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603|回覆: 0

[中醫理論] 『治未病』不僅是未病先防

[複製連結]
蔣健 發表於 2018-5-17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必讀聲明 / 必讀聲明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本站所有醫藥學內容僅供學習參考,不能視作專業意見,不能替代執業醫師的當面診治,不得依據任何文字內容自行用藥,否則後果自負。

•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未病先防缺乏可操作性,已病防變當爲治未病過程中的主要內容。

•亞健康狀態臨床表現有紛繁的郁證性特徵,中藥干預亞健康常用疏肝解郁、安神定志、養心健脾、清膽化痰等,從郁論治的方法屬於治未病的範疇。

一般將治未病理解爲『未病先防、既病防變、瘥後防復』,重點似乎是『未病先防』。事實上,『既病防變』可被疾病治療的過程所覆蓋,『瘥後防復』可被疾病康復的過程所覆蓋。那麼,『未病先防』究竟應該如何操作?如果缺乏可操作性,所謂主導作用無非是一句空話罷了。筆者以爲『治未病』內涵有幾個不同層次,主要應該包括『已病防變』的內容。

養生養心即『治未病』

『治未病』最早見於【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鬥而鑄錐,不亦晚乎?』提出了預防重於治療的寶貴思想。明代馬蒔【素問注證發微】注曰:『此正所謂聖人預養生長收藏之氣,不待寒變、痎瘧、飧泄、痿厥等病已生而始治之也。』明代吳昆【黃帝內經素問吳注】注曰:『已病不及治,已亂不及圖,故喻言之,申明四氣調神之當先務也。』

馬蒔所謂『預養生長收藏之氣』,主要是指養生攝生。【靈樞·本神】:『故智者之養生也,必順四時而適寒暑,和喜怒而安居處,節陰陽而調剛柔,如是則僻邪不至,長生久視。』養生攝生包括節飲食、適寒溫、慎起居、度勞逸、重健身、勤鍛鍊等,其中『和喜怒』最爲重要,即吳昆所謂『四氣調神之當先務』之意。養生攝生必先養心適志,這是【內經】的精髓。

人之生老病死乃是自然規律,不可抗拒;疾病不僅影響生活質量並易致早夭。通過養生養心可有效防止疾病的發生以達長壽康健。【素問·上古天真論】:『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今時之人不然也,以酒爲漿,以妄爲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滿,不時御神,務快其心,逆於生樂,起居無節,故半百而衰也。』所謂『形與神具』,即身心兩方面均臻健康,強調心理健康是保持軀體健康長壽的前提。這就要求除了注意飲食起居外,更需通曉世態人情,不作無謂勞心煩神,保持內心安詳快樂。反之,若不能駕馭自己的心神,沉湎於聲色犬馬圖快一時,必因心旌動搖而耗真散精,影響健康。

清心寡欲有利於防止疾病的發生。【素問·上古天真論】指出:『恬淡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即只有保持內心平靜、精神樂觀守常,才不易被病邪侵犯。【素問·生氣通天論】說得更明白:『故風者,百病之始也,清靜則肉腠閉拒,雖有大風苛毒,弗之能害。』

養生貴在養心,貴在陶冶情志,貴在知天悟道,貴在持有天人相應的價值觀。養生不養心,等於白養生。養生養心,主要就是爲了防止郁證(如抑鬱、焦慮狀態)及因郁致病(繼發於郁證的一系列心身疾病包括器質性疾病)。這就是『治未病』之『養生』重於『治療』,『養心』重於『養生』或『心身並養』以防止疾病發生的思想精髓。毫無疑問,這是『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非藥物療法『治未病』

『治未病』之『治』除了治理、管理以攝生養心外,還有治療之意。我們千萬不可忘卻,治療有非藥物療法與藥物療法之分。

中醫的非藥物療法十分豐富,除了針灸、按摩、氣功導引及各種健身術以外,還有諸如言語開導法、順志從欲法、移情易性法、情志相勝法、精神內守法、澄心靜志法、認知引導法以及暗示療法與音樂療法等,這些大多相當於現代醫學心理學範疇的療法,是『養心調心』的具體方法,可用於防治郁證並進一步防止『因郁致病』,這依然是『治未病』的最高境界。

