什麼動作,致使關羽大敗?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為您精彩品三國之——白衣渡江。
  在上一期節目中易中天先生講到,孫權集團曾多次派人向劉備討回荊州,但都無功而返。但事實上,荊州是曹、孫、劉三家都想要的兵家必爭之地,誰都不會放棄對荊州的爭奪。在孫權集團這邊,原來極力主張聯合劉備的魯肅去世了,接替魯肅的是新一代的領袖呂蒙,而呂蒙是主張吞劉自大的。因此,呂蒙接任後,孫權集團吞劉自大的呼聲日益高漲,荊州的問題也就顯得非常緊張。

  呂蒙一上任就向孫權提出了奪回荊州的戰略方案;而鎮守荊州的關羽也決非等閒之輩。那麼,呂蒙是一個什麼樣的人?他能夠從關羽的手中奪回荊州嗎?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白衣渡江』。

  易中天:

  說起來呂蒙和魯肅也是朋友,正如魯肅和周瑜是朋友,我覺得江東集團這點很好,雖然政見不同,但是不妨礙他們私下裡是朋友。那麼呂蒙和魯肅的結識也還很有戲劇性。建安十五年周瑜病故,魯肅接班,到陸口去上任,路過呂蒙的防地。當時魯肅身邊就有人對他說,說將軍現在路過了呂將軍的防地,應該去看一看他,因為呂將軍現在非比從前了。

  這話什麼意思呢?是說呂蒙這個人原來出身是比較貧賤的,出身貧賤,靠着自己勇敢作戰,一步一步地提升起來。但是他文化程度低,也不愛讀書,甚至要給孫權寫一封信、打一個報告都要別人捉刀代筆,自己來口述,別人記錄再交上去。這樣,當呂蒙做到一定的地位的時候,孫權就把呂蒙,還有另外一個人叫蔣欽的,叫過來,說你們現在都是做長官的人了,帶着很多的人馬,要負擔很重要的責任,再向以前那樣不讀書不識字恐怕不行,你們應該讀點書。呂蒙說,哎呀,這個行軍打仗事兒挺多的,哪有時間讀書啊?孫權說:孤要你們讀書,難道是讓你們做學問,當博士嗎?不過是讓你們知道一些歷史罷了嘛!你們的事情多,難道還有孤的事情多嗎?還有光武帝,還有曹孟德的事情多嗎?想當年光武帝南征北戰,手不釋卷;看現在曹孟德轉戰南北,他也是手不釋卷,你們怎麼就做不到呢?呂蒙聽了孫權的教導以後,就回來開始讀書。這個人天分極好。其實讀書這個事啊,並不完全在於你讀了多少、下了多少苦功夫,很重要的是天分好不好,悟性高不高。天分不好、悟性不高的人死讀書,讀書死,一點用都沒有。呂蒙剛好是個天分好、悟性高的,讀了以後或然開朗。

  已經是今非昔比,但是魯肅並不知道。魯肅心裏面還是不大看得起呂蒙的,只是想到呂蒙現在官職很大,又路過他的防地,不好意思不去看一下,就去看了一下。那麼看了一下,呂蒙當時盛情款待了,酒過三巡以後呂蒙就舉起酒杯來問:將軍接替周帥,與關羽相鄰,怎樣對付關羽,將軍有想法沒有?魯肅因為不是不大看得起呂蒙嗎,也懶得跟他囉嗦,說:唉,隨機應變吧,到時候看情況吧。呂蒙說:恐怕不行吧,我們和劉備表面上是一家子,實際上關羽是熊虎,這不是個好對付的人,怎麼能夠不未雨未綢繆呢?現在呂蒙願意向將軍獻計,一二三四。說了些什麼,不知道,史書上沒有記載。但是我們知道魯肅聽了以後大為驚詫,沒想到呂蒙會說出這麼多的想法和道理來,聽着聽着這個身子就移過去了。古人我們知道他是席地而坐,聽着聽着挪過去,挪過去以後摸着呂蒙的背說:子明啊子明啊,真沒想到你現在這麼有學問。呂蒙說: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啊。何況請大哥想想關羽是什麼人,關羽也是行軍打仗手不釋卷的啊,他也是當今的一個大英雄,他怎麼肯寄人籬下呢?他怎麼會不打我們的主意呢?最後的結果是升堂拜母,也就是魯肅進入呂蒙家的內室見了呂蒙的母親,意思就是成了兄弟了。

  但是這兩個人朋友歸朋友,兄弟歸兄弟,他們的政見是不同的。呂蒙雖然提出了很多怎樣對付關羽的主張,魯肅是默記在心,爛在肚子裡,既沒有說出來,也沒有使用,因為魯肅是主張維護這個孫劉聯盟的,他當然不會實施呂蒙的那一套計策。但是到了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了,呂蒙接任了,情況就不一樣了。於是呂蒙就向孫權密呈計策,那麼呂蒙向孫權說了什麼呢?說了三個問題。

  第一個問題:對抗曹操是不是一定要依靠關羽?因為這就是魯肅的主張嘛,說曹操是更兇惡的敵人,為了對付這個更兇惡的敵人,我們對關羽得好一點,得靠着他。呂蒙說,未必,呂蒙說只要主公派某某到什麼地方,派某某到什麼地方,派某某帶着一支部隊在江上走來走去,我呂蒙自己到某某地方,足以對抗曹操,不一定要依靠關羽。這是第一點。第二個問題:關羽是否可靠?呂蒙說靠不住。呂蒙說,關羽君臣,實際上就是指劉備、關羽,劉備關羽這一伙人巧取豪奪,反覆無常,根本就靠不住,他絕對不是我們的依靠對象,所以關羽是靠不住的。孫權認為很對,但是孫權還有一個問題,於是孫權就和呂蒙說:你看,我們是先打徐州呢,還是先打荊州?呂蒙說,徐州好打,拿下徐州並不成問題,但是守不住。因為徐州這個地方一馬平川,是北方的騎兵縱橫馳騁的戰場,我們拿下了徐州,今天拿下,明天曹操就派人來奪,我們沒有個七八萬人你別想守住。不如去打荊州,荊州既能夠拿下,我們也守得住。孫權說,好。於是定下了這樣一個戰略目標——拿下荊州。

  * 拿下荊州對於孫權集團來說至關重要,它可以使孫權的勢力從江南向長江上游伸展,同時也可以解除上游對孫權的威脅。孫權曾派人屢次索要荊州,劉備拒不歸還,而呂蒙的戰略正中孫權下懷。那麼要想拿下荊州,首先要對付的就是督荊州的關羽,呂蒙怎樣對付關羽呢?

  那麼你要拿下荊州,就要幹掉關羽。但是關羽畢竟是三國時代的熊虎之將,英雄豪傑,關羽也不是說拿掉就能拿掉,說幹掉就幹掉的,這得要有機會。那麼這個機會呢,也是說來就來。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建安二十四年發生了什麼事呢?建安二十四年的正月,劉備的軍隊到了漢中。看過前面的節目我們知道,劉備這個時候已經有了蜀地,蜀這塊地方,又有了漢中,整個益州就全是劉備的了。那麼七月份,劉備就在漢中稱王,自稱『漢中王』。稱了漢中王以後,同一個月關羽發兵攻打襄陽和樊城,這就是著名的『襄樊戰役』。關羽的這個行動現在看起來是配合了劉備在漢中的勝利,因為七月份劉備在漢中稱王,同一個月關羽就攻打襄樊。

  關羽攻打襄樊開始的時候非常順利。八月份,襄樊地區天降大雨,山洪爆發,洪水把樊城圍起來了。這個洪水淹沒了曹操派來救援襄樊的于禁的七軍,這就是所謂『水淹七軍』。那麼關羽趁着洪水,自己駕着船和于禁作戰,俘虜了于禁,殺了另一位很勇敢的將軍龐德,叫做『降于禁,斬龐德』,初戰告捷。這個時候守樊城的是曹仁,曹仁的決策是死守,同時曹操也派了徐晃帶兵來救。那麼這樣,襄樊戰爭在八月份以後,也就是關羽初戰告捷以後,就處於相持階段。一方面是曹仁的守軍、徐晃的援軍,另一方面是關羽的部隊,相持不下。那麼這樣的一個情況下,關羽就是進也不得,退也不得。因為現在關羽要拿下襄陽、樊城,僅有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從後面派兵增援;一旦增援,那他的後方,也就是南郡這個地方就會空虛。關羽這個時候是猶豫的,不知道該怎麼辦。呂蒙馬上上書孫權說:機會來了。

  *呂蒙為什麼說機會來了呢?因為此時的關羽已經進退兩難。如果關羽拿下襄陽和樊城,他的力量是不夠的,只能從他的根據地,也就是南郡的公安和江陵抽調軍力增援;而公安、江陵是關羽在荊州的大本營,這些地方的守軍主要是防備孫權的力量,一旦抽走,關羽的後方就非常空虛。所以,此時的關羽非常猶豫,而這對呂蒙來說是一個什麼樣的機會呢?

  呂蒙說,根據他的推測,關羽現在是猶豫不決的時候,我們現在要做的事情就是去去忽悠關羽,讓他把南郡的部隊抽調到襄樊前線。那麼問題是,呂蒙忽悠關羽能忽悠嗎?能。呂蒙做了三件事情,或者說孫權這邊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個叫做『裝友好』,這個工作是呂蒙接替魯肅以後一到任就做的。因為我們前面講過,魯肅和關羽兩軍相鄰的時候,魯肅是不斷做友好工作的,和關羽的部隊關係處得很好。那麼呂蒙接替以後,雖然心裏面是想幹掉關羽的,但是表面上他做得比魯肅還好,叫做『外倍修厚恩,與羽結好。』那麼在關羽這邊呢?他想原來是呂蒙延續了魯肅的政策,他覺得沒有什麼可懷疑的,這是第一點。

  第二就是『裝生病』。呂蒙寫信給孫權說,說關羽現在之所以猶猶豫豫,沒有抽調南郡的兵力去增援襄樊前線,是害怕我呂蒙在他後面插他一刀子。而總所周之,我呂蒙是一個身體很不好,經常生病的人,請將軍批准我現在宣布生病,回建業養病。孫權說好,發一封公文,不加密封的,召回呂蒙,也就是公開宣布呂蒙病重,回建業休養。這是第二步,叫做裝生病。

  第三呢,叫『裝無能』。那麼這個不是呂蒙裝的,誰裝的呢?陸遜裝的。呂蒙從陸口回京口去『養病』的時候,這個『養病』要打個引號,路過了陸遜的防地。這個時候就像當年魯肅路過呂蒙的防地一樣,陸遜對呂蒙也有一番談話,陸遜說:關羽、劉備他們在南郡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威脅,這個時候將軍怎麼能夠回京口去養病呢?呂蒙說:哎呀,你說的是對呀,但是呂蒙現在實在病得太重了,沒辦法。陸遜說:好,將軍實在要養病,只能讓將軍去養病,但是希望將軍見到主公的時候能夠跟主公說一下,現在是幹掉關羽的最好時間。為什麼呢?因為關羽這個人一貫就是自高自大、盛氣凌人,他剛剛降于禁,斬龐德,水淹七軍,威震華夏,現在是他尾巴翹得最高的時候,我們應該在這個時候在背後捅他一刀子。呂蒙說:這個恐怕不行吧,你看關羽這個人呢,是很威武,很會打仗的,這個叫做有威風啊;關羽這個人剛剛在襄樊前線取得了重大勝利,這個叫做有威望啊;現在正是他士氣是正旺盛的時候,這個叫做有威力啊,關羽這個人不是那麼容易搞掂的啊。但是呂蒙到了京口見了孫權以後,馬上向孫權推薦陸遜接替我的職務。

  為什麼要推薦陸遜接替他的職務呢?呂蒙說了三個原因,或者說三個理由。第一,他說陸遜這個人意思深長。什麼叫『意思深長』?就是意念和思考又深刻又長遠,他是一個有思想的人。第二點,陸遜這個人才堪重任,就是他的才能是足以擔當這個職務的。第三點,最重要的,是陸遜這個人未有遠名。就是雖然他是一個人才,他非常能幹,但是他沒有名氣,大家不大把他放在眼裡,關羽就更不會把他放在眼裡;而我們現在是要麻痹和忽悠關羽的時候,沒有比陸遜更合適的接替者了。孫權說好,就派陸遜接替你。

  於是陸遜接替了呂蒙,到了陸口。一到了陸口以後,陸遜馬上給關羽寫信,這封信寫得是非常有文采,非常漂亮,文筆很好。因為陸遜是一個非常有文化的人,而且在關羽這些人眼裡陸遜是個書生。他就更加表現自己是個書生,寫了很漂亮的一封信,信裡面主要是這四點內容:第一點是吹捧關羽。說將軍這一回在襄樊取得的勝利那是史無前例,他什麼韓信啊,什麼白起啊這些人根本沒有辦法和你關將軍比,太漂亮了。這是第一個內容。第二個內容呢,貶低自己。說我陸遜這個人是個書呆子,是個書生,不會打仗,也不知道為什麼主公把我派到這兒來了。不過也好啦,那不是就獲得了一個向你關將軍學習的機會嗎?請關將軍多多指教。這是第二個內容。第三個內容,表示祝賀。說將軍這一回在襄樊取得的勝利,我們江東這一邊都無不拍手叫好,無不拍手稱快。為什麼呢?盟軍的勝利就是我們的勝利嘛,我們的共同敵人是曹操嘛,我們很高興。但是,這個『但是』後面就是他的第四個內容。假裝提醒。陸遜說,但是,曹操這個賊狡猾狡猾的,他是不會因為這樣一次失敗他就放棄的,他一定是會反撲、反攻的,所以呢,陸遜提醒關將軍的還是得提防着曹操,不可掉以輕心。當然了,我這都是書呆子話,請將軍自己考慮。實際上意思就是說,曹操他不會善罷甘休,他會增援的,你這兒也要增援啊!

  這個關羽拿來信一看,心裡就好笑了,孫權這個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你看看他原來的元帥是什麼人——周瑜,那是個人才,可惜是個短命鬼;換一個魯肅,也是個人才,他是個和事佬;然後魯肅死了又換個呂蒙,也是打過仗的,可惜是個病秧子,還沒打呢就病了;這最後換了個陸遜,他是個書呆子。這一代不如一代。放心了,就開始把自己在南郡,準確地說是在江凌和公安的守軍,防備孫權的那個守軍,一撥一撥地一撥一撥地就把它調到襄樊前線去了。

  * 驕傲自滿的關羽終於被陸遜忽悠了一把,把南郡的守軍一撥一撥地抽調到了襄樊前線。也就是說,關羽的後方,防備孫權的守軍已經開始空虛了。那麼,隔岸觀火的孫權下一步將會採取什麼動作呢?等待關羽的將是什麼結果呢?

