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914|回覆: 0

[政治史學] 唐朝的版圖有多大,大到遠遠超出你的想像

[複製連結]
生民無疆 發表於 2018-11-20 07:45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唐朝時的中國版圖有多大?筆者相信,許多人都會『有印象』,畢竟中學歷史有,但那是很保守的...

我們用嚴格的史實來說話。

一、唐代版圖概貌

關於唐代極盛時期的疆域圖,國內較普遍地採用下面這幅歷史地圖。

國內較普遍地採用的唐代版圖歷史地圖

國內較普遍地採用的唐代版圖歷史地圖

國內較普遍地採用的唐朝疆域歷史地圖

我以為,該地圖中的大唐疆界,唯有東邊還說得過去,而南、西、北,都是不準確的,可以說是被嚴重閹割的。

先說說史籍中的唐代人口和區劃。【新唐書.地理志】云:

『(唐)太宗元年,始命並省,又因山川形便,分天下為十道:一曰關內,一曰河南,三曰河東,四曰河北,五曰山南,六曰隴右,七曰淮南,八曰江南,九曰劍南,十曰嶺南。至十三年定簿,凡州府三百五十八,縣一千五百五十一。......然舉唐之盛時,開元、天寶之際,東至安東,西至安西,南至日南,北至單于府,蓋南北如漢之盛,東不及而西過之。開元二十八年戶部帳,凡郡府三百二十有八,縣千五百七十三,......』

上述,指的僅僅是朝廷直屬的州縣,即文化意義上的『內地』、行政意義上的直轄的州縣。在二三百年的時間裏,州縣數量,是不斷變化的。大致為:州(府)300多個,縣1500多個。唐代文獻中經常談到的州縣,往往指的是它們。

其實,唐代州縣,遠不止這些。正如唐玄宗時期的政書【唐六典】所說:『凡天下之州、府三百一十有五,而羈縻之州蓋八百焉』,還擁有數量龐大的『羈縻』州縣。【新唐書.地理志】云:

『唐興,初未暇於四夷,自太宗平突厥,西北諸蕃及蠻夷稍稍內屬,即其部落列置州縣。其大者為都督府,以其首領為都督、刺史,皆得世襲。雖貢賦版籍,多不上戶部,然聲教所暨,皆邊州都督、都護所領,著於令式。......大凡府州八百五十六,號為羈縻雲。』

這是說,唐朝還下轄800多個羈縻州。所謂羈縻州,大致類似於當今的『少數民族自治州』,一般由都護府管轄。羈縻州的刺史,經朝廷批准後,由當地首領世襲。

羈縻州的人財物,由都護府管理。唐朝戶部統計的人口、田產的數據,是不包含羈縻州的。 某些學者僅僅以文獻中戶部的數據,論述唐代的人口,是極端錯誤的。

這數量龐大的羈縻州縣,多分佈於廣袤的『西域』、北邊、東北地區。也正因為其廣袤,因此,唐人在敘述唐朝極盛時的疆域時,往往比較模糊。唐朝宰相杜佑在【通典】中說:

『東至安東都護府 ,西至安西都護府,南至日南郡,北至單于都護府。南北如前漢之盛,東則不及,西則過之。』

唐朝人非常崇拜漢朝,總以『漢人』自居,故習慣於以漢朝為標準進行比對。杜佑將唐朝的疆界與漢朝比較後說,唐朝的疆域,與漢朝相比,南方、北方的邊境線差不多,東邊的趕不上,在西邊則超過了漢朝。

杜佑的這段話,是後世史家談論大唐邊界的寶典。比如前引【新唐書•地理志】,論及大唐疆域時,就照抄了這段話。

杜佑的這段話中的四至,都只是一個大的區劃名稱。也許,當時的人們一聽就大致明白,而後世的人們卻是不易。

根據歷史文獻,我以為,唐代巔峯時的四至為(見下圖):

東北:朝鮮半島,北抵北冰洋;(資料多多,無需論述)

正北:抵北冰洋;

正西:黑海一帶;

西南:抵印度洋;

東南:蘇門答臘島、爪哇島。

巔峯時期的唐代版圖(草圖)

巔峯時期的唐代版圖(草圖)

巔峯時期的唐代版圖(草圖)

二、朝貢制度的真實含義

貞觀四年,唐朝大軍擊敗突厥,統制西域和蒙古高原。原臣屬於突厥的大小蕃國國君聚集長安,請求唐太宗就任『天可汗』,即天下共主。同時,形成一個共識:今後,凡是各國君主死後,繼承者只有得到朝廷冊封之後,才能正式即位,才能被『國際社會』所承認。

說白了,只有得到大唐皇帝任命書的國王,才是真的,否則便是假的。一旦被國內外認為是假的,會有多危險,大家是知道的。

長期以來,某些『專家』刻意歪解『朝貢制度』,有人以為『天可汗』是毫無意義的虛名,此言大謬。看完下面三點之後,也有助於理解『朝貢國』的真實內涵。

首先,天可汗統治下的各國,必須定期入朝報告工作。【唐會要】:

『故事,西蕃諸國通唐使處,悉置銅魚,雄雌相合,各十二隻,皆銘其國名,第一至十二。雄者留在內,雌者付本國。如國使正月來者,齎第一魚。余月准此,閏月齎本月而已。校其雌雄合,乃依常禮待之。差謬,則推按聞奏。』

所謂『故事』,即:老規矩。大唐朝廷給各國規定了到長安報告工作的時間,有的是正月,有的是二月,有的是三月。朝廷給各國分別頒發了特製的十二隻銅魚,每隻銅魚一分為二,一半留在朝廷,另一半給蕃國。這十二隻銅魚分別在一至十二月使用,即三月份到長安的,即使用三月份那隻銅魚。到長安後,與存於朝廷鴻臚寺的相合,再正式匯報工作;若合不上,則要進行嚴密的調查後再行處理。

其次,必須繳納貢賦,與入朝報告工作一併進行。【唐會要】:

『先天二年十月敕:諸蕃使都府管羈縻州,其數極廣。每州遣使朝集,頗成勞擾。應須朝賀,委當蕃都督與上佐及管內刺史,自相通融,明為次第,每年一蕃令一人入朝,給左右不得過二人。仍各分頒諸州貢物於都府點檢,一時錄奏。』

西域和蒙古高原等周邊各國,基本上是每一個番國為一個行政州的建制,州刺史經朝廷批准後由國君世襲。這些州,即所謂羈縻州。唐玄宗以前,各羈縻州必須和內地州一樣參加朝集,即每年年底到朝廷報告工作,繳納貢賦。因為羈縻州幾百個之多,離京城長安又太遠,同時考慮到長安糧食緊張,每個州來十個人,就是一個了不得數字,因此,先天二年(713年),唐玄宗認為羈縻州到長安來匯報工作,實在太麻煩,下令各都督府每年派一個州作為代表到長安,其它各州的貢賦委託該州運到長安。

第三,軍事權屬於天可汗。唐朝對大小蕃國的軍事控制權,制度更是明確、規範。【唐六典】:

『八寶:一曰神寶,所以承百王,鎮萬國;……五曰皇帝信寶,徵召臣下則用之;六曰天子行寶,答四夷書則用之;七曰天子之寶,慰撫蠻夷則用之;八曰天子信寶,發蕃國兵則用之。(【漢儀】又云:『……有事及發外國兵用天子信璽,封拜外國及徵召用天子行璽,賜匈奴單于、外國王書用天子之璽……』)』

皇帝玉璽有八個,不同的場合,使用不同的玉璽。其中,調動蕃國軍隊出征時的聖旨上,蓋『天子信寶』的大印;徵召蕃國君臣入京、冊封蕃國國君等聖旨,則蓋『天子之寶』的大印;答覆蕃國的聖旨,蓋『天子行寶』的大印。如此等等。

各蕃國必須按照制度,為朝廷訓練軍隊。唐朝將內地的都督府與州縣相結合的軍政體制,移植到了西域。州是地方行政機構,都督府則主要是負責軍事工作的機關。由於這裏戰爭頻繁,故而都督府的作用顯得更大。邊疆地區各州、都督府的上級機關都護府,如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則是軍政一體的機關,對這裏實行一元化領導。朝廷任命各國國王為都督,就是要求他們平時好好訓練軍隊,戰時憑『徵發符信』跟隨出征。

『朝貢制度』,是好大喜功嗎?當然不是!這是有利於邊疆長治久安、國家間和平共處、互利互惠的制度。

看下面吧。

三、唐朝的東南的疆界

南海地區,自古便是中華的疆土。

【南史】說:『海南諸國,大抵在交州南及西南大海州上,……漢元鼎中,遣伏波將軍路博德開百越,置日南郡。其徼外諸國,自武帝以來皆朝貢。……及宋、齊至梁,其奉正朔、修貢職,航海往往至矣。』

意思是,漢武帝的時候,南海地區的國王們,便來中原朝貢。到了南北朝時期,南海地區的各小王國,正式成為中華的屬國,其標誌是:行中華的年號、報告工作、繳納貢賦。

進入唐朝後,自然是更加熱鬧。

唐代在海洋上,影響力極大。我們知道,至今,凡是通過海路抵達的海外各國,仍然稱華人為『唐人』,華人也自稱『唐人』,華人聚居處為『唐人街』。【明史•真臘傳】:『唐人者,諸番呼華人之稱也,凡海外諸國盡然。』

我們可以根據【新唐書】的三則記載,談談東南亞諸國與唐朝中央的關係。

1、真臘,大體在今柬埔寨、泰國一帶。『真臘,一曰吉蔑,……開元、天寶時,王子率其屬二十六來朝,拜果毅都尉。大曆中,副王婆彌及妻來朝,獻馴象十一;擢婆彌試殿中監,賜名賓漢。』