後漢華佗【青囊秘錄】云:『善醫者先醫其心,而後醫其身,其次則醫其未病。若夫以樹木之枝皮,花草之根粟,醫人疾病,斯爲下矣。』指出醫病有醫心與醫身之分,『善醫』者『醫心』,主要就是指運用非藥物療法以調暢情志。金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亦云:『五志之火,因七情而生,……宜以人事制之,非藥石能療,須診察由以平之。』即對於情志類疾病,不能單憑藥石,需用非藥物療法平息七情五志以調心。

非藥物療法可以『治未病』也可以『治已病』。上述非藥物『調心』療法可用於防治『因郁致病』,藥物療法也可用以治療『病郁同存』或『因病致郁』。

藥物療法『治未病』

藥物療法治療疾病是不是也符合『治未病』的精神?

從【內經】原意看『治未病』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在『不治已病治未病』句後還有『不治已亂治未亂』句,以構成對仗並列,即以『未病』對應『未亂』、『已病』對應『已亂』。但是考慮到中文自古以來的表達特點,『未亂』不等於就是『未病』。眾所周知,『已病』還有『亂』有『未亂』輕重之分,倘若病情相對比較輕淺,尚未達到難治或不治的程度,即是『已病』而『未亂』的狀態,相對於『亂已成而後治之』,及時治療尚爲時不晚。這不是玩文字遊戲,可從以下注釋得到證實。

從歷代註解看『治未病』

隋代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卷第二攝生之二·順養】注此曰:『身病國亂,未有毫微而行道者,古之聖人也。病亂已微而散之者,賢人之道也。病亂已成而後理之者,眾人之失也,理之無益,故以穿井鑄兵無救之失以譬之也。』楊注將疾病分爲『未有毫微(未病)』、『病亂已微(微病)』及『病亂已成(已亂)』三檔,『病亂已微而散之』即包括了治療,同樣屬於『治未病』非聖亦賢之舉。

明代張介賓【類經】注此曰:『而病不早爲之計者,亦猶是也。』明言已病而早治亦是『治未病』之義。接著張介賓還特別以扁鵲見齊桓侯病爲例指出:『夫桓侯不早用扁鵲之言,及其病深而後召之,是即渴而穿井,鬥而鑄兵也。故在聖人則常用意於未病未亂之先,所以災禍不侵,身命可保。……嗟夫!禍始於微,危因於易,能預此者,謂之治未病,不能預此者,謂之治已病,知命者其謹於微而已矣。』所謂『病不早爲之計』『未病未亂之先』『禍始於微,危因於易』『謹於微而已』云云,皆包括以藥物(見後述)『治未病』之義,大醫扁鵲亦如是。

從『微病』『萌芽』看『治未病』

素問·調經論】提出過『微病』的概念,即是介於『未病』與『疾病』的中間狀態。【素問·八正神明論】還提出過『萌芽』的概念:『上工救其萌芽,必見三部九侯之氣盡調不敗而救之。』所謂『救』也者,當包括藥物治療。楊上善【黃帝內經太素·卷第二十四補瀉】註:『萌芽,未病之病,病之微也。先知三部九候調之,即療其微,故不敗也。』可見『萌芽』『微病』均屬輕淺之病,治而療之,亦屬『治未病』。

傷寒溫病『治未病』臨床實踐

張仲景以【素問·玉機真藏論】『五臟有病,則各傳其所勝』爲理論依據,在【金匱要略】舉例說:『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即對於『已病』肝病患者,根據臟腑病變演變規律預測其病情發展,在治肝同時毋忘顧護實脾,即肝脾同治。在這個過程中,治肝病是『治已病』、治脾病是『治未病』。由此可見,『治未病』與『治已病』是相對而言的,『治已病』可以『治未病』,『治未病』可以『治已病』。

