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446|回复: 0

[讲古] 青禾田讲古:哲人刘禹锡(下)

[复制链接]
程韬光 发表于 2018-4-30 00:3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哲人刘禹锡(下)

长安旧宅仍在,十年间竟未有丝毫改变。十年时间,足以让百姓们从当初街传巷议的谣言中清醒过来,看明白谁才是为国为民之人。虽不擅表露于言语,但他们纷纷向刘禹锡表达着积蓄已久的歉意和敬意。刘禹锡爽朗大笑,反而安慰伤感旧僚:“我去桃花源中过了几日,谁知出来时已是改天换地,不知怎地,头发胡须也都白了!”

碧霄一鹤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刘禹锡

刘禹锡

农历二三月之间,正是长安桃花盛开的季节。长安历来有春日赏花的习俗,可是从前看的都是国色天香的牡丹啊,曾几何时,开始流行看轻薄妖冶的桃花了?!刘禹锡不喜欢桃花,觉得灼灼其华的它们像极了朝堂之上那些趋炎附势,不可一世之徒!其时长安内外桃花茂盛之处,第一等必是玄都观。按照记忆中的道路,刘禹锡信步而行,在去往玄都观的路上,试图找回对长安城的熟悉感觉。这座恢弘的城市,大唐帝国的首都,它是少数人梦想成真的舞台,它也是无数人水深火热的刑场。它的每一条大街小巷都是锋利的刀刃,将许多人的理想和著血肉绞得粉碎。在这里,无论是想保境安民,还是想大发横财,追逐权力都是唯一的法门。只是,当少数的幸运儿经历了重重斗争之后,真的手握权柄时,他真的还能记得最早来到这里时的初衷吗?刘禹锡誓做大唐忠臣贤士最后的坚守者,这是他一生不改的骄傲。

刘禹锡感慨世事沧桑,就在玄都观挥毫作诗: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此诗一出,朝中新贵们纷纷对号入座,群情激愤:很明显刘禹锡是在映射我们呀,说我们都是靠打击迫害他上位的!讽刺,赤裸裸的讽刺!尤其对刘禹锡一直存有成见的宰相武元衡看到了这首诗,以为 “无人不道看花回”是以下品的桃花暗讽朝中群贤,“尽是刘郎去后栽”,更是讥讽自己是在刘禹锡走后才上位的,便心怀不满,向皇帝宪宗告状。

玄都观桃花

玄都观桃花

观史而论,宪宗并非无道昏君,在唐朝皇帝中也算是有所作为的。但终其一生,唯独在永贞革新这件事上耿耿于怀,不甚大度。究其原因,一是当初身为太子的宪宗亲眼看见父亲顺宗病卧榻上,完全任人摆布,因而极为痛恨王叔文等人将父亲当作傀儡;二是宪宗登基后,坊间流传着他篡位弑父的流言,宪宗疑心是王叔文余党所构,因此更生忌讳。所以,武元衡添油加醋地将刘禹锡的诗曲解后,宪宗当即决定,将刘禹锡等人再贬,不使生还。命犯桃花的刘禹锡再次被贬斥为播州刺史!

播州地处黔北,就是现在的贵州遵义,当时只有五百户人家,极度荒凉,是大唐疆域内下下州。将刘禹锡从朗州司马改为播州刺史,这是赤裸裸的贬黜。柳宗元与刘禹锡感情最好,知道刘禹锡的母亲已经八十高龄,若刘禹锡赴播州上任,则为死别。思索再三,柳宗元愿以柳州与播州相交换,替刘禹锡去播州上任,并上奏朝廷。宪宗在裴度的劝说下,使刘禹锡改授连州刺史,柳宗元仍出任柳州刺史。

改授连州,对于刘禹锡也算是不幸中的万幸。刘禹锡从一个六品的司马擢升为三品的刺史,这意味着“纵逢恩赦不在量移之限”的诏令已被打破,只要用心治理连州,获得优秀政绩而再擢升近畿雄州,绝非难事。

刘禹锡刚到连州,便迎来海潮。听说海潮将带来严重的水患风灾,刘禹锡便领着府衙中人检视了公府仓廒,查看了河塘堤坝,督促公人将老弱妇孺转移到安全地带。然后,独自登上城楼,写下《踏潮歌》。