2、、蘇門答臘島,即明人所謂三佛齊國:『室利佛逝,一曰尸利佛誓。……夏至立八尺表,影在表南二尺五寸。……咸亨至開元間,數遣使者朝,........官使者為折衝,以其王為左威衛大將軍,賜紫袍、金細帶。後遣子入獻,詔宴於曲江,宰相會,冊封賓義王,授右金吾衛大將軍,還之。』

3、爪哇島:『訶陵,亦曰社婆,曰闍婆,……夏至立八尺表,景在表南二尺四寸。貞觀中,與墮和羅、墮婆登皆遣使者入貢,太宗以璽詔優答。……憲宗拜內四門府左果毅。使者讓其弟,帝嘉美,並官之。』

其中,包含以下信息:

1、這幾個王國派遣使者,甚至是王子、副王出使,朝廷均封賞他們,包括國王官職。這就是說,他們承認自己是朝廷的官員、大唐的屬國。

2、島國國王送兒子到朝廷,做皇帝的衛士,即當質子。這是典型的向朝廷表忠心的行為,而根本原因在於,朝廷在這裏擁有極高的威信。

3、朝廷的兵部、秘書監派遣大批的專業技術官員,登上蘇門答臘島、爪哇島,長時間開展勘測日影、繪製地圖的工作。毫無疑問,唐朝已經完成這裏的地圖測繪。中國的天文學為什麼發達?這就是答案。

不難看出,這些地方,都是大唐的屬地。

大唐朝廷也確實將他們納入規範化管轄範疇,並且將相應的管理費用,列入了朝廷的預算。據【唐會要】:『證聖元年九月五日敕:蕃國使入朝,其糧料各分等第給。……尸利佛誓、真臘、訶陵等國使,給五個月糧;林邑國使,給三個月糧。』

他們的使團進入中國後,便按標準配給五個月的生活費。

四、唐朝的正西、正北的疆界

杜佑說『西至安西都護府』。要想知道大唐西邊疆界在哪裏,就必須搞清楚安西都護府的西面疆界到底在哪兒。

一、按照正史,安西都護府,是與大唐剿滅西突厥聯繫在一起的。也就是說,安西都護府在西邊的邊界,就是突厥統治區的西邊的邊界。

我們先看看突厥的地盤。

唐人編撰的【北史·突厥傳】說:

『科羅號乙息記可汗,又破叔子於沃野北賴山。且死,舍其子攝圖,立其弟俟斤,是為木杆可汗。……俟斤又西破嚈噠,東走契丹,北並契骨,威服塞外諸國。其地,東自遼海,以西至西海,萬裏;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裏;皆屬焉。』

唐人編撰的【周書·突厥傳】說:

『……俟斤又西破嚈噠,東走契丹,北並契骨,威服塞外諸國。其地,東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萬裏;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裏,皆屬焉。』

這是說,木杆可汗時,突厥將西部邊界,擴展至了西海。

史籍中的『萬裏』、『五六千裏』,還真不是隨口亂說。請看地圖。

東自遼海,以西至西海,萬裏

東自遼海,以西至西海,萬裏

東自遼海,以西至西海,萬裏

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裏

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裏

南自沙漠以北,至北海,五六千裏

何謂『西海』?其實,古代史籍的西海,所指是明確的。

在【後漢書·西域傳】中,『西海』顯然是指地中海:

『和帝永元……九年,班超遣掾甘英窮臨西海而還。……和帝永元九年,都護班超遣甘英使大秦,抵條支。臨大海欲度,而安息西界船人謂英曰:「海水廣大,往來者逢善風三月乃得度,若遇遲風,亦有二歲者,故入海人皆齎三歲糧。海中善使人思土戀慕,數有死亡者。」英聞之乃止。』

【北史·裴矩傳】引地理學家裴矩作品,明確的描述了西海的地理位置:

『發自敦煌,至於西海,凡為三道,各有襟帶。北道:從伊吾經蒲類海、鐵勒部、突厥可汗庭,度北流河水,至拂菻國,達於西海。其中道:從高昌、焉耆、龜茲、疏勒,度蔥嶺,又經鏺汗、蘇勒沙那國、康國、曹國、何國、大小安國、穆國,至波斯,達於西海。其南道:從鄯善、于闐、朱俱波、喝盤陀,度蔥嶺,又經護密、吐火羅、挹怛、忛延、漕國,至北婆羅門,達於西海。其三道諸國,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其東女國、南婆羅門國等,並隨其所往,諸處得達。故知伊吾、高昌、鄯善並西域之門戶也,總湊敦煌,是其咽喉之地。……諸蕃既從,突厥可滅。混一戎夏,其在茲乎。』

不難看出,所謂西海,是泛指北起黑海、南至地中海延伸到大西洋。

突厥的西部邊界,當是黑海。

二、再看有關西突厥、拂林、波斯的史料。

【北史·突厥傳】說:

『俟斤死,復舍其子大邏便而立其弟,是為他缽可汗。他缽以攝圖為爾伏可汗,統其東面;又以其弟褥但可汗為步離可汗,居西方。』

【新唐書·突厥傳】說:

『初,東突厥木杆可汗死,……當是時,達頭為西面可汗,……曷薩那朝隋,國人皆不欲,既被留不遣,乃共立達頭孫,號射匱可汗,建廷龜茲北之三彌山,玉門以西諸國多役屬,與東突厥亢。射匱死,其弟統葉護嗣,是為統葉護可汗。統葉護可汗勇而有謀,戰輒勝,因並鐵勒,下波斯、罽賓,控弦數十萬,徙廷石國北之千泉,遂霸西域諸國,悉授以頡利發,而命一吐屯監統,以督賦入。……咄陸可汗死,弟同俄設立,是為沙缽羅咥利失可汗,贈三遣使奉方物,遂請昏,帝慰而不俞。可汗分其國為十部,部以一人統之,人授一箭,號十設,亦曰十箭。為左、右:右五咄陸部,置五大啜,居碎葉東;右五弩失畢部,置五大俟斤,居碎葉西。其下稱一箭曰一部落,號十姓部落雲。』

我再引述幾段相關內容。

1、【舊唐書】:『西突厥本與北突厥同祖。……鐵勒、龜茲及西域諸胡國,皆歸附之。……射匱可汗者,達頭可汗之孫也。既立後,始開土宇,東至金山,西至海,自玉門已西諸國皆役屬之。……統葉護可汗,勇而有謀,善攻戰。遂北並鐵勒,西拒波斯,南接罽賓,悉歸之。控弦數十萬,霸有西域,據舊烏孫之地。又移庭於石國北之千泉。其西域諸國王悉授頡利發,並遣吐屯一人監統之,督其征賦。西戎之盛,未之有也。』

2、【舊唐書】:『波斯國,在京師西一萬五千三百裏,東與吐火羅、康國接,北鄰突厥之可薩部,西北拒拂菻,正西及南俱臨大海。』

3、【新唐書】:『波斯,居達遏水西,距京師萬五千裏而贏。東與吐火羅、康接,北鄰突厥可薩部,西南皆瀕海,西北贏四千裏,拂菻也。』

4、【舊唐書】:『拂菻國,一名大秦,在西海之上,東南與波斯接,……貞觀十七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獻赤玻璃、綠金精等物,……遂臣屬大食焉。乾封二年,遣使獻底也伽。大足元年,復遣使來朝。』

5、【新唐書】:『拂菻,古大秦也,居西海上,一曰海西國。去京師四萬裏,在苫西,北直突厥可薩部,西瀕海,有遲散城,東南接波斯。……貞觀十七年,王波多力遣使獻赤玻瓈、綠金精,下詔答賚。大食稍強,遣大將軍摩拽伐之,拂菻約和,遂臣屬。』

6、【唐會要】卷99:『拂菻,一名大秦國,在西海之北,東南與波斯接。……貞觀十七年,其王波多力遣使獻赤玻璃石、綠金精等物。太宗降璽書答慰。自大食強盛,漸陵諸國,遣將伐其都,乃歲輸金帛,臣屬大食焉。乾封元年,遣使獻底也伽。大足元年,復遣使朝貢。開元十年正月,遣吐火羅大首領獻獅子二、羚羊二。四月,又遣大德僧來朝。』

7、【通典】引【經行記】曰:『拂菻國在苫國西,隔山數千裏,亦曰大秦。……王城方八十裏,四面境土各數千裏。勝兵約有百萬,常與大食相御。西枕西海,南枕南海,北接可薩突厥。』

8、所謂『苫國』,地理位置很明確。【通典】引【經行記】曰:『(大食都城)一名亞俱羅,其大食王號暮門,都此處。……苫國在大食西界,周回數千裏。造屋兼瓦,壘石為壁。米谷殊賤,有大川東流入亞俱羅,商客糴此糶彼,往來相繼。人多魁梧,衣裳寬大,有似儒服。其苫國有五節度,有兵馬一萬以上,北接可薩突厥。』

顯然,苫國在底格裏斯河、幼發拉底河的上游地區,即今土耳其安納托利亞高原,與拂菻接壤;在今高加索地區,與突厥可薩部接壤。

無須懷疑,唐人筆下的拂林國,就是現今所謂的東羅馬帝國。

三、根據以上,我們就可以知道:大唐西部邊界三大特徵,一是靠海,二是與東羅馬帝國為鄰,三是與東羅馬相鄰處為突厥可薩部。

拂菻之東部疆界何在?

