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976|回覆: 0

[何新西方偽史考] 西方歷史學篡改偽造羅馬史

[複製連結]
何新文史 發表於 2018-8-24 11:3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希臘歷史是假的嗎?羅馬歷史是真實的嗎?

何新論希臘偽史答問錄(之八):

西方歷史學篡改偽造羅馬史

經常被現代西方引爲自豪的古羅馬人,其實不是白色人種。

古羅馬人也是地中海人種。古羅馬人並不是日耳曼人、盎格魯撒克遜人以及高盧人的祖先。

不僅不是,而且日耳曼人、盎格魯撒克遜人、高盧人都一直是羅馬人的死敵。羅馬人認爲這些白種人都是森林草莽中講鳥語的野蠻人——蠻族(Barbarian)。

[註:蠻族(Barbarian)一詞的語源,就是俚語所謂『那些講鳥語的人』。

在西方所謂古希臘羅馬時期——義大利半島的古代羅馬人與希臘半島的原住民族都屬於地中海人種,屬於同一種語系,因此在這兩個民族之間存在通用語(即原始愛奧尼亞——拉丁語)。

而據西方學者的說法:『蠻族』這個詞的詞源正是指那些不會說古希臘羅馬通用語的化外民族。

所以,希臘、羅馬人認爲這些鳥語民族是野蠻人或者未進入文明的野人。在當時,西徐亞人、日耳曼人、盎格魯撒克遜人、高盧人、阿勒曼尼人都屬於蠻族。]

實際上,羅馬也是黑髮褐色皮膚的地中海人種建立的。

由於奴隸起義、內亂和匈奴人爲首的游牧蠻族的不斷入侵,公元3世紀發生了羅馬帝國史中著名的『3世紀危機』。在歷經連續幾個世紀的動亂後,公元5世紀義大利半島的羅馬帝國終於崩潰。

[註:帝國3世紀危機(Crisis of the Third Century),又名軍事無政府狀態或帝國危機,是指羅馬帝國在235年(皇帝亞歷山大·塞維魯被殺)至284年(皇帝戴克里先即位)發生嚴重危機衰落而崩潰的過程。這些危機包括外敵入侵、內戰及經濟崩潰。

在這段期間,羅馬帝國的組織、社會、日常生活以至宗教均產生了根本的轉變,因此公元3世紀的社會危機被西方史學視爲羅馬帝國古典時代前期和後期之間的分水嶺。]

最終摧毀義大利半島的羅馬帝國的人,是從中國的西北邊疆被驅逐到中亞後來進入歐洲和義大利半島的匈奴民族(匈人),其最著名的一位大首領(大單于)叫阿提拉。羅馬人和白人對阿提拉聞風喪膽,稱他爲『上帝之鞭』以及『黃禍』。黃禍這個詞就是從匈奴西侵歐洲而來的。

【資料】匈奴被逐離中國後爲禍羅馬

[匈奴於兩漢時期屢被華夏擊敗後發生族群分裂。南匈奴歸附漢朝。北匈奴於公元155年被鮮卑人擊敗,158年被丁零(北狄)人擊敗,之後開始西遷到中亞的圖蘭地區。波斯史書和西方學者認爲這一支匈奴是於公元4世紀(372年前後)進入歐洲爲禍羅馬的『匈人』的祖先。

阿提拉就是5世紀雄踞歐亞的這支亞裔匈奴人的首領。]

11—13世紀丹麥流傳的史詩【詩體埃達】中的阿提拉畫像

11—13世紀丹麥流傳的史詩【詩體埃達】中的阿提拉畫像

阿提拉畫像

阿提拉畫像

11—13世紀丹麥流傳的史詩【詩體埃達】中的阿提拉畫像

(18世紀出版書中的銅版畫)

阿提拉,人稱上帝之鞭的那位征服者。據記載,他身材矮胖,雙肩很寬,短粗的脖子上長著一個碩大無朋的頭顱,有粗硬的黑髮和稀疏的鬍鬚,鼻子扁平,一雙黑眼睛銳利而陰鷙。匈奴人促成了歐洲歷史發展的轉折。他們把叢林裡的日爾曼蠻子推上了歷史舞台,並與後者一起如摧枯拉朽般地結束了羅馬人的時代。帝國的歷史消失了,由各個封建國家組成的西歐多元政治格局開始了,一個幾乎延續至今的歐洲國家的主要劃分形成了。最後一個匈奴王阿提拉被陰損的羅馬人和野蠻的日爾曼人一致地稱爲『上帝之鞭』,表達了歐洲的恐懼和無奈。然而恰恰是匈奴人揮起了歐洲歷史戰車轉向的第一鞭,這才是名附其實的上帝之鞭。執鞭者,就是阿提拉。

