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4133|回覆: 0

[道學研究] 對自然與社會的另類理解:修身養性

  [複製連結]
雪峰山人 發表於 2011-9-23 09:31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對自然與社會的另類理解:修身養性
——讀【莊子】有感
雪峰山人(xsjgsgu@sina.com


  對自然與社會的理解,最終要體現在所提出的政治主張和人生主張方面,每個人對自然與社會都有其獨特的理解,這種理解是指導人生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勘破生與死,天地萬物如浮雲,追求人內心的真自在,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是對自然與社會的眾多理解之一。


  離世異俗,是山谷之士;語仁義忠信,是游居學者;語大功,禮君臣,是朝廷之士;處閒時,釣魚閒處,是避世之人;吐故納新,熊經鳥申,是道引之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閒,不道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淡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遙於天地之間,而心意自得,修身養性,何其美哉!


有用與無用


  有用與無用,是矛盾的兩個方面。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無用之用。匠石在途中遇到一株大樹,許多人嘖嘖稱讚樹的宏大壯美,匠石不屑一顧,弟子問其原因,匠石曰:這株大樹,做舟則舟沉,做棺槨則速腐,做器物則速毀,做柱子則生蟲,是日常生活不能使用的樹木。正因爲不可使用,人們不砍伐,故而能享受千年之壽。


  站在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結論有可能是截然相反的,隱跡山林,放浪形胲,遠離塵世名利的牽掛,以達修身養性之目的,相對於忙碌的人們而言,是無用的人生。子桑戶死,孔子遣子貢弔唁,子桑戶的朋友或編曲或鼓琴,相和而歌,子貢歸告孔子,孔子曰:彼遊方之外者也,而丘,遊方之內者也。外,內不相及,而丘使女往吊之,丘則陋矣!方內,方外,是對道及人生的理解而得出的二個不同結論。


  莊之行於山中,見一株大樹枝葉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下山後,宿於故人家,故人殺不能鳴的大雁以待之。弟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無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曰: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追求有用於社會,用才能治理社會,是人生之負累;庸祿無能,隨波逐流,非學道者所爲,心身極度放鬆,與自然溶入一體,才是一種大智慧。


  宋元君夜夢神龜,令漁者獻之,神龜用盡一切辦法掙脫卻無濟於事,慘遭殺戳。狸狌卑身而伏,以候敖者,東西跳梁,不避高下,結果是中於機辟,死於罔罟。


  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跖死利於東陵之下。二人者,所死不同,其於殘生傷性,均也。殉仁義,謂君子,殉貨財,謂小人,若其殘生損性,則盜跖亦伯夷已,又惡取君子小人於其間哉。


  子貢南遊於楚,在返回晉的時候,遇到一老翁,老翁鑿隧而入井,抱翁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勸老翁使用機械以減輕勞動強度,老翁忿然作色而笑曰: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吾非不知,羞不爲也。


  這就是有用無用之關鍵所在,修身養性是唯一目的。


治理社會


  先秦諸子都提出了自己對治理社會的方法和主張,孔子主張仁義,墨子主張兼愛非攻,韓非子主張法治,最終目的都是希望國富民強,人民生活幸福和諧,社會秩序穩定。莊子所希望的社會理想則是: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養。民愚而朴,少私而寡慾;知作而不知藏,與而不求其報;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禮之所將,猖狂而行,乃蹈乎大方!其生可樂,其死可葬。


  細究莊子的社會理想,一個最大的弊端就是抹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將人類用自身智慧改造自然,以獲取更好發展的行爲拋棄了。莊子認識的天道是虛靜恬淡寂寞無爲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也,認爲用仁義來約束社會生活和治理國家是違背天道的基本要求。孔子向老聃請教治國時,老聃曰: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而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之子焉?認爲人性是不應當受到約束的,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育,帝王無爲而天下功。故而在【莊子】一書中出現了大量攻擊儒家仁義的文字。


  子貢看到孔子語仁義被老聃批駁而心生不服,找到老聃理論,老聃曰:黃帝之治天下,便民心一,堯之治天下,便民心親,舜之治天下,便民心競。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名曰治之,而亂莫甚焉。將以仁義治國的批評推到了極致。


  仁義、禮樂、文藝、六律,是一種社會性的約束,莊子認爲:屈折禮樂以匡天下之刑,縣企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踶跂好知,爭歸於利,不可止也。此亦聖人之過也。這一切都是不能要的,一切應回歸到人的自然。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無以人滅天,無以故滅命,無以得殉名,謹守而勿矢,是謂反其真。