1、【隋書·鐵勒傳】所言甚明(【北史】、【通典】等記載同):

『鐵勒之先,匈奴之苗裔也,種類最多。自西海之東,依據山谷,往往不絕。獨洛河北有僕骨、同羅、韋紇、拔也古、覆羅並號俟斤,蒙陳、吐如紇、斯結、渾、斛薛等諸姓,勝兵可二萬。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傍白山,則有契弊、薄落職、乙咥、蘇婆、那曷、烏讙、紇骨、也咥、於尼讙等,勝兵可二萬。金山西南,有薛延陀、咥勒兒、十槃、達契等,一萬餘兵。康國北,傍阿得水,則有訶咥、曷昚、撥忽、比干、具海、曷比悉、何嵯蘇、拔也未渴達等,有三萬許兵。得嶷海東西,有蘇路羯、三索咽、蔑促、隆忽等諸姓,八千餘。拂菻東則有恩屈、阿蘭、北褥九離、伏嗢昏等,近二萬人。北海南則都波等。雖姓氏各別,總謂為鐵勒。並無君長,分屬東、西兩突厥。居無恆所,隨水草流移。人性凶忍,善於騎射,貪婪尤甚,以寇抄為生。近西邊者,頗為藝植,多牛羊而少馬。自突厥有國,東西征討,皆資其用,以制北荒。』

2、【周書·異域下】:『粟特國,在蔥嶺之西,蓋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治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後漢書·西域傳】:『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居地城,屬康居。土氣溫和,多楨松、白草。民俗衣服與康居同。』)

3、【通典·西戎五】:『奄蔡,漢時通焉。西與大秦接,東南二千裏與康居接,去陽關八千餘裏。控弦十餘萬。與康居同俗,而屬康居。土氣溫和,臨大澤,無涯岸。多楨松、白草及貂。畜牧逐水草,蓋近北海。至後漢改名阿蘭聊國。後魏時曰粟特國,一名溫那沙。』

4、【魏書·西域傳】:『嚈噠國,……都烏許水南二百餘裏,去長安一萬一百裏。其王都拔底延城,蓋王舍城也。……其人兇悍,能鬥戰。西域康居、于闐、沙勒、安息及諸小國三十許皆役屬之,號為大國。』

5、【隋書·西域傳】:『挹怛國,都烏滸水南二百餘裏,大月氏之種類也。勝兵者五六千人。俗善戰。先時國亂,突厥遣通設字詰強領其國。都城方十餘裏。』

6、【通典·西戎五】:『嚈噠(挹怛同),……西域康居、于闐、沙勒、安息及諸小國三十餘所,皆役屬之,號為大國。』

由此,我們可知,大秦與鐵勒諸部落,在西海即黑海某處相交接接壤。

大致上,黑海以東,伊吾以西,焉耆之北,均為『鐵勒』,以前皆為匈奴部屬。

後來,其中康居以西的地區,隸屬於大月氏人創立的囐噠國。

再後來,突厥滅囐噠,疆域實現了『東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萬裏』,即西起黑海一帶,與東羅馬接壤。

而這一帶,屬於西突厥的地盤。

四、唐高宗顯慶二年(657年),蘇定方率兵消滅了西突厥,活捉其首領沙缽羅可汗。

【唐會要】:

『顯慶二年正月,遣蘇定方等復擊沙缽羅。……遂分其地置昆陵、蒙池二都護府。以彌射為興昔亡可汗,押五咄陸部落;步真為繼往絕可汗,押五弩失畢部落。』

【新唐書·突厥傳】說:

『……(賀魯)建牙於千泉,自號沙缽羅可汗,遂統咄陸、弩失畢十姓。咄陸有五啜,曰處木昆律啜、胡祿屋闕啜、攝舍提暾啜、突騎施賀邏施啜、鼠尼施處半啜。弩失畢有五俟斤,曰阿悉結闕俟斤、哥舒闕俟斤、拔塞干暾沙缽俟斤、阿悉結泥孰俟斤、哥舒處半俟斤。……顯慶初,擢定方伊麗道行軍大總管,率燕然都護任雅相、副都護蕭嗣業、左驍衛大將軍瀚海都督回紇婆閏等窮討。……賀魯已滅,裂其地為州縣,以處諸部。木昆部為匐延都督府,突騎施索葛莫賀部為嗢鹿都督府,突騎施阿利施部為絜山都督府,胡祿屋闕部為鹽泊都督府,攝舍提暾部為雙河都督府,鼠尼施處半部為鷹娑都督府;又置昆陵、濛池二都護府以統之。其所役屬諸國皆置州,西盡波斯,並隸安西都護府。以阿史那彌射為興昔亡可汗,兼驃騎大將軍、昆陵都護,領五咄陸部;阿史那步真為繼往絕可汗,兼驃騎大將軍、濛池都護,領五弩失畢部,各賜帛十萬,以光祿卿盧承慶持冊命之。賀魯死,詔葬頡利冢旁,紀其概於石。』

此戰之後,大唐全面接管西突厥的疆土,並設州置縣,規範管理。以碎葉河為界,河東為昆陵都護府,管轄咄陸五部;河西為濛池都護府,管轄弩失畢五部。

唐代版圖的西部邊界(草圖)