  關羽沒有想到啊,他萬萬都沒有想到,什麼病秧子、書呆子,那都是狼羔子,狠着呢。他也沒有想到,過去的盟友這個時候已經和他現在的敵人暗中勾結起來了。劉備拿下益州,又拿下漢中,這樣長江上游地區,加上關羽守在南郡,長江上游地區已在劉備集團的控制之下。這對於處於長江下游的東吳集團來說,是一個巨大的威脅。他們沒有想到就是這個形勢的變化,使敵人或者說頭號敵人對於孫權他們來說,已經由曹操變成劉備了。這個時候孫權集團不是吞劉自大的事情,是遏劉自保,這是要保命啦。他既然處於一個要保命的這樣一個地步,他怎麼可能還跟你是哥們兒呢?而且關羽他應該知道孫權早就在向曹操暗送秋波了,秋天的菠菜早送過去了,早就私下有來往了。而且他還應該想到一點什麼呢,就是這回曹操也有聯合孫權的需要了。因為你的軍隊把樊城那麼死死地圍住,給曹操那麼大的打擊,曹仁孤軍守在樊城,曹操能不保嗎?所以,曹孫雙方都有互相勾結或者說互相聯盟的願望。

  根據【三國志】的記載,關羽降于禁、斬龐德以後,【三國志·關羽傳】的說法是『威震華夏』,就是整個中原地區都震動了。曹操召集會議,討論遷都問題,要避開關羽的鋒芒。當然,曹操是不是真有遷都的這個想法,學術界也是有爭議的,雖然它是正史明文這麼記載,但是也有歷史學家說曹操還不至於。但是,曹操方面感到震驚這點是肯定的,所以曹操也召開了這個會議來討論這個形勢,這個也是可以肯定的。那麼在這個會議上面司馬懿他們就提出來一個建議——聯合孫權。

  司馬懿他們說,劉備取得這樣大的一個成就,絕對不是孫權願意看到的。孫權的心思其實很清楚,他當年赤壁之戰的時候和劉備聯盟是想讓劉備做他的馬仔,現在看到劉備這麼大了,他絕對不願意。所以司馬懿、蔣濟這些人就建議曹操說,給孫權許個願,讓他在後面干一下。曹操同意,向孫權發出信號。孫權馬上回應,寫了一封信給曹操,『乞以討羽自效』,說請丞相批准我討伐關羽,報效朝廷;但是有一個請求,請保密。

  曹操把孫權的信拿來交給大家看,你們覺得應不應該答應,應不應該保密呀?大家說那當然要保密了,軍事行動就是要機密嘛,最好是孫權悄悄地開過來,突然出現打關羽一下,不挺好嗎?但是有一個謀臣叫做董昭的,——這個董昭在我們的節目裡面以前是多次出現過的,觀眾朋友已經不陌生的一個人物, ——董昭說:不,丞相,我們不但不給孫權保密,我們要泄密。為什麼呢?保密,對孫權有利;泄密,對我們有利。請丞相想一想,我們一旦泄密會發生什麼事?無非是關羽知道了。關羽知道了,他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他立即調過頭去打孫權,那我們樊城之圍不就立即解除了嗎?還有一種可能呢,是關羽他不立即回去打孫權,因為關羽這個人他太牛了。這樣的情況下,我們必須讓我們樊城的守將知道事情有救了。不管哪種可能,我們都要泄密。曹操點頭,對。下命令,把孫權寫來的信抄上幾份,用箭射出去,有的射到曹仁的樊城,有的射到關羽的軍營。於是曹仁和關羽都知道了,曹仁知道以後馬上宣布,說孫權要從後面來打關羽了,全軍歡呼,士氣倍增,有希望了嘛。

  * 一直在背後搞小動作的孫權終於謀劃成功,在襄樊前線,曹操的軍隊士氣倍增。在關羽的後方南郡,孫權表面友好,暗地裡正磨刀霍霍,夾在中間的關羽還能夠突圍嗎?接到曹孫聯盟的信件以後,關羽會做何反應呢?那麼,等待他的又將是什麼呢?

  關羽拿到信以後就猶豫了,關羽果然猶豫了,因為現在關羽確實騎虎難下。這個樊城它被洪水泡着,那個牆都是快被泡塌了的,他覺得這個樊城唾手可得啊,如果現在撤軍,前功盡棄,他不甘心;另外他覺得他的江凌、公安不是孫權一下子可以拿下的,所以他沒有撤軍。關羽沒有撤軍,曹操這邊就動作了,一方面是曹仁的守軍士氣倍增,另外一方面是徐晃的援軍他也士氣倍增,正好曹操又派了十二營人馬來增援徐晃,徐晃下令進攻關羽。

  那麼,這一仗打得關羽沒有抵擋得住,只好撤軍。樊城之圍解了。孫權那邊呢?孫權那邊一接到關羽開始調兵前往襄樊前線的消息,呂蒙的病就好了,陸遜也不書生了,兩路出發,去抄關羽的老窩。而且呂蒙採取了一個什麼辦法呢?歷史上稱之為『白衣渡江』。就是他讓他的士兵都穿上白衣服,把自己的軍隊裝扮為商隊,把兵船裝扮為貨船,沿着長江向江陵進發。沿途碰見關羽的崗哨,就說我們做生意的啊,聊着聊着天這邊人上去把崗哨幹掉了。一路上靜悄悄地就來到了南郡,呂蒙的軍隊一到南郡,守江陵的和守公安的人投降了,這兩個人馬上就投降了。所以,呂蒙兵不血刃就拿下了南郡。而陸遜呢?也是一路凱歌,陸遜的軍隊到了哪裡?到了夷道,把住了長江的峽口,以防劉備的援軍前來進攻。所以我們看一下這個地圖我們就知道了,這個時候關羽的情況是什麼呢?襄樊是曹操的軍隊,夷道是陸遜的軍隊,南郡是呂蒙的軍隊,這麼一個大口袋,已經把關羽圍起來了。那麼關羽將如何辦呢?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0-7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易中天品三國演義全集文字版(三十四) 敗走麥城
  
  這是一個俠義英雄的結束。建安二十四年,關羽被殺,劉備集團不但痛失一員猛將,還永遠地失去了荊州。那麼,一個曾經威震華夏的虎將,為什麼會一敗塗地?在劉備方面,誰該為關羽的死負責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為您精彩品三國之——敗走麥城。

  在上一期節目中易中天先生講到,由於曹操和孫權兩個集團暗中勾結,使關羽處於一個非常困難的境地,關羽只好從襄樊前線撤退,敗走麥城。結果是關於被俘,然後被殺。

  關羽之死,給後世留下了無數的遺憾。一個曾經是一等一的英雄,最終卻是這樣的下場。那麼,在劉備集團當中,到底誰該為關羽的死負責任?劉備和諸葛亮對關羽的死有沒有責任?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做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敗走麥城』。

  易中天:

  我們知道,丟失荊州、關羽陣亡的前因是關羽攻打襄樊。如果關羽不攻打襄樊,那麼呂蒙和孫權雖然早就有了奪回荊州、消滅關羽的這個想法,他是沒有機會實施的。因此,我們要檢討的第一個問題就是:為什麼要發動襄樊戰爭?我們先得把這個問題弄清楚。

  而這個問題呢,又牽扯到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誰決定打襄樊?

  對於這個問題,史學界也有不同意見。有不少史學家,包括我一再提到的張作耀先生在內,都認為是劉備和諸葛亮決定或者授意的。張先生的說法是,關羽在劉備、諸葛亮的授意下發動了襄樊戰爭,戰爭發動以後,劉備和諸葛亮又既沒有配合行動,又沒有配套措施,也沒有給關羽增援,還沒有給關羽派去強有力的輔佐人物,以至於導致了這一場戰爭的徹底失敗。因此,劉備、諸葛亮難逃其咎,這是一種觀點。第二種觀點呢,以何茲全先生為代表。何先生的說法是,關羽攻打襄樊,似乎事前沒有和劉備、諸葛亮商討,也就是說這是關羽的自作主張。

  我個人傾向於贊成何先生的意見,因為我們在【三國志】上查不到劉備或者諸葛亮授意、授權或者命令關羽攻打襄樊的任何記載。這麼大一件事情,如果是劉備下的命令,或者說是諸葛亮向劉備的建議,應該是有記載的。所以我傾向於認為,襄樊戰爭的發動是關羽的自作主張。但是,劉備聽之任之,沒有反對。因為劉備如果反對,也應該有記載;或者劉備根本就不同意、強烈反對,關羽就打不了這場戰爭。所以估計劉備的態度是聽任,或者是默許,甚至是贊成,只能這麼推測了。因此,劉備對此也應該負責任。

  那麼諸葛亮有沒有責任呢?沒有,諸葛亮沒有任何責任。為什麼呢?因為這個時候諸葛亮不是劉備集團軍事行動的決策人。雖然諸葛亮現在已經擔任了軍師將軍,但是這個軍師將軍和我們後世理解的那個軍師是不一樣的,或者說是不完全一樣的。我們後世理解的軍師就是搖着鵝毛扇,在旁邊出謀劃策。而諸葛亮的這個軍師將軍是什麼時候當的呢?是劉備得到了成都以後,任命他為軍師將軍,實際上是升了一級。因為赤壁之戰以後諸葛亮的職務是軍師中郎將,現在升格為軍師將軍,任務是署左將軍府事。因為劉備這個時候的正式職務是左將軍,左將軍他要開府,他有一個左將軍府,這個府裡面的事情由諸葛亮總理。並且在劉備外出的時候『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劉備去打漢中,諸葛亮替劉備看家,守着成都,供應糧草、供應援軍,這是他的工作、他的職務。所以他沒有責任。

  有一些歷史學家提出來說,諸葛亮難逃其咎,為什麼呢?因為關羽攻打襄樊是按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略規劃在行動,所以諸葛亮也有間接的責任。我認為我不同意這個看法,為什麼呢?第一,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是戰略規劃,不是實施方案,它是一個總體的規劃。懂規劃的人都知道有總規、有詳規,還有實施方案。何況諸葛亮並沒有向關羽直接下達命令要關羽去進攻襄樊,而且諸葛亮也沒有這個權力直接下達命令,他有什麼責任呢?這是第一點。第二點,諸葛亮的隆中對策是怎麼說的?諸葛亮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眾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這裡這個將軍指的是劉備了,這段話說得非常明確。它包括兩個內容:第一是天下有變,那麼請問,關羽打襄樊的時候天下有變嗎?沒有。第二,諸葛亮的這個戰略規劃也說得很清楚:『命一上將將荊州之眾以向宛、洛』,這個上將可能心目中指的也就是關羽吧,姑且這麼猜測吧;『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是兩路出兵,同時進攻。那麼襄樊戰爭的時候,兩路出兵了嗎?也沒有。

  所以不能說關羽的襄樊之戰是實施諸葛亮的戰略規劃;相反,在我看來,關羽的行動破壞了諸葛亮的戰略規劃。關羽沒有很好地領會諸葛亮的戰略思想,匆匆忙忙地就出兵了。結果呢?使諸葛亮這個一旦天下有變就從荊州和益州兩路出兵消滅曹魏的這個設想,永遠沒有辦法實現了。所以不能夠因為諸葛亮有一個『隆中對策』,就把襄樊戰爭失敗的責任加在諸葛亮身上,這對諸葛亮是很不公平的。那麼這裡頭又有一個問題,既然如此,關羽攻打襄樊的時候,諸葛亮為什麼不阻止呢?這個問題我們姑且留一個懸念,以後再講。

  第二個小問題,為什麼要打襄樊?

  這個問題史學界也有兩種不同的意見。呂思勉先生的觀點是認為這是配合劉備在漢中的行動。呂先生說:『逐利之兵,亦宜同時並出,首尾相應。故劉備之兵未還,關羽之師已起矣。』 因為劉備在打漢中,所以關羽這邊配合行動打襄樊,牽制曹操。這個說法呢,我有點疑問。所以我比較傾向於贊同另一種觀點,那就是得寸進尺。劉備在漢中取得了勝利,稱了漢中王,關羽當了前將軍,這時候劉備集團覺得自己很了不得,那麼再干一下。那漢中你看也沒怎麼打,曹操不也就走了嗎?曹操也沒那麼可怕嘛,也沒那麼恐懼嘛。所以,關羽的這個得寸進尺,我們從好的方面、從肯定的方面講,叫做乘勝前進、再接再厲;那說得不好聽呢,就叫貪得無厭、自不量力。

  那麼究竟是乘勝前進、再接再厲,還是貪得無厭、自不量力呢?我們就要回答下面一個小問題,就是該不該打襄樊?這個問題學術界又有兩種相反的意見。

  第一種意見認為該打,該打也包括兩個內容:第一個內容叫必打,怎麼叫必打呢?就是襄樊這個地方劉備集團遲早是要打的,因為襄樊是荊州的治所所在地,只有拿下襄樊才能全部地據有荊州;那麼現在荊州幾個重要的地方,江陵這個地方已經是劉備的了,襄樊還是曹操的,那麼必須把它拿下,這叫做必打。第二就是能打,為什麼能打呢?第一,前一年,南陽地區爆發了反對曹操的起義,說明曹操在荊州北部的統治是不穩定的,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呢,劉備剛剛在漢中取得了重大勝利,士氣正旺,這是第二點;第三點呢,就是孫權這個時候正在東邊攻打合肥,可以和孫權的軍事行動相呼應。這叫做能打。必打加能打等於該打,這是一派意見。

  另一派意見仍然以何茲全先生為代表,何先生的說法是,關羽發動的襄樊戰爭是在一個錯誤的時間的一次軍事冒險。為什麼這樣講?有以下理由:第一,劉備剛剛取得了漢中,現在要做的事情是穩定局勢、休養生息、鞏固成果,這個時候不宜有任何軍事行動,要把腳跟站穩了再說,這是第一點。第二點,關羽的這個行動不符合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略規劃和戰略設計,不是天下有變,也不是兩路出兵。第三點呢,就是關羽的力量貌似強大,其實有限,其實沒有人們說得想象得那麼強大。水淹七軍之後關羽降于禁、斬龐德,也就如此而已,再無進展。沒有孫權在後面插一刀子的結果,何先生估計的結果是關羽退回江陵,江陵保得住,腦袋也保得住,但是拿不下襄樊。因此,何先生認為這場戰爭是不該打的。

  現在我們可以對第一個大問題得出以下結論:第一,襄樊戰爭是關羽自作主張發動的,劉備沒有授意也沒有授權,但同時也沒有反對。第二,關羽發動襄樊戰爭的原因是勝利沖昏頭腦,錯誤估計形勢。第三點,關羽發動這場戰爭,時機不對,準備不足。歸根結底,是因為他本人,他個人剛愎自用、驕傲自滿、好大喜功。

  *襄樊戰役對於關羽來說,是個永遠的遺憾。易中天先生認為,在襄樊戰役的發動上關羽本人是有不可推卸的責任的,他自作主張發動的這次戰爭是對形勢的錯誤估計,再加上關羽本人的性格剛愎自用,致使戰爭的失敗,荊州丟失。但是與此同時,一個問題又浮出水面,荊州是曹、孫、劉三家的必爭之地,如此重要的地方劉備為什麼如此大意,單單派關羽鎮守?劉備的用意何在呢?

