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10|回覆: 0

[諡號諡法] 明朝皇帝惡諡

[複製連結]
已綁定手機
東海儒者 發表於 2018-12-27 22: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明無惡諡非常態

鄭樵將諡字分爲上中下三類,上諡即善諡褒諡美諡,中諡即平諡,下諡即惡諡貶諡丑諡。但明朝無惡諡,故明人所謂的上下諡,實爲上諡中的上諡和下諡,即上上諡和上下諡。文通被視爲下諡,原因在此。至於平諡,在明人眼裡更成了下諡乃至惡諡。

明朝無惡諡,自明仁宗始。明鄭曉【今言】記載:

國初諡,美惡兼用。洪武二十二年魯王卒,上諭禮部尚書李原名曰:父子天性,諡法公義,朕不得以私恩廢公義,可諡曰荒。永樂六年,伊王諡厲。洪熙元年,上命禮部尚書呂震諭翰林,定故兵書兼詹事金忠等十八人諡。內有通政使賀銀諡不美,上曰:此數人皆在先朝盡心國事,有德行重厚表里一致者,有涉歷艱難始終一心者,必加旌褒,庶幾禮賢厚終之道。但朕意未嘗及銀。銀勞可贈官銜,不應美諡。若加銀惡諡,又不若無諡,人不得議焉。古人制諡,正爲定論,美惡示至公也。銀竟不諡。

明太祖的兩個兒子,一個諡荒,一個諡厲,都是惡諡。到明仁宗洪熙元年,仁宗追諡十八大臣時,有已故通政使賀銀所得議諡不美。仁宗表示,對於賀銀,可贈以官銜,不能賜予美諡,但也不予惡諡。仁宗認爲,與其加其惡諡,不若不諡,給賀銀留點體面,免受世人議論。這就開了開明代不給惡諡的先例。

從此終明之世,諸臣無得惡諡者。明王鏊說:『本朝之諡,有美無惡,所謂諡者,特爲褒美之具而已。』(撰【震澤長語國猷】)【明史】記載,明末永曆帝時,有御史想加一個叛將以惡諡,以懲不忠。永曆帝答覆:『諡本褒忠,無惡諡理』雲。

嘉靖時翰林何良俊比較了明朝諡制與古制的差異,指出唐宋以來的恆典是議諡必求允當,既不掩善,也不諱惡。他說:『朝廷於諸大臣有諡終之典,易名賜諡極其優矣。古者凡定諡,則考功上行狀,太常博士做諡議。有不合者,給事中駁奏再議,必求允當,不使名浮於實。其人或其未善,則若荒若煬,皆所不諱。』

然哉然哉。【五經通義】云:『有德則諡善,無德則諡惡。』褒善貶惡,相輔相成,不可或缺。故中華諡法,美惡兼具,所以寓褒貶,示勸戒。明朝專美而無惡,雖有善善之效,缺了惡惡之法,非諡禮之常也,不足爲訓。

2018-12-26餘東海

本文來自以下【文集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