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187|回覆: 0

[中國正能量] 屈原活著,到底礙著誰了?

[複製連結]
生民無疆 發表於 2018-6-26 10: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幾年前,我在【缺德的去中國化的祖師爺:胡適】一文中,提到『正當日本侵略中國,國難當頭,……當社會以屈原的愛國精神激勵全民族精忠報國的時候,胡適及其弟子說:根本就不存在屈原這個人。』其中所指,除了胡適,就是何天行1937年所著、1938年出版的【楚辭新考】。

1937年、1938年,這是什麼時候?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華民族面臨生死存亡的時候。當此之時,他們竟在忙乎這個!

據有學者研究,何天行的這一『論著』,主旨當然來自胡適,而其主要觀點,竟然是抄襲自署名許篤仁的文章【楚辭識疑】(1935年【浙江省圖書館館刊】第四卷第四期)。

嚴重抄襲、精神資敵,此等爛作,也曾被以『近代名家』著作再版過(更名【楚辭作於漢代考】)。

這就是『民國大師』!

胡適提出屈原是不存在的,一群徒子徒孫忙著『證明』。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這些中華文化的祖師爺,如孔子、老子,尤其是孔子,很難證明是不存在的。胡適則採取極其流氓的『學術手段』:極度污毀,大潑髒水。

爲了便於大家了解胡適及其徒子徒孫的流氓『學術』,我舉個鮮活的例子。

1934年,胡適完成了一部論著【說儒】。以他30年代的著作爲例,更有利於人們了解胡氏『學術』風格。

【說儒】洋洋灑灑數萬言,歸納起來就四個字:儒學下賤。

整個論證過程是這樣的:

1、一切從這個假設開始:『從儒服是殷服的線索上,我們可以大膽的推想:最初的儒都是殷人,都是殷的遺民,他們穿戴殷的古衣冠,習行殷的古禮。』

2、不知依據什麼,他說:『我們看殷墟(安陽)出土的遺物與文字可以明白殷人的文化是一種宗教的文化。』

3、判決一:『這種宗教需要一批有特別訓練的人。卜筮需用「卜筮人」;祭祀需用祝官;喪禮需用相禮的專家。……他們只是「儒」。

4、判決二:因爲『孔子也很重視喪祭之禮』,說過『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胡適猜想『大概當時的禮俗,凡有喪事,必須請相禮的專家』,接下來,他不知依據什麼,作出結論:『儒是殷民族的教士,靠他們的宗教知識爲衣食之端』,即:所謂儒,就是專門靠爲別人辦喪事混飯吃的人。

5、繼續推想:『他們(儒)既須靠相禮爲「衣食之端」,就往往不能講氣節了。』

6、宣稱驗明正身:『在前三章里,我們說明了「儒」的來歷』。

7、終審判決一:『老子……然而他還是一個大師,還不能不做相喪助葬的職業;孔子……他也還是一個喪禮大師,也還是「喪事不敢不勉」。』

就這樣,根據假設基礎上的假設,依靠推測基礎上的推測,胡適給老子、孔子安排了工作崗位:『喪禮大師』。

8、終審判決二:春秋戰國時期所有的知識分子,『喪禮是他們的專門,樂舞是他們的長技,教學是他們的職業,而鄉人打鬼,國君求雨,他們也有事,----他們真的要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了。』

胡適有句名言:『大膽的假設,小心的求證』。那麼,他是如何『小心』的呢?

最奇特的是,上述由『推想』、『大概』而誕生的一切,都是因爲胡適發現了『儒服是殷服的線索』。而這個所謂的『線索』,依然來自胡適『大膽的推想』:因爲『大概最古的儒,有特別的衣冠,其制度出於古代』;且『【士冠禮記】云:「章甫,殷道也。」』加之『孔子的祖先是宋人,是殷王室的後裔……他是有歷史眼光的人,他懂得當時所謂「儒服」其實不過是他的民族和他的故國的服制。儒服只是殷服,所以他只承認那是他的「鄉服」,而不是什麼特別的儒服。』

一個『大概』出來的『線索』,再經過若干個『推想』、『大概』,就完成了整個斷案過程,並且結案了。

那麼,胡適的這些個『推想』、『大概』,靠譜不?