  當時劉備讓關羽都督荊州,是不是用錯了人?這個問題也是不好回答的,為什麼這樣講呢?我們首先講該的一面。劉備當時採納龐統的建議,出兵去奪取益州,要留一個人守荊州,當時留下的人很多,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他們都留下來了。後來劉備打益州的時候兵力不夠,把諸葛亮、張飛、趙雲都調到前線,最後留下是關羽。那麼留的這個人對不對?至少可以肯定地說,當時的情況下是對的。為什麼是對的呢?因為關羽這個人,作為留守荊州的人選,他有三個優點:第一是忠誠,這個不要論證了,這個大家都承認的,關羽絕對對劉備是忠誠的;第二是能幹,關羽歷來有獨當一面的能力,我們讀【三國志】就可以發現劉備不分兵則已,一旦要分兵就是自己帶一支軍隊,關羽帶一支軍隊,關羽從來就是獨當一面的;第三呢,內行。守荊州,要會帶水軍,劉備集團是北方來的軍事集團,水軍將領的人選一直是很困難的。但是關羽就有這個本事,雖然是北方人,他一到了南方,馬上就能夠訓練和率領水軍,這說明關羽確實是有能力的。當時劉備敗走當陽的時候,就是關羽率水軍來接應嘛,後來赤壁之戰的時候劉備這邊的兵力也是關羽的一萬水軍和劉琦的一萬人馬嘛。這樣一個人選來都督荊州是再合適也沒有了。

  但是,關羽有關羽的問題,問題在哪兒呢?在他的性格,狂妄自大、愛戴高帽子。建安十九年,劉備打成都的時候,馬超來投奔劉備。關羽因為和馬超是不熟的,就寫封信給諸葛亮,說請問軍師這馬超是個什麼樣的人啊?諸葛亮一看信就明白了,關羽要跟馬超PK,而且只能贏不能輸。諸葛亮馬上就回一封信說,馬超非常了不起,難得的人才,可以說是一世之傑,這一個時代最傑出的人;但是呢,和美髯公比起來嘛,哪裡比得上美髯公的絕倫逸群啊。這關羽看了信以後非常高興,然後就把這個信拿給大家看,你看看,馬超是一世之傑,啊,關某嘛……

  這個事情也有人有看法,說諸葛亮怎麼這麼滑頭。其實也是冤枉了諸葛亮,這不叫滑頭,這叫丞相之才。諸葛亮現在還不是丞相,但是已經表現出他作為一個丞相的才能。丞相的才能是什麼呢?協調陰陽,也就是說要把集團內部或者朝廷內部君臣關係、同僚關係、上下級關係、隔壁左右所有的關係都把他擺好、擺平,大家團結起來做事情,這就是宰相要做的事情、丞相要做的事情。所以宰相肚裡能撐船啊,他必須把各個方方面面的人都能夠容得下,把他團結起來,把關係協調好。諸葛亮就是有這個才能,丞相之才。

  但是同時有個副作用,就是把關羽慣壞了。但這也不是諸葛亮一個人的責任,從劉備到諸葛亮到劉備集團其他人都是讓着關羽、慣着關羽的。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稱漢中王,然後封了四大將軍: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沒有趙雲。——所以,在正史上從來沒有什麼五虎上將,只有四虎上將,趙雲一直是雜號將軍。趙雲是很委屈的,確實是很委屈的。——這個決定一做出來以後,諸葛亮馬上意識到關羽不干,關羽肯定不干。劉備說這個事我知道,我自有辦法。劉備有什麼辦法呢?劉備派了一個叫費詩的人去送委任狀。這個費詩一到,關羽果然跳起來了:什麼?我當前將軍,黃忠當後將軍?我大丈夫怎麼能跟一個老兵站在一起啊?費詩說是啊是啊,費詩說:費詩的理解是這樣的,王者用人不拘一格,漢王之所以要這樣重賞和提拔黃漢升(黃忠),無非因為黃漢升剛剛立了一個大功啊。在漢王的內心深處,黃漢升怎麼能和君侯您相提並論呢?君侯您是什麼人?您和漢王,就是劉備了,名義上是兩個人,實際上是一個人啊,漢王的榮辱就是您的榮辱,漢王的成敗就是您的成敗,難道君侯您還想跟漢王講講價錢嗎?反正我費詩呢也就是個當差送信的,我把這封信送到君侯面前,君侯不接受,費詩回去就是了,只希望君侯不要後悔。關羽想,唔,回來回來,我接受,接受。

  那麼這個費詩他在劉備集團是個敢說話的人,在劉備集團裡面對待關羽算是敢摸老虎屁股了,他敢當面頂回去。但請大家注意,也是順着毛在摸,摸得關羽很舒服。所以關羽這個人在劉備集團,是一個被慣壞了的孩子。慣壞了的孩子有什麼特點呢?兩個特點,第一個特點叫任性,第二個特點叫天真。由於被慣壞了所以任性,由於是孩子所以天真。由於任性,所以他發動了襄樊戰爭;由於天真,所以他上了孫權、呂蒙、陸遜的當,被他們忽悠了。而又由於他既任性又天真,所以他處理不好很多關係,比方說敵我友的關係,關羽是處理不好的。

  據【三國志·關羽傳】記載,此前孫權曾經向關羽求婚,想讓關羽的女兒嫁給自己的兒子。關羽怎麼樣呢?『罵辱其使,不許婚。』 【三國志】只有這麼簡單的幾個字,說什麼我虎女焉嫁犬子那是演義,但是『罵辱』兩個字【三國志】的正文是有的。那麼這個做得就不對了,誰都知道這種婚姻是政治婚姻,是出於政治集團的利益的聯姻。孫權可以把妹妹嫁給劉備,你關羽怎麼就不能把女兒嫁給孫權的兒子呢?孫權嫁了妹妹以後又把妹妹搶回去了,以後你翻臉了你也可以把女兒搶回來嘛。就算你不同意,你也可以不同意,你可以瞧不起孫權,你也可以痛恨孫權,你也可以不答應這門婚事,你不要罵人,開口就罵。而且對待部下也是這樣的,我上一集講到呂蒙的軍隊一到南郡,守公安、守江凌的兩個人就投降了,為什麼投降呢?就是關羽老罵他們嘛。而且關羽去打襄樊的時候,要這兩個人供給糧草,這兩個人可能辦事也不太有力,何況關羽平時一貫瞧不起他們,而且關羽這樣性格的人一旦瞧不起別人,那種蔑視是肯定明擺着寫在臉上的,他不會遮掩的,誰都感覺得到的。結果這兩個人供給不力,關羽就罵人了,說我回來收拾你們,等我拿下襄樊以後看我怎麼收拾你們。這兩個人一想,你關羽拿不拿得下襄樊還不一定,拿下了也是收拾我們,那我還不如投降算了。

  所以你看,關羽這個人是個什麼樣的人呢?第一有德,肯定是有德了,道德高尚;第二有才,也確實是能力非同一般;第三有資歷,從這三點來說他是守荊州的合適人選。但是他有一個問題,沒有政治頭腦,沒有戰略眼光。所以我看法呢,關羽是個大俠,不是大帥。他在江湖上做一個獨行俠是很讓人敬仰的,而且也是非常可愛的。說老實話,作為一個人,我讀【三國志·關羽傳】的時候我看待他蠻喜歡他,包括他把諸葛亮的信到處給人看我覺得非常可愛,回頭你們看了我的節目,喜歡我的節目,給我發一個短信,我也會轉發出去。蠻可愛的,不可學,可愛不可學。

  那麼,關羽督荊州是不是劉備用人不當呢?我覺得也不是。為什麼?第一,此刻無人可選,你說不留關羽留誰?沒人可留,確實沒人可留。第二個呢,更重要的就是劉備的事業發展太快,組織準備不足,他沒有想到自己那麼輕易地就拿下了益州,拿下益州一去打漢中曹操又跑了,這個時候他完全來不及做任何的這種準備。在這個時候你想想看,他就是馬上派人去荊州去把關羽換下來他也是來不及了。何況這個時候,劉備集團上上下下都陶醉在奪取益州的勝利之中,也是想不到關羽這樣一位百戰百勝的將軍怎麼會一敗塗地,也是想不到的。所以,一個人也好,一個集團也好,火得太快也不是好事。

  *在誰都督荊州的問題上,易中天先生認為劉備集團也的確是無人可選,關羽是擔當此任的合適人選。因此在這個問題上劉備並沒有多少責任,而以關羽的能力鎮守荊州是絕對沒有問題的。但是關羽依然是大意失去了荊州,在這個問題上,也有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如果劉備增派援軍前去支援,或許關羽就不會有如此之敗。那麼,在關羽被曹操和孫權包圍之時,劉備為什麼不派兵救援呢?如果有援軍的話,關羽還會有如此慘痛的下場嗎?易中天先生對此又是如此看待的呢?

  關羽被曹操和孫權包圍起來的時候,劉備為什麼不救援?我的回答是六個字:想不到,來不及。呂思勉先生的【秦漢史》裡面講到這樣一個觀點,就是這一場戰爭的結果,不但是曹操沒有想到的,也是孫權沒有想到的,至少曹操和孫權都沒有想到戰爭的形勢轉化得那麼快。曹操想不到,孫權想不到,劉備就該想到?劉備也想不到。有置疑的人說,這場戰爭打了七個月,完全來得及派援軍去啊。這個時間算錯了,這七個月的前半部分都是關羽在勝利狀態啊,他把樊城團團圍住,眼看就要拿下來了,報回去的都是捷報,前方打勝了仗還有派援軍的道理嗎?一直到曹操把孫權的效忠信射進樊城和關羽的軍營的時候,關羽接了信以後還不覺得自己要失敗,他還不撤軍嘛,他還準備把這個樊城攻下來以後再去對付孫權嘛。而且,劉備和關羽也萬萬沒有想到,孫權,過去的老朋友、好朋友、盟友、一起打曹操的那個人會跟曹操勾結起來嘛,也想不到呂蒙會把軍隊化裝成商人,這樣悄悄地去抄他的後路,都想不到嘛。等到關羽敗走麥城的時候,已經完全來不及了,信說不定都送不出去,就算送出去信又怎麼樣呢?劉備總不能派空降兵到麥城吧?這個時候只有直升飛機能救啊。

  這裡面有一點,我也公平地說,有一點是他們應該想到的,就是你一旦拿下了益州,荊州的壓力會變得空前。因為劉備有南郡,或者有江南四郡的時候,他的力量還很弱小,孫權還可以不緊張。你把蜀郡和漢中都拿下,整個長江上游都是你劉備的,孫權肯定緊張。這一點,劉備集團的人應該預料到,但是沒有預料到。等到關羽丟失了自己的生命,也丟失了荊州的時候,劉備就感到緊張了。荊州是丟不得的,必須把被孫權奪去的荊州再奪回來,那麼劉備又將如何動作呢?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0-7 08:23 | 顯示全部樓層
易中天品三國演義全集文字版(三十五) 夷陵之戰

劉備占據荊州,卻最終被孫權奪了回去,還搭上了左膀右臂——關羽的一條性命。這對於正打算大展鴻圖的劉備,無疑是沉重打擊。不肯善罷甘休的劉備隨後發動了意在奪回荊州的夷陵之戰,那麼劉備究竟是如何指揮這場戰爭的呢?面對來勢洶洶的劉備,東吳孫權一方又是如何應對的呢?易中天品三國演義全集文字版之——夷陵之戰,正在播出,敬請關注。

  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以後,轄有長江南北八郡的戰略要地荊州,為曹操、劉備、孫權三方所瓜分。荊州對於劉備來說是一個至關重要的戰略基地,從荊州北上可以經襄陽攻打許昌,東下則可以直搗吳國的腹地,使蜀漢處於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地位。然而,孫權一直對劉備不還荊州之事耿耿於懷,終於在公元219年覓得戰機,奪回了荊州,殺死了劉備的左膀右臂關羽。既失荊州又失愛將的劉備當然不會就此善罷甘休,在公元221年七月親率蜀漢軍隊數萬人,對吳國發動了大規模的戰爭。

  那麼,劉備究竟是如何指揮這場戰爭的呢?面對來勢洶洶的劉備,東吳孫權一方又是如何應對的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將為您精彩講述易中天品三國演義全集文字版之『夷陵之戰』。

  易中天:

  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關羽敗走麥城,劉備永遠地失去了荊州。這對於劉備來說,是重大損失,絕不會善罷甘休。荊州丟失以後,關羽被殺以後,按說劉備應該沉下心來總結經驗,休養生息,厲兵秣馬,這樣才能夠報仇雪恨。但是他沒有,他做了什麼呢?急忙稱帝。公元221年四月份,劉備在現在的成都市雙流縣的武擔山即皇帝位。六月份就開始調兵遣將,七月份御駕親征去打孫權。

  這個時候劉備下了一道命令,讓張飛趕到江州,也就是現在的重慶,和他匯合。誰知道張飛的軍隊還沒有出發,張飛本人就被部下殺了,而且把張飛的首級送到了孫權那裡。張飛的死對於劉備又是一個重大損失。我們知道現在劉備的情況怎麼樣呢?關羽、張飛、黃忠三個,都已經死了,黃忠是病死的,他的重要謀士龐統早就不在了,法正也去世了。戰將這邊,還有馬超、趙雲、魏延,謀臣這邊只有諸葛亮。魏延和馬超要防曹操進攻,在北邊。趙雲不受信任。為什麼趙雲不受信任呢?因為趙雲不贊成劉備打孫權,趙雲出來勸阻劉備說,國賊是曹操,所以我們應該先打曹魏,而不是先打孫吳;而且一旦打下了曹魏,孫吳不在話下。現在我們一旦和孫吳之間展開了戰爭,那是不可收拾的。劉備不聽,不信任他,不讓他隨行。所以跟着劉備一起去打孫權的,文武兩邊都沒有什麼像樣的人物,所以劉備這場戰爭是叫做『出師不利,將帥乏人』。

  趙雲不得隨行,諸葛亮要鎮守成都,走不開身,那麼這樣一個情況下,劉備為什麼還要堅持打這場戰爭呢?傳統的說法,是為關羽報仇,哥們義氣。但是這種哥們兒義氣恐怕是小說家言,並非政治家的真實想法,這一點呂思勉先生也早就提出了反對的意見。實際上在我看來,劉備發動這場戰爭,有為關羽報仇的成分,不能說沒有。這一點,曹魏集團的謀士劉曄已經指出了。劉曄說,劉備和關羽義為君臣,恩猶父子,關羽被害不報仇這是說不過去的;但不要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什麼呢?劉曄認為主要原因在於,劉備集團的整個戰略的特徵就是以攻為守,就是他必須打仗,他必須打仗來顯示他的實力。而他為什麼不打曹魏,要打孫吳呢?呂思勉先生認為,和呂蒙主張不打徐州打荊州的道理是一樣的,說得白一點就是『吃柿子撿軟的捏』,曹魏不好對付,而孫劉雙邊都認為對方好對付,所以孫權不打徐州打荊州,劉備也不接受趙雲的建議,他也不打曹魏打孫吳,這是第二個原因。那麼第三個原因呢,我認為還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荊州必須奪回,荊州畢竟是戰略要地。那麼由於這三個原因,劉備堅持要發動這場戰爭。

  但是即便如此,在我們看來,你要打這一仗是可以的,你可以打得從容一點吧?當時隨劉備出征的有一個重要的人物,叫做黃權。黃權就建議劉備說,吳軍向來就很英勇善戰,吳軍不是那麼好對付的;而我軍順江直下,易進難退。我順水下去我前進容易,我退回去是很困難的。黃權說:為臣懇請陛下批准,做一個先鋒探探路,探探對方的虛實,請陛下在大後方坐陣指揮。這應該說是一個很好的建議,劉備不聽。不但不聽,也不要黃權了,把黃權打發到另外一個地方去駐防。所以,在這一點上看,劉備這個時候表現出來的情緒就是兩個字——浮躁。

  *公元219年,東吳集團奪回了荊州,逞了一時之快。但是,這次婁子真是捅大了。孫權深知殺死了劉備的左膀右臂關羽,絕對是與劉備結下了血海深仇,這場孫劉之間災難性的火拼終究是不可避免的,只不過是早晚的問題。於是,劉備不顧一切地要發動進攻孫吳的戰爭,哪怕是在將帥乏人的情況下也要也要御駕親征。這種要拼命的架勢,讓東吳的孫權也未免有些汗顏。所以,在決定背後向關羽捅刀子的那一刻早就料到劉備會來進攻的孫權,奪得荊州之後就在未雨綢繆,從政治上、軍事上積極備戰。那麼孫權是如何應對這場山雨欲來鳳滿樓的危機,做到最大化地避免風險的呢?