禹锡园石碑

禹锡园石碑

这个世界,用一场接一场狂暴的腥风血雨考验了他的品性,而刘禹锡坚信,终有一日,他也要用一场更加猛烈的暴风雨,将这世间的污浊冲刷干净,以他博如海洋一样宽广的胸怀重塑一个如美玉般美好的世界。刘禹锡虽为文士,却有一颗战士之心。在战士心中,只有奋勇搏击,任何艰难险阻都只是他胜利勋章上镌刻的荣光,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一千零八十六年之后,在遥远的波罗的海之滨,又一位以笔为剑、以文为胆的战士,在感受到人民运动史诗般波澜壮阔的力量后,在深深震撼之中,亦向企图阻碍历史洪流的狂风和乌云发出了英勇无畏的宣战——“让暴风雨来的更猛烈些吧!”

从中国到俄罗斯,从唐代到近代,从刘禹锡到高尔基,人类文明的进步,永远归功于这样一群不向命运屈服、敢于坚持真理的人们!

对大唐国运深沉的担忧与治理连州饱满的自信,烈火一般的热情与寒冰一般的冷静,便这样矛盾地统一在刘禹锡海纳百川的心中,正如刘禹锡诗中所言“乌泥白沙复满海,海色不动如青瑶”。在连州忙碌的岁月里,将刘禹锡性格之中最后的瑕疵彻底打磨干净,最终为后人呈现出如宝玉般纯美的君子德行。

刘禹锡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中的心愿:整肃官场,做到“功利存乎人民”。“功利存乎人民”的为政观,对于千年之后的当下,仍有深刻的现实意义。当时的连州是比较落后的地区。四年半的时间里,刘禹锡修缮古迹、劝课农桑、编《传信方》解百姓病痛等,一系列政绩留下了深远影响,尤其是他兴学重教,为“连州科第甲通省”奠基的故事广为传颂。

连州刺史厅壁记

连州刺史厅壁记

连州因偏居岭南,隋唐初期办过官学,但后来随着唐王朝的衰落,对边远地区无暇顾及,官学不兴。连州书院凋敝多年,学子还以为读了书便可称进士,初次拜谒刘禹锡时,许多学子的名帖都写着进士头衔。有感于此,刘禹锡在当地兴学重教。他重建书院,延请名师,鼓励学子们刻苦进学,刘禹锡作为一州长官,也会经常登台讲学。在这种氛围下,连州学风日浓,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终于,刘景进士及第,开连州读书人上京考取进士的先河。刘禹锡的开化之功,对后世遗泽深远:此后数百年,连州名人辈出,文化教育在岭南名列前茅。科举场上,唐代广东进士38名,连州占12名;北宋年间,广东出了127名进士,其中连州占48名,连州赢得“科第甲通省”的美誉。1000多年来,连州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为官清廉、政绩卓著的官员,这一现象使理学鼻祖——湖南人周敦颐赞叹连州为“廉泉之源”,并将廉泉之源题刻于巾峰山麓的石崖上。其实,这一脉相传的为官清廉的“源”,正是刘禹锡“功利存乎人民”的为政思想的薪火承传!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刘禹锡的母亲以近九十高龄寿终正寝,刘禹锡辞去官职,北归洛阳为母亲丁忧。途径衡阳的时候,刘禹锡又得到柳宗元逝世的噩耗。刘禹锡和柳宗元,有长达26年的真挚友谊。两人并称“刘柳”。柳宗元去世,刘禹锡“惊号大叫,如得狂病”。柳宗元曾嘱他写《墓志铭》,他一字一泪写下《祭柳员外文》。

在柳宗元的遗书中,他将所有文稿托付刘禹锡整理,并又将身后一家孤寡,也托付给刘禹锡照料。从此之后,刘禹锡就待柳宗元儿子柳周六、柳周七如同己出,亲自教导学业。后唐懿宗咸通年间,受刘禹锡言传身教的柳周六与韩愈的孙子韩绾中同榜进士,又谱一段士林真诚友谊、兄弟情深的佳话。

刘禹锡丁忧期满,于长庆二年(822年)正月,任夔州刺史。夔州扼守三峡上游,治下四县,地势险要,郡守责任十分重大。虽仍在谪藉,但相较于在朗州的无所事事和在连州的信手拈来,肩上的职责加重,使通身才干荒废已久的刘禹锡得到了施展的机遇,令他得以感受到自身存在的价值。

