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161|回覆: 0

[家庭教育方法] 為什麼孩子數學成績總上不去? 這是我見過最實用的回答

[複製鏈接]
學霸 發表於 2018-6-4 15:44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你的孩子是否存在這樣的問題:

數學計算能力差,明明會做的題目,一到考試就老出錯。

應用題有時題目讀不懂,經常會因為審題不清而失冤枉分。

邏輯思維能力不強,面對不同的題型,不會舉一反三。

……

數學真的有那麼難嗎?其實根本問題在這裡。

基礎知識薄弱

這是成績在高分以下學生的通病。我之前也遇見過這樣的同學,很少學基礎知識,覺得學這些沒用,結果他的成績一直提不高。

時至今日,還有學生不清楚等式的定義(含有等號的式子),所以他認為1=2不是等式,而認為π≈3.14是等式;還有學生不知道方程的定義(含有未知數的等式),所以他認為x+1=x-1不是方程,因為它沒有解。此類問題林林總總舉不勝舉。

>>>>對症下藥:

1、不以為了鍛煉孩子做難題為藉口忽視基礎知識的重要性。

2、培養學生學數學的信心。

基礎薄弱的學生由於學習差,往往會失去自信。家長們要通過語言和行動的激勵消除孩子對數學的恐懼心理,並在生活中把數學問題趣味化,使孩子體會數學的可參與性。

3、督促孩子夯實基礎,確保對基礎問題的理解與掌握。

對於容易犯的錯誤,督促孩子做好錯題筆記,分析錯誤原因,找到糾正的辦法。不盲目讓孩子做大量的題目。因為盲目大量做題,有時候錯誤或者誤解也會得到鞏固,糾正起來更加困難。對於課本中的典型問題,要深刻理解,並學會解題後反思。

運算能力差

運算能力差和學生的習慣有關。有的小孩只要是計算題,就立刻拿出來計算器,啪嗒啪嗒把題算出來了,有時候計算6乘以9,他都恨不得翻出九九乘法表,而不願意去開動腦筋運算,長此以往,導致計算能力低下。

>>>>對症下藥:

1、夯實各種運算法則的基礎規律規則。

運算能力差,對於運算法則這個根基沒有掌握好是關鍵。家長可以嘗試平時在家偶爾問兩句某個運算法則,考察一下孩子的掌握情況。

2、禁止孩子使用計算器等計算輔助工具。

在做數學作業的時候,讓孩子失去對其他運算手段的依賴,才能讓他們有更多的機會去鍛煉用腦子算的能力。

做題不細緻規範

缺乏細緻的審題和規範的解題習慣,這可能和孩子的性格有關係,有的孩子是急性子,邊看題邊做,有時候題還沒有讀完,答案就已經做出來了,但是,這樣的錯誤率非常高。

>>>>對症下藥:

1、在題目上勾畫,做標記。

在讀題的過程中,養成邊讀題邊勾畫的習慣。最好是不同類型的重要字眼,用不同類型的標記方式(比如直線和曲線)。這樣在做題過程中可以減少審題方面的遺漏。家長可以檢查孩子平時做題時是否養成了這種習慣,如果沒有,需要提醒。

2、做完檢查不能忘。

讓孩子在平時做作業時就養成檢查的習慣。尤其是一套類似考試試卷的作業題,從頭捋一遍自己寫上的答案,查看有沒有之前寫錯但是沒有意識到的地方。此外,選擇題也要檢查一下自己打鈎、畫圈的選項和自己最終寫上的是不是一致。

未養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

有些思維較為活躍的學生,由於未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如書寫潦草、審題不認真、作業馬虎,常把數字、運算符號、書寫格式寫錯。

相反,另一些學生雖然他們的智力並不突出,學習能力屬於中等,但他們的學習態度較認真,結果他們的學習成績往往超過前者。

由此可見,在數學學習中,培養孩子認真負責的學習態度和習慣至關重要。

>>>>對症下藥:

1、培養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

小學數學課堂作業較多,一些能力強的同學做得快、算得准,他們做完後便迫不及待地報出解題方法和結果。這使得一部分做題較慢的同學不假思索的照抄他們的結果,時間長了,這部分同學就養成了懶於思考的不良習慣。

因此,培養學生獨立完成作業的習慣是學生學好數學的前提。

2、培養質疑問難的習慣

學生在學習中要多動腦筋,勤於思考。對概念、公式、定律等不要滿足於會背誦,更要力求理解。

質疑問難是一種可貴的學習品質,能使學生在學習中刻苦鑽研、勤於思考、主動進取。遇到不懂的問題主動請教,不恥下問,和同學展開討論,不弄清問題決不罷休。當問題得到解決時,學生就會享受到成功的喜悅,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3、培養自己發現錯誤的習慣

學生在學習中,必然會出現差錯,對此,老師和家長不能等閒視之。因為學生出現差錯的地方,正是學生需要掌握知識的薄弱點,並且可能是典型的、普遍的。

應有針對性地引導學生自己發現錯誤,用自己學到的檢驗方法找出錯誤。在對比中把握問題的關鍵,力求自己發現並改正錯誤,提高解題技巧。

眼看着期末考試就要來臨,要想提升孩子的數學成績,現在開始就要改變了。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