  關羽被殺之後,孫權把關羽的首級送給了曹操。意思很明顯,就是想讓曹操來承擔這個責任,向天下人宣布,我孫權殺關羽是曹操讓殺的。曹操很明白,孫權這小子沒安好心,於是曹操按諸侯的禮節厚葬了關羽,他也不認這個賬。但是不管怎麼說,孫權這一回是把劉備得罪到家了,孫劉聯盟徹底破裂。對於這一點,孫權的心裡非常清楚,而他也知道,依靠他的力量單獨對抗劉備是有問題的。因此戰爭之後,孫權就乾脆公開地倒向曹魏,和劉備翻臉。

  他做了一件什麼事情呢?他宣布不承認劉備是益州牧。劉備不是從劉璋手上把益州拿過來了嗎,孫權宣布不承認,說益州牧還是劉璋。曹操也馬上表態,宣布荊州牧是孫權。本來這個時候劉備是牧兼二州,荊州牧兼益州牧;現在一家宣布益州牧還是劉璋,另一家宣布荊州牧是孫權,那劉備什麼牧都不是了。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公元220年,也就是建安二十五年,曹操去世,曹丕繼承了魏王的爵位,同年逼劉獻帝禪位,自己當了皇帝,這就是魏文帝。這件事情發生以後,劉備集團一片聲討,大罵曹丕是漢賊,篡漢。孫權不表態,沉默;到了公元221年八月份,孫權就上表稱臣,乾脆稱臣了;到了十一月份,就接受了曹丕給他的吳王的封號。那麼這件事情,對於孫權來說是很不容易的,它意味着兩點:第一,意味着他承認曹丕的篡漢是正當合法的,他向曹丕稱臣;第二,它意味着孫權承認曹丕和他的關係是君臣關係。所以他邁出這一步並不容易,而且當時有部下明確表示反對。孫權說,不要緊嘛,想當年我們高皇帝不也接受了項羽的封號,當了漢王嗎?也就是說孫權的意思很清楚,他承認曹丕稱帝是權宜之計,是為了什麼呢?是為了聯合曹魏來對抗劉備,這是孫權在政治上做的準備。

  孫權在軍事上做的準備,就是遷都武昌。孫權的治所,就是孫權當吳王之前他的那個指揮部所在地叫做治所,他的治所是在建業,也就是現在的南京。但是為了對抗劉備,孫權把指揮部遷到了武昌,就是現在湖北省的鄂州市,——不是現在湖北省武漢市的那個武昌區,是鄂州,而且孫權改名為武昌。這個事情也是很困難的,當時住在建業的這些人都不願意到武昌去,有一句有名的民謠叫做『寧飲建業水,不食武昌魚』,就是這個時候的一個說法。但孫權說,我們必須移到武昌,因為應該居安思危。我們看看地圖就知道,他這個行動是在軍事上做準備對抗劉備,所以孫權是有備無患的。

  *孫權在殺死關羽之後,就開始積極地規避戰爭風險。在政治上不惜忍氣吞聲,對曹魏集團稱臣,來換得曹魏集團的支持。同時為了軍事防禦的需要,不顧國人的反對,竟然把指揮部遷移到武昌。在關羽被殺一年半之後,劉備率領蜀國數萬軍隊,全線進攻東吳,一路上過關斬將,所向披靡。那麼,國難當頭,東吳集團有誰能夠力挽狂瀾,應對這場風雨飄搖的劫難呢?

  公元221年七月,劉備發動了東征孫權的戰爭,這場戰爭發生的地點是在夷陵和猇亭,所以歷史上稱為夷陵、猇亭之戰,又叫夷陵之戰,又叫猇亭之戰。夷陵猇亭之戰是三國史上三大戰役之一,這三大戰役就是官渡之戰、赤壁之戰、夷陵之戰。

  我們知道,劉孫夷陵之戰,或者說猇亭之戰,吳軍的前線總指揮是陸遜,是接替呂蒙的陸遜。呂蒙是在荊州爭奪戰之後,還沒有來得及開慶功會就去世了。我們看看陸遜怎麼指揮這場戰爭。根據史書的記載,公元222年正月,劉備的先頭部隊到達了夷陵,二月,劉備到達了猇亭。這個時候陸遜的軍隊也到達了猇亭,兩軍對峙。這個時候,陸遜的部下紛紛提出來馬上迎擊劉備。因為兩邊的軍隊都開過來了,開到猇亭這個地方了,就應該打他一仗。陸遜說不行,我們不要動。為什麼呢?陸遜說了這樣一段話,他說劉備『舉軍東下,銳氣始盛,且乘高守險,難可卒攻。攻之縱下,猶難盡克;若有不利,損我大勢。』 什麼意思呢?說劉備順江東下,來勢洶洶,士氣是最旺盛的時候,何況他憑藉着長江天險和周圍的崇山峻岭這樣一個地勢,我們去攻打他不是一下子能夠攻下來的。就算我們能夠打勝一仗,也不能夠大獲全勝;相反如果我們出師不利,就壞了整個大局。所以,我們現在應該怎麼樣呢?應該按兵不動。

  陸遜說,你看劉備現在的軍隊在什麼地方呢?在崇山峻岭,山地啊。這樣的一個地形,如果我們拖他一段時候,他一定會疲勞,那個時候我們再想辦法。但是,吳軍的將領都不服氣,哎呀,說這就是個書生,膽小,因為大家心目中,陸遜就是個書生嘛,是沒有打過仗的,膽小。各懷憤恨,但是沒辦法,只好接受命令了。這個時候陸遜就下命令撤退,大步撤退,把幾百里的崇山峻岭都讓給了劉備。

  劉備也就往前推進了。推進了以後,紮下營寨,一看陸遜不出來打仗,就命令下面一個將領在平地上再建立軍營。這時候吳軍將領就說,劉備在山裡的時候,大帥說打不得;現在劉備到平地上,總可以打他一下吧?陸遜說不能打,其中必定有詐。果然,由於吳軍不出來應戰,劉備沉不住氣了,八千伏兵從山谷裡面殺出來。這下子吳軍將領才開始服了這個陸遜,說大帥果然料事如神啊。

  那麼這樣相持到當年的閏六月,陸遜決定攻擊劉備。這個時候吳軍將領又不理解了,說打劉備就應該在他剛來的時候,他剛來的時候不是匆匆忙忙,還沒有站穩腳跟嗎?現在我們已經這麼長時候了,劉備已經占了那麼多的地方,都紮下腳跟了,這個時候恐怕是打不得的。陸遜說不對,陸遜說我開始的時候為什麼不打呢?因為備是猾虜,就是劉備這個傢伙狡猾狡猾的,而且他見多識廣,一生征戰,經驗非常豐富,他來的時候一個是氣勢盛,第二個他想法多,這個時候我們去打他,打不下來。而現在好幾個月過去了,劉備自己,我看他也想不出什麼主意了,他手下的那些將士都已經疲勞不堪了,天氣也變得越來越熱了,供給也越來越不足了,士氣就越來越消沉了,這個時候是進攻的最好時候。

  我們讀過【曹劌論戰】的都知道,『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這劉備一次一次地進攻,陸遜都不理睬他,他這個士氣就消沉了。所以陸遜說,這個時候是反攻的最好時機。但是即便如此,陸遜還是得沉得住氣,他說我們先試一下,就派兵去攻了劉備的一個營寨,結果打敗了。手下的將領又譁然,你看你看你看,我們說不能打吧,你白送死啊。陸遜說,沒有白送死,我已經知道怎麼對付他了。

  *劉備親率大軍東征孫吳,可以說是來勢洶洶,勢在必得。戰爭就像貓捉老鼠的遊戲,本來劉備是貓,準備把東吳當作美味的老鼠。可是到了吳地之後,陸遜這隻老鼠卻只是按兵不動,讓劉備軍有力使不出來,時間長了,劉備軍就有些急躁了。少年老成的陸遜,儘量地避免和劉備軍決戰,實行龜縮防守的策略,也沒有上劉備誘敵深入的圈套。這時,急躁的劉備反而像一隻四處亂躥的老鼠;陸遜則成了一隻穩坐中軍賬中,在尋找敵軍破綻的貓。就這樣,兩軍兵馬足足對峙了四個月,劉備也趁此得以在吳地紮下了根,並從容地排兵布陣。那麼陸遜究竟發現了劉備軍的什麼破綻呢?

  破綻在哪裡呢?這就是七百里連營。因為當時劉備的戰線拉得很長,七百里,幾十座軍營一路連過去。當時他這個布陣方式傳到曹丕那兒的時候,曹丕就說,這劉備不會打仗啊,哪有這樣布陣的,哪有七百里連營可以拒敵的?他說我看孫權的捷報馬上就要到了。陸遜也看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而且陸遜還看出來了劉備的一個失誤是什麼呢?就是他把水軍全部也搬到了岸上。陸遜當時給孫權寫信說,我最怕的就是劉備的水陸並進,我最怕這個;現在一看他水軍放棄,全部是變成陸軍,而且七百里連營。陸遜說好了,有辦法了,你們所有的戰士每個人手上拿一把茅草,去打,先攻一個營,攻進去以後就放火。

  陸遜手下的將士就按這個辦法去進攻,一進攻就得手了,燒了他一座營寨。陸遜馬上下命令,大家一起來,軍令下達,吳軍齊集猇亭,人人殺敵,各個放火,火燒連營,一口氣連拔劉備四十座營寨。劉備猝不及防,根本沒有還手之力,只好調頭就跑,跑到馬鞍山。跑到馬鞍山以後,陸遜又命令部隊向前推進,把馬鞍山團團圍定。這個時候的情況,把史書的記載,劉備這邊叫做『土崩瓦解,死者萬數』。劉備只好帶着幾個隨從連夜逃出馬鞍山,逃回巫縣,後來又逃到永安縣,——永安縣原來叫魚復縣,劉備把他改為永安縣,——逃進白帝城。這個時候,劉備仰天長嘆說,我真沒有想到會被陸遜這小子給打擊和羞辱。看來劉備是太小看陸遜了,劉備和關羽都以為陸遜是個書生,他們不知道,陸遜不是書生,是儒將。劉備仰天長嘆說,我敗在陸遜手下,恐怕是天意吧。

  *數萬蜀軍在這場戰爭中基本上是傷亡殆盡,損失慘重,劉備靠着眾將領的死保,才勉強逃入白帝城。蜀國經歷了這次災難性的打擊之後,也就基本上失去了和魏吳爭奪天下的能力。一生征戰的劉備,在六十歲的時候卻輸給了不到四十歲的後生陸遜,劉備的一世英名從此付之東水;而陸遜,則是靠着火燒七百里的戰績而美名揚。那麼,在這場決定蜀國命運的戰爭中,陸遜究竟是勝在哪裡呢?

  陸遜的勝利不是天意,而是人謀。在我看來,陸遜能夠取得勝利,至少有這麼幾個原因:

  第一是高度重視,志在必得。在猇亭前線,陸遜給孫權寫過一封信,信裡面一開始就說,夷陵、猇亭這兩個地方是國之咽喉,是我們東吳的門戶,這個地方是不能丟的;丟掉了這兩個地方,不僅僅是失掉一郡之地,整個荊州的安全都得不到保障。所以,這場戰爭只許勝,不許敗,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知己知彼,胸有成竹。陸遜在給孫權的信裡面分析了劉備必定失敗的三個原因,第一點是劉備勞師遠征,遠離自己的大本營到我們的地盤裡來打仗,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他說,縱觀劉備一生,雖然經歷了很多次戰爭,但是總的來說勝少敗多,不是個會打仗的人。第三點就是劉備犯了一個致命的錯誤,舍船就步,本來他最好的辦法就是水陸並進,但是他放棄了。所以陸遜對孫權說,我有把握戰勝劉備,這是第二個原因。

  第三個就是沉着應戰,後發制人。我覺得在夷陵、猇亭之戰裡面,心理戰的成分占了很大的比例,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劉備浮躁、陸遜沉着。劉備初戰告捷以後,他曾經派一支軍隊把孫桓將軍團團圍在夷道這個地方。孫桓是什麼人呢?是孫權同族的侄輩。這個孫桓就向陸遜求援了,陸遜說不去,用不着去,為什麼呢?第一,安東中郞將威望很高,他的手下的將士都擁戴他;第二,夷道這個地方金城湯池,守得住,我們不用去救援。等到我這裡我的計謀成功之後,他那邊的圍你不救自解。果然,陸遜這邊一放火,夷道那邊的圍就解了。事後孫桓還特地對陸遜說,當時將軍不來救我我確實是很有怨言,很埋怨的,現在才覺得大帥真是指揮若定啊。那麼陸遜做這樣一個決策他是冒風險的,萬一把孫權一侄子弄沒了呢?你開得玩笑的?他真是沉得住氣,那麼這是第三個原因。

  第四個原因,也就是最重要的原因,是忍辱負重,一心為公。我剛才講了陸遜做這樣一些決策是有風險的,他能夠這樣做是因為他有底氣。陸遜本人,我們上一集講過,未有遠名,不是一個名氣很大的人,不是一個元老宿將。而他率領的部下全都是一些有戰功的老將軍,要麼就是親貴,這些人開始不大聽他指揮,叫誰誰不動。陸遜有一次召開會議,把所有的將領都找來,手按着寶劍,站起來說:諸位注意,劉備,天下梟雄,不是一個好對付的人。現在主公把這樣一副重任託付給了我們,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團結起來,都應該振奮自己的士氣,來對付這個厲害的、狡猾的敵人。在軍言軍,令行禁止,請大家好自為之,本帥可是有言在先了。一番義正詞嚴,這些人就開始聽他的話。事後,孫權曾經問過陸遜,說你手下那些將領不聽你指揮,你怎麼不向寡人報告呢?陸遜他說:這些將軍們都是我們國家的棟梁,都是主公今後要依仗的人。陸遜自己也確實沒有什麼本事,只有一條優點,就是忍辱負重。再說了,陸遜雖然愚鈍,但藺相如的故事還是聽過的。就知道大局為重,團隊同志。

