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928|回覆: 0

[中國正能量] 夏朝存在嗎?夏朝歷史存偽?這不是學術問題,而是人品問題

[複製連結]
生民無疆 發表於 2018-6-12 08:3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帝高陽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攝提貞於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覽揆余初度兮,肇錫余以嘉名。
名余曰正則兮,字余曰靈均。
----【離騷】

屈原說:帝高陽是我的始祖,我的父親是伯庸,我出生於某年某月某日,父親給我取名爲正則,字爲靈均。

帝高陽是誰?查閱【史記•五帝本紀】可知:帝高陽,即帝顓頊,他是黃帝之孫;黃帝逝世後,他即位爲帝。黃帝與嫘祖生了兩個兒子,一個名叫玄囂,即青陽;另一個叫昌意。高陽就是昌意的兒子。

這就是說,屈原自稱黃帝之後。

屈原是楚王宗室,【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說:『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史記•楚世家】詳述了楚國王室世系:『楚之先祖出自帝顓頊高陽。高陽者,黃帝之孫,昌意之子也。高陽生稱,稱生卷章……熊繹當周成王之時,舉文、武勤勞之後嗣,而封熊繹於楚蠻,封以子男之田,姓羋氏,居丹陽。』

顯然,屈原不是吹牛。

上過中學的人,都學習過【鄒忌諷齊王納諫】,對戰國時期的齊威王當不陌生。齊威王(約前378年-前320年)也堅稱自己爲黃帝之後。他留給後世一個青銅器『陳侯因齊敦』,其腹內鑄有銘文:

『唯正六月癸未,陳侯因齊曰:皇考武桓公,龔哉大謨,克成其烈,因齊揚皇考邵統,高祖黃啻(帝),邇嗣桓文,朝問諸侯,合揚厥德,諸侯貢獻吉金,用乍(作)考武桓公祭器敦,以蒸以嘗,保有齊邦,萬世子子孫孫,永爲典尚。』

大意爲:六月癸未這天,我鑄此器向父親報告:我將繼承先祖黃帝之德,弘揚父親您的功業,並效法齊桓公、晉文公,大會諸侯,以光宗耀祖。我將以此敦年年祭祖,願祖先庇佑齊國萬萬年。

根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和【史記•陳杞世家】,春秋初,陳國君主厲公之子陳完逃難到齊國,世代爲齊國高級官員,後來篡奪了齊國君之位。齊威王是陳國開國之君胡公滿的二十三代孫。陳胡公是舜的後裔,而舜是帝顓頊的第七代孫。

也就是說,齊威王和屈原同是帝顓頊高陽之後。

黃帝是傳說中的人物?黃帝是春秋戰國時期編造出來的人物?

誰能編造出一個人物,能讓齊國、楚國的王族共同認做祖宗?須知,各諸侯國不僅擁有自己的史官,而且都有專門負責王族事務『宗正寺』,高度重視血緣、譜系的王族,會隨意認祖宗麼?

祭祖,是古人的頭等大事,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中國古人絕不會像當今的『公知』那麼不要臉,亂認祖宗。

司馬遷是一位十分嚴謹的歷史學家,沒有把握的事情,絕不落筆。

在【史記•三代世表】中,司馬遷說:『自殷以前諸侯不可得而譜,周以來乃頗可著。孔子因史文次【春秋】,紀元年,正時日月,蓋其詳哉。至於序【尚書】則略,無年月;或頗有,然多闕,不可錄。故疑則傳疑,蓋其慎也。余讀【諜記】,黃帝以來皆有年數。稽其歷譜諜終始五德之傳,古文咸不同,乖異。夫子之弗論次其年月,豈虛哉!於是以【五帝系諜】、【尚書】集世紀黃帝以來訖共和爲【世表】。』

意思是說:商朝及以前的諸侯,沒法詳列世系;周朝以來諸侯們世系比較清楚,所以,孔子作【春秋】,所涉各諸侯國都詳列時間,而【尚書】卻沒有,估計是孔子慎重吧。我讀過關於黃帝以降歷史的『諜記』,其中記載了每個帝王在位的時間。但是,我發現『諜記』中帝王之『五德』,與其它資料所載各不相同。我根據【五帝系諜】、【尚書】等,做了一個自黃帝到共和時止的【世表】。

屈原、齊威王、司馬遷所說,可靠嗎?