阿提拉(西文:Attila,406?-453年)是古代歐亞大陸匈奴人的傳奇領袖和皇帝。他是勇猛的武士、戰略家。但是西方主流世界史書對這位令西方恐怖的偉大匈奴人一直諱莫如深,幾乎隻字不提。而言必稱希臘羅馬,唯洋人馬首是瞻的中國精英也對這位偉大統帥人物群體失明,一無所知。

中國精英們完全不知道,匈奴未能征服中國,但是卻征服過羅馬和歐洲,並且在成吉思汗之前幾百年就曾經構建過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匈奴世界帝國。

阿提拉是歷史中的傳奇人物。少年時代,作爲單于之子,年僅12歲(公元418年)的阿提拉曾被作爲人質送到羅馬宮廷(時值荷諾里皇帝在位,西羅馬帝國首任皇帝),交換羅馬的大將軍埃提烏斯。

阿提拉後來逃離羅馬回到匈奴族群中,成爲匈人的君主。此後他多次率領大軍入侵並劫掠羅馬帝國,中世紀的西方史家稱其爲『上帝之鞭』和『黃禍』,畏懼如神。

阿提拉曾率領軍隊兩次入侵巴爾幹半島,包圍君士坦丁堡;曾遠征至高盧(今法國)的奧爾良地區。公元452年阿提拉把當時西羅馬帝國首都拉文納攻陷,趕走了皇帝瓦倫丁尼安三世,使西羅馬帝國徹底崩潰。居住在北歐森林中而與羅馬人世代爲仇敵的蠻族日耳曼人(哥特人)也趁機南下,最終與匈奴人合力滅亡了義大利羅馬帝國。

自公元448年至452年,在阿提拉的領導下匈奴人建立了一個橫跨歐亞的強大帝國,其疆土在極盛時期——東起鹹海,西至大西洋東岸;南起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在這個廣大區域征服並管轄了一系列附屬國和城邦,雖然允許臣服者保留自己的國王和部落酋長,但都須向皇帝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派出武士參戰。

在阿提拉死後,這個匈人帝國瓦解。作爲曾經征服歐洲的一代匈奴雄主,西方人編撰的主流世界史選擇性遺忘幾乎從不提及,而中國人則對之幾乎一無所知。

在西歐民間傳說中,匈奴王阿提拉被視爲殘暴的象徵,但同時亦有中世紀的歷史書則記述他是一個偉大的雄主,這方面的傳說尤見於古北歐的薩迦文獻記載中。

世界歷史中的匈奴人及其歐亞大帝國

世界歷史中的匈奴人及其歐亞大帝國

  【資料:世界歷史中的匈奴人及其歐亞大帝國】

希臘歷史是假的嗎?

[北匈奴在被漢朝軍隊擊敗之後西遷。西方現代史學竭力試圖否定入侵歐洲的匈人就是匈奴人。但是大量歷史文獻和考古證據表明:北匈奴在中國被擊敗後遠走歐洲,一部分占據在高加索,一部分進入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今天的俄羅斯韃靼自治共和國),一部分進入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亞)和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

中亞的匈奴部,即白匈奴,一部分與圖蘭低地民族融合(中亞河中地區),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區(吐火羅斯坦),一部分進入印度旁遮普邦。

歐洲人的歷史和傳說表明,公元3世紀末,一個來自東方新興的草原民族突然出現在歐洲,武力強大,精於騎射,東征西討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匈人帝國Hunnic Empire。在歐洲文獻里他們被稱爲匈人(Hun),中文即匈奴人。

匈人於350年左右自亞洲進入了歐洲,隨後在稱爲巴蘭比爾王的領導下開始了他們的征服戰爭,第一個目標便是當時稱爲阿蘭的伊朗語族人國度。

350年,當時的阿蘭國堪稱強國,阿蘭王傾全國之兵與匈人軍戰於頓河沿岸,卻遭慘敗。阿蘭王被殺,阿蘭國滅,阿蘭餘部最終臣服於匈人。匈人在西方史書第一次出現即滅亡了絲綢之路上強大的阿蘭國,整個西方世界爲之震動。滅亡阿蘭國後,匈人在頓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幾年,然後在他們年邁的國王巴蘭比爾的帶領下繼續向西方進攻。

374年時,位於黑海北岸、日耳曼人所建立的東哥特王國是一個成立不久的國家。它遼闊的疆土東起至頓河,與阿蘭人接壤;西至德涅斯特河與西哥特人爲鄰;南起黑海北至德聶斯特河的支流,普利派特河沼地。

