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54|回覆: 0

形神兼顧,重在養神

[複製鏈接]
已綁定手機
已實名認證
延章 發表於 2010-3-23 21:46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央視國際 2004年04月16日 15:45

  就養生學的範疇而言,形,指形體,包括了人體的皮肉、筋骨、脈絡、臟腑及充盈其間的精血,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外殼;神,指人體的精神思維活動,包括了精神、意識、思維活動,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內在主宰。形神之間的關係,恰如魏晉時著名養生家嵇康所言:『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養生論】)形體與精神之間存在着一種相互制約、互為依存的密切關係:一方面,形的存滅決定了神的存滅,神只能即形成存,決不能離形而生,神的生機旺盛只能建立在形體健康的基礎之上,所以欲養神必先養形,用【黃帝內經】的話來說,就叫做『形體不敝,精神不散』(【素問·上古天真論】);另一方面,神的健康與否,也直接影響形體的盛衰存亡,欲康健形體必須重視養神,否則『精神內傷,身必敗亡。』(【素問·疏五過論】)可見養形與養神,二者必須兼顧,不可偏廢。

  然而,主張形神共養,決不意味着把形、神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事實上就總體而言,中國養生學從來都視養神為首務,正所謂『太上養神,其次養形』(【藝文類聚·養生】)鑑於祖國中醫學關於心神能統率五臟六腑、五官七竅、四肢百骸而為一身之主宰的生理觀,所以古代養生家大多認為調養心神,不但能使心強腦健,有益於精神衛生,更為重要的是,通過養心調神還可以有助於調養整個形體。【靈樞·天年】說:『失神者死,得神者生也』;【素問·上古天真論】也認為:『精神內守,病安從來?』這些都充分說明了『神』在人的生命活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即『得神』、『守神』,就能保持健康、卻病延年;反之,神傷則病,無神則死。由於可見,形神兼顧、養神為先確實是中國養生文化的一個顯著特點。

  中國養生文化中的上述『形神』理論初步定型於西漢時出現的【黃帝內經】,而【黃帝內經】的形神觀則與中國古代哲學存在着一種密切的內在聯繫。

  在中國哲學史上,最早對形神關係給予唯物主義解釋的,就是戰國中期的哲學家宋鈃和尹文。【管子】一書中的【內業】上下、【心術】上下,就詳細記載了他們的這種觀點。【內業】對人的生命現象曾作出如下解釋:『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為人。』

  繼宋、尹之後,墨家初步涉及到了夢幻現象的生理和心理因素,並由此得出了形體與知覺的結合才產生生命現象的認識,即『生,形與知處也。』(【經上】)這種觀點顯然是宋、尹思想的繼承和發展。

  戰國末期的荀子從『天道自然』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出發,把人看成是自然的產物,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在形神問題上,鮮明地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觀點。荀子說:『天職既主,天功既成,形具而神生,好惡喜怒哀樂藏焉,夫是之謂天性。耳目鼻口形能各有接而不相能也,夫是之謂天官。心居中虛,以治五官,夫是之謂天君。』(【天論】)不能看出,就認識論的角度而言,荀子只是明確了『形』是生命活動的基礎,是第一性的,『神』是『形』派生的,是第二性的,從而堅持了唯物主義的自然觀,但並沒有從根本上揭示出二者之間存在的辯證關係。直到西漢時,中國養生文化的奠基作【黃帝內經】出現後,才第一次較為全面地解決了形神之間的辯證關係。

  首先,【黃帝內經】結合人的生理特點,強調了形體決定精神、精神依賴於形體。【靈樞·營衛生會】指出:『壯者之氣血盛,其肌肉滑,氣道貫,營衛之行,不失其常,故晝精而夜瞑。老者之氣血衰,其肌肉枯,氣道澀,五臟之氣相捕,其營氣衰少而衛氣內伐,故晝不精、夜不瞑。

  其次,【黃帝內經】認為精神反過來也能影響形體。【靈樞·本神】篇說:『怵惕思慮者則傷神,神傷則恐懼流淫不止。因悲哀動中者,竭絕而失生。喜樂者,神憚散而不藏。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懼者,神盪憚而不收。

  【黃帝內經】正是從形神之間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辯證關係出發,提出了形神並重的養生原則。『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而歲乃去』(【素問·上古天真論】),就是這種養生原則集中而概括的表述。

  客觀地說,『形神兼顧』還僅僅只是中國養生文化在形神問題上的一個側面。與此相對應,祖國養生文化還特別強調『養神為先』。這種特點的形成,同樣留有古代哲學影響的痕跡。

  先秦時期道家學說的創始人,無論老子或是莊子,他們都十分強調『神』的內在主宰作用。莊子主張『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為一。』(【刻意】到了漢武帝時期出現的【淮南子】中,則進一步繼承發展了老莊的上述觀點。該書作者認為:『以神為主者,形從而利;以形為制者,神從而害』(【原道訓】),進而提出了以養神為主的養生原則。

  作為中國養生理論奠基作的【黃帝內經】自然難免會受到這種哲學觀點的薰陶,反映在養生原則上,那就是一方面注意到了形神之間的辯證關係,主張『形神兼顧』;另一方面在具體排定『養神』與『養形』的輕重位置時,又觀點鮮明地提出了『失神者死,得神者生』的口號,主張『養神為先』。後世養生家主張『太上養神,其次養形』、強調養生的關鍵在於『嗇神』,大體上都是沿着這一思路展開的。

  在『形神兼顧』和『養神為先』這兩條基本的養生原則中,後者在一定程度上更集中地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總體特徵。正如許多學者早已指出的那樣,中國傳統文化心態特別注重凝鍊內在生命力,這樣自然要求將『神』放在優先考慮的位置上,中國養生文化是這樣,文學藝術更是如此。以古代詩歌藝術為例來說,魏晉以後出現的各種詩論就十分推崇『神似』。嚴羽說:『詩之極致有一,曰入神,詩而入神,至矣、盡矣、蔑以加矣。』(【滄浪詩話】詩歌藝術中的上述觀點,顯然與中國養生理論強調『養神為先』的見解有着相同的文化基因。

(編輯:吳曉洋 來源:CCTV.com)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