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5809|回覆: 0

[書法作品欣賞] 魏碑書法欣賞,魏碑的魅力

[複製連結]
書法自學 發表於 2018-7-29 11:18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今天我們主要說說魏碑的魅力

肯定很少人看過

以下這本碑帖請欣賞書法欣賞

13a7fb15258ce2b43d364f289b537e4e.jpg

e80099612a3e3d2d8a5fe9aa409f4d43.jpg

這個是北魏輕車將軍【封君夫人長孫氏墓志銘】並蓋.孝昌元年(520年)11月,志文正書22行,行22字。志蓋篆書鐫『長孫氏墓誌』2行共五字。石高47厘米.寬47厘米,志蓋同。

37a90fb26b4591aa50feae431bda9d3e.jpg

fca0fb96f906a9c4930e2c0a0ac3928a.jpg

打斷下,大家細細欣賞細節,筆畫和揖讓關係。咋一看,還以為是小學生練的字。細細品,你會驚訝嘟囔:怎麼魏碑可以浪漫成這樣?

9ec66e5be491c77b7ccea48d5c5adf5e.jpg

加載得有點慢,放兩頁到後面看吧,說回主題先。

魏碑,上承漢晉,下啟唐宋,在中國書法史上地位尤殊。其筆法渾穆、點畫峻厚、意態奇逸、骨法洞達。清康有為曾譽魏碑:血肉豐美,結構天成。舉凡墓誌、造像、碑版、塔銘、刻經等,其數量之多或以千萬計,其結構之奇、氣勢之強、變化之大是其他書體所不能比擬的。

北魏時期,特別是遷都洛陽以來,尚武之風漸衰,轉而崇尚儒業,王公子弟,多文人才士。尤其是魏孝文帝『雅好讀書,手不釋卷』,喜潤色金石,於是刻碑之風繼東漢之後愈演愈烈。當時人死後若無人樹碑立傳,對於一個高門大族出身,而又顯赫一時的人來說,並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即使是一個小官吏死後亦有人替他撰文刻石,歌功頌德,以期名垂後世,這就是北魏墓誌眾多的原因。正如【書林藻鑒】所說:『北朝之書,魏為最盛,享國既永,藝業日臻,竽以孝文,好文潤色金石,故其時隸楷錯變,無體不備。』從文字學的角度來講,南北朝是我國文字發展演變的重要時期,特別是楷書剛從隸書蛻化而來,處於一種不成熟的初創時期,但正是這種『不成熟』,使魏碑書法同時蘊涵了隸書、楷書兩種不同書體的特徵,反而使它的藝術風格更加多變,信息含量更加豐富,也許這正是魏碑書法的魅力所在。

我們接着看完【封君夫人長孫氏墓志銘】最後兩頁:

4fe898f62f2c07f7d85e34f43600f1fa.jpg

cb7f7fb4e934c7b688da43c4c5b7ba0f.jpg

北魏楷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以宣武帝為界,以前的楷書仍有兩晉時保留下來的隸書遺風,筆調勁健樸實,率意生動。因筆方圓兼之,結體攲側而不失重心平穩,整體藝術效果粗而不野,厚而不臃,頗具天真爛漫之趣;

第二階段是從宣武帝開始,楷書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在減弱隸書影響的同時,另一方面其作為一種新興書體的各種本體特徵正在不斷完善。隸書的筆畫特徵被整合進了楷書的筆畫改造中,體勢也朝平正寬博的方向發展。當然,這一點在南北兩大地域的書風表現中還是有差異的,北方作品取勢多活潑自然,以攲側雄強為基調;

第三階段約於孝明帝時開始,書法體勢復歸平正的傾向更趨明顯,用筆上更加細膩周致,俊美俏逸之風取代了雄悍自然的表現形式,典型的楷書用筆及結體法則漸漸形成。

我們看看第三階段的【鮮于仲兒墓誌】局部,相對森嚴,但是依舊不失肆意浪漫本質:

231cf753bd7f894d74315ebe895530a8.jpg

從書體形制上細分,魏碑書法大體上可分為碑版、摩崖、造像、墓誌四大類。其中墓誌與造像書法尤其值得關注。墓誌書法不僅出土數量壯觀,且風格種類繁多,寫刻亦良莠混雜,書者都是名不見經傳處於社會較低層的屬吏,行款不整,或稚拙古樸,趣味盎然;或方筆峻利,體勢雄強;或渾勁姿媚,精到細膩。北魏造像記的絕妙之處在於其不可端倪的千變萬化。你無法找到這些民間寫手與刻工書刻的規律性,他們信手寫來、隨意刻下,人的真性情也就在這毫無遮蔽的操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從北魏的造像記中,我們幾乎可以窺見他們無拘無束的浪漫情懷。巨大的風格差異使我們無法用一種範式去規範,去整合,也正是因為此,我們才更加感受到創作的自然和可貴。或許這就是我們所追求的藝術的真諦所在。從這中間,我們感到了書寫的快樂,也正是因為北魏造像記的這種變幻莫測、自然妙趣,至今讓人醉心不已,流連忘返。

再看看下面的這個作品,也相對鮮見:

56d4f58fd6ae10f5f4e7adfcdec91828.jpg

這個也是相對鮮見,叫做【吐谷渾墓誌】,我們看看細節:

e3b14fc39d652e7a7d55f7571b2edbf3.jpg

北魏石刻不乏書法精美的作品,但更多的是書風稚拙、刻工『粗劣』的作品,其刻手大都是文化水平較低或沒有文化的工匠。他們的『誤讀』、『誤刻』,導致了總體風格上的『粗率』、『拙劣』,因而往往被清朝以前的書家所不重。清乾嘉以後,隨着藝術思想和審美觀念的變化,人們驚奇地發現,正是這些被『誤讀』、『誤刻』的碑石文字恰恰有着無拘無束的天趣和勃勃生機。今天北魏石刻無疑已成為人們創造新的表現語言的一種源泉。

2fb172c2e14f7129c0b1b7e3f6611052.jpg

民間味、刀石味十分濃郁的『碑中奇葩』—【爨寶子碑】,瀟瀟灑灑,毫無顧忌,你難以想像這是用刀雕刻的。

北魏書法種類繁多,舉不勝舉,這些數以萬計的墓誌刻石作品,給我們研習魏碑書法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康有為說:『魏碑無不佳者,雖窮鄉兒女造像,而骨肉峻宕,拙厚中皆有異態。』可見南海先生對魏碑的推崇。對魏碑的學習,首先要寧拙毋巧,但對一些樸陋、荒率、生獷、支離、稚拙的作品則只可取其意而不可徒以貌似為尚,亦可結合一些魏晉六朝時的寫經、殘紙等墨跡來研究六朝人的筆法並恢復原來的筆意,在表現金石趣味的同時,還要強調『寫』的作用,即透過刀鋒看筆鋒,把古人刀刻的作品用毛筆寫出筆墨情趣。也就是說我們學習魏碑書法有個去粗取精、純化雅化的文本轉換過程。前輩大家都是從這種文本轉換中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同時由於魏碑書法自隸書演化而來,其中蘊涵了大量的隸書筆意,因此學習魏碑如果有漢隸的基礎,必定事半而功倍。

| 你的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推薦關注 | 書法自學

有什麼想說的,留言告訴自學君吧!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