唐代版圖的西部邊界(草圖)

唐代版圖的西部邊界(草圖)

不久,龍朔元年,大唐重新規劃原西突厥領地,在全面調查和繪製地圖的基礎上,調整了區域劃分,重組了政權組織。

【新唐書·地理七下】:

『西域府十六,州七十二。龍朔元年,以隴州南由令王名遠為吐火羅道置州縣使,自于闐以西,波斯以東,凡十六國,以其王都為都督府,以其屬部為州縣。

……

大汗都督府,以嚈噠部落活路城置。領州十五:附墨州,以弩那城置;奄蔡州,以胡路城置;依耐州,以婆多楞薩達健城置;犁州,以少俱部落置;榆令州,以烏模言城置;安屋州,以遮瑟多城置;罽陵州,以數始城置;碣石州,以迦沙紛遮城置;波知州,以羯勞支城置;烏丹州,以烏捺斯城置;諾色州,以速利城置;迷蜜州,以順問城置;盻頓州,以乍城置;宿利州,以頌施谷部落置;賀那州,以汗曜部落置。

條支都督府,以訶達羅支國伏寶瑟顛城置。領州九:細柳州,以護聞城置;虞泉州,以贊候瑟顛城置;犁蘄州,以據瑟部落置;崦嵫州,以遏忽部落置;巨雀州,以烏離難城置;遺州,以遺蘭部落置;西海州,以郝薩大城置;鎮西州,以活恨部落置;乾陀州,以縛狼部落置。』

不難看出,這一次重新劃分區域,大致上是以西突厥佔領這裏之前的各國為單位,來設置都督府的,『凡十六國,以其王都為都督府』。

大汗都督府所轄的範圍,是具有深厚的嚈噠背景的。而奄蔡正是原屬嚈噠所管轄的範圍,說明是以奄蔡部落之地設州。碣石州,是典型的漢地名稱,意味着這是一個濱海之地。

最為值得關注的是:條支都督府。該都督府的名稱,和所領九個州的名稱,都非常有意思,如:

西海州,當然是臨近西海的地區。

崦嵫州,是典型的漢地名稱(【山海經·西山經】:"鳥鼠同穴山西南三百六十裏曰崦嵫之山。"郭璞注:"日沒所入之山也。"),自然是臨近西海的地區。

鎮西州,也是漢地名稱,顯然是把守西部的要害之地。

條支都督府很可能是波斯隨着大食不斷蠶食,北遷到黑海一帶的遺民。大唐通過將他們組織起來,為大唐把守西部邊疆。

同時,在邊境線上設立界碑。最西邊界碑,自然是用於明確與東羅馬邊界的。樹立界碑,僅僅大唐說了是不算的,必須雙方代表會談,共同認可了,才算數。

唐高宗時期,在幹掉西突厥之後,派遣使臣到東羅馬,雙方會談、共同認可後,大唐樹立了最西邊的界碑

請看【大唐故波斯國大酋長右屯衛將軍上柱國金城郡開國公波斯君丘之銘】:

『君諱阿羅憾,族望波斯國人也。顯慶年中,高宗天皇大帝以功績有稱,名聞□□,出使召來至此,即授將軍,北門□領侍衛驅馳。又差充拂林國諸蕃招慰大使,並於拂林,西界立碑,峨峨尚在。』

大意是:大唐派遣到東羅馬的使臣,名為阿羅憾,祖籍是波斯國人。因為在顯慶年間隨蘇定方作戰功勞較大,被調到京城授予禁衛軍將領職務。考慮到他是波斯人,比較了東羅馬事務,所以,朝廷任命他為『拂林國諸蕃招慰大使』,負責處理與東羅馬的相關事務。阿羅憾在與東羅馬溝通交流之後,在兩國交界處立上界碑。該墓誌作於景雲年間(公元710-711年),並宣稱阿羅憾樹立的界碑『峨峨尚在』。

阿羅憾所立之界碑之處,自然是大唐的西極,應該是在黑海一帶、與東羅馬臨界處。

正因為如此,唐朝與拂菻有了官方往來。【新唐書·拂菻傳】:

貞觀十七年,(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獻赤玻瓈、綠金精,下詔答賚。……乾封至大足,再朝獻。開元七年,因吐火羅大酋獻師子、羚羊。

可以肯定地說,唐代鼎盛時期的邊疆的西極,就在黑海一帶

【開天傳信記】說:

開元初,上留心理道,革去弊訛。不六、七年間,天下大理,河清海晏,物殷俗阜,安西諸國悉平為郡縣。置開遠門西行,亘地萬餘裏,入河湟之賦稅。

大意是,開元年間,西域安定,安西都護府管轄的西域各國,均為州縣建制。這自長安城往西一萬多裏的廣袤大地,源源不斷地向內地輸入錢糧賦稅。

西安至黑海的直線距離:1萬餘裏

西安至黑海的直線距離:1萬餘裏

西安至黑海的直線距離:1萬餘裏

五、唐朝的西南屬地:印度次大陸(南亞)

