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77|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想學好書法?先寫好自己的名字吧

[複製連結]
書法超市 發表於 2018-5-28 10:53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李鴻章曾說:這天下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

拋開其中的歷史因素,這句話依舊是至理名言。名字,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稱號,更是一個人的名聲。

簽名,從古到今都不是小事,這是大節。歷代書家,包括當代,凡是能稱大家者,對簽名都極其講究。

尤其是古代大書法家,他們將漢字寫到了極致,自己的名字更是寫得如行雲流水,比現代一些人的簽名精彩若干倍,極具美感和標誌性。

這天下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

這天下最難寫的字,就是自己的名字。

說到簽名,先從花押開始說起。

花押,也許你還不清楚,它的另一個名字我們經常在古裝劇裏聽到,就是『畫押』。犯人認罪,在認罪的供狀上留下確認的痕跡,是為簽字畫押。其實,這只是後人的片面理解。花押,遠比這個要浪漫文雅的多。

花押

花押

【康熙大字典】解釋:『押,說文,署也。』明代郎瑛【七修類稿】稱:『古人花押所以代名,故以名字而花之。』因 『押』上的名字多以草書寫成,或畫成像花一樣的符號,故又稱花押、畫押。

花押,遠比這個要浪漫文雅的多。

花押,遠比這個要浪漫文雅的多。

花押,發於唐,興於宋,盛於元,故又稱『元押』。它是個人化的署名,當中會使用不同的筆跡及符號,使個人化的署名更美觀,在一定程度上還有防偽的功能。相當於我們現代人的『藝術簽名』。

我們所能看到的最早的花押,應該是在唐玄宗李隆基的墨寶【鶺鴒頌】上,上面的花押,也就是他的個性簽名:

唐玄宗李隆基的花押

唐玄宗李隆基的花押

唐玄宗李隆基的花押

李隆基的花押至今沒有確切論斷,有人認為這個花押是『李隆基』三個字的合體字。

還有藝術家皇帝宋徽宗趙佶,也不落人後。在他留下來的作品上,往往有這樣的簽名:

436cb485368f733e6693f1643c46928d.jpg

318746704d330f0c235d5340bebaf29a.jpg

宋徽宗趙佶『天下一人』的花押

宋徽宗趙佶『天下一人』的花押

宋徽宗趙佶『天下一人』的花押

宋徽宗趙佶的這個花押,被看作『天下一人』的設計巧寫,個性的表達了自己身份尊貴和藝術功力的深厚。

還有宋初大書法家李建中的『簽名』,不但形式感極強,而且還多變,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藏他的【貴宅帖】和【同年帖】上就可見之一斑:

李建中【貴宅帖】【同年帖】之花押

李建中【貴宅帖】【同年帖】之花押

李建中【貴宅帖】【同年帖】之花押

而明代崇禎皇帝朱由檢的花押則更加複雜,被認為是『由檢』二字的合體:

崇禎帝花押

崇禎帝花押

崇禎帝花押

他還命人刻了一枚玉印,把這個花押蓋在了很多地方。

崇禎『九思』手跡,上方有花押

崇禎『九思』手跡,上方有花押

崇禎『九思』手跡,上方有花押

最卓越、最有代表性的花押,不得不數明末清初八大山人的『簽名』了。

眾所周知,八大山人身為明室後裔,一生在國破家亡中生存,對自己的際遇哭笑不得,因此他的花押是八大山人形態的的哭之笑之:

既是『八大山人』,也是『哭之笑之』的花押

既是『八大山人』,也是『哭之笑之』的花押

八大山人花押

八大山人花押

既是『八大山人』,也是『哭之笑之』的花押

八大山人花押

八大山人花押

八大山人花押

還有李鴻章的,像一個肅字,很複雜:

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上的簽字

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上的簽字

李鴻章在【辛丑條約】上的簽字

當然,大部分人不會故意的設計自己的花押,還是認認真真的寫自己的名字。像歷代書法家的簽名,那都是相當的漂亮。

首先我們來看看『書聖』王羲之的:

『書聖』王羲之

『書聖』王羲之

王羲之在【蘭亭序】裏的20個『之』字的不同寫法

王羲之在【蘭亭序】裏的20個『之』字的不同寫法

王羲之在【蘭亭序】裏的20個『之』字的不同寫法,其變化多端讓大家大開眼境,現在想想,王羲之名字裏就有一個『之』字,整天練自己名字,怪不得20個『之』字變得那麼自然,那麼出神入化。

王羲之在簽名的處理上,已經達到哲學的高度

王羲之在簽名的處理上,已經達到哲學的高度

王羲之是把簽名做到如此多變

王羲之是把簽名做到如此多變

王羲之在簽名的處理上,已經達到哲學的高度:挑起矛盾,再達成統一。也就是說,他在字形上做到了隨意安排,但在具體安排時,又有蹤跡可循。閱遍歷代書家,王羲之是把簽名做到如此多變,又如此和諧的第一人。

