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801|回復: 0

[中医理论] 脾虚也可能是肝郁

[複製鏈接]
仰望岐黄 發表於 2018-6-21 10:39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 期 导 读

中医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则:「任何一个局部的问题,都是关于整体的。」建立起整体性认识之后,才能真正地认识局部。敲脾经的同时,我们要串个门去拜访一下肝经了。

f814f15a7c655eeeb15e254e40f0aee2.jpg

想要补脾,你问过肝了吗?

肝主怒,是彪悍的;脾主思,是柔缓的。

当肝气太急的时候,静下来客观地思考一下,肝气马上就缓和了;当脾思而气结的时候,肝气动了,一冲而散。

所以说,肝和脾相克又相依。

当一个人肝气不舒,疏泄能力就下降了。脾胃失去了肝气的帮助,好像失去了伴侣一样,变得呆呆的(如纳呆),没有劲头工作。

这种肝失疏泄、脾失健运的状态,我们叫它「肝郁脾虚」

肝郁不用愁,这款补血疏肝膏,可以舒肝理气:

理论上来说,出现「肝郁脾虚」,问题既可能出在肝身上,也可能出在脾身上。

如果一个人过分地胡吃海喝,或者超负荷劳动累坏了身体,会由脾失健运、湿雍木郁而导致肝失疏泄。

但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肝在拖累脾。

很多与脾相关的饮食、肌肉、二便问题,真正得以解决是通过围魏救赵的方法:去找肝。

因为肝郁一定影响脾。肝受邪气,又常常传给它最容易欺负的人——脾。

所以中医上的一句大白话:「调脾不调肝,等于瞎胡干!」

(这句话果然够白的……)

ae5c8e3838fd5b0d959c793a8c2d7edc.jpg

那么,肝气为什么会郁呢?

说到这个,我们不由得长叹一声:还不是因为压力大、心情差、生闷气嘛。

用中医术语来讲就是「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想要的得不到,敢怒又不敢言。

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我们不太容易随时开心,每天好像都有各种事情,工作上的,生活上的,还有替别人操心的。尤其是职场上的人,有时还要压抑自己,导致肝郁脾虚。

这个原因不会平白消失,它会继续存在。但我们能否通过一些中医的方法来调节呢?

能否通过身体的、物质的方法来带动精神走出肝郁脾虚的怪圈呢?

(往下看吧~)

如何判别肝郁脾虚

肝郁脾虚的典型舌象

先看下是不是真的肝郁脾虚,判断肝郁脾虚的一个简便方法就是看舌象。

518f2c1b7781dc1b84467a935132d90a.jpg

舌头尖尖的,舌边偏红,舌中间有一条或多条纵纹,好像舌头是被折叠起来一样,是肝郁脾虚的表现。

88f9fe9c2d9f97036d286ff548620b41.jpg

舌质淡,舌体胖,舌尖部是圆的(水湿积聚在舌尖,使舌尖变圆),有齿痕,也是肝郁脾湿的表现。

✦肝郁脾虚的症状✦

主症

①与情绪密切相关的大便溏薄、少腹胀痛;②情绪焦虑或精神抑郁;③食少纳呆、神疲懒言、体倦乏力。

次症

两肋附近胀满、窜痛;胃脘满闷;口苦,咽干;咽部异物感;嗳气,泛酸;肠鸣,矢气;脉弦或缓;失眠,多梦。

主症①②③中只要有一个符合,就可以断定为肝郁脾虚。一般也会有次症相随。

✦ 肝郁脾虚、肝胃不和、胃肠气滞区别 ✦

前两者是肝气郁结,表现出胸胁胀满疼痛、情志抑郁或烦躁等症状。

肝郁脾虚证兼脾失健运,常有食少、腹胀、便溏等症;肝胃不和证兼胃失和降,常有胃脘胀痛、嗳气、呃逆等问题。

如果是胃肠气滞,则肝气郁结的症状不明显,只有胃肠气机郁滞的症状,以脘腹胀痛走窜、嗳气、肠鸣、矢气等为主要表现。

肝郁如何疏通

✦ 敲肝胆经易堵穴位 ✦

肝郁的人,肝胆经的穴位一定有很多痛点,从以下几个穴位入手认真查找,找到后就敲起来吧。

胆经:可敲击、按揉、艾灸肩井穴、风市穴、悬钟穴、足临泣穴。

肝经:可敲击、按揉、艾灸阴包穴、太冲穴、期门穴。

✦ 方剂推荐 ✦

1. 舒肝和胃丸

舒肝和胃丸,中成药名。为理气剂,具有舒肝解郁,和胃止痛之功效。主治肝胃不和、两肋胀满、胃脘疼痛、食欲不振、呃逆呕吐、大便失调。

注意:请在医师指导下服用。

2. 黄芪建中汤

28f008238db111e1ced2e66e6347464d.jpg

黄芪建中汤源于〖金匮要略〗,推荐配方为饴糖、黄芪、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用于气虚里寒、腹中拘急疼痛、自汗。

脾虚如何调补

✦ 敲脾胃经易堵穴位 ✦

脾虚的人,脾胃经上一定有瘀堵的地方,查看以下几个穴位附近是否有酸、痛点。

胃经:可敲击、按揉、艾灸髀关穴、梁丘穴、丰隆穴。

脾经:可敲击、按揉、艾灸地机穴、三阴交穴、太白穴、公孙穴。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