這又是一個『朝貢制度』密切相關的故事。正是這個制度,才使得王玄策輕鬆搞定了印度次大陸。

在古代,緬甸以西,巴基斯坦以東、喜馬拉雅山以南的地區,泛稱為天竺。這裏所說的印度,是廣義的。

【通典】:

『(唐太宗貞觀)二十二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奉使天竺。會尸羅逸多死,國大亂,其臣那伏帝阿羅那順自立,乃發兵拒。玄策遁抵於吐蕃之西南,以書征鄰國之兵。吐蕃發精銳千二百人,泥婆羅國發七千餘騎來赴,玄策與其副蔣師仁率二國之兵,進至荼鎛和羅城,即中天竺之所居也。連戰,大破之,斬首三千餘級,赴水溺死者且萬人,獲其王妃及王子等,虜男女萬三千人,牛馬三萬餘疋。於是天竺響震,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餘所,遂俘阿羅那順以還。』

這是一個十分著名的故事,【新唐書】、【舊唐書】、【資治通鑑】等均有記載。貞觀二十二年(648年),右衛率府長史王玄策率領使團三十餘人,奉命出使天竺(今印度)。當時,中天竺王尸羅逸多統一印度。尸羅逸多死後,大臣阿羅那順自立為王。王玄策所到之處,各國紛紛表示忠心,並派出朝貢團到長安。但是,王玄策率領使團來到天竺時,阿羅那順拒絕王玄策使團,並派兵攻擊。經力戰,王玄策等少數人逃出後,向附近屬國徵兵,吐蕃派出1200人,泥婆羅國派出7000餘騎兵。

這些國家為何派兵?因為王玄策是天子的使臣,手上有皇帝授予的信物。【新唐書】稱:王玄策『檄召鄰國兵』。當吐蕃、泥婆羅國派出軍隊、聽從調遣的時候,東天竺等國還奉命運來了大批軍需物資。

王玄策率領這支部隊,掃平天竺。王玄策的戰果,包括兩方面內容:

一是活捉阿羅那順,及其王妃、王子等一萬三千餘人,押赴長安;

二是城邑聚落降者五百八十餘所,即天竺全體歸順。

王玄策出使時,是右衛率府長史,級別只是正七品上。回國後獲得重獎,連升五級,被提拔為朝散大夫,級別為從五品下,進入唐朝高幹行列。

至於阿羅那順,則是老死於長安。而且,『太宗之葬昭陵也,刻石像阿羅那順之形,列於玄闕之下。』

此後,天竺與大唐是一個什麼樣的關係呢?【舊唐書】:

『天竺國,……其中分為五天竺:其一曰中天竺,二曰東天竺,三曰南天竺,四曰西天竺,五曰北天竺。地各數千裏,城邑數百。……天授二年,東天竺王摩羅枝摩、西天竺王尸羅逸多、南天竺王遮婁其拔羅婆、北天竺王婁其那那、中天竺王地婆西那,並來朝獻。……(開元八年)其年,南天竺國王尸利那羅僧伽請以戰象及兵馬討大食及吐蕃等,仍求有及名其軍。玄宗甚嘉之,名軍為懷德軍。九月,南天竺王尸利那羅僧伽寶多枝摩為國造寺,上表乞寺額,敕以歸化為名賜之。十一月,遣使冊利那羅伽寶多為南天竺國王,遣使來朝。……十九年十月,中天竺國王伊沙伏摩遣其大德僧來朝貢。二十九年三月,中天竺王子李承恩來朝,授游擊將軍,放還。天寶中,累遣使來。』

天竺分為東、南、西、北、中五個國家。本來,中天竺是其中最強大的。當王玄策徹底搞定它的時候,一定指定了新國王。『於是,天竺震懼』。

從此,五天竺與大唐建立了穩定的年年納貢、歲歲來朝的關係。比如,天授二年(691年),這五個國家的國王,一起到長安,覲見武則天。

這裏的軍隊,也是服從朝廷調遣的。比如,開元八年(720年),估計是根據安西都護府的要求,南天竺國王尸利那羅僧伽組建軍隊,準備討伐大唐的敵人大食及吐蕃,國王上書朝廷,請求賜給軍隊的名號,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請求朝廷給個『中央』編制,有個高貴身份,唐玄宗賜名為『懷德軍』。

南天竺國王指揮懷德軍作戰時,身着大唐官員的官服。在【新唐書·天竺傳】中,記錄了一個細節:

『玄宗詔賜懷德軍。使者曰:『蕃夷惟以袍帶為寵。』帝以錦袍、金革帶、魚袋並七事賜之。』

唐玄宗賜給南天竺軍隊『懷德軍』名號。南天竺的使者說:在我們那兒,既有朝廷封賜的名號,又能穿上朝廷賞賜的官服,才顯得特別榮耀啊。唐玄宗便賜給南天竺國王錦袍、金革帶、魚袋等七件套。這是大唐朝廷官員出現於正式場合的全套服飾。