王羲之的落款

王羲之的落款

流淌的是藝術家的個人追求和高尚情操

流淌的是藝術家的個人追求和高尚情操

每每欣賞王羲之的落款,總有一種如對至尊的感覺,這變化莫測的線條間,流淌的是藝術家的個人追求和高尚情操,看這『之』字,真是一線穿心,直擊人的心靈。

f2dc8da8eb108e5de508c63217799e09.jpg

748e1c0f466917372bc7d318c4dbc428.jpg

db84000a1cc49ecf789dafc05a76642e.jpg

6510c88b5b235850f6f97f18435ee07a.jpg

947e2bb935b5a4d1c81adce9cc234428.jpg

5f34868520e2c44401ca0ec65c2522f1.jpg

98ef830c8ae286aaceb408b8a7109b19.jpg

1d30ddee4a5544dadb295b8b41783d83.jpg

926391179be0d91993fea19b0f410dc2.jpg

83475f5a93c375b4dbfba9e9fd06876a.jpg

7309d2194bc1dc1557e422896d882f19.jpg

85f3ec968144217921263ab65206ea3b.jpg

再來看看王羲之的第七子——王獻之的,和王羲之在書法史上並稱『二王』。

9a57a9bc6e32f4566fc0f8d1838e82b6.jpg

獻之再拜

ba882db584585843b738cb1c83a258f2.jpg

c13a4001a14c18954fdc133d33d58992.jpg

6f78e19ffc9fc7ebd3a16966b56f13a7.jpg

不得不說,果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盡得乃父真傳!

米芾(字元章),簽名也有『米顛』的風格啊:

米芾(字元章),簽名也有『米顛』的風格啊:

米芾(字元章),簽名也有『米顛』的風格啊:

米芾

米芾

米黻,黻頓首

米黻,黻頓首

米黻,黻頓首

黻,黻

黻,黻

黻,黻

米芾初名為黻,看這個『黻』字寫得,幾千年來,也就只有他了。

蘇軾,集政治家、詩人、文學家、書法家、畫家、美食家等等集於一身。寫字於他來說真的是『小道』,越是『小道』,越是信手拈來:

蘇軾

蘇軾

軾再拜,軾頓首,軾白,軾又上

再來看看蘇軾的門生——黃庭堅,在書法史上與蔡襄、蘇軾、米芾並成為『宋四家』,自魏晉以來獨樹一幟:

庭堅

庭堅

庭堅

黃魯直,魯直

黃魯直,魯直

黃魯直,魯直

庭堅頓首

庭堅頓首

庭堅頓首

還有『宋四家』的另一位——蔡襄

蔡襄

蔡襄

南宋抗金英雄岳飛,雖出身軍伍,但文武雙全,能詩善詞,書法以行、草為主:

岳飛

岳飛

『楷書四大家』之一的趙孟頫

趙孟頫

趙孟頫

董其昌

董其昌

董其昌

苦瓜老人石濤

苦瓜老人石濤

苦瓜老人石濤:

石濤

石濤

苦瓜老人,老濤,原濟

清湘老人濟,清湘小乘客濟,石道人濟

清湘老人濟,清湘小乘客濟,石道人濟

清湘老人濟,清湘小乘客濟,石道人濟

吳昌碩

吳昌碩

吳昌碩

齊白石

齊白石

齊白石

張大千

張大千

張大千

于右任

于右任

于右任

啟功

啟功

啟功

沙孟海

沙孟海

沙孟海

毛澤東

毛澤東

毛澤東

毛主席留世書法作品中的簽名,幾乎每個都有變化。其簽名如同他的書法,都有不同的鮮明特點。

毛主席留世書法作品中的簽名

毛主席留世書法作品中的簽名

在20世紀30年代之前,毛澤東的書法較為傳統,特色不明顯。

毛澤東的書法較為傳統,特色不明顯。

毛澤東的書法較為傳統,特色不明顯。

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毛澤東的簽名,『毛』字多無撇,似長槍大戟,剛勁,充滿必勝的信念與豪情。

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毛澤東的簽名,『毛』字多無撇,似長槍大戟,剛勁,充滿必勝的信念與豪情。 ...

30年代至40年代中期,毛澤東的簽名,『毛』字多無撇,似長槍大戟,剛勁,充滿必勝的信念與豪情。 ...

這一時期恰逢戰爭年代,工作匆匆,簡化書寫,輕靈快捷的行筆,更注意實用性。

工作匆匆,簡化書寫,輕靈快捷的行筆,更注意實用性。

工作匆匆,簡化書寫,輕靈快捷的行筆,更注意實用性。

40年代末至新中國成立初期,毛澤東的簽名的『毛』字再也不是沒有頭(撇)了,這個『頭』從開始的短撇到十分瀟灑的長撇,其簽名達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

毛澤東的簽名的『毛』字再也不是沒有頭(撇)了

毛澤東的簽名的『毛』字再也不是沒有頭(撇)了

50年代末至1965年,是毛澤東行草書法藝術顛峯時期。因而,他對簽名的理解比一般的書法家要深刻得多。其簽名頗有動感,同月日構成一幅完美的藝術珍品。

中國的書法真的是博大精深

中國的書法真的是博大精深

看完這些大家的簽名,不得不感慨:中國的書法真的是博大精深,就連落款都蘊藏着如此深的門道。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