  所以這就是夷陵、猇亭之戰,陸遜取得勝利,而劉備失敗的原因。那麼這場戰爭形勢的逆轉,也是可以說是在轉眼之間。劉備從猇亭逃到馬鞍山,又從馬鞍山逃到巫縣,最後又從巫縣到了被他改名為永安的魚復縣,也就是現在重慶的奉節。到了這個地方以後,遭受沉重打擊的劉備心力交瘁,一病不起。劉備很清楚,他這一生的英雄生涯很快就要結束了,他將不久於人世,而他開創的蜀漢政權還必須延續下去。他心裡也很明白,接替他皇位的將是他的長子劉禪,而劉禪現在只有十七歲,還是未成年人,他必須找到得力的人來輔佐他。問題是,這個得力的人能夠不負他的厚望嗎?他應該怎樣做一個交待,才能夠保證劉禪得到最好的輔佐,蜀漢政權能夠延續下去呢?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0-7 08:25 | 顯示全部樓層
易中天品三國演義全集文字版(三十六) 永安託孤

劉備在彌留之際把自己的兒子劉禪託付給諸葛亮,這就是著名的『永安託孤』,後人常把這看作是劉備的忠厚和對諸葛亮的信任。可是也有人認為,這是劉備的狡詐,是為了防止諸葛亮專權、篡權,而給諸葛亮套上的一副精神枷鎖。那麼劉備的託孤究竟是體現劉備的仁義,還是劉備的詭詐呢?敬請關注易中天品三國演義全集文字版之——永安託付。

  上一集講到,公元222年陸遜在猇亭大敗劉備,火燒劉備七百里連營,致使劉備狼狽逃到永安。此後,劉備再也沒有回成都,最後在憂憤之中染病不起。西元 223年,劉備召諸葛亮到永安宮安排後事,其核心問題就是蜀國的江山該如何更好地傳承下去。關於這個問題的交代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永安託孤』。

  劉備託孤是三國史上一件大事,就是這件事把蜀國政權一分為二:前期領導人是劉備,後期的主心骨是諸葛亮。那麼在這個重大歷史時刻,劉備究竟是如何把蜀漢政權平穩過渡的呢?劉備託孤的目的和真實想法究竟是什麼呢?後世人對劉備的託孤又是如何解讀的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將為您精彩講述易中天品三國演義全集文字版之『永安託孤』。

  易中天:

  劉備兵敗猇亭,退到了永安,心力交瘁,一病不起。章武三年的春天,劉備安排了後事。這個後事的安排,記載在【三國志?先主傳】,原文是:『先主病篤,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也就是說,劉備託孤兩個人,諸葛亮和李嚴,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詳細的情況記載在【三國志·諸葛亮傳】,這個故事是很多人熟悉的,但是我們必須再講一遍。

  據【三國志?諸葛亮傳】的記載,劉備把諸葛亮從成都召到永安,對諸葛亮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定國,終成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意思就是說,先生的才能十倍於曹丕,一定能夠安邦定國,完成我們的大業。如果我這個兒子是可以輔佐的,請先生輔佐他;如果我這個兒子是不中用的,請先生自行其是。諸葛亮淚流面,哭着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 這意思就是說,臣一定盡到一個顧命大臣的輔佐的職責,以忠貞不二來報效陛下,直至獻出我的生命。於是劉備下詔劉禪,說,你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這就是著名的永安託孤,也叫白帝城託孤。但是據有學者考證,劉備的託孤是在永安縣的永安宮,不是在白帝城,所以我們稱為永安託孤。

  對於這個故事,歷史上有不同的評價,有的充分肯定,有的予以置疑。在這一集我就把這兩種觀點都講給大家,然後提出我的看法。

  首先表示肯定的,是【三國志】的作者陳壽。陳壽的評價非常高,陳壽在【三國志·先主傳】的評語裡面說,劉備『舉國託孤於諸葛亮,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所謂『心神無貳』就是沒有任何保留,也沒有任何犯忌。也就是說君臣關係在這裡達到了最大公無私,這樣的一個境界,是古往今來君臣關係的最高典範,這是陳壽的評價。那麼陳壽為什麼會做出這個評價呢?問題恐怕就在『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這八個字上。那麼這八個字是什麼意思呢?陳壽沒有說,我不能亂猜,但是一般人的理解,是說如果我這個兒子不中用,請先生取而代之,自己做蜀漢的皇帝好了。那如果是這樣的話,那就不但是難能可貴,簡直就是偉大。為什麼呢?因為我們知道在辛亥革命之前,中國的傳統政治制度是君主世襲制,這個世襲制至少從夏商周就開始了,秦以後是君主世襲官僚不世襲,秦以前是君主和官僚都世襲。在這樣的漫長的世襲制的傳統中,居然有一個人來打破這樣一個傳統,讓賢於能夠安邦定國的人,那當然是大公無私啊。因為這意味着,他把國家和人民的利益放到了至高地位,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不惜放棄自己皇族這個家族的利益,放棄按照傳統觀念是上天賦予他的天賦的神權。因為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是君權天授、君權神授,上天和神授給我的我都不要了,我讓給賢能的人,這是何等的偉大!

  問題是,這可能嗎?我的結論是:不可能。為什麼不可能呢?第一,史無前例。中國歷史上沒有哪個皇帝是心甘情願把自己的皇位,把可以傳給自己子孫的皇位,讓給一個異姓人的,沒有過。所有的皇帝都是希望自己這個家族的統治千秋萬代,哪怕他的兒子是個蠢貨,是個弱智,是個殘疾,他都不會讓出去的,怎麼會出來一個例外?第二,就算劉備是個例外,我也不知道他這種思想從何而來。因為中國古代從來只有改朝換代,沒有輪番為治的民主思想,如果劉備有此思想,豈不成為中國古代的一位華盛頓了?第三,就算劉備願意當華盛頓,諸葛亮也不敢當亞當斯。你想想看,當時是一個什麼樣的情況?曹操只不過是架空了皇帝就被罵作漢賊,諸葛亮如果真的取代了劉阿斗,該罵成什麼?這怎麼可能呢?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對劉備託孤之舉大加讚揚,認為劉備與諸葛亮是古往今來君臣和諧關係的最高典範。劉備作為一個封建社會的帝王,能夠把皇位在有條件的情況下讓給異姓人,實在是難能可貴。然而易中天先生認為,劉備所謂的託孤讓賢並不合情合理。話說到底,就算是劉備真讓皇帝位,秉承儒家思想的諸葛亮也不敢坐皇帝位的。那麼,劉備的託孤之詞究竟蘊含着怎樣的玄機呢?

  所以很早歷史上就有人對這段託孤表示質疑。最先提出質疑的是孫盛,孫盛的評語說得很清楚,說劉備的託孤的這個說法是『詭偽之詞』。 『詭』就是詭詐,『偽』就是虛偽,是詭詐虛偽的話,非託孤之謂也,這不是託孤該說的話。孫盛說,託孤時該說什麼話呢?應該坦誠。而且孫盛說,託孤的關鍵在於選准了人,你託付一個人,你這個人選對了就行了,不要說這些東西。孫盛說如果『所寄忠賢』,就是你選的人是一個忠誠的、賢能的人,用不着說什麼;如果你找的這個人找錯了,我們打個後面的比方,比方說找了一個司馬懿這樣的,那你不是教唆人家謀反嗎?孫盛說幸虧好啊,劉備運氣好,這個劉禪是個缺心眼的,這個諸葛亮威望又高,鎮得住,要不然滿朝都是閒言碎語。這是孫盛的觀點。

  今人張作耀先生的【劉備傳】就說得更不客氣了。張先生的【劉備傳】說,劉備的這個託孤之詞,『陰懷詭詐,其意甚明』。張先生說,實際上劉備對諸葛亮懷有很大的疑慮,正因為劉備猜忌諸葛亮,又不得不託孤於諸葛亮,才說出這樣的話來把諸葛亮逼到了沒有迴旋的餘地,逼到牆角上,不得不跪下來說『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這叫做陰懷詭詐,根本不是什麼心神無二。

  *看來歷史上對劉備的託孤之詞也是各執一詞,這裡面就牽涉到對劉備為人的評價。有的人說這是仁義之舉,體現了劉備對諸葛亮的信任,從劉備的託孤之詞讀出了劉備與諸葛亮之間和諧的君臣關係。但是也有人對這種君臣典範提出了質疑,認為劉備怎麼會把自己畢生努力打下的江山讓給諸葛亮呢?所謂的託孤之詞是狡詐虛偽的圈套,是要逼迫諸葛亮表達對蜀漢的忠心。那麼劉備在臨死之前指着自己的兒子劉禪,親口對諸葛亮所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一番話是發自真心的嗎,我們該如何理解呢?劉備真的會把蜀漢政權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傳給諸葛亮嗎?

  我們交待了這些說法之後,我們就會發現問題的關鍵所在。關鍵在於什麼呢?『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什麼意思?對此,四川大學歷史系方北辰教授另有說法,方先生說『自取』不是取而代之,就是這個 『取』不是要諸葛亮奪劉禪的皇位;是什麼呢?是『自己選取』,就是這個『取』不是『取代』的取,是『選取』的取。你可以自己選,選什麼呢?再選一個皇帝。從哪兒選?從劉備其他兒子裡面選。也就是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八個字是說:如果劉禪不行的話,就在他弟弟裡面你再挑一個。也就是說劉備賦予諸葛亮的是廢立之權,並非讓諸葛亮取而代之。

  那麼這個解釋是講得通的,為什麼是講得通的呢?有三點理由:第一點,劉備有三個兒子,劉禪、劉永、劉理,那老大不行老二來,老二不行老三來,這是第一點。第二點,劉備給他的兒子下了兩道詔書,一道是給劉禪的,要劉禪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另外又下了一道詔書是給劉永的,說你們兄弟幾個要像對待父親一樣對待丞相。兩道詔書,這說明劉備很可能是把劉永做了第二梯隊。第三點就是,廢立之權已經是很大的權力了,作為一個那個時代的帝王,話說到這個份兒上已經很重了,不大可能說你取而代之這句話。我比較傾向贊成方北辰先生這個解釋,所以我在前面的表述中,我把『君可自取』這四個字翻譯成什麼呢 ——先生可以自行其是。

  * 劉備的託孤之詞引來了後人的無限猜測,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連康熙皇帝也曾有過評價。劉備是一國之君,康熙同樣是皇帝,所以康熙對劉備託孤的評價就格外令人關注。那麼康熙皇帝是不是能夠猜到劉備的心裡去呢?易中天先生對劉備的託孤之詞又是如何認識的呢?

  劉備這樣說,是有意施壓呢,還是無心失言?是真心相托呢,還是預設圈套?這個問題,只有一個人能回答,他就是劉備。只有他自己心裡清楚,後世的任何解釋都是猜測,包括陳壽,包括孫盛,包括王夫之,包括張作耀,也包括其他的人,包括我,都只能猜測。那麼既然都是猜測,那麼誰的猜測可能會准一點呢?那我們要弄清楚劉備是什麼人?劉備是帝王,最懂得帝王心思的人是什麼人?也是帝王。所以康熙皇帝的觀點就值得注意了,康熙皇帝對劉備託孤之詞的判斷是什麼呢?三個字:『猜疑語』,他說這是一段猜疑的話。而康熙皇帝說,劉備為什麼會說這種猜疑語呢?康熙認為這是三國時代的陋習,他說三國時代的人都是不說真話的,都是喜歡講一些猜疑、詭詐啊這些話。最後他用兩個字表示他的鄙視:『鄙哉』。

  那麼康熙的這個說法也只是一家之言,我認為劉備這個說法倒不是什麼三國陋習,而是帝王心思。我們要明白一點,就是不管劉備和諸葛亮君臣關係好到什麼程度,他也是君臣關係,他變不了我們現代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一個帝王對自己的丞相再信任,他也是君主,他們的頭腦里都有個根深蒂固的觀念,就是自己的江山,尤其是像劉備這樣的開國皇帝,他的江山是自己打下來的,我打下來的江山是絕不肯讓給別人的,我是一定要傳給兒子和孫子的。包括劉備,包括孫策這樣還沒有當皇帝的,但是實際上也是一個君主的人,都是這種思想。

  但是不幸的是,他們兩個去世的時候自己的子弟還很年幼,孫權18歲,劉禪17歲,按照古人二十而冠的這樣一個觀點,叫做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年紀輕輕的就出來當主子,手下的那些人都是身經百戰的老臣、大將,他鎮得住嗎?如果他鎮不住,他們即將離開人世的父親和兄長能放心嗎?放心不下。放心不下沒有辦法,就只有託孤。那麼託孤你選擇的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第一要關係好,第二要威望高,第三要能力強。關係不好,你不敢托給他;關係好,威望不夠、能力不強,你托給他不中用啊。但是誰在做這個事情的時候都會想,他威望又高,能力又強,他就不會取而代之嗎?將心比心,他必定會產生這種疑問。我在前面的節目裡已經講了,劉備和諸葛亮都是非同尋常的人,劉備是潛龍,諸葛亮是臥龍,這兩條龍在一起共事那麼多年,誰不知道誰啊?

  這個時候,心裏面肯定都有一個疙瘩。而託孤的時候,是不能有任何猜疑的,那麼最好的辦法就是公開地把話說開,把話說透。說開說透以後,雙方釋然,各自放心。劉備可以放心地去死,諸葛亮可以放心地去做,這不是兩全其美嗎?這不是於國於民都有利嗎?這不是可以保證蜀漢政權至少十來二十年的安定團結嗎?

  *易中天先生認為,劉備的託孤是帝王心思,就是作為開國皇帝的劉備絕對不會把帝位讓給臣子諸葛亮的。可是自己的兒子劉禪又沒有能力,為了讓自己的事業繼續發展下去,只得開誠布公地託孤於有威望、有能力的諸葛亮,寄希望於諸葛亮能夠為蜀漢事業鞠躬盡瘁。劉備臨終前所說的『如其不才,君可自取』,則很可能是對諸葛亮的試探。那麼劉備這樣一句讓人摸不着頭腦的話,究竟是對諸葛亮放心還是不放心呢?諸葛亮在劉備心中,究竟占有怎樣的位置呢?他們君臣之間究竟是怎樣一個關係呢?