漢朝緊承春秋戰國。由於天下太平,且不斷以國家力量徵集以前流散於民間的古代文獻,所以,漢朝人手頭的歷史文獻很多,學者們據此整理、編撰了不少史書。

漢朝學者認爲,【史記】是對歷史的『實錄』。【漢書•司馬遷傳】:『贊曰:自古書契之作而有史官,其載籍博矣。至孔氏撰之,上斷唐堯,下訖秦繆。唐、虞以前,雖有遺文,其語不經,故言黃帝、顓頊之事未可明也。及孔子因魯【史記】而作【春秋】,而左丘明論輯其本事以爲之傳,又撰異同爲【國語】。又有【世本】,錄黃帝以來至春秋時帝王、公、侯、卿、大夫祖世所出。春秋之後,七國並爭,秦兼諸侯,有【戰國策】。漢興伐秦定天下,有【楚漢春秋】。故司馬遷據【左氏】、【國語】,采【世本】、【戰國策】,述【楚漢春秋】,接其後事,訖於天漢。……然自劉向、揚雄博極群書,皆稱遷有良史之材,……故謂之實錄。』

【世本】,大約是戰國初完成的一部史書,幸運地傳到了漢朝。【漢書•藝文志】說:『【世本】十五篇,古史官記黃帝以來訖春秋時諸侯大夫。』遺憾的是,這部書在宋朝末年散佚,後世學者費盡千辛萬苦,搜集古人引自【世本】的隻言片語,形成輯本出版。

司馬遷逝世360餘年後,晉朝太康二年 (公元281年),因爲一次盜墓行動,戰國七雄之一魏國的史書出土了。據【晉書•束皙傳】:

『初,太康二年,汲郡人不准盜發魏襄王墓,或言安釐王冢,得竹書數十車。其【紀年】十三篇,記夏以來至周幽王爲犬戎所滅,以事接之,三家分,仍述魏事至安釐王之二十年。蓋魏國之史書,大略與【春秋】皆多相應。其中經傳大異,則雲夏年多殷;益干啟位,啟殺之;太甲殺伊尹;文丁殺季歷;自周受命,至穆王百年,非穆王壽百歲也;幽王既亡,有共伯和者攝行天子事,非二相共和也。……皙在著作,得觀竹書,隨疑分釋,皆有義證。遷尚書郎。』

作爲魏國國王的隨葬品,顯然是魏國官方所修的史書。該書一般稱爲【竹書紀年】,亦稱【汲冢紀年】﹑【汲冢古文】或【汲冢書】。該書記載了從黃帝到周隱王十六年(472 年)的史事。遺憾的是,該書於宋朝散佚(今有輯本)。

學者們以之與【史記】對照,可以說高度一致,僅少數事件在細節上有所出入。

【史記】、【世本】、【竹書紀年】三者高度吻合,那麼,它們所載內容是否可靠呢?

在『疑古』成癖者看來,完全可以提出這樣的問題:漢朝人不會偽造【世本】麼?晉朝人不會偽造【竹書紀年】麼?即便【世本】、【竹書紀年】真是戰國傳下來的,難道戰國人不會偽造以前的歷史麼?即便【世本】、【竹書紀年】是原文照抄古代史書,難道古代史書就不是胡謅的麼?

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這是一種病態心理。在小人眼裡,天下人皆爲小人。在小人『學者』眼裡,除了洋大人說的,一切都是假的。

小人『學者』跟著洋大人說:商朝王室(商人)是『異族』,反正不是中國人,甚至是來自西方的啥子民族。

近些年,中國出土了太多太多的高大上的商朝文物,所以,對於小人『學者』來說,『證明』商朝是『雅利安人』、至少是商朝文化來自『雅利安』,非常重要。

司馬遷距商代已有千年之遙,戰國人離商朝滅亡也有幾百年。據【史記•殷本紀】,契,是商朝王族的始祖,他是帝嚳高辛氏的兒子,生活於堯、舜、禹時代,因爲『佐禹治水有功,封於商』。司馬遷從契寫起,直至商朝滅亡,詳列了殷商世系,時間長達千餘年。