依我看,只要長了腦袋的人,都會發現十分不靠譜。

第一,儒服就是殷人的服裝,商朝有天子,也有文武百官,他們是否是『儒』呢?是否著儒服呢?胡適沒說。胡適說:『孔子的祖先是宋人,是殷王室的後裔』,還說孔子的曾任宋國宰相的祖宗也是『儒』。那麼,『儒服』是不是商朝貴族服飾呢?

第二,既然『殷人的文化是一種宗教的文化,』『孔子也很重視喪祭之禮』,自在情理之中。那麼,即便孔子是以辦『喪禮』爲職業,難道商朝的天子、宋國的國君,也是以辦『喪禮』爲職業?

第三,胡適說,『喪禮大師』是『遭人輕侮』的下賤職業。可是,孔子是魯國的高級官員,老子在周天子手下做官,難道魯國的大司寇是以操辦喪禮爲主要工作?難道周天子的史官或者圖書館官員,也主要是玩喪禮的?

如此等等,我都能想到的問題,胡適想不到嗎?

唯一的解釋是:和流氓法官刻意製造冤案一樣,胡適有自己的目的。

流氓法官之所以胡作非爲,是因爲他忘記了自己是法官,眼裡只有利益;胡適及其弟子們之所以『爲學術而學術』,是因爲他們把自己的祖宗當敵人,把自己當外國人。

他們就是用這樣的手段,否定堯舜禹、否定屈原的。

念過中學的人,大都學過【史記•屈原列傳】。

他們說屈原是假的,理由恰恰是:除了司馬遷、賈誼二人提到過屈原,在此之前直到戰國時期,沒有人提到過,所以是假的。

按照【史記】,屈原與楚王室同宗,當然是貴族。不用懷疑,楚國屈姓,基本如此。

根據【史記】中關於屈原的內容,我們先看四個個時間。

第一個時間:秦昭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秦將白起與攻破楚都郢,屈原聞訊而投汨羅江。

第二個時間:秦始皇二十四年(前223年),秦軍破壽春,楚國滅亡。

第三個時間:漢文帝四年(公元前176年),賈誼來到長沙,撰寫了【吊屈原賦】。

第四個時間:最晚,在公元前90年,司馬遷完成【史記•屈原列傳】。

由此可知:

1、賈誼撰寫【吊屈原賦】的時間,距離楚國滅亡才47年;距離屈原沉江的時間,剛過100年。至於司馬遷提到的宋玉之輩,時間就更近了。

100年是個什麼概念?按照每30歲一代人,才三代人。爺爺和孫子之間的事兒,時間就是這麼近。所以,正當賈誼渡汨羅江的時候,當地百姓正在講述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很大很大的官、楚國國王家族的人,他名叫屈原,當他聽說首都被攻破,就在這裡沉江自殺了。在當地,六七十歲的老者,講述的是父母目睹的事兒;三四十歲的壯年,講述的是祖父、祖母目睹的事兒。

2、司馬遷撰寫【史記】的時候,距離楚國滅亡才100年左右,距離屈原沉江的時間,才約150年時間。

司馬遷記錄屈原,在時間的距離,如同我們談論晚清的曾國藩、左宗棠,甚至張之洞。

賈誼的【吊屈原賦】,就是他在渡汨羅江時的即興之作。

【史記•賈誼傳】:

『(賈誼)及渡湘水,爲賦以吊屈原。其辭曰:共承嘉惠兮,俟罪長沙。側聞屈原兮,自沈汨羅。造託湘流兮,敬吊先生。』

【漢書•賈誼傳】:

『(賈)誼既以適去,意不自得,及渡湘水,爲賦以吊屈原。屈原,楚賢臣也,被讒放逐,作【離騷賦】,其終篇曰:「已矣!國亡人,莫我知也」。遂自投江而死。誼追傷之,因以自諭。其辭曰:恭承嘉惠兮,俟罪長沙。仄聞屈原兮,自湛汨羅。造托湘流兮,敬吊先生。』

賈誼,是漢代名臣。不會有誰懷疑賈誼也是子虛烏有的人物吧?