  託孤之前,劉備和諸葛亮的關係並非一般人想象和理解得那樣親密無間、如魚得水。這兩個人關係的『蜜月期』是在三顧茅廬之後、赤壁之戰之前。赤壁之戰以後,劉備已經有條件實現諸葛亮隆中對策的戰略規劃了,但是我們奇怪地看到,史書上很少看到諸葛亮的身影,很少聽到他的聲音。劉備入蜀帶的是誰?龐統。攻打漢中帶的是誰?法正。諸葛亮的工作是什麼?調其賦稅以充軍實,鎮守成都足兵足食,翻譯成現代漢語就是總後勤部部長兼總裝備部部長。當然,這個不意味着劉備不信任諸葛亮,也不意味着我要貶低諸葛亮,不要在那兒胡思亂想。因為諸葛亮這個時候承擔的是誰的工作呢?就是類似於當年蕭何的工作。而漢高祖劉邦打下天下之後,蕭何是被定為第一功臣的。儘管諸葛亮做的是這樣的是工作,他還是蜀漢的第一功臣。

  但是有一個問題不好解釋,不太好解釋,就是諸葛亮做了蜀漢的丞相以後,劉備沒讓他開府,就是他沒有自己的獨立辦事機構。這個問題,我們以後的節目裡還要再說,開府是在劉禪的時代。當然這個也可以解釋,說這個時候蜀漢剛剛建國,體制還不完善,慢慢來,也可以講得通。最無法解釋的是這樣一個問題,就是關羽攻襄樊,劉備征孫權,這兩次戰爭事實證明都是錯誤的,是錯誤的時間的軍事冒險,諸葛亮為什麼不阻止?一種解釋說諸葛亮也沒有料到會失敗,這個不通,他不是傑出的軍事家嗎?怎麼料不到?那麼他不說,就是另一種原因,就是知道說了也沒用。有證據嗎?有,在哪裡?【三國志·法正傳】,夷陵、猇亭之戰以後,諸葛亮說了這樣一句話:『法孝直若在,則能制主上,令不東行。』就說法正如果還活着的話,就會阻止我們的皇上,不讓他去發動這場戰爭。那麼這話什麼意思呢?就是第一,法正的話劉備是一定聽的;第二,劉備也只聽法正的,其他人的話他誰都不聽,包括諸葛亮的話他也不聽。所以諸葛亮沒有說話。

  諸葛亮為什麼不勸阻?那也只好猜測了。我的猜測是,諸葛亮已經感覺到劉備對他的不完全信任,請注意我的表述,不是完全信任,也不是完全不信任,是不完全信任,是有限信任,不是無限信任,打折扣的信任。為什麼不完全信任?因為這個時候他們兩個人的政治理念有了分歧。劉備集團的諸葛亮和曹操集團的荀彧這兩個人是非常相似的,他們的共同之處是自己有政治理念和政治理想,而他們兩個人的理想還剛好是一致的,就是匡復漢室,要恢復大漢王朝。而這兩個集團的首領曹操和劉備也非常相似,是什麼呢?是前期也都有這個理想,到了後期也都沒了。曹操原來也是有這個想法的,荀彧才會輔佐他,但是後來變了;劉備開始可能也是有這個理想,但是後來忘了。什麼時候忘的?王夫之【讀通鑑論】告訴我們是分荊得益之後,就是瓜分了荊州、得到了益州之後,劉備就把那個匡復漢室、恢復大漢王朝的理想給忘了。他這個時候的想法就是割據一方,做土皇帝,至於『漢賊不兩立』,那是政治口號,是政治手段。問題在於劉備忘了諸葛亮沒忘,這個理想在諸葛亮那兒還在。而這樣一種變化又是微妙的,是不現形的,甚至是說不出口的,所以諸葛亮也不能去勸劉備說你不要忘掉你的理想,劉備說我沒忘啊,所以才有後來所謂的『先帝與漢賊不兩立』的這種說法。但是心裏面大家是有數的,最後雙方只能心照不宣,就是什麼?諸葛亮埋頭苦幹,做好自己份內的工作,不再多管閒事。

  好了,這就是我猜測託孤之前他們君臣關係,它是非常微妙的,是信任又不完全信任,有那麼一點小問題。那麼有人就要問了,那為什麼還要託孤給諸葛亮呢?無人可托啊。龐統死了,法正死了,關羽死了,張飛死了,黃忠死了,馬超這個時候也死了,剩下可以依託的只有三個人,諸葛亮、趙雲、魏延。那麼趙雲前面已經說過了,不太受信任,一直是個雜號將軍;魏延是劉備非常信任的人,但你總不能託孤於魏延吧;何況諸葛亮現在已經是丞相了,那就只能託孤諸葛亮。但是由於是不完全信任,因此他有兩點保留:第一就是透底,公開把話挑明;第二,設副,他設了一個李嚴為副,而李嚴是什麼時候當尚書令的呢?是劉備去世前六個月,不能不讓人覺得這是劉備的刻意安排。

  以上就是我對永安託孤這個事件的一些看法,再申明一遍,只是猜測。不管怎麼說,劉備是託孤於諸葛亮了,從此蜀漢政權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時代,這個歷史時代我們可以稱之為諸葛亮時代。諸葛亮接過了劉備留下的這個擔子,這是一副非常沉重的擔子。要挑超這副重擔,諸葛亮要處理好方面面面的許多關係,也正是在這一系列過程中,諸葛亮表現出一個傑出政治家的天才。那麼諸葛亮要處理的第一個關係是什麼呢?我想應該是他和劉禪的關係,因為雖然劉備說讓劉禪視丞相如父,但畢竟是君臣,那麼諸葛亮和劉禪的關係是怎麼樣的呢?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0-7 08:27 | 顯示全部樓層
易中天品三國演義全集文字版

系列節目的前三個篇章——『魏武揮鞭』、『孫劉聯盟』、『三足鼎立』伴隨我們走過了2006年。易中天先生用他詼諧的語言和人文視角,為我們講解了三國時期一個個英雄人物,分析了這些英雄人物的成敗得失。那麼,劉備去世以後,蜀漢進入了諸葛亮的時代,由於這位天才政治家的鞠躬盡瘁和精心治理,蜀國政權又延續了數十年;但最終仍然是無可奈何花落去。此後,曹魏和孫吳也相繼滅亡,天下統一於晉。那麼為什麼諸葛亮最終未能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曹操和孫權的接班人也沒有一統天下呢?請看易中天品三國演義全集文字版第四部分——『重歸一統』, 2007年春天推出,敬請關注!

易中天品三國(三十七) 非常君臣

【百家講壇】從2006年2月開始推出易中天品三國演義全集文字版節目,到今天一共播出三部分,分別是『魏武揮鞭』『孫劉聯盟』和『三國鼎立』,易中天先生在這三部分共36集中講述了魏、蜀、吳三大集團的形成和鬥爭過程,刻畫了以曹操、劉備、孫權為首的三國人物群像,正是『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但『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歷史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三國最終被晉朝統一。那麼,曾經人才輩出的吳、蜀兩國究竟是如何滅亡的?強大的魏國又為什麼被司馬氏家族改朝換代?易中天先生將為您一一揭開這些謎團,易中天品三國演義全集文字版的最後一部大戲『重歸一統』從今天開始將正式與廣大觀眾見面。首先,易中天先生從劉備死後的蜀漢入手,帶領我們一起去感受諸葛亮和劉禪這一對關係特殊的君臣。劉禪繼位,只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諸葛亮輔政,卻是大權獨攬。在他們這種特殊的關係背後,究竟有着什麼樣的歷史隱秘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作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非常君臣』。

    蜀漢章武三年,劉備託孤於諸葛亮,諸葛亮接過了蜀漢政權這副沉重的擔子。這對於他來說,一方面是實現自己政治理想和政治報復的機會,另一方面也面對着諸多難題。我們知道諸葛亮是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對於諸葛亮來說,他要處理的是四大關係:第一是君臣關係,第二是同僚關係,第三是盟友關係,第四是敵我關係。從這一集開始我們就要講諸葛亮如何處理這四大關係。而首當其衝的,就是他和後主劉禪的君臣關係。這是一對特殊的君臣,非常的君臣。因為劉備在託孤的時候,有兩個交待,或者說有兩個安排:一個是對劉禪說,你對待丞相要像對待父親一樣,『事之如父』;第二是他對諸葛亮說,『如其不才,君可自取』。所以是一種非常特殊的關係。那麼我們要問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劉禪他執行了劉備的政治遺囑嗎?結論是肯定的,執行了,不但執行了,還有加碼。我們可以來看一個表,這就是諸葛亮在劉禪繼位以後得到的待遇。第一,封武鄉侯,這是給他崇高的地位。第二,開府治事,這是授予他獨立的相權。什麼叫開府呢?就是他自己建立一整套辦事機構,擁有相對獨立於皇權的相權。這個制度後來沒了,曹操率先恢復了丞相制度,而且自任丞相,他是開府的。劉備建國以後,也恢復了丞相制度,但是不開府。那麼劉禪讓諸葛亮開府,這件事情至關重要,將來我們還會一再提到。第三,領益州牧,這是授予他全國行政權。我們知道所謂蜀漢這個政權,它的地盤也基本上就是益州,那既然你是蜀漢的丞相,你還領益州牧幹什麼呢?有什麼必要呢?有必要,因為雖然從地理上講它基本上是一回事,但是從國家制度講它是兩回事。蜀漢是王朝,是中央;益州是郡縣,是地方。蜀漢丞相是中樞政要,益州州牧是地方官員。那麼又讓諸葛亮領益州牧這個意思,就是把整個國家都交給他了。而且據裴松之注引【魏略】,劉禪還對諸葛亮說了這樣的話,說:『政由葛氏,祭則寡人。』什麼意思呢?就是所有的軍政大事都由您說了算,寡人只做一件事情,就祭祀天地和先祖。再說得白一點,就是軍國大事都交由諸葛亮處理,劉禪只做名義上的國家元首。所以【三國志·諸葛亮傳】說:『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也就是說這個國家的大事小事,無論大小,所有的事,都有諸葛亮拍板作決定。因此我們可以說,劉禪繼位以後,諸葛亮的地位和曹操一模一樣。我們也可以來看一看曹操和諸葛亮的比較。曹操的頭銜是什麼呢?封武平侯,丞相,領冀州牧。諸葛亮是,封武鄉侯,丞相,領益州牧。武平侯和武鄉侯都是縣侯,他們兩個擔任的丞相都是開府的丞相,冀州和益州都是當時的大州。大家看看,何其相似來爾!如果說有什麼不同,那麼不同的就在於曹操的這些頭銜,多半是自己弄來的;而諸葛亮的這些封號、頭銜,是蜀漢兩任皇帝心甘情願授予他的。

    把曹操和諸葛亮放在一起對比,我們感覺上總是有些異樣。因為在一般人的心目中,曹操是奸臣,而諸葛亮是忠臣。奸臣總是要犯上作亂,所以傀儡皇帝漢獻帝如果對曹操恨得牙根發癢,一般人都能夠理解。而作為忠臣的諸葛亮來輔佐蜀漢的有主劉禪,劉禪是不是睡覺的時候都會笑成一朵花呢?那麼,這是劉禪的真實感覺嗎?劉禪的真實感覺會是什麼樣的呢?

    劉禪的感覺如何?不爽。有證據嗎?有一點兒。根據裴松之的注所引【襄陽記】,諸葛亮去世以後,全國各地都紛紛要求為諸葛亮立廟。結果是什麼呢?『朝議不聽』,就是不批准。於是老百姓沒有辦法,只好在街頭巷尾自己設一個靈台,來祭祀他們無限懷念的丞相諸葛亮。這個時候就有人向朝廷提出來,說是不是可以在成都為諸葛亮立一個廟呢?結果是『後主不從』,又不批准。後來有人提出來,說這樣也不太好,因為私祭你是阻止不住的,不如把民間這些隨意的祭祀由我們政府規範起來。這才勉強同意,在定軍山諸葛亮的墓前立了一個廟。那麼這個事情呢,是有爭議的。有人說這個劉禪不批准為諸葛亮立廟,這也是制度規定的嘛。因為【襄陽記】的原文是:『朝議以禮秩不聽。』就是根據禮法的規定,是不可以這樣做的,因此他是按制度辦。那麼我們要問的是,在那樣一個時代,制度當真就那麼重要嗎?比方說,劉備恢復了丞相制度,諸葛亮去世以後怎麼樣呢?劉禪把它廢了,諸葛亮去世以後蜀漢無丞相了。還有,諸葛亮定下來的北伐曹魏的國策,劉禪也廢了。那麼大的制度都可以改,如果劉禪是打心眼裡崇敬他的相父,他應該破例,他為什麼不做呢?我們就要弄清楚劉禪為什麼不爽,三個原因。第一,形同軟禁。劉禪繼位以後我估計就沒有出過宮,一直到諸葛亮去世以後,在建興十四年四月劉禪才去了一次都江堰。這個事情被【三國志】大書特書,講劉禪到了都江堰什麼什麼地方什麼地方,看了岷江的水。而且據說還有人議論,說丞相要是在世的話他能去嗎!你想劉禪17歲繼位,一個十七八歲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整天就在宮裡面不能到處走,看一看都江堰還要被人說成是玩物喪志,他爽嗎?這是第一點。第二點,不免挨訓。這個我們去讀一下諸葛亮的【出師表】就知道,【出師表】怎麼教訓劉禪的?比方說:『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什麼意思呢?實際上就是說你妄自菲薄、引喻失義嘛,這是一個大人訓小孩子的口氣。而且我統計了一下,不長的一篇【出師表】十處提到先帝。一開始就是『先帝創業未半』,然後就說先帝如何如何、先帝如何又如何,某某事情是先帝定下來的,某某人是先帝看重的,某某人『先帝稱之曰能』,陛下應該如何如何,臣呢是受了先帝的委託,如何如何報效先帝,全是講先帝。所以將心比心,他就等於對一個人說,你看你爸活着的時候什麼什麼,你爸原來如何如何,你爸是怎麼怎麼交待的。那別說是一個皇帝是吧,就是一個平民家的男孩子,他也受不了一個人整天在耳朵旁邊說你爸如何、你爸如何。我爸如何、我爸如何,那朕呢?朕如何?不爽嘛。我倒不是說諸葛亮這個說得對還是不對,我這裡沒有判斷對錯的問題,我只是說劉禪不爽。第三個,難以親政。按照傳統的顧命或者託孤的規矩,這個政權遲早是要交還給皇帝的,只是因為這個皇帝還小,未成年,又失去了父親,所以『謂之孤』。那他成年以後呢?他該不該由一個見習皇帝轉個正,變成一個在職皇帝呢?而你作為顧命大臣、託孤大臣,你的任務是輔政,而不是執政。而我們顯然看不到劉禪有親政的可能。有此三條,我估計他是不爽。當然也沒有反對,但是心裏面嘀咕不嘀咕,這難說,鬱悶不鬱悶,就不好說了。

    易中天先生在這裡賣了一個小關子,我們乾脆把這層窗戶紙捅破,劉禪肯定是在心裡要犯嘀咕的,那肯定是非常鬱悶的。別說劉禪是皇帝,就是一般人,老是被人訓斥,還沒有人身自由,也不讓做事,心裡能不嘀咕,能不鬱悶嗎?那麼我們就有了一個疑問,諸葛亮為什麼要讓劉禪心裡嘀咕呢?諸葛亮還政於君不就完了嗎,自己還落得省事,他為什麼不這樣做呢?