在【史記•殷本紀】中,商朝建立前,大致伴隨整個夏朝,經歷了十四代,世系爲:『契卒,子昭明立。昭明卒,子相土立。相土卒,子昌若立。昌若卒,子曹圉立。曹圉卒,子冥立。冥卒,子振立。振卒,子微立。微卒,子報丁立。報丁卒,子報乙立。報乙卒,子報丙立。報丙卒,子主壬立。主壬卒,子主癸立。主癸卒,子天乙立,是爲成湯。』最後這位成湯,就是起兵造反,消滅夏朝、建立商朝的商湯。

兩千多年後的今天,數以萬計的殷墟甲骨文獻先後被解讀出來,證明了司馬遷對殷商世系記錄的高度準確性;證明了【史記】不僅對商代記錄準確,而且對屬於夏朝的諸侯國的商君世襲傳承記錄也是可靠的。

如果我們還要懷疑夏朝是否存在、五帝是否存在,只能說某些人的大腦出了問題。

拋開近乎弱智『古希臘羅馬史』不談,倘若以出土的文字資料、遺址和出土的器物、傳世文獻三者相互印證,作爲證明一段『信史』的標準,那麼,考察一下當今流傳的英國史、法國史、德國史有幾分可信性,不知這三國的歷史,會『縮水』、『空白』多少年!如果有哪一位慕羊犬不服氣,有種的話,就試試看,首先把英、法、德三國近千年的一個個『大王』的墓找到並挖出來,給大夥瞧瞧。

中華歷史悠久,不是吹出來的。【漢書•藝文志】說:

『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舉必書,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記言,右史記事,事爲【春秋】,言爲【尚書】,帝王靡不同之。』

我們的祖先早就認識到了史書的價值。中國有一個優良傳統,爲了督促自己謹言慎行,並教育後人以史爲鑒,不僅皇上身邊始終跟著史官,定期形成『實錄』保存到檔案館,而且,一個朝代建立,便著手爲前朝修史,忠實地記錄了前朝歷史。

更爲寶貴的是,中國還建立起了地方修史制度,郡有郡志,縣有縣誌;民間還有數不清的家族譜志。

夏、商、周三朝朝廷均設有史官。【呂氏春秋•先識覽】:

『夏太史令終古出其圖法,執而泣之。夏桀迷惑,暴亂愈甚。太史令終古乃出奔如商。湯喜而告諸侯曰:「夏王無道,暴虐百姓,窮其父兄,恥其功臣 ,輕其賢良,棄義聽讒,眾庶咸怨,守法之臣,自歸於商。」 殷內史向摯見紂之愈亂迷惑也,於是載其圖法,出亡之周。武王大說……。晉太史屠黍見晉之亂也,見晉公之驕而無德義也,以其圖法歸周。……居三年,晉果亡。』

夏朝即將滅亡時,夏史官將有關史書帶到了商;商滅亡前,史官將史書帶到了周。晉國滅亡前,晉史被帶到了周天子那裡。史官受到歡迎,可見其地位之高。

『司馬氏世典周史』,班固在【漢書•司馬遷傳】敘述自五帝以來的司馬氏世系時說。司馬遷的父親去世前告訴他,司馬氏祖上在虞夏時代便任史官;到了周朝,則世代擔任周王室太史;父親對司馬遷最大的期望,便是完成【史記】。【史記•太史公自序】說:『太史公執遷手而泣曰:「余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嘗顯功名於虞夏,典天官事。……余死,汝必爲太史;爲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矣。……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此孝之大者。」』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一段話,值得我們注意:

『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宮囂,奉周之典籍以奔楚。』

匆忙逃離的王子朝,到底帶走了多少、什麼樣的典籍,是否包括【逸周書】之類,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先人重視史料可見一斑。

【世本】、【竹書紀年】中如此準確的殷商世系,無疑來自於朝廷的史官,也證明【呂氏春秋•先識覽】所言不虛。

中國古代教育十分發達,因此,精通歷史的人士無以計數。在春秋戰國時期,商朝建立前帝王的世襲傳承,這是當時的歷史常識,學者、政客們在談天說地中,一不小心就隨口說出來了。【荀子•成相】說『契玄王,生昭明,居於砥石遷於商。十有四世,乃有天乙是成湯。』【國語•周語下】說:『玄王勤商,十有四世而興』。