傷寒有六經傳變,太陽經爲六經之首。治療用藥當先表后里、步驟有序,在所體現了張仲景防傳防入防里防變防壞防重防凶的『治未病』理念。舉一個例子如【傷寒論】第54條:『病人髒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用桂枝湯『先其時發汗』即有『治未病』之意。

張仲景在【傷寒論·傷寒例】中有一段話特別重要:『凡人有疾,不時即治,隱忍冀差,以成痼疾,……時氣不和,便當早言,尋其邪由。及其腠理,以時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數日乃說,邪氣入藏,則難可制。……凡作湯藥,不可避晨夜,覺病須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則易愈矣。若或差遲,病即傳變,雖欲除治,必難爲力。』其意是說患病之初不要隱忍,應當立即就醫,急備湯藥不分晝夜,早治易愈;不然病邪傳變深入,或成難治痼疾。充分完整地體現了『治未病』的學術思想。

溫病同樣如此。葉天士【外感溫熱篇】謂『溫邪上受,首先犯肺,逆傳心包』;『衛之後方言氣,營之後方言血』。對此,20世紀70年代末滬上名醫姜春華力倡『截斷扭轉』治法。已故當代名醫趙錫武對此評論曰:『此正【內經】「上工治未病」之謂也。倘若醫者無截斷病程、扭轉頹勢之能,何以有「上工」之說?然則惟熟諳外感疾病傳變之規律,才能詳其所犯,先其進犯之機,安其未病之所,以宣洩分清治法令邪毒無容身鴟張之處,方合【靈樞】「上工刺其未生者」之旨。此等上工治法,與「下工刺其方襲者」不啻有天壤之別』(朱邦賢【『截斷扭轉與『上工治未病』】)。

防微杜漸即『治未病』

『治未病』用藥物治療『未亂』之病,不僅是健康時服用藥物達到預防治療的目的。『治未病』可以運用藥物治療微病、萌芽、毫毛腠理血脈等輕淺之疾病,也可以運用藥物治療腸胃病、肝病、傷寒、溫病等大病。運用藥物療法『治未病』可以有不同的層次與階段,凡是具有防微杜漸的旨意,即符合『治未病』的宗旨,即是『治未病』。概括起來,『治未病』主要體現以下含義。

輕症防重

例如胸悶心悸、目窠足踝輕度浮腫,或可發展到水氣凌心犯肺或腎中陰陽俱衰。多數疾病如果不經醫藥防治,將會有一個由輕變重的過程,甚至可由輕度心腎功能不全發展致發生心腎功能衰竭。

淺病防深

溫病衛分證不愈,可由肺衛入氣,長驅直入可至氣營兩燔甚至傷陰動血、熱陷心包。疾病多有一個由淺入深的過程,藩籬失守,殃及城池。病毒性感冒治療不及時都可進一步發展爲病毒性心肌炎。

小恙防大

痰濕內蘊或血行不暢瘀血阻滯,最終可致症瘕積聚。高血脂、高血壓長期不治,或可演變成動脈硬化甚至突發奪命的心腦血管事件。

短罹防長

淋證不愈,可演變成勞淋反覆發作,恰如急性尿路感染治療失當,會變成慢性尿路感染。脾心痛(類似急性胰腺炎)不予重視而急以通腑解毒泄熱治療,輕則可成爲反覆發作的慢性胰腺炎,重則甚至可以當即斃命。

單患防復

肝病不治,乘土克脾;心火不抑病,可致心腎不交,諸如此類。單病單證不治,可成復病復證,終致亂而束手無策。恰如糖尿病如不及時治療,可發生白內障、血管神經病變乃至中風等合併症或併發症一樣。