夔州民俗与朗州、连州多有相同之处,刘禹锡在夔州城郭乡野悠游问访,有似曾相识之感。乡里少年往往奏短笛、击皮鼓,三五联歌,伴歌起舞,不亦乐哉。而能歌最多、舞最勤的人,必为邻里所喜爱。歌唱的曲调比朗州、连州更为古朴优美,遥传诗经之风。刘禹锡以俚曲《竹枝》为名,或将山歌入于格律,或仿照山歌将目睹的情景形成文字,胸中文思喷薄而出,无意间,他竟创造出别具情采、独特风格的《竹枝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很重要的篇章。

“白帝城头春草生,白盐山下蜀江清。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苏东坡读此,叹:“此奔逸绝尘,不可追也。”“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受刘禹锡影响,苏轼、黄庭坚、杨万里、范成大等人都写过《竹枝词》。黄庭坚还编造了梦见李白写《竹枝词》,要他传播人间的“假新闻”。元明清,徐渭、袁宏道的七绝,“无不以梦得(竹枝词)为活谱”。

在夔州刘禹锡结合民歌韵律首创《竹枝词》系列乐府诗,其中传唱最广的当属以下这首:杨柳青青江水准,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首诗将初坠情网的少女内心既惊喜又困惑的复杂情绪巧妙刻画出来,以“晴”代“情”,匠心独运,一语双关。即委婉含蓄,又耐人寻味:郎啊郎,你究竟是有情还是无意?爱情真是件折磨人的事啊!

竹枝词

竹枝词

相比传统诗歌讲求音韵格律,《竹枝词》更加自由奔放,这般无拘无束的畅快感觉,是对刘禹锡饱经折磨的心灵的最好解放。

刘禹锡一面照常处理夔州的政事,一面沉下心来埋首案头,专一整理柳宗元的遗作。“士穷乃见节义”,“一生一死,乃见交情”,刘禹锡为友抚孤和为友整理文集,让我们这些后人,也为之叹佩!历时三年,五十三岁的刘禹锡终于将三十卷柳宗元的文集整理完毕,并付刻刊行天下。我们今天能够有幸读到柳宗元诸多的优秀诗文,理应感谢重情知谊的先贤——刘禹锡!

长庆四年(公元824年),刘禹锡由夔州刺史调任和州刺史。由夔州赴和州时,刘禹锡已有政绩等身,并以柳宗元的文集告慰故友之灵,心中了无牵挂,也有赏玩的心情。长江风物,在刘禹锡眼中更多了几分壮丽。政治生涯的大起大落,对历史潮流的深刻洞察,使他作出了“骊龙探珠”的诗作:《西塞山怀古》和《金陵五题•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金陵五题•石头城

金陵五题•石头城

中晚唐诗坛之上,若论咏史怀古诗,刘禹锡说自己是第二,恐怕没人敢说自己是第一。而在其30多首咏史诗中,作于和州任上的《金陵五题》又当属巅峰之作!第一首《石头城》只区区28个字便将六朝古都江山依旧,人事全非的冷寂萧条之状描写的淋漓尽致,尤其一句“潮打空城寂寞回”堪称神来之笔!连白居易看到后憋了半天都想不出更好的句子,无奈感叹道: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辞矣!不得不说,白居易还是相当有先见之明的,此后模仿刘禹锡此作者果然不胜枚举,连宋朝第苏轼也不能免俗,仿写如下:山围故国城空在,潮打西陵意未平。有意思的是,苏东坡经常模仿唱和别人的佳作,大多都是和作胜过原作,但其模仿刘禹锡这句却是公认的不如原作来的精彩,由此也可见刘禹锡咏史怀古之功力,实非常人堪比。

《金陵五题》中另一篇不得不提的佳作则非《乌衣巷》莫属: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同样是写历史兴替,这首诗妙在以小见大,见微知著,通过燕子作巢这一特写镜头巧妙折射出金陵的沧桑巨变:燕子依旧飞来,世家豪族的华贵宅第却早已沦为普通百姓的烟火民居……每每读来,今昔异貌,繁华成空的凄凉之感毕现。不仅怀古诗独领风骚,因为贬官走遍大江南北的刘同学写起山水诗来也是出手不凡,构思新奇,比如纵目洞庭,刘禹锡看到的是:《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望洞庭

望洞庭

将波平如镜的洞庭湖比作银盘,而青翠的洞庭山恰似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缀放其中,比喻之形象,想像力之丰富实在令人拍案叫绝!