同樣的,黃帝的事跡,也是春秋戰國時代全社會的常識。從春秋戰國諸子百家著作中,我們可以輕鬆發現一個生動的黃帝履歷。【國語】說:少典娶有蟜氏女,生黃帝與炎帝;【管子】說:神農氏沒落,黃帝興起;【左傳】說:黃帝力量日益壯大,在阪泉戰勝了炎帝;【莊子】說:黃帝在涿鹿擒殺蚩尤;【左傳】說:黃帝設官治理天下,以各色彩雲制定官名;【管子】說:黃帝制定禮法,教百姓務農畜牧、生火做飯,百姓安居樂業,故無爲而天下治;【莊子】說:黃帝週遊天下,到過大隗具茨山,上過崆峒山,登過崑崙山,在洞庭湖之濱彈過琴;【國語】和【禮記】說:舜和禹每隔五年隆重禘祭黃帝……

諸子百家會共同編造出黃帝的故事,然後以一個假故事作爲論據,相互展開論戰?只有那些『疑古』小人,以難以想像的齷齪心理,才能想得出來這樣的『層累說』。

尊崇祖宗,飲水思源,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春秋時期,黃帝已經成爲世人高度崇拜的神人,民間傳說黃帝在位三百年。孔子的弟子宰我不解,於是,在【孔子家語 •五帝德】中有了這樣的一段對話:

『宰我問於孔子曰:『昔者吾聞諸榮伊曰:「黃帝三百年。」請問黃帝者,人也?抑非人也?何以能至三百年乎?』孔子曰:『禹、湯、文、武、周公,不可勝以觀也;而上世黃帝之問,將謂先生難言之故乎。』宰我曰:『上世之傳,隱微之說,卒采之辯,暗忽之意,非君子之道者,則予之問也固矣。』孔子曰:『可也,吾略聞其說。黃帝者,少典之子,曰軒轅,生而神靈,弱而能言,幼齊叡,莊敦敏誠信,長聰明,治五氣,設五量,撫萬民,度四方,服牛乘馬,擾馴猛獸,以與炎帝戰於阪泉之野,三戰而後克之。始垂衣裳,作爲黼黻,治民以順天地之紀,知幽明之故,達生死存亡之說,播時百穀,時是嘗味草木,仁厚及於鳥獸昆蟲,考日月星辰,勞耳目,勤心力,用水火財物以生民。民賴其利,百年而死;民畏其神,百年而亡;民用其教,百年而移,故曰黃帝三百年。』

孔子在描述了黃帝的功績之後,解釋說:黃帝制定禮儀教化百姓,教百姓播種五穀、蓄養家畜,因此他在位時,百姓得以壽終正寢(百年);他死後,百姓終身(百年)供奉他的神主;後人終身(百年)推行他的教化,所以說黃帝在位三百年。』

據【史記•封禪書】: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上(漢武帝)議曰:「古者先振兵澤旅,然後封禪。」乃遂北巡朔方,勒兵十餘萬,還祭黃帝冢橋山,澤兵須如。』漢武帝在北巡朔方(今河套地區)後祭奠黃帝陵。

自漢武帝在陵前築台祭奠以來,歷代帝王在清明節期間,常派祭陵欽差前往祭掃。民國以後,國民政府多次派員祭奠。

1937年清明節,毛澤東親自撰寫了祭文,中共中央派林伯渠爲代表到黃帝陵舉行隆重的祭掃典禮。

台灣台北縣的淡水鎮,每年四月五日爲黃帝聖誕,舉行大祭,並以公元前2734年起推算年數。

但是,最早祭祀黃帝的君主,並非漢武帝,而是舜和禹。【禮記•祭法】:

『有虞氏禘黃帝而郊嚳,祖顓頊而宗堯;夏后氏亦禘黃帝而郊鯀,祖顓頊而宗禹;殷人禘嚳而郊冥,祖契而宗湯;周人禘嚳而郊稷,祖文王而宗武王。』

這段話包含豐富而複雜的古代祭禮。簡單說,舜(有虞氏)和禹(夏后氏)在祭祀黃帝時,都是使用最高禮儀;而商朝和周朝,則是世代用最高禮儀祭奠帝嚳,而帝嚳是黃帝的曾孫。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