西進的匈人率領被征服的阿蘭人,騎步大軍進入東哥特領土,曾被東哥特人征服的部落乘機造反。東哥特人屢戰屢敗,終於在375年向匈人投降。

東哥特人滅國後,匈人繼續向西。西哥特人以德聶斯特河爲險,布兵防守,試圖阻擊匈人。匈人軍隊渡過多瑙河進入羅馬帝國境內,於378年在阿德里雅堡大敗羅馬皇帝瓦倫斯。由此動搖了羅馬帝國的根基。此後羅馬再也無法控制管轄各地的諸侯和領土。

匈人繼續征服北方的諸日耳曼部落,奪取了潘諾尼亞平原。自黑海至多瑙河以北的大片地土,盡入匈人之手。

匈人驅逐日耳曼(哥特人)等民族,造成歐洲歷史上著名的民族大遷徙,蠻族的大規模入侵最終滅亡了羅馬帝國。

395年冬,匈人攻入色雷斯,大掠而返。400年,匈人再次攻入色雷斯,以後對色雷斯連年侵擾。431年,東羅馬帝國不得已,答應每年向匈人交納貢稅,並允許他們在境內的幾個城鎮進行互市。

435年左右,阿提拉對南俄羅斯和波斯帝國發動了一系列的突襲。不久他將目光投向了新羅馬帝國,逼使新羅馬向其繳納貢稅。羅馬自然無法滿足這年年高升的貢稅,匈人則以此爲藉口於441年向羅馬宣戰,大肆洗劫巴爾幹半島。

443年,匈人攻到新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羅馬全軍覆沒,不得已簽城下之盟,與匈人訂立和約。

阿提拉的統治時期盛極一時的匈奴帝國疆域圖

阿提拉的統治時期盛極一時的匈奴帝國疆域圖

匈奴帝國疆域圖

匈奴帝國疆域圖

阿提拉的統治時期盛極一時的匈奴帝國疆域圖

(匈帝國370年–469年)

由448年至450年,匈人帝國的版圖到了盛極的地步: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這廣大區域的一帶附屬國,都有自己的國王和部落酋長,平日向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出兵參戰。

450年,阿提拉轉而進攻控制義大利半島和法蘭西的西羅馬帝國。他帶著大約十萬名騎士渡過了萊茵河。在向前推進的一百英里內,匈人軍團洗劫了位於現今法國北部的大部分村莊。

羅馬將軍阿提紐斯組織了一支高盧羅馬軍團以抵抗正在圍困奧爾良城的阿提拉。在查隆丕尼的大決戰中,阿提拉戰敗。這埸戰役被認爲是歐洲歷史上最具決定性意義的重大戰役之一,它阻止了整個基督教歐洲的覆滅和游牧民族控制西部歐洲。

453年,阿提拉驟逝,據傳是在迎娶日耳曼公主的第二天被發現死於毒酒引起的動脈破裂。在失去了強有力的領導人之後,曾經稱雄一時的匈族帝國逐漸崩潰。

阿提拉的後裔退至頓河口,分裂成兩部,庫特利格爾匈人,烏特利格爾匈人(曾經與西突厥可汗達頭聯手圍攻克里米亞的刻赤),他們互相攻擊,最後存在至南俄草原的保加爾人時期。保加爾人被認定與庫格利格爾匈人有關,他們是楚瓦什人的祖先。異族紛紛起來反抗,不同的派系爲了爭奪統治權而激戰不休。匈人退到今匈牙利一帶,後來別部又往東退到今烏克蘭的西南部與北高加索。

匈族帝國最終由於汪達爾人部落等新敵人的入侵而滅亡,從歷史的長河中消逝不見了。]

羅馬文明的真正繼承者,並不是後來占據義大利半島的歐洲白色人種(日耳曼人等),而是公元4世紀遷移到小亞細亞半島上建立的新羅馬帝國。

由於一系列內亂和無力抵抗蠻族入侵,公元330年羅馬城的貴族和精英,帶著羅馬的神器和文明逃離羅馬,渡海遷移到地中海東岸的小亞細亞半島。

於是在公元5世紀到15世紀,小亞細亞半島興起了一個新羅馬城(Nova Roma),即君士坦丁堡(Constantinople,意爲君士坦丁建立之城)和新羅馬帝國。

這個帝國的主體部分在小亞細亞半島上。它繼承了舊羅馬帝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但是解除了野蠻的奴隸制。

後來,在新羅馬帝國的最盛時期,曾經建立了一個疆土橫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一統帝國,其版圖甚至超過原初的舊羅馬帝國,而與東方幅員同樣廣大的漢唐中國並列雄立於亞洲大陸的東西方。