不經朝廷批准,天竺的國王們,不敢登基。南天竺新國王利那羅伽寶多繼位,也是先派使者到朝廷請示,在朝廷派出官員予以冊封后,才正式就位。

開元二十九年,中天竺國王又派兒子李承恩來朝見天子。這個王子的名字,估計是唐玄宗賜的。唐玄宗還封李承恩游擊將軍的官職,沒有讓他入直宿衛,而是放他回國了,這是特別的寵遇,表示對中天竺國王的高度信任。

僅僅這點文獻,顯然是不過癮的。儘管在正史中還可以找出不少,限於篇幅,我們引用一點更有趣的東西。

據【法苑珠林】:

『粵以大唐貞觀十七年三月內爰發明詔,令使人朝散大夫行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副使前融州黃水縣令王玄策等,送婆羅門客還國。……至十九年正月二十七日,至王舍城,……因銘其山,用傳不朽。欲使大唐皇帝與日月而長明,佛法弘宣共此山而同固。其辭曰:大唐出震,膺圖龍飛。光宅率土,恩覃四夷。化高三五,德邁軒羲。高懸玉鏡,垂拱無為。(其一)……覽華山之神縱,勒貞碑於崇崗。馳大唐之淳化,齊天地之久長。(其五)』

這就是說,早在貞觀十九年,王玄策等人奉旨抵達印度,並在佛教聖地王舍城立碑,碑文的意思很簡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這裏,乃我大唐的屬地。

據【法苑珠林】:

『此漢使奉敕,往摩伽陀國摩訶菩提寺立碑。至貞觀十九年二月十一日,於菩提樹下塔西建立,使典司門令史魏才書:「大唐牢籠六合,……是故身毒諸國,道俗歸誠。皇帝愍其忠款,遐軫聖慮。乃命使人朝散大夫行衛尉寺丞上護軍李義表、副使前融州黃水縣令王玄策等二十二人,巡撫其國。……身毒稽顙,道俗來王。……」』

這段話,更明確:唐太宗專門派使臣到印度巡撫即檢查指導工作,併到佛教聖地摩伽陀國摩訶菩提寺立碑,碑文的意思更加明確:率土之濱,莫非王臣;這裏的國王及百姓,都是我大唐的臣子

本來,在王玄策軍事征服印度之前,根據『天可汗』制度,印度早已整體臣服於大唐。由於中天竺國王尸羅逸多死後,大臣阿羅那順自立為王,也許是擔心朝廷不認可他,才拒絕王玄策一行。於是,這個不識相的傢伙招來大禍。

此戰之後,王玄策等諸多使團,無數次抵達印度。僅王玄策一行,就幾乎走遍了印度各地。根據有關到印度使團的成員的信息,可以發現,幾乎每個使團中都有專職的『畫師』。他們除了檢查指導工作,便是干一件很重要的事:繪製地圖,為分置州縣軍府做準備。

唐高宗乾封元年,朝廷組織大批專家完成了100卷的【西國志】,其中60卷文字介紹,40捲圖畫;同時據此,完成了西域屬地的區劃和軍民管理機構的設置:9個都督府、80個州、133個縣、147個折衝府。

至此,完成了對印度的規範化治理。直到唐末,印度對朝廷都十分恭順。

事實上,自『天可汗』制度實施以來,從中國來『西天取經』的高僧絡繹不絕。大唐的子民們,在廣義的『印度』,獲得大大小小的『國王』們無微不至的關懷、照顧:不是熱情,便是更熱情。

順手舉幾個例子。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之【道希法師傳】曰:

蒙庵摩羅跛國王甚相敬待。……在大覺寺造唐碑一首。

【師鞭法師傳】曰:

到庵摩羅割跛城,為國王所敬。

【玄會法師傳】曰:

玄會法師者,京師人也,雲是安將軍之息也。從北印度入羯濕彌羅國,為國王賞識,乘王象,奏王樂,日日向龍池山寺供養。

玄會法師據說是大唐的高幹子弟,因此,天天乘坐國王的大象,在國王樂隊的演奏聲中,到寺院修行。

【慧輪師傳】曰:

准量支那寺,……現今地屬東印度王,其王名提婆跋摩,每言曰:『若有大唐天子處數僧來者,我為重興此寺,還其村封,令不絕也。』

那爛陀寺附近,據說,以前曾有二十餘名中國來的僧人在此建寺修行,當時,國王便施捨這塊地給他們,並劃撥二十四個村子供養這些中國僧人。這些僧人去世後,這個寺院就廢了。如今,這裏屬於東印度王,國王一再說:如果有大唐來的幾名僧人,願意在這裏修行,我就為他們重建這個寺院,並且把這些村子重新封給他們。

相比之下,當今某些人神叨叨的『免簽國』待遇,算個屁咯!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