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316|回復: 0

[医药临床] 益气和营治汗证

[複製鏈接]
中医药报4版 發表於 2018-6-9 15:0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读声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医药学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能视作专业意见,不能替代执业医师的当面诊治,不得依据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药,否则后果自负。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内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汗证是指由于阴阳失调,腠理不固,而致汗液外泄失常的病证,常见于西医学中的甲状腺功能亢进、自主神经功能紊乱、风湿热、结核病等疾病中。对单独出汗的患者,西医西药大多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治疗,但疗效甚微,而通过中医中药来辨证施治,则疗效显著,且费用低廉。对伴见于其他疾病的汗证,则在治疗原发疾病的基础上,加以中医中药的辨证论治,亦可明显改善症状。

陈宝贵教授认为,汗证的病因病机多为肺卫不固,素体虚弱;大病久病或术后体虚,耗伤肺气,表卫不固,则腠理开泄而见自汗;表虚之人感受风邪,以致营卫不和,卫外失司,而致汗出。五脏生理功能均与汗液的生理病理相关,肺、心、脾脏之气和肺、心、肝、肾脏之阴所发挥的生理功能与汗液生理病理密切相关,因此,临床对于汗证,应当仔细体察,详辨病情,审其阴阳、虚实,辨其脏腑、表里,如此有的放矢,才能药到病除。

首先要注意辨别阴阳虚实。一般来说,汗证以虚者为多,临床论治上常有『自汗者阳虚』与『盗汗者阴虚』之说。阳虚者多证见汗出怕风,劳则汗出尤甚,平素易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以益气固表之玉屏风散合桂枝汤调和营卫。汗出多者可加浮小麦、糯稻根加强固表敛汗,肺虚明显者予补肺汤加减调治。必要时加玉竹15g,百合30g等养阴之品;煅龙牡各30g,收敛止汗;五味子5~10g,入五脏,敛汗养阴;乌梅10g,酸甘化阴敛肺;灵芝30g,增加免疫力。

典型病案

马某,女,58岁。出汗、怕凉2月余。患者2月前因感冒受凉后出现大汗,汗出如雨,怕风,时值盛暑之际,仍不敢穿单衣,反复感冒,周身乏力,曾于当地医院输液治疗多次,仍反复发作,不见好转,家人诉更年期期间曾发此病,经中医调治后痊愈。经介绍辗转求治于陈宝贵教授诊治。来诊见面色少华,纳差,二便可,睡眠欠佳,舌暗苔白腻,脉弦细。

诊断:自汗(表虚不固,营卫不和)。

治法:益气固表、调和营卫。

处方:玉屏风散和桂枝汤加减:黄芪30g,桂枝10g,白芍15g,灵芝15g,防风10g,白术15g,荷叶10g,连翘15g,甘草10g。14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分服。

二诊:诸症好转,仍多汗恶风,原方加生龙骨30g,煅牡蛎30g。14剂。水煎服,服药后诸症愈。

此患者感冒后出现肺气亏虚,表虚不固,故周身乏力,怕凉恶风,时时汗出,动则尤甚。〖内经〗曰:『五脏化液,心为汗……』汗为心液,可泄于皮腠,汗多心液外泄则心慌气短。既往患者行胆囊息肉手术史,平素食少,此次发病更加脾虚,故食少倦怠,舌淡边有齿痕,脉细弱均为肺气虚之症,方以玉屏风散合桂枝汤治疗。阳虚之人自汗频来,乃表虚而腠理不密也,黄芪可以实卫敛汗,在益气补肺方面,应首选黄芪配以白术、防风取其玉屏风散之意;桂枝汤调和营卫,荷叶鼓舞胃气,使脾升胃降,应补虚兼顾脾胃之原则,连翘以清内热,防补气生内热;灵芝养心安神以敛汗,还可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全方益气固表,使表虚固,自汗止,心神养而得愈。加生龙骨、煅牡蛎可增强敛汗、补心安神之作用以提高疗效。(张美英 寇子祥 天津中医药大学附属武清中医院 陈宝贵名中医工作室)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D)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