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4|回覆: 0

[中醫理論] 這幾個老中藥配方,不知救了多少人的命!

[複製連結]
仰望岐黃 發表於 2018-7-17 14:3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第一.中藥配方,小青龍湯【傷寒論】

組成:

麻黃9克、桂枝9克、乾薑9克、細辛3克、五味子6克、白芍9克、半夏12克、甘草6克。

用法:

水煎,分二次服。

功能:

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

外感風寒,內停水飲證。症見惡寒發熱、無汗咳嗽、痰多色白清稀、甚則喘息不得臥或肢面浮腫、口不渴、苔薄白而潤、脈浮緊。

方解:

本方爲解表滌飲方劑。內有水飲者,一旦感受外寒,每致表寒引動內飲,水寒射肺則咳痰清稀,喘息胸滿,甚則喘息不得平臥,當內飲外邪得解,里飲得化。

方中麻黃髮汗解表、宣肺行水爲主藥。桂枝助麻黃解表,又能溫化陽氣,助麻黃行水爲輔藥。芍藥配桂枝以調和營衛。乾薑、細辛溫脾肺之寒,使脾散精,上歸於肺,肺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故水液能在體內正常運行,以杜其生痰之源;半夏燥溫化痰,治已成之水飲;五味子斂肺止咳,並防肺氣耗散太過之弊,以上均爲佐藥。甘草調合諸藥,以緩和麻、桂、姜辛溫剛烈之性。諸藥合用,共湊解表滌痰、止咳平喘之功。

臨床運用:

1.本方爲溫化痰飲、宣肺平喘之代表方劑。凡咳嗽、痰白清稀有泡沫、口不渴、舌苔白潤者,無論有無惡寒發熱,有汗無汗均可加減運用。如惡寒無汗者,重用麻黃;惡風自汗者,重用桂芍,或加姜棗以調和營衛;外寒已解而咳嗽未除者,去麻桂,改用蜜炙麻黃,加杏仁以加強宣肺平喘之功;若痰多清稀、咳喘不得平臥者,重用細辛、半夏、乾薑以溫化降逆寒痰。

2.本方加石膏,名小青龍加石膏湯(【金匱要略】)。用於本方證兼有熱象者。

3.本方用於治療慢性支氣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均有一定療效。

注意事項:

乾薑、細辛、半夏、五味子爲治咳喘痰飲之要藥。若肺寒停飲偏重,五味子用量宜少於乾薑、細辛;若寒飲之咳肺虛者,則五味子用量宜酌加大。

第二.中藥配方小柴胡湯【傷寒論】

組成:

柴胡9克、黃芩9克、制半夏6克、炙甘草3克、生薑3片、大棗3枚、黨參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能:

和解表里,扶正祛邪。

主治:

用於少陽證之寒熱往來,胸脅苦滿、不欲飲食、心煩嘔惡、口苦咽干、耳聾目弦、舌苔薄白、脈弦而數者。

方解:

邪在表者宜汗,在里者宜下,而少陽病是邪在半表半里之間,故既不可汗,又不可下,只能用柴胡透達少陽半衰之邪,黃芩泄半里之熱。二藥配伍以解寒熱往來、胸脅苦滿、心煩等症。配半夏、生薑和胃降逆以止嘔;配黨參、甘草、大棗益氣扶正祛邪,同時姜、棗相配,可以調和營衛。

臨床應用:

1.本方善治邪在半表半里,寒熱往來的病證。若見心中煩悶而無嘔吐者,可去半夏、黨參、加瓜萎;若口渴者,可去法半夏加天花粉。

2.可治瘧疾,去甘草加草果等。

3.清泄肝膽濕熱,如黃疸型傳染性肝炎、膽囊炎等病。本方可去參、姜、草、加茵陳、龍膽草、川楝子、梔子等。

4.本方可用於婦女經期前後外感、腎盂腎炎、胸膜炎、症見寒熱往來者,均可斟酌使用。

第三.中藥配方大承氣湯【傷寒論】

組成:

大黃12克、厚朴9克、枳實9克、芒硝12克。

用法:

水煎服。

功能;

峻下熱結。

主治:

1.腸胃燥熱積滯。證見大便堅實不通,脘腹脹滿,疼痛拒按,高熱神昏,譫語,舌苔焦黃起刺,脈沉實有力。

2.熱結旁流。證見下利清水臭穢,雖利而腹滿脹痛不減,按之堅硬有塊,口乾舌燥,脈滑數。

方解:

本方爲瀉下之峻刺,有通便瀉熱之功。方中以大黃苦寒泄熱通便、蕩滌腸胃爲主藥;輔以芒硝咸寒瀉熱,軟堅潤燥;積滯不去,由於氣滯不行,故佐以枳實、厚朴消痞除滿,行氣散結,四藥合用,有峻下熱結的功效。對於腸胃燥實、郁滯不通者能承順胃氣下行,使塞者通,閉者暢,故名承氣。

本方治症是因實熱與燥屎壅結於里所致。本方主證前入歸納爲『痞、滿、燥、實』四字。『痞』是自覺脘有悶塞壓重感;『滿』是脘腹脹滿,按之有抵抗感;『燥』是指腸中糞便,既燥且堅按之堅硬;『實』是指腸胃有燥糞與熱邪互結,而有便秘、腹痛拒按,或下利清水臭穢而腹脹滿不減。

臨床應用:

1.本方主治辯證要點以『痞』、『滿』、『燥』、『實』及脈實等。

2.本方去芒硝叫小承氣湯。主治與大承氣湯略同,但證情較輕,便雖硬,秘結尚不如大承氣湯之堅實

3.本方去枳、朴、加甘草,叫調胃承氣湯。治陽明證,口渴便秘,腹痛拒按,大便堅結、苔黃燥、脈滑數者。

注意事項:

1.本方爲瀉下峻劑,如氣虛陰虧,或表證未解,或胃腸無熱結,均不宜用。

2.本方作用峻猛,中病即止,過用會損耗正氣,孕婦禁用。

第四.中藥配方五苓散【傷寒論】

組成:

茯苓9克、豬苓9克、澤瀉12克、白朮9克、桂枝6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利水滲濕,健脾化氣。

主治:

水濕內停所致的水腫,泄瀉,小便不利,以及痰飲病而見咳嗽、吐痰清稀,眩暈心悸等證。

方解:

方中茯苓、豬苓、澤瀉利水滲濕爲主藥;白朮健脾運濕,與茯苓配合更增強健脾去濕之作用,爲輔藥;桂枝溫陽以助膀胱氣化,氣化則水自行,爲佐藥。諸藥合用,既可淡滲以利水濕,也可健脾以運水濕,氣化以行水濕,故對水濕內停所致的各種水濕證均可治之。

臨床運用:

1.本方化氣利水,健脾祛濕,爲治水濕內停、小便不利而致水瀉、泄瀉等證的常用方。加減變化後,可治多種病證,如濕傷脾胃,大便溏薄,小便短少,可用四苓散(本方去桂枝);若寒濕困脾,脘腹脹痛泄瀉,小便短少者,可用胃苓湯(本方與平胃散合方);若水腫較甚,可酌加桑白皮、陳皮、大腹皮等化氣利水藥,以增加利尿消腫的功效;如治濕郁黃疸,小便不利,偏於濕重者,可用茵陳五苓散(本方加茵陳)。現用於治療慢性腎炎水腫、急性腸炎的水泄、胃無力或幽門梗阻的振水音等屬水濕內停者。據研究本方利尿作用較其中各單味藥均強,服用後能使尿量明顯增加,並有排鈉及增加腎血流量的作用。

2.【傷寒論】中本方原治太陽經證表邪未解,內傳太陽膀胱腑證,致膀胱氣化不利而成蓄水證。證見頭痛發熱、煩渴欲飲、水入即吐、小便不利、苔白脈浮等。

第五.中藥配方逍遙散【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組成:

柴胡12克、白芍12克、當歸12克、茯苓12克、白朮12克、炙甘草6克。

用法:

水煎服。亦可將上藥共爲散,每次6克,生薑、薄荷少許水煎湯沖服。日3次。

功用:

疏肝養血健脾。

主治:

肝鬱血虛脾弱所致的兩脅作痛、頭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月經不調、乳房脹痛,脈弦而虛者。

方解:

柴胡疏肝解郁,當歸、白芍養血柔肝,三藥配合,補肝體而助肝用,共爲方中主藥;白朮、茯苓健脾和中,爲方中輔藥;佐薄荷、生薑助本方疏散條達之力;炙甘草調和諸藥爲方中使藥。諸藥合用,使肝鬱得解,血虛得養,脾弱得健,則諸症自愈。

臨床應用:

1.本方常用於辯證屬肝鬱血虛脾弱的慢性肝炎、胃腸功能紊亂、神經官能症,月經不調等病症。

2.本方治證見虛熱徵象明顯時,加用丹皮、炒梔子,名爲丹梔逍遙散。

3.治療肝鬱血虛之痛經,加用生地黃或熟地黃,名爲黑逍遙散。

第六,中藥配方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

組成:

當歸9克、生地黃9克、桃仁12、紅花9克、枳殼6克、赤芍6克、川芎5克、柴胡3克、桔梗5克、牛膝9克、甘草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用:

活血祛瘀,行氣止痛。

主治:

胸中血瘀、血行不暢所致的胸痛、頭痛、日久不愈,痛如針刺而有定處,或呃逆日久不止,或內熱煩悶、心悸失眠、入暮漸熱。舌質暗紅、有瘀斑或瘀點,脈澀或弦緊。

方解:

方中桃仁、紅花、川芎活血祛瘀爲主藥;當歸、赤芍養血活血,牛膝祛瘀通脈並引血下行,3藥助主藥以活血祛瘀爲輔藥;生地黃配當歸養血和血,使祛瘀而不傷陰血,柴胡、枳殼、桔梗寬胸中之氣滯,治療氣滯兼證,並使氣行血亦行,共爲方中佐藥;甘草協調諸藥爲使。合而用之,使血行瘀化諸症之愈。

臨床應用:

1.以胸痛、舌暗紅、脈澀或弦緊爲辯證要點。

2.血瘀經閉、痛經,可用本方去桔梗加香附、茺蔚子、澤蘭等;脅下痞塊屬血瘀者,本方加鬱金、丹參等;兼有氣虛見症加黨參。

第七.中藥配方補中益氣湯【脾胃論】

組成:

黃芪15克、白朮10克、黨參15克、當歸6克、陳皮6克、柴胡5克、升麻5克、炙甘草5克。

功效:

調補脾胃、益氣昇陽。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脾胃氣虛及氣陷。症見神疲乏力,食少便溏、舌嫩色淡、脈虛或身熱有汗、渴喜熱飲、或脫肛、子宮脫垂、久痢、久瘧等證。

方解:

本方主要用治脾胃氣虛、中氣下陷。方中黃芪補中益氣,昇陽固表爲主藥;黨參、白朮、炙甘草甘溫益氣,補益脾胃,爲輔藥;脾胃爲氣血營衛生化之源;脾虛易致氣滯,故用陳皮理氣化滯;升麻、柴胡協同芪、參昇陽陷;氣虛則血虛,故用當歸補血和營,均爲佐使藥。諸藥合用,共湊補中益氣,昇陽固表,強健脾胃之功。

臨床應用:

1.素體氣虛,易患感冒,或氣虛外感發熱不退,身倦多汗等症,可用本方治療。

2.本方亦可用於氣虛下陷所致的胃下垂、腎下垂、眼瞼下垂等證。若加入積殼或積實可使內臟平滑肌收縮有力,肌張力增強,效果更好。

3.凡一般慢性疾病,症見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少氣懶言,自汗體倦,動則氣促,舌淡脈虛等,亦可加減使用。

第八.中藥配方歸脾湯【濟生方】

組成:

白朮9克、茯神10克、黃芪12克、龍眼肉10克、酸棗仁10克、黨參12克、炙甘草5克、當歸10克、遠志10克、木香10克。

用法:

加生薑6克大棗3枚水煎服。

功效:

健脾養心,益氣補血。

主治:

1.心脾兩虛,氣血不足所致的心悸、健忘、失眠、食少體倦、面色萎黃、舌色淡白、脈弱。

2.脾虛不攝所致的月經不調,崩漏帶下,以及皮下出血等證。

方解:

方中四君子湯補氣健脾,使脾胃強健、則氣血自出、氣能統血爲主藥;當歸補血湯補氣生血、使氣固血充,爲輔藥;龍眼肉,酸棗仁,遠志養心安神,木香理氣醒脾,使補而不滯,均爲佐藥;生薑、大棗調和營衛,爲使藥。諸藥合用,共湊益氣健脾、補血養心之效。

臨床應用:

1.用於心脾兩虛的心悸、失眠;對於脾虛血少的血證,可加入阿膠、首烏、鹿角霜等補血、止血藥同用。

2.月經後期,色淡量少,或停經再生,淋瀝不斷,以及月經過多,伴有頭暈、心悸、體倦等心脾兩虛見症,可用本方治療。

3.可用於久病體虛遺精、盜汗、自汗、髒躁等證。

第九.中藥配方六味地黃丸【小兒藥證直訣】

組成:

熟地黃240克、山萸肉120克、山藥120克、澤瀉90克、茯苓90克、丹皮90克。

用法:

研未,煉蜜爲丸或作湯劑煎服。

功效:

滋補肝腎。

主治:

肝腎陰虛,虛火上炎所致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或骨蒸潮熱,手足心熱,消渴、虛火牙痛、舌燥喉痛、舌紅苔少、脈細數。

方解:

方中熟地黃滋腎填精,爲主藥;輔以山藥補脾固精,山萸肉養肝澀精,稱爲三補。又用澤瀉清瀉腎火,並防熟地黃之滋膩;茯苓淡滲脾濕,以助山藥之健運,丹皮清泄肝火,並制山萸肉之溫,共爲經使藥,謂之三瀉。六藥合用,補中有瀉,寓瀉於補,相輔相成,補大於瀉,共湊滋補肝腎之效。

臨床應用:

1.本方爲補陰之代表方,加黃柏、知母,名知柏地黃丸,其滋陰降火之力更大,用於陰虛火旺所致的骨蒸潮熱、盜汗等證;各加入枸杞子、菊花,名杞菊地黃丸,著重滋補肝腎以明目,用於肝腎不足所致之視物不清及眼睛澀痛等症;若加五味子、名都氣丸,用於腎虛氣喘、呃逆等症;若加麥冬、五味子,名麥味地黃丸,用於肺腎陰虛,咳嗽吐血,潮熱盜汗等症。

2.本方對於神經衰弱、肺結核、糖尿病、甲狀機能亢進、腎結核、高血壓,功能性子宮出血等屬於肝腎陰虛者,均可加減使用。

3.本方加入當歸、柴胡、五味子等治療球後視神經炎,中心性視網膜炎,視神經萎縮、有一定療效。

第十.中藥配方溫膽湯【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組成:

半夏6克、竹茹6克、枳實6克、陳皮9克、甘草3克、茯苓5克、生薑3克、大棗3克

用法:

水煎服

功效:

理氣化痰,清膽和胃

主治:

膽胃不和,痰熱內擾。虛煩不眠,或嘔吐呃逆,以及驚悸不寧,癲癇等證。

方解:

方中以半夏爲君,降逆和胃,燥濕化痰。以竹茹爲臣,清熱化痰,止嘔除煩;枳實行氣消痰,使痰隨氣下。佐以陳皮理氣燥濕,茯苓健脾滲濕,俾濕去痰消。使以姜、棗、甘草益脾和胃而協調諸藥。綜合全方,共奏理氣化痰、清膽和胃之效。

臨床應用:

1、本方治證爲濕痰微有化熱之象。以舌苔白膩微黃,脈弦、滑或略數者爲證治要點。

2、若心內煩熱者,加黃連、麥冬以清熱除煩;口燥舌干者,去半夏,加麥冬、天花粉以潤燥生津;癲癇抽搐,可加膽南星、鉤藤、全蠍以熄風止痙。

3、適用於神經官能症、急慢性胃炎、慢性支氣管炎、美尼爾症候群、妊娠嘔吐等屬痰熱內擾與膽胃不和者。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