  【史料:小亞細亞的新羅馬帝國】

[由於內亂頻繁和蠻族入侵,義大利羅馬的執政官君士坦丁於330年將羅馬城由義大利半島東遷到小亞細亞的君士坦丁堡(今日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堡)。羅馬的大部分名器和元老院貴族也隨之東來,由此建立了國號繼續稱爲羅馬的新羅馬帝國。新帝國共歷經12個王朝及93位皇帝,首都爲新羅馬(拉丁語:Nova Roma即君士坦丁堡)。

其疆域在11個世紀中曾經橫跨歐亞非。小亞細亞西部和相鄰的希臘半島是新帝國的核心地區,領土囊括今日的土耳其、希臘、保加利亞、馬其頓、阿爾巴尼亞(從4世紀至13世紀),以及歐洲義大利半島和原南斯拉夫的大部、伊比利亞半島南部,包括今日的敘利亞、巴勒斯坦、以色列、埃及、利比亞、突尼西亞。今北非阿特拉斯山脈以北的阿爾及利亞和今天摩洛哥的丹吉爾在公元7世紀之前也曾是新羅馬帝國的國土。

關於帝國的起始紀年,西方史界仍有爭議。主流觀點認爲,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羅馬,羅馬帝國政治中心東移,是新羅馬帝國成立的標誌。

新羅馬帝國以拉丁語和拉丁文化爲基礎。這個帝國歷史上也被稱爲『東方羅馬帝國』。但在其1千年的存在期內,正式的國號一直爲『羅馬帝國』。]

君士坦丁一世統治時的疆域

君士坦丁一世統治時的疆域

6世紀的新羅馬帝國疆域。黃色部分爲君士坦丁一世統治時的疆域,紅色爲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期征服的地區

歷史上的中國人所知道的羅馬就是這個小亞細亞的羅馬帝國,中國人稱新羅馬爲大秦帝國。當時世界上最富庶的兩大城市,就是新羅馬——君士坦丁堡與中華古帝都的長安。

  【資料:中國史書中的新羅馬帝國】

[『拂菻國』是古中國史籍中對建都於小亞細亞半島的新羅馬帝國的稱謂,古代亦稱『大秦』或『海西國』。

此名在【魏書·高宗紀】、【顯祖紀】作『普嵐』。【北史·西域傳】作『伏盧尼』(Fūrūmi)。玄奘著【大唐西域記】卷十一波剌斯國條所附西方諸國作『拂懍』,道世【法苑珠林】卷三九及所引【梁職貢圖】作『拂懍』,慧超【往五天竺國傳】作『大拂臨』,杜環【經行記】、【隋書】、【舊唐書】等均作『拂菻』,各種異譯都是伊朗語族的Frwm(粟特語作Frōm)、Purum(安息語作Prom)、Hrōm或Hrūm(中古波斯語)等的漢字對音。

19世紀末在蒙古高原發現的8世紀突厥文毗伽可汗碑中作Purum。學者們多方考定,以上各種叫法,都出自阿拉伯人和波斯人對羅馬帝國的名稱——Rūm。

杜環的【經行記】和兩唐書西域傳對拂菻國的物產、建築、民俗等情況有詳細記載。在唐代,長安與拂菻之間,西突厥汗廷與拂菻之間都有頻繁的使節和商旅交往,特別是西突厥曾與它聯合對抗波斯的薩珊王朝。

【元史】卷一三四愛薛傳有『弗林』、『拂林』,戴良的【九靈山房集】卷九有『拂林』,據學者考證,此『拂林』是Farang法蘭克一詞的音譯,乃當時阿拉伯、波斯人對歐洲的稱謂,亦即【明史】之佛郎機,非北魏、隋唐時期的拂菻。]

蠻族(匈奴及哥特日耳曼人)在攻陷、劫掠羅馬城後,後來建立了一個冒名的德意志羅馬——神聖羅馬帝國(神聖的意思是上帝賜予的)。正是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學者將新羅馬帝國改名爲『拜占廷』。而且這個怪名成爲了現在主流世界歷史書中關於君士坦丁羅馬帝國的正式名稱。

西方之所以要偽造和使用這個非常奇怪、來歷不明、歷史上從來沒有出現和被使用過的『拜占庭』名稱,目的就是爲了否認小亞細亞的新羅馬帝國對於義大利羅馬帝國的正統繼承性,從而才能標榜德意志的那個蠻族神聖羅馬才是義大利羅馬的合法繼承人。

所以一直以來,西方人編撰的世界史都一直在有意識地製造東方小亞細亞的羅馬帝國並非羅馬帝國正統繼承者的錯覺。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