【史記】、【漢書】中,均出現了【吊屈原賦】。可以肯定【吊屈原賦】是真的吧?還可以肯定,漢武帝時,此文已經廣爲流傳了吧?

那麼,由此,又可以肯定:

1、賈誼在到長沙之前,便讀過【離騷】,而且堅信這是屈原的作品。

2、賈誼在到長沙之前,就了解屈原的生平,而且堅信,屈原因爲秦破郢都而投江。

3、賈誼在長沙工作三年。他是高級官員,也是著名文人。如果屈原是子虛烏有的,能不發現?作爲一個極重名節的人,他不可能作文弔祭一個子虛烏有的人物,並讓文章傳播於世。

關鍵問題是,如果屈原是子虛烏有的人物,那麼,面對屈原的作品、【吊屈原賦】,在賈誼所處的時代,即楚國滅亡不久的時候,爲什麼沒有人反對、懷疑?

如果說漢初的人們全是傻瓜,難道司馬遷時代的漢朝,也沒有一個明白人?

在【史記】的人物傳記中,除了秦朝、漢朝的,屈原是最晚的人物,而且是屈指可數的文人。

從常識上推測,即便是司馬遷搞錯了春秋戰國及以前的所有人物,也不可能搞錯屈原事兒啊。

從常識上推測,即便是我們今天考古發掘的資料再怎麼多,也不可能比司馬遷時代存世的戰國末期的文獻資料多。

最爲搞笑的是,近百年來的一群『古史辨』,竟然以爲自己對戰國漢初的語言文字水平、對2000多年前的楚地方言掌握程度、對屈原作品的辨別力,勝過賈誼、司馬遷,勝過許慎、鄭玄,勝過漢初以來的2000多年的歷朝歷代的文人。

賈誼是大文學家,而且是曾在楚地長沙爲官三年的騷體賦大家,難道就不能辨別偽作?

身爲大文學家、大歷史學家,並爲撰寫【史記】采遍天下風,讀盡天下書的司馬遷,面對自己激賞不已、獨具特色的作品,竟然不能發現是偽作!惜墨如金的司馬遷,竟然全文收錄多達500字的【懷沙】。

近些年的一些『聰明人』,宣稱發現了一個天大『秘密』:屈原之作是秦朝人、漢朝人的偽作,反正沒有屈原這個人。

炎黃堯舜禹,是我們的根;詩經、楚辭、諸子百家是我們的魂。祖宗們篳路藍縷留下的精神食糧,才使得我們可以爲心智健全的人,而不是行屍走肉。

說楚辭,等於說屈原。

屈原,是一位人格崇高的人。

因爲他的崇高,故【史記】有傳,國內高中生們都學過。

因爲他的崇高,故誕生了一個崇高的節日:端午節。這是中華歷史上唯一的,由全國百姓自發地統一起來,持續了至少一千五百年,傳承至今,並化行海外的,以紀念一個人爲主要內涵的節日。

因爲他的崇高,故成爲歷朝歷代知識分子的景仰。

因爲他的崇高,故創作出了令古今中外高山仰止的文學作品。

屈原和他的作品是一體的,文如其人,人如其文。

屈原和他的作品,已經成爲中華民族的靈魂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早在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以紀念屈原爲核心內涵的端午節,便已成爲全民的節日。從宮廷,到全國的民間,端午節的過法,幾乎一樣。我們從唐人留下的詩作中,就可以發現這一點。