无由白居易同学感慨道:“刘君诗在处,有神物护持!

是的,一波三折的仕途之路,让历史上少了一个志得意满的政客,却让我们多了一个独出机杼的诗标国手。

以刘禹锡的才能,治理一个州郡,尽在掌握之中。他早年的执政思想在和州得到充分施展。州内官民皆爱他施政有方,美誉流传经久不衰。至于历史上脍炙人口的《陋室铭》的名篇是否作于和州,也就不重要了。

宝历二年冬,刘禹锡盼得征还洛阳的诏书,一洗二十多年的冤屈,从此彻底脱离谪藉。挚友白居易颇为刘禹锡的遭遇感到惋惜和愤懑,“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意思是说,他也知道才名太高是要遭受折磨的,但是被朝廷折磨二十三年,时间也太长了)而刘禹锡却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回应,是的,一叶沉舟挡不住千帆竞发的洪流,一木之病压不住万木争春的生气,理想和希望一直都还在心中。这是何等宽阔的胸怀!这就是刘禹锡,乐观豁达的刘禹锡,宁愿“人人负我,我决不负人人”的刘禹锡,一个追求卓越、海纳百川的刘禹锡!

刘禹锡调回京城,任主客郎中。再度回到梦想开始的地方,刘禹锡心中横生孤傲,他笑了,他笑那多灾多难的命运最终被他扼住了咽喉,踩在了脚下。那些曾经对他恶语相加、造谣中伤之徒,还有几人能活跃在大唐的政治舞台之上?主客郎中虽然官非枢要,但已有力地宣告,刘禹锡不屈的精神是不可战胜的力量!(当然,身体好更重要!因为,毕竟刘禹锡的政治对手大半都已去世,连皇帝也都换了三代,可以说,已是56岁的刘禹锡熬死了对手。就像三国时的司马懿一样,他的高夀熬死了曹操、诸葛亮、曹真等人,从而可以一统天下。)

戏赠看花诸君子

戏赠看花诸君子

怀着激动喜悦的心情,刘禹锡快马加鞭,赶赴京城。但他到达京城的第一站,既不是投宿馆驿,也不是向郎署报到,而是去了玄都观。

正是十三年前那首《戏赠看花诸君子》,让刘禹锡复官梦碎,令他始终不能释怀。再游玄都观,不料昔年春游胜地,已成一片杂草丛生的荒野,满目的荒凉在刘禹锡眼中却别有一番滋味:

此诗一出,犹如平地一声惊雷,震惊了整个长安——二十三年的穷山恶水还没享受够?还敢写?!朝野上下喜欢刘禹锡的也好,讨厌刘禹锡的也罢,此时此刻也都忍不住发出了同样的心声:铮铮铁骨刘禹锡!而对于刘禹锡而言,官场沉浮几十年,他不是不知道这样做可能会再度惹祸上身,但是他依然这样做了,他就是要告诉那些执政者:永贞革新没有错,你们可以贬我的官,但却永远也改变不了我对理想的坚定!“世道剧颓波,我心如砥柱”——理想当然值得坚持,却绝非廉价之物。果不其然,刘禹锡再一次付出了代价,博足了眼球的桃花诗第二弹令当政者深感其桀骜不驯,难以驾驭,本想委以要职的计划也转为其他无关痛痒的闲职。

刘禹锡任礼部郎中兼集贤殿学士,在长安除编纂书册外,只能常随朝中的裴度、白居易等阁老们饮宴游乐,做些应景唱和的文章,虽然博得了无数虚名,但他能越来越清晰地听到身体枯萎的声音,这象征着生命之火将要燃尽的声音不断敦促着他,一定还要为社稷做些实在的贡献。两年后,刘禹锡出任苏州刺史。从此,他再未回到长安。