良疾防惡

機體臟腑氣血陰陽偏頗,如不加以及時糾正,終可直至精敗神傷,陰陽離決。炎癌類疾病如不及時控制炎症,最終可以發展爲癌症,猶如炎症性腸道息肉如不及時加以治療,有朝一日或可轉變成腸癌。最終致使『未亂』之良性疾病發展爲『已亂』之惡性疾病。

郁證防病

郁證是指七情不遂導致氣機郁滯的一類病證。情志不遂可以發生郁證並進一步因郁致病,發生諸如痛證、畏寒、耳鳴、陽痿、麻木、不寐、心悸、胸痹、厥證、眩暈、虛勞乏力、健忘、多寐、痞滿以及不孕不育、月經紊亂等紛繁多彩、不勝枚舉的臨床病證(症)。所謂『一有拂郁,百病生焉』即是此意。疏肝解郁養心安神所治療的看似普通軀體症狀,實有助於防治高血壓、消化性潰瘍等許多器質性心身疾病。

藥物調理亞健康多屬『治未病』

『亞健康狀態』是指雖未達到疾病的標準,但亦非健康的狀態。中醫藥干預以糾正『亞健康』狀態,通常也被認爲是『治未病』的主要『職責』。因此,有必要再探討一下『亞健康』的本質,以便更好地理解『治未病』的含義。

我們採用亞健康狀態自評量表、亞健康狀態調查問卷、中醫體質量表、疲勞量表、匹茲堡睡眠評定量表、簡明心境量表、特質應對方式問卷、艾森克人格問捲成人版及心理壓力源量表等量表,對上海中醫藥大學學生374人進行了調查,發現亞健康者達58.3%(218人),其具有以下特徵:(1)軀體功能降低及情志不適,臨床表現具有異彩紛呈的郁證特點,且隨亞健康程度而加重。(2)負性心境表現明顯,精力和活力下降;往往以逃避現實、否定自身等消極應對方式來面對壓力與挫折;人格特質更傾向於內向、不穩定狀態,具有安靜、不善交際、沉默、易怒、易焦慮、較敏感等特點;在心理壓力源及負性生活事件的感受上表現出更多的擔憂、困擾等;同樣隨亞健康程度而加重。(3)疲勞程度、睡眠狀況以及簡明心境、特質應對方式、人格特質、心理壓力源等評分與亞健康狀態的有無輕重存在相關性;疲勞程度、簡明心境及心理壓力源評分與亞健康狀態的線性相關更爲顯著。

『亞健康狀態』實具有情志因素或郁證性心理稟賦的特質;主要病機包括但不限於肝氣鬱結、痰熱內擾、心神不寧、心脾兩虧等;臨床表現具有多彩紛繁的郁證性特徵。因此我們的研究結論是:多數亞健康者在本質上具有郁證的性質。中醫干預亞健康包括非藥物療法與藥物療法。藥物干預亞健康常需運用疏肝解郁、安神定志、養心健脾、清膽化痰等從郁論治的方法。這也是屬於『郁證防病』的範疇,也是屬於『治未病』的範疇。

『慢性疲勞綜合症』的情形與『亞健康』也十分相似。

全面認識『治未病』

由上可知,『未病』有三層含義:一是指健康無病狀態;二是指微病、萌芽、欲病、腠理毫毛血脈輕淺小恙以及亞健康、慢性疲勞症候群狀態;三是指未傳、未亂、未達到難治及無法治療的所有疾病狀態。『治未病』之『治』有非藥物治療與藥物治療之分,可單獨或結合運用。『治未病』的最高境界是以非藥物療法養心養生進行健康管理以預防疾病的發生;其次是『已病早治』,包括各種常見病多發病甚至疑難雜症。只要有助於減緩疾病的發展,均符合『治未病』的宗旨。僅認爲『治未病』就是『未病先防』的認識是不全面的,也是膚淺的。因此,我們需要重新定義『治未病』的含義迫在眉睫。(蔣健 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曙光醫院)

(註:文中所載藥方和治療方法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D)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