先看宮廷。端午那天,唐玄宗宴請大臣,其中一道食物,便是粽子。吃完粽子,再一起去看朝廷各部門組隊參加的龍舟賽。多才多藝的大唐君臣,少不了即席賦詩。

端午三殿宴群臣探得神字

李隆基

五月符天數,五音調夏鈞。

舊來傳五日,無事不稱神。

穴枕通靈氣,長絲續命人。

四時花競巧,九子粽爭新。

方殿臨華節,圓宮宴雅臣。

進對一言重,遒文六義陳。

股肱良足詠,風化可還淳。

凝碧池侍宴看競渡應制

李懷遠

上苑清鑾路,高居重豫游。

前對芙蓉沼,傍臨杜若洲。

地如玄扈望,波似洞庭秋。

列筵飛翠斝,分曹戲鷁舟。

湍高棹影沒,岸近榜歌遒。

舞曲依鸞殿,簫聲下鳳樓。

忽聞天上樂,疑逐海查流。

全國民間,也是如此。每逢端午,最熱鬧的全民性活動,莫過於龍舟賽。

據說,江浙地區的端午節,原本是紀念伍子胥的。到了唐代,也和全國各地一樣,插艾草、喝蒲酒、賽龍舟,已是習俗。以下兩首詩寫的,分別是當今嘉興、南京一帶的事兒。

端午日

殷堯藩

少年佳節倍多情,老去誰知感慨生。

不效艾符趨習俗,但祈蒲酒話昇平。

鬢絲日日添頭白,榴錦年年照眼明。

千載賢愚同瞬息,幾人湮沒幾垂名。

及第後江寧觀競渡寄袁州剌史成應元

盧肇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

鼙鼓動時雷隱隱,獸頭凌處雪微微。

衝波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

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

在當今湖南省,作爲屈子行吟投江之所,這裡的龍舟賽,自然最正宗,最熱鬧。

岳州觀競渡

張說

畫作飛鳧艇,雙雙競拂流。

低裝山色變,急棹水華浮。

土尚三閭俗,江傳二女游。

齊歌迎孟姥,獨舞送陽侯。

鼓發南湖溠,標爭西驛樓。

並驅常詫速,非畏日光遒。

競渡曲

劉禹錫

沅江五月平堤流,邑人相將浮彩舟。

靈均何年歌已矣,哀謠振楫從此起。

楊桴擊節雷闐闐,亂流齊進聲轟然。

蛟龍得雨鬐鬣動,螮蝀飲河形影聯。

刺史臨流褰翠幃,揭竿命爵分雄雌。

先鳴餘勇爭鼓舞,未至銜枚顏色沮。

百勝本自有前期,一飛由來無定所。

風俗如狂重此時,縱觀雲委江之湄。

彩旗夾岸照蛟室,羅襪凌波呈水嬉。

曲終人散空愁暮,招屈亭前水東注。

再說四川。白居易調任忠州刺史後,收到萬州刺史的【競渡】詩,結合自己在忠州龍舟賽的感受,和詩一首。這首詩,大約是端午節的深層文化內涵。

和萬州楊使君四絕句•競渡

白居易

競渡相傳爲汨羅,不能止遏意無他。

自經放逐來憔悴,能校靈均死幾多。

山東、河南、安徽、江蘇四省交匯處的徐州,最高長官張建封的一首詩,把當地的龍舟賽寫活了。讀來必身臨其境。

競渡歌

張建封

五月五日天晴明,楊花繞江啼曉鶯。

使君未出郡齋外,江上早聞齊和聲。

使君出時皆有準,馬前已被紅旗引。

兩岸羅衣破暈香,銀釵照日如霜刃。

鼓聲三下紅旗開,兩龍躍出浮水來。

棹影斡波飛萬劍,鼓聲劈浪鳴千雷。

鼓聲漸急標將近,兩龍望標目如瞬。

坡上人呼霹靂驚,竿頭彩掛虹蜺暈。

前船搶水已得標,後船失勢空揮橈。

瘡眉血首爭不定,輸岸一朋心似燒。

只將輸贏分罰賞,兩岸十舟五來往。

須臾戲罷各東西,競脫文身請書上。

吾今細觀競渡兒,何殊當路權相持。

不思得岸各休去,會到摧車折楫時。

屈原及其作品,凝聚成一種民族精神,已經深入中華民族的骨髓,將永遠激勵著中華民族忠貞報國、自強不息、熱愛並追求人間大美。

毛澤東十分熱愛屈原的作品。在湖北武漢東湖,建有屈子行吟閣,在磨山有毛澤東1913年楷書【離騷】之碑刻。

習近平也十分熱愛屈原的作品。比如,2014年9月3日,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9周年座談會上,習近平緩緩念出屈原的傳世名句:『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爲鬼雄。』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