恰逢苏州水灾,刘禹锡为民请命

恰逢苏州水灾,刘禹锡为民请命

风物清嘉的苏州是江南之冠,素来是唐代诗人官员向往的地方。加之刘禹锡出生地嘉兴离这里不远,任苏州刺史无疑使刘禹锡有归来之感。上任伊始,恰逢苏州水灾,刘禹锡为民请命,开仓赈饥,免赋减役,拯苏州百姓于水火。水灾过后,刘禹锡走入市井,探问农耕,教泽市民。数月之后,苏州已恢复了灾前的繁盛之状。

浙西观察使王璠在苏州看到刘禹锡杰出的政绩后,在考核中将刘禹锡列为“政最”——这是和平时期大唐地方官员极少能得到的荣誉。朝廷特加褒奖,赐予刘禹锡紫袍、金鱼袋以示荣宠。但与朝廷所加紫金鱼袋相比,苏州百姓对刘禹锡的爱戴,才是令他最为欣慰的奖赏。苏州百姓在刘禹锡离任后,自发地建起了“三贤祠”,以供奉曾为苏州做出巨大贡献的韦应物、白居易和刘禹锡,千年以来,香火不断。

为何说“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一位官员,只要你不忘初心,心怀人民,夙夜在公,就一定能赢得人民的爱戴!

随后,刘禹锡又任汝州刺史,再任同州刺史兼御史中丞。随着年事已高,他时常被梦魇折磨,使他感到来日不多。他拒绝家人为他请医诊治的建议,他对自己生命的掌握甚至超过任何神明。他知道,自己的人生就要走到终点了。当世能给他的,只有文坛上的些许微名,真正能读懂他的人,也许在未来。他所要做的,就是用自己的笔墨,诚实地记录下自己的一生,好让后人能够从迷雾万重的史书中,读到那个最真实的刘禹锡。

836年,65岁的刘禹锡因患足疾,向朝廷上书辞官,就此结束了自己的政治生涯。值得欣慰的是,虽然仕途坎坷,但其晚景并不凄凉,最终以正三品的虚职退居洛阳养老,与好友白居易,裴度等诗唱往合,名满天下。回望此前,刘禹锡一生曲折皆因永贞革新而起,很多人都觉得刘禹锡太傻了,逞一时意气,误一生大计!如果他圆滑世故一些,凭借自身才华和朝中多位宰相的青睐,完全可以青云直上,封侯拜相。是的,这个分析完全没有错。但是如果你读过他高中进士之后写就的《华山歌》,你就会明白他为何要走这样一条荆棘遍布的路,那首诗的结尾是这样一句话:“丈夫无特达,虽贵犹碌碌!”大丈夫如果没有高尚的德行,即使坐拥富贵也不过是庸碌之辈!——这正是刘禹锡秉持一生的志向,也是破译他一生选择的密码。从科场才子到钢铁战士,只因为一件东西——信仰。刘禹锡最终将他对永贞革新的忠诚坚持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

抱病之中,刘禹锡将生命最后的光辉,化入了《子刘子自传》中。他的一生,光明磊落,正如他自作铭文:“不夭不贱,天之祺兮!重屯累厄,数之奇兮!天与所长,不使施兮!人或加讪,心无疵兮!”绝笔自传《子刘子自传》,其中没有对自己的文学成就做任何夸耀,没有为自己坎坷的一生做任何哀鸣,却花了接近一半的篇幅为永贞革新的领导人物王叔文倾情辩护(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赐死),最后一次为革新事业振臂高呼!永贞革新历时只有100多天,刘禹锡却用了一生来坚守。一次一次的希望,换来的是一次又一次的失望,以及一次又一次的贬谪和打击,他却从未向命运和权贵低下高贵的头颅,更不曾对自己的理想有过半点质疑。即使没有人理解,即使所有人都不支持,即使已经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我依然无怨无悔!沧海桑田,此心不移。

子刘子自传-刘禹锡

子刘子自传-刘禹锡

作完自传后不久,唐武宗会昌二年(公元842年)秋,刘禹锡溘然长逝于洛阳宅中,终年七十一岁,官终检校礼部尚书,兼太子宾客,后追赠兵部尚书,葬于祖坟荥阳檀山原。实现了自己早年的愿望:“葬近大坟(祖坟),如生时兮”。(文章转载自:河洛人)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