    通常的說法是,那很簡單,劉禪扶不起來嘛。不大家都說扶不起來的劉阿斗嘛,智商低,能力差嘛。有沒有證據呢?也有,四條。第一條,輕信小人。他後來自己執政以後不就是在那兒重用小人嗎,宦官嗎?第二,不戰而降。第三條,忘恩負義。怎麼個忘恩負義呢?忘記趙雲救他之恩。景耀三年的時候,後主追諡前朝的幾位將軍,關羽、張飛、馬超、黃忠都追了諡號,就是不諡趙雲。後來是姜維等人出來為趙雲打抱不平,才追諡趙雲一個尊號。這叫做忘恩負義。第四條,沒有心肝。劉禪後來是亡國了,投降了以後到了洛陽。到了洛陽以後司馬昭設宴招待他,演奏蜀國的音樂,表演蜀國的樂舞。當時蜀國跟過來的人全都痛哭流涕,只有劉禪喜笑自若,開心得不得了。司馬昭當時就跟人說,一個人沒有心肝怎麼可以到這種地步!後來司馬昭又去問劉禪,說你還想念蜀國嗎?劉禪馬上回答:『此間樂,不思蜀。』『樂不思蜀』這個成語就從這來的嘛。說完這個話以後,他帶來的一個舊臣就跑去找他說,不能這樣說呀,這樣說實在太沒心肝了,下回司馬昭再問你,你就說,先人的墳墓在蜀國,我沒有一天不想,然後把眼睛閉起來。好了,下一回司馬昭去問劉禪,說想念蜀國嗎?劉禪說:啊呀,先人的墳墓都埋在那兒,我沒有一天不想。司馬昭說不對啊,這話我怎麼聽着不像你說的,像那個誰誰誰說的。劉禪馬上把眼睛一睜:哎,對啊,就是他說的,就是他教我這麼說的!我說劉禪如果是電視台的主持人,還要說猜對了,加十分!沒有心肝。但是這些說法也是可以討論的。第一條,歷代皇帝身邊哪個沒有小人?漢文帝有,漢武帝也有,昭烈皇帝劉備身邊也有,很多學者就認為劉備身邊那個法正就是小人。所以你不能說身邊有小人他就是差勁皇帝,對吧。第二個,不戰而降,那劉璋也是不戰而降。劉璋不戰而降降劉備就對了,劉禪不戰而降降了曹魏就錯了?這講不通吧。第三個,不封趙雲,其實是繼承他的父親對趙雲的待遇。有人說五虎上將,為什麼獨不封趙雲?我告訴你,沒有五虎上將,劉備當時封將軍的時候就封了四個:前將軍關羽、右將軍張飛、左將軍馬超、後將軍黃忠,四大將軍。趙雲在劉備手上就是雜號將軍,不是名號將軍。就是前後左右將軍叫名號將軍,其他七七八八的那些叫雜號將軍。趙雲終其一生他都是一個雜號將軍。那麼他第一次追諡的時候他肯定是要諡名號將軍,這也不能說是劉禪忘恩負義。而且後來姜維他們提出這個問題來,劉禪也接受了,也追諡了趙雲,這應該叫做從善如流。那麼第四個問題,當然這個,怎麼看他都是沒心肝。——但是也有人認為這其實是裝瘋賣傻。這個時候你已經做了人家的俘虜了,所以劉禪說完這個話以後,左右皆笑,就像今天一樣哄堂大笑。這一哄堂大笑,司馬昭就再不會起殺心了。當然你說這劉禪降魏以後的這個表現,好看不好看?不好看,比起另一個亡國之君差多了。另一個亡國之君就是孫吳的亡國之君孫皓,孫皓也是投降了的,然後也到了洛陽。那個時候已經是晉朝了,皇帝是晉武帝司馬炎。司馬炎一看孫皓進來,讓他坐:請坐,朕設了這個座位等你,可是等了很久了。孫皓馬上說:臣在南方也設了個座位等陛下。那倒是好像骨頭挺硬的。但是孫皓是個暴君啊,相比較劉禪我覺得還應該算個仁君啊。所以,也不能夠把劉禪貶那麼低。

    易中天先生認為劉禪是個仁君,有人又有說法了,如果說劉禪是仁君,那也正說明他懦弱,耳根子軟,不會用人,也沒有骨氣,根本就是弱智,『扶不起來的阿斗』這句話沒說錯。諸葛亮不把軍政大權交給劉禪,是因為他看懂了劉禪,知道劉禪不中用,所以只好事事親歷親為。那麼,劉禪真的就是一個不中用的弱智嗎?

    實際上劉禪並不弱智。有證據嗎?有。第一,劉備臨終的時候給劉禪有一封詔書,詔書裡面提到了諸葛亮對劉禪的評價,什麼評價呢?四個字:『智量甚大』,翻譯成現在的話說就是非常聰明,非常有前途。如果說劉禪是一個弱智,那豈不等於說諸葛亮說了假話?當然有人說,這是一種善意的假話,劉備因為快去世了嘛,怕劉備不放心,安慰安慰他。就像我們醫生對病人一樣,這個病人已經病入膏肓了,可能過兩天就要死了,病人問醫生你看我還有救嗎?醫生說沒問題沒問題,是吧,你儘管放心治療,你這個肯定能治好。其實治不好,這叫善意的謊言。但是呢,看當時的情況,也不至於說是『智量甚大』,如果劉禪弱智的話,諸葛亮會用另一種方式來安慰劉備。這是第一點。第二點,諸葛亮去世以後,劉禪立馬就廢除了丞相制度。然後任命蔣琬為大司馬,主管行政,兼管軍事。又任命費禕為大將軍,主管軍事,監管行政。也就是把原來集權於諸葛亮一身的這個職務和權力,他一分為二分成了兩個人,而且還讓兩個人相互交叉、相互制衡。這樣一種精緻的政治安排,難道是弱智的人能夠做出來的嗎?不可能。而且後來蔣琬去世以後,劉禪乾脆自攝國政,自己主政,親政了,這也不像弱智的人的作為啊。那麼還有一個證據是第三點,延熙元年的時候,北方出了一點事情。按照諸葛亮當年的做法,肯定這個時候蜀國就要北伐了。這個時候劉禪下詔給蔣琬說:這當然是天賜良機了,因為相父的隆中對策已經講過了,說天下有變我們就要怎麼怎麼樣,當然這是一個很好的時機;不過你也不要輕舉妄動,『須吳舉動』,看看吳國動不動,要是吳國動了我們也動,我們兩國一起動,去打曹魏。那麼,這樣的一種決策難道是弱智的人做的嗎?所以劉禪並不弱智。

     易中天先生舉的例子讓我們知道,所謂『扶不起來的阿斗』這句老話看來站不住腳,劉禪不僅不是弱智,而且還很有頭腦。那麼我們就更加奇怪了,諸葛亮作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蜀漢丞相,他是想發展壯大蜀漢政權的,我們也知道諸葛亮是沒有篡位野心的,那他為什麼遲遲不還政給劉禪呢?

    那麼這現在就有問題了。第一,劉備託孤說得很清楚:『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交待得清楚,兩種可能,他可以輔佐你就輔佐他,他不能輔佐再怎麼辦。那麼,根據前面分析看,劉禪也不是一個不可以輔佐的人,所以諸葛亮輔佐了他。但畢竟你是輔佐,不是自取,為什麼不還政於君呢?裴松之注引【魏略】的解釋是這樣的,它的原文是這麼說的:『政由葛氏,祭則寡人。』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請相父去做,寡人只做名義上的國家元首了。接着下面一句話是:『亮以禪未閒於政,遂總內外。』這個『閒』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熟悉。就是諸葛亮也因為劉禪還熟悉行政事務,沒有工作經驗,沒有治國經驗,這才總攬全局。那麼我們要問,如果劉禪『閒』了呢?是啊,他現在是沒有經驗;他將來有經驗呢?再說了,你不給他實踐的機會,他哪來的經驗,他不是永遠沒經驗嗎?經驗只能來自於實踐啊。所以我歷來主張的,這個家長對小孩子不要管太多,不要怕他犯錯誤,讓他自己去學,哪怕他碰個釘子摔個跤,它也是人生的一個經驗教訓,他自然就會成長起來。你老是說這孩子他小,他不會,他沒經驗,你老包辦代替,他永遠長不大。這給人感覺這個時候諸葛亮就老是把劉禪包在自己的翅膀裡面保護他,當然心是好的,用心是好的,但是劉禪不能成長。所以我們就要問到底是為什麼。也只能提出一點兒猜測性意見,我的猜測有三種可能性。第一種我猜,諸葛亮是想恢復西漢初年的政治制度。西漢初年的政治制度是什麼呢?就是皇帝作為全國統一的象徵,不處理日常的具體的政治和軍事的事務;日常的政治的軍事的事務由三公,就是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合起來叫宰相,由他們來處理,五日一朝。而且這個時候是三公會議已經把處理方案做好了,遞上去給皇帝,皇帝認可一下。那麼說得再白一點,就是讓皇帝當橡皮圖章。這個制度我稱之為虛君實相,皇帝是一個象徵,實權在宰相那裡。這個制度我個人認為是中國帝國史上最好的制度。為什麼是最好的制度?因為它是一個可以問責的制度。就是我們拿今天一家公司來比方,好的公司一定是董事長不管事的,管事的是總經理。應該是股東大會選舉董事會,董事會選舉董事長,董事長任命總經理,然後這個公司就交給你了。一旦你做壞了事情,董事會可以代表股東,就是產權的主體,問責於總經理,甚至可以罷免。這就責任有人可問,有人可擔。我們讀諸葛亮的【出師表》裡面他講得也很清楚,請陛下授臣以什麼什麼之權,如果臣沒有做好的話,請陛下問責於臣。這是一種最好的制度,但是這個制度後來給破壞了。

那麼諸葛亮是一個有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的人,他是不是考慮到要恢復這樣一個西漢初年建立的最好的制度呢?那我也沒有證據,沒有證據說明他就是這麼想的,但是我覺得有這種可能。第二個呢,就是任重道遠,不敢放手。我們去讀【出師表】,【出師表》裡面說:『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托夫不效,以傷先帝之明。』就是諸葛亮接過了一個沉甸甸的擔子,他的責任心是很重很重的,他深怕有差錯,他不敢放手讓一個不懂事的小孩子去做。這是第二種可能。第三種可能呢,就是這個時候的蜀國是內外交困,危機四伏。這個我們也是可以從【出師表》裡面讀出來的話外之音,【出師表】一開始就說:『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話說得非常地嚴重,危急存亡。但是通常的理解,都理解為外部的壓力,北邊有曹魏,虎視眈眈;東邊有孫吳,不懷好意。而益州這個時候,也就是蜀漢這邊,一批優秀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已經先後去世了,人才也匱缺。所以感到很危急,這是通常的理解。其實這個時候的蜀漢政權,還有一個危急,這就是他們的內部矛盾。蜀漢政權的問題就在於它內部矛盾一直得不到解決,也正是這個內部矛盾最終導致了蜀國的滅亡。所以諸葛亮接過了劉備交付的這個重擔以後,除了要處理好他和後主劉禪的君臣關係以外,他還必須處理好蜀漢政權當中他的同僚們,那些來自不同的陣營、代表不同政治派別和集團利益的這些人之間的關係。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導致了諸葛亮和另一位託孤大臣李嚴之間的嚴重分歧,最後導致李嚴被廢。那麼李嚴被廢又是怎麼回事?在李嚴被廢的事件當中,隱含着蜀漢政權怎樣的內部危機和隱憂呢?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樓主| 延章 發表於 2010-10-7 08:29 | 顯示全部樓層
易中天品三國演義全集文字版(三十八) 難容水火
劉備在永安託孤之前曾精心安排了一個『亮正嚴副』的輔臣結構,也就是託孤於諸葛亮,並以尚書令李嚴為副。但劉備去世以後,李嚴不僅沒有起到輔臣的作用,相反還在八年後被廢黜和流放,這究竟是為什麼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為您精彩品三國之——難容水火。

  易中天先生在以前的節目中曾經講到,劉備為了給關於報仇,發兵攻打吳國,結果在夷陵之戰中大敗而歸,不久病逝於永安。在病逝之前,劉備精心安排了後事,留下了一個『亮正嚴副』的輔臣結構,也就是以諸葛亮為正,尚書令李嚴為副,共同輔佐幼主劉禪。從這個安排中我們可以看到,在劉備的心目中,李嚴也是蜀漢的重臣。

  但李嚴在劉備死後,不僅沒能起到輔臣的作用,在八年之後還被廢黜和流放。在上一集易中天先生講到,蜀漢的軍政大權掌握在諸葛亮手中,幼主劉禪只是名義上的皇帝。那麼,我們就面臨一個尖銳的問題:諸葛亮為什麼要這樣做?他是想獨攬大權、排除異己,還是另有原因呢?廈門大學易中天教授作客【百家講壇】,為您精彩品三國之『難容水火』。

  上一集我們講了諸葛亮處理的第一種關係,就是他和劉禪的君臣關係。這一集我們要講諸葛亮如何處理他的同僚關係。

  而在諸葛亮的諸多同僚當中,最重要的人就是李嚴。李嚴為什麼重要呢?因為同為顧命,並受遺詔。【三國志·先主傳】記載得非常清楚,劉備臨終之前『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也就是說劉備託孤的這樣一個結構,是一正一副,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而且,『以李嚴為中都護,統內外軍事。』還有這麼一句話,這句話記載在【三國志·李嚴傳》裡面。

  這樣的一個託孤結構或者說輔臣結構,和孫策死後江東集團的情況非常相似。孫策託孤於誰呢?長史張昭;然後呢?周瑜為中護軍,和長史張昭共掌眾事。所以我們就可以來看一看這兩個結構的比較。在孫策那邊,是張昭為長史,周瑜為中護軍;在劉備這邊,是諸葛亮為丞相,李嚴為中都護。長史和丞相都是文官,主管行政。中護軍和中都護都是武官,主管軍事。也就是說,孫權這邊是張昭為正、周瑜為副,張昭為文、周瑜為伍;在劉禪這邊,是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諸葛亮為文,李嚴為武。周瑜與張昭共掌眾事,李嚴與諸葛亮並受遺詔,這真是何其相似乃爾。這說明什麼呢?說明在劉備的心目中,李嚴就是他的周瑜,或者說他希望李嚴能夠起到當年周瑜的作用。李嚴的地位能不重要嗎?

  那麼我們要問,李嚴他起到了周瑜的作用嗎?沒有。李嚴不但沒有起到周瑜的作用,而且在劉備託孤八年以後,被廢為平民,身敗名裂。這就留下了一個疑案,這應該說是蜀漢史上一個很大的疑案。

   李嚴被廢,這應該是三國時期蜀漢政權的一件大事。諸葛亮的副手、蜀漢重臣李嚴,不僅沒能在官場上青雲直上,還落了一個被流放的下場。這可以說是蜀漢政壇的一次政治地震,背後肯定有讓人琢磨的說道。我們要分析幕後的原因,就要先把事情的來龍去脈理清楚,首先我們要知道,李嚴是為什麼被廢的?他又是怎樣被廢的呢?

  我們這一集就要分析這個疑案。要分析這個疑案,我們首先就必須回答,李嚴是為什麼和怎麼被廢的。事情大概是這樣,蜀漢建興九年,也就是公元231年,諸葛亮四出祁山,北伐曹魏,命令李平獨運軍糧。李平是誰呢?就是李嚴,李嚴這個時候已經改名叫李平了。為了讓我們的觀眾能聽得更方便一點,在我們這集電視節目裡面我們不用他的新名字李平,我們統稱李嚴。李嚴這個時候到了成都,受命代理丞相府的政務,而且負責給諸葛亮催辦督運軍糧。但是到了夏秋之季,天降大雨,運糧不濟,糧草運不到前方。這個時候李嚴也就是李平,就派人去跟諸葛亮講,這個糧草運不過去了,是不是就撤軍呢?諸葛亮同意了。因為我們知道,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糧草運不過去了這個仗就沒法打了,於是諸葛亮就撤軍了。那麼諸葛亮撤軍的消息一傳到成都,李嚴就故意裝作大驚小怪的樣子說:哎,丞相怎麼撤兵了?糧草很多呀,他怎麼回來了?然後又打一封報告給劉禪,說丞相這個撤兵是假的,偽退,目的是誘敵深入。等諸葛亮回到成都以後,就發現李嚴在那兒顛三倒四,於是諸葛亮就把李嚴跟他的所有來往的親筆的書信全部出示。【三國志·李嚴傳】的說法是:『亮具出其前後手筆,書疏本末。』就是第一封信怎麼寫的,第二封信怎麼寫的,第三封信怎麼寫的,都是李嚴親筆所寫,拿給大家看。這樣一來怎麼樣呢?李嚴沒話說了,【李嚴傳】的說法是:『辭窮情竭,首謝罪負。』怎麼意思呢?理屈詞窮,坦白交待,低頭認罪。那麼李嚴認罪以後,諸葛亮就上表後主,把李嚴廢為平民,流放到梓潼。

  所以李嚴在蜀漢的這個政治舞台上時間並不長,所以很多人不知道這個人物,其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那麼李嚴被廢的這個過程呢,情節可疑。為什麼可以呢?