  莊子更多地看到了人與人勾心鬥角,爾虞我詐,殘害同胞的社會丑害現象,並將之擴大化,於是乎有了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的論斷。有力量的人以幫人解困爲誇耀,勇敢的人以消除社會患難爲奮鬥目標,軍隊以戰爭爲天職,學問淵博之人以名譽爲自豪,懂法律的人以推廣法治爲樂,懂禮教的人以教導人們守秩序爲崇高之事,講仁義的人以廣納英才爲尊貴,農夫則以有草萊之事爲滿足,商人則以積蓄錢財爲能事,技藝之人則以高超技藝爲能事,莊子認爲凸現個人智慧以服務社會,都是不可取的。雖有至知,萬人謀之。魚不畏網,而畏鵜鶘。去小知而大知明,去善而自善矣。


  魯君養鳥,具太宰以饗之,奏【九韶】以樂之,然而鳥憂悲眩視,不敢飲食,違背了鳥的自然本性。應當將鳥栖之深林,浮之江湖,讓鳥按照其自然本性而生活,治理國家如同養鳥一般,讓民眾去掉一切外在約束,修身養性,壽享千年。


人生境界


  人內心的快樂與否,取決於對人生目標的定位,鯤鵬展翅九萬里,以暢遊於天地爲樂,蜩與學鳩決起而飛,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亦是飛之樂也。此樂與彼樂,在莊子看來是有區別的。


  狙公賦茅,曰:朝三而暮四。眾狙皆怒。曰,然則朝四而暮三。眾狙皆悅。追求表面的含義,或者人生的意義,是沒有看到事物的本質。昔日莊周夢爲胡蝶,栩栩然胡蝶也,不知周也。俄然覺,則蘧蘧然周也。不知周之夢爲胡蝶與?胡蝶之夢爲周與?將自身精神與天地萬物合爲一體,修身養性,是人生的貴高境界。


  道之真以治身,其緒餘以爲國家,其士苴以治天下,是學道的三個層次,養志者忘形,養形者忘利,致道者忘心矣,這是學道之人的三種精神狀態。


  黃帝等七聖在襄城之野迷路,遇到牧馬童子,牧馬童子提出了修身養性的三重境界。一、游於六合之間,二、乘日之車而游於襄城之野。三、游於六合之外。


  徐無鬼與魏武侯見面,魏武侯曰:先生居山林,食茅栗,厭蔥韭,是否生活太苦,欲嘗酒肉之味?徐無鬼卻批評魏武侯以苦爲樂,曰:君獨爲萬乘之主,以苦一國之民,以養身目鼻口,夫神者不自許也。愛民,害民之始也,爲義偃兵,造兵之本也。殺人之士民,兼人之土地,以養吾私與吾神者,其我不知孰善?勝之惡乎在?君若勿已矣,修胸中之誠以應天地之情而勿攖。


  需要指出的是這種人生境界與社會生活是相脫離的,其內容主要是一種個人的修身養性,以達精神和肉體與天地相交融。故而在對待生與死的問題上就有了許多超脫的表現。人們常認爲的尊、樂、下、苦之事,莊子認爲這是沒有認識到真正的人生,莊子妻死,惠子吊之,莊子則方箕踞鼓盆而歌,惠子責之。莊子認爲在生與死之間,生是痛苦的,人生之中由於有許多欲望和悲喜之事,故而阻礙了對人本性的感悟。人且偃然寢於巨室,而嗷嗷然隨而哭之,自以爲不通於命。


   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爲棺槨,以日月爲連壁,星辰爲珠璣,萬物爲齎送,吾葬具豈不備邪?弟子曰:吾恐鳥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爲鳥鳶食,在下爲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


  將人置身於永恆的天地之中的人生境界,是需要對自然與社會極強洞察力和理解力的,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淡漠焉。當是時,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生不夭,人雖有知,無所用之。由於人的欲望的存在和發展,致使人迷失了本性。


  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溫,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黃帝以仁義攖人之心,堯、舜於是乎股無胈,脛無毛,以養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爲仁義,矜其血氣以規法度。桀貪圖享樂,奪民脂民膏以滿足自己的私慾,堯、桀都沒有超脫出外部因素的影響,莊子認爲這都是不可取的,舉天下以賞其善者不足,舉天下以罰其惡者不給,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不如無爲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


  摒棄賞罰制度,廢除法、義、仁、禮、德等一系列社會性約束,修身養性,以享盡生命之本性,是莊子對自然與社會的獨特理解,老莊哲學是中國道教的核心思想,在此哲學思想影響下,道教偏重於追求長生不老、修煉仙丹,而佛教偏重於因果報應和行善積德,則是對【莊子】一書修身養性哲學思想的最好注釋。

點評

功用主義  發表於 2011-9-23 21:32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