  第一點,犯罪動機不明,就是我們弄不清楚李嚴為什麼要這樣做。【三國志】的說法是這樣十二個字:『解己不辦之責,顯亮不進之愆。』什麼意思呢?是因為他自己軍糧運不過去了,他想推卸責任,嫁禍於人。那麼『解己不辦之責』這句話是說得通的。『顯亮不進之愆』,就是要故意顯示是諸葛亮不想北伐,膽小怕事撤軍的。這個不大講得通,因為李嚴給劉禪的表文里說得很清楚,丞相不是不敢打仗,他是偽退,是為了誘敵深入,你不能說這個誘敵深入是給諸葛亮栽贓的。所以犯罪動機不明。

  第二點,作案手法拙劣。就用這樣一個前言不搭後語的這麼一套說辭,你就能把諸葛亮陷害了?那諸葛亮也太好陷害了。而且你這樣一個前後矛盾的說法,你如果存心要陷害諸葛亮,那你只能口傳,你怎麼能留下把柄呢?親筆書信,你難道沒有想到將來諸葛亮會把你的這些親筆書信都拿出來個大家看嗎?李嚴連這都想不到嗎?可疑。

  第三,只有一面之詞。就是我們現在的史書上查不到李嚴自己的任何說法。

  所以北京大學教授田餘慶先生說,此案李嚴的所作所為,田先生給了八個字的評價:『過於乖謬,不符常情』。而且田先生還說,頗疑其間另有文章。我覺得田先生這個懷疑是很在理的。我們知道中國古代的政治是一種暗箱操作的秘密政治,公布出來的材料往往不是事情的真相。我們也懷疑這個案子的後面還有更深的東西,現在我們已經無從得知了。

  不過這也不是太要緊,為什麼呢?第一個,李嚴確實是『辭窮情竭』,確實沒有話說,這個我相信肯定還是真的。第二,諸葛亮廢黜李嚴不是他的單獨行動,而是聯合了當時朝中的大臣二十多人聯名上書,提出廢除李嚴。在這封表文上簽字的,我們說幾個大家比較熟悉的人名,魏延、楊儀、鄧芝、劉巴、費褘、姜維,這些人可是不同派別的。不同政治派別的人聯合上書要廢李嚴,應該說是李嚴犯了一個比較大的案子。結果李嚴就被廢為平民,流放梓潼。三年以後,也就是蜀漢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去世,李嚴聽到諸葛亮去世的消息以後,發病而死。

   綜合以上易中天先生所講我們可以看出,這是一個疑案,甚至可以說是蜀漢歷史上一個舉足輕重的疑案。在這場政治風波中,是諸葛亮在玩弄權術、排斥異己,還是李嚴爭權奪利、自取滅亡?要弄清楚事情的真相,我們有必要看一看諸葛亮和李嚴成為託孤大臣之後他們之間權力、地位的比較,我們還要看看李嚴在被廢之前的表現。通過這兩件事情,我們能夠看到什麼樣的玄機呢?

  我們知道劉備託孤是在永安,也就是現在重慶的奉節,把諸葛亮和李嚴從成都召來託孤。託孤以後,諸葛亮就回到了成都,李嚴就留在了永安。劉禪繼位以後,諸葛亮封武鄉侯。李嚴封都鄉侯;而且假節,就是授予他尚方寶劍;加光祿勛,就是再給他加一個榮譽職務。到了建興四年的時候,李嚴由輔漢將軍晉升為前將軍。輔漢將軍就是我們上一集說的雜號將軍,前將軍就是上一集說的名號將軍,就是從副教授升為正教授了。到了蜀漢建興八年,李嚴又升了一把,升為驃騎將軍,後來還到了成都。那麼應該說,從劉備託孤到李嚴被廢,這個人是步步高升。

  但是實際上如何呢?實際上他和諸葛亮相比是處處不如。我們也來看一個表,這是劉備託孤以後李嚴和諸葛亮權力、地位的比較。諸葛亮怎麼樣呢?返回成都,主持朝政,『政事無巨細,咸決於亮』。李嚴如何呢?留鎮永安,遠離朝廷。那麼這樣一來的結果是什麼呢?就是這個王朝的大事小事都由諸葛亮說了算。而李嚴呢,無法參與朝政,難以輔佐少主,疏遠了官場的關係,失去了表現的機會。因為他長期在外面,遠離了政治中心,這樣他逐漸地就被政治中心所遺忘、所拋棄。這是第一點不如。第二點,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領益州牧;而李嚴呢,李嚴當了前將軍以後曾經要求當一個刺史,沒有得到批准。第三點不如呢,諸葛亮是開府治事的。我一再強調開府不開府有很大的區別,開府就意味着有自己獨立的辦公系統和獨立的權力,而李嚴是沒有的。而且李嚴提出了這個要求,也沒有得到批准。所以李嚴表面上步步高升,實際上處處不如。

  因此李嚴和諸葛亮的關係,是表面上相安無事,實際上離心離德。諸葛亮要北伐,調李嚴的軍隊,李嚴不去,不發兵。不但不發兵,還提出一個要求來,說我要做個巴州刺史。沒有被批准,可能是不了了之。後來,諸葛亮要西征,又命令李嚴出兵到漢中,李嚴又不去。李嚴說,我要開府,說現在曹魏那邊陳群、司馬懿都開府了,陳群、司馬懿不是顧命大臣嗎?顧命大臣就可以開府,你是顧命大臣,我也是顧命大臣,我為什麼不能開府?又不得到批准。當然諸葛亮讓了一步,說這樣吧,你來吧,你到成都來,江州就交給你的兒子,就是李豐。因為李嚴後來從永安到了江洲了。這就是他們兩個的這樣一個關係。

  根據這樣一個關係,學者們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一派意見以餘明俠先生為代表,是譴責李嚴的。余先生的原話是,他說以上材料證明,李嚴完全是一個狡詐、自私、陰險、殘忍、不以國事為重的惡劣分子。而諸葛亮呢,顧全大局、一讓再讓,李嚴得寸進尺、貪得無厭。從雜號將軍升為了名號將軍,還不滿足,還要一塊巴州當刺史,後來又要求開府,一而再、再而三地要官、要權力,十分惡劣。所以自取滅亡是活該的,這是一派意見。

  另一派以尹韻公先生為代表,認為李嚴提出來要當巴州刺史,後來提出來要開府,是光明正大、理直氣壯地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是一個維權行動。為什麼呢?他因為是並受遺詔的顧命大臣,既然我們兩個都是顧命大臣,為什麼你可以開府我不能開府,你領了益州牧我當個刺史還不行嗎?有什麼不行呢?尹韻公先生認為李嚴和諸葛亮的矛盾,主要因為是諸葛亮不容他人染指最高權力。尹先生說諸葛亮這個人,他用了12個字的評價:權欲極盛、擅權心烈、善於玩權,是一個玩弄權術的高手和老手。所謂忍讓不過是做姿態,等到李嚴一不小心自己送上門來,對不起,一棍子就打入了最底層。

  這兩個結論是對於同樣的史實得出來的,他們對於這個史實本身都沒有爭議,看法完全相反。

   面對同樣的史實,專家卻得出了不同的結論。諸葛亮和李嚴之間究竟發生了什麼,恐怕當事人心裡是最清楚的。我們不能回到三國時代去親歷歷史,但我們可以換個角度想問題,我們可以從歷史事實中去尋找動機。首先我們要問,劉備為什麼要安排一個一正一副的輔臣結構?從這裡入手,也許我們就能夠尋找到李嚴被廢的真實原因了。

  這就必須從劉備託孤說起,因為我們必須弄清楚劉備託孤的時候,幹嗎要安排一個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劉備部這樣安排不就後面沒事了嗎,他為什麼要安排?我覺得在這個問題上還是田餘慶先生說得最有道理。田先生認為,劉備的永安託孤實際上是一個深謀遠慮的考慮。

  要弄清楚託孤的真實意圖,必須先弄清楚蜀漢帝國的特殊性。它的特殊性是什麼呢?是益州這個地方原本有着一股勢力,這個事例由兩種人組成:一種是益州籍的官僚,就是他是益州人,又在東漢王朝里做了官,這是一個力量;再一個就是益州本地的豪強,大姓,大族。這兩股力量我們合稱為本土勢力,就都是益州人組成的。除了本土勢力以外,還有外來勢力,外來勢力又分兩撥:第一撥是劉焉、劉璋父子入蜀的時候帶去的,因為劉焉、劉璋父子是外來人,他們帶去了一撥人,這一撥人我們可以稱之為東州集團;劉焉、劉璋父子取得了益州的政權以後,劉備又來了,劉備從哪裡來?從荊州來的,劉備也帶了一撥人,這一撥人我們稱之為荊州集團。那我們來看一下這個表就清楚了,三股勢力:一股勢劉備的親信,我們稱之為荊州集團;一股是劉璋的舊部,我們稱之為東州集團;還有一股是本土士族,我們稱之為益州集團。益州集團是老早就在益州的,劉璋的東州集團是後面來的,劉備的荊州集團是更後面來的。這會說明什麼?就是劉備集團這股勢力是後來的外來勢力,劉璋集團是先來的外來勢力,這個益州集團是本來就在這兒的本土勢力,這麼三股勢力攪在一起。

  攪在一起的結果是什麼呢?是劉備稱帝,基礎不牢,再加上夷陵兵敗,國本動搖。在劉備託孤的時候,蜀漢政權最大的憂患,不在曹魏,不在孫吳,而在自己內部。這是劉備最擔憂的。而劉備的想法是什麼呢?第一條,後來居上,不容顛倒。我們這個最後來的外來勢力一定要占主導地位,這個是不能動搖的。在此前提下,以我為主,兼容三方,就儘量地把這另外兩股勢力也把它融合起來。所以劉備的這個時候的國策應該是這樣的幾句話:鞏固新人地位,穩定舊人情緒,協調新舊關係,消除新舊界限。這樣蜀漢政權才能夠長之久安。所以我們再來看這張表就很清楚了,就是對於蜀漢政權來說,劉備親信組成的荊州集團必須是政權主體,劉璋舊部組成的東州集團是團結對象,本土士族組成的益州集團是防範對象。

  正是由於這個原因,劉備才做了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的這樣一個輔臣結構。因為,李嚴是個什麼人呢?李嚴剛好是這個系統的,就是劉璋舊部東州集團這個系統的一個團結對象。李嚴是荊州南陽人,他是荊州人,原來在劉表的手下工作。後來曹操南下奪得荊州以後,李嚴不願意投靠曹操,就往西入蜀,投靠了劉璋。那麼劉備帶兵入蜀,去奪劉璋的地盤的時候,李嚴又投降了劉備。也就是說李嚴是在劉璋舊部當中,和荊州集團關係最密切的。一方面他靠攏荊州集團,另一方面他人又是東州集團的人。或者用主客、新舊關係來說,他是舊人、是主人,又是和新人、和客人關係特別好。再加上本人特別有能力,那麼選他來做一個副手,是再合適不過了,這就是劉備託孤時候的想法。

    易中天先生的分析讓我們恍然大悟,原來劉備臨終託孤諸葛亮為正、李嚴為副的輔臣架構,是一個保持各方平衡、精心設計的政治安排。按說這個煞費苦心的安排,本來是可以保持蜀漢政權的內部穩固。那麼,回到我們這一集一直貫穿的一個老問題上,李艷為什麼又被廢掉了呢?易中天先生在前面分析了,不是諸葛亮的問題,不是劉備後事安排的問題,那麼剩下的只有從李嚴本人身上找原因了。李嚴本人有問題嗎?

  但是李嚴這個人有問題。有什麼問題呢?第一個,自視甚高,難於共事,這個人性格不好。當時有一句名諺叫做『難可狎,李鱗甲』,什麼意思呢?就說李嚴這個人肚子裡面有龍鱗,這龍鱗的特點是什麼?你只能順着摸,你不能倒着來。所以李嚴這個人是不好接近的,不好共事的。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呢,效法蘇張,朝秦暮楚。什麼意思呢?就是他在這個新人和舊人、主人和客人,也就是外來勢力和本土勢力之間,他擺來擺去,甚至有點挑撥離間,搞是非。由於有這個原因,所以諸葛亮在彈劾李嚴的時候,是把新人和舊人都聯合起來聯名。為什麼要聯名?就是說我們新人、舊人沒有矛盾,你不要再挑撥離間。這是第二個問題。第三個問題,擁兵自重,分庭抗禮。李嚴留駐永安,後來又到了江州,就是現在的重慶,然後在那兒就不走了。然後在那兒就自己築城,自己擴軍,要求劃出五郡之地來單獨成立一個州。本來蜀漢它只有一個州,就是益州嘛;他又要搞一個州出來,叫巴州。這在諸葛亮看來,他挑釁了兩個原則:第一個原則就是後來居上的這個原則,就是我們新人,我們荊州集團一定要占據蜀漢政權的主導地位,這個是不能動搖的,他挑釁了這個原則;第二個他小心了統一原則,因為他實際上是搞分裂。所以,諸葛亮一定要拔掉這顆釘子。

  本來劉備安排李嚴為副的時候,是希望他起到一個中介作用,希望他充當一個潤滑劑。結果他沒有起到潤滑劑的作用,反而成了當中一根刺了。那這根刺肯定是要拔掉的。從大局着想,從蜀漢政權的長之久安、安定團結出發,這樣一顆釘子一定要拔掉。因此我們可以推測,諸葛亮恐怕是早就想把這顆釘子了,只不過是在等待機會而已。那麼李嚴既然犯了這麼一個低級錯誤,那就對不起了,請你回家養老去吧。

  那麼除了這些原因以外,我認為諸葛亮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要依法治蜀。因為諸葛亮接過來的是這麼一個攤子,是這樣一個分着層次的、由三股勢力組成的這麼一個政權,這樣一個政權是有着內部矛盾的和內部危機,有着隱憂的。那麼要把這三部分人團結起來,諸葛亮認為只有一個辦法,就是依法治蜀。什麼叫依法治蜀呢?就是不論親疏遠近,不管你是新人、是老人,不管你是荊州集團的、是東州集團的、是益州集團的,在國法面前人人平等。我們大家都按規矩辦,我們一碗水端平,這樣就能做到大家心服口服。而依法治蜀時諸葛亮執政期間非常重要的思想和舉措。

  為了真正地實現依法治蜀,真正做到執法公平、賞罰嚴明,諸葛亮也廢黜了一些屬於自己這邊的人,甚至還殺了自己最喜歡的人,比方說馬謖。諸葛亮揮淚斬馬謖是大家都很熟悉的故事,但是這個故事背後其實也是有着深刻原因的。那麼馬謖到底該不該死,馬謖到底該不該殺?諸葛亮殺馬謖的時候,為什麼會流淚呢?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