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244|回覆: 0

[書法培訓班] 天才的語言 書法中的絕妙比喻。

[複製連結]
書法孔見 發表於 2018-4-9 09:17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書法,從某種意義上說,是用毛筆書寫漢字創造意境表達感情的造型藝術。因此,書法之妙,全在用筆。

這一點,在毛筆基本定型的秦代,在書法上有造詣的李斯、蒙恬就已經認識到了。李斯用短鋒扁筆書寫『小篆』,立後學之宗祖。蒙恬不僅改良成功了流傳至今的毛筆,還撰寫了中國書法史上第一部論述毛筆的著作【筆經】。也就是說,早在兩千多年前,先賢們就已經開始研究用筆方法———筆法了。

由於『筆法』在書『法』中占有『第一』的位置,兩千多年來,歷代書法家、書法理論家不斷地進行深入細緻地探索,提出了大量有獨到見解的用筆方法。這些書家,越研究越覺得『筆法』實在是『奧妙無窮』,有時難以直接用非常明白通俗的語言文字準確地表述清楚,於是,便創造了一種『比喻法』———即用自然和人類社會的事物形象來類比如何用筆,以便使自己和後學者領會並掌握筆法的要領。

翻閱歷代書法典籍,特選出以下9位書法家主要的16個用筆『比喻』,大體按時間順序列出來和同道共勉。

6d2cfd1343702b7b895c512ff56cf7d8.jpg

一、用筆如『鷹望鵬逝』

李斯不僅是小篆的『鼻祖』,也是用『比喻』闡述筆法的第一人。『鷹望鵬逝』這個比喻就是他說的(也有學者認爲是蒙恬的話)。原話是:

『用筆法,先急回,後疾下,如鷹望鵬逝……』

意思是:作書用筆要像蒼鷹、鵬鳥捕食那樣,先在空中飛翔、迴旋、觀望,看到『目標』之後疾速下飛貼近捕捉。這個比喻告訴我們,書者在筆頭著紙之前,要先在空中搖曳取勢,作落筆的『精神準備』,看準———弄清筆性、紙性、墨性、字體、字意;考慮好布局、風格之後,迅速下筆,方可捕捉到『目標』———預想的書寫效果。

清代書法家朱和羹說:『能如秋鷹搏兔,碧落摩空,目光四射,用筆之法得之矣。』『鷹望鵬逝』法,也被稱作『搖筆』。

二、用筆如『游魚得水,景山興雲』

這兩個比喻是李斯同一次說的,故而放在一起闡述。總的意思是用筆不要做作,要自然舒暢。要像魚在水中自由自在、無拘無束、舒展活潑地遊動;要像景山———大山上升起的雲朵一樣,飄然、悠閒、自在。意在強調從大自然的美中悟出用筆的規律來。

d575c1b421018b91693bd72fd01b8a8a.jpg

三、用筆『猶若登陣』

漢丞相蕭何是中國書法史上把兵法引入書法的第一人。他在【論書勢】中說:

『夫書勢法,猶若登陣,變通並在腕前,文武遺於筆下,出沒須有倚伏,開闔籍於陰陽。』

把書法的筆勢、筆法比作登陣作戰。意思是:登陣要隨機應變,用筆要善於變通———在於用腕;登陣要調兵遣將,用筆要安排好點畫;作戰貴在神出鬼沒,用筆要有起有伏;作戰要能展開和集結,用筆、結體要善於處理好擒縱、提按、曲直、粗細、斷連、起止、正攲、舒斂、向背、方圓等陰陽對立統一的關係。

e2fb6e066ce8170dc173ebeb47f1ca72.jpg

四、『筆是將軍』

書聖王羲之曾經擔任過『右軍將軍』,對毛筆的神奇作用有獨到見解。他在【書論】中說:

『下筆不用急,故須遲,何也?筆是將軍,故須遲重。』

書聖爲何把筆比作指揮作戰的將軍?是因爲二者有共同之處。將軍一個命令,關係到戰爭勝敗、土之得失、人之生死。作書,筆一落紙,墨便成形,字的生命(骨肉氣血神),不可改變。因此,書者下筆,要像將軍發布作戰命令一樣,審時度勢,謹慎從事,不可操之過急。

王右軍還曾經把筆比作大刀、長矛,對於『字』的生命,有生殺予奪的作用,用起筆來一定要慎之又慎。

85bfe9f3a8c23c5b4f1d517de6e72f95.jpg

五、用筆當如『錐畫沙』,如『印印泥』

這是初唐四大書家之一的褚遂良在【論書】中的原話。『錐畫沙』、『印印泥』是兩個展現筆意的著名術語,是從事書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

『錐畫沙』,意思是說長矛一類武器(或工具)的錐鋒畫入平沙地里,沙形兩邊凸起,中間凹成一線。在紙上用筆,要像『錐畫沙』一樣,筆鋒行在線條的中間,不顯起筆、止筆的痕跡。而墨跡則浮在線條兩邊,使人感到凝重、突出、勁險、立體,富有質感、力感、澀感的效果。『印印泥』,是說用筆要像印章印在粘性紫泥上一樣,深入有力、清晰可見,以造成布置均正、形體端嚴、黑白分明、圓靜有力、剛柔相濟的效果。

兩個比喻,惟妙惟肖地勾畫出了中鋒用筆、注意藏鋒之後所達到的『用筆之妙』。若能深解其意,『入木三分』、『力透紙背』的中鋒用筆『訣竅』,才算領悟到了。

36e28fc8b69a4308f83897039851a573.jpg

六、用筆如『孤篷自振,驚沙坐飛』

唐代書法家張旭在談到用筆時說:

『孤篷自振,驚沙坐飛,餘思而爲書,而得奇怪。』

『孤篷自振』,是說用筆要像一種孤單的飛篷草渾身搖動一樣,觸動奮起、翻轉奔逐。『驚沙坐飛』,是說用筆要像受到震動的沙子自然而然地飛起來一樣,奔放縱逸、豪情激盪。

張旭綽號『張顛』,精曉楷法,草書最爲知名。這句話的意思是,他看到了上面兩種自然現象,領悟到了書法(草書)的用筆,從而使自己的筆勢有了新奇的變化,達到了期望的『振飛』境界。

ae52508f82083eb2b57ab03f7830ef21.jpg

七、用筆如『屋漏痕』

『屋漏痕』,是『顏體』書法的創造者、唐代書法家顏真卿與向他求教的僧人懷素對話時說的。原話全文是:

『素曰:「吾觀夏雲多奇峰,輒常師之,其痛快處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又遇坼壁之路,一一自然。」真卿曰:「何如屋漏痕?」素起,握公手曰:「得之矣!」』

這裡,有『醉素』之稱的懷素,在談到自己的用筆體會時,一連用了四個比喻:夏雲奇峰、飛鳥出林、驚蛇入草、坼壁之路,應該說對用筆已經是很有研究很有體會了。然顏真卿卻不以爲然,一言以敝之曰『何如屋漏痕?』懷素聽了,醍醐灌頂,茅塞頓開,肅然起敬,握手喜呼『得之矣!』可見『屋漏痕』的比喻更爲形象、貼切、準確、經典。

『屋漏痕』的含義到底是什麼呢?唐代以後,書家對此多有解釋,多數人的觀點認爲是指中鋒或藏鋒用筆,『言不露圭角』。今人沈尹默在【書法論叢】中解釋得比較明白,說『屋漏痕』是:『雨水滲入壁間,凝聚成滴始能徐徐流下來,其流動不是徑直落下,必微微左右動盪著垂直流行,留其痕於壁上。』從沈尹默先生的解釋中可以看出,這個『痕』的『形象』是自然的、有澀勢的、有質感的、總體垂直的。若用筆蘸墨書寫,能達到這個效果,那就進入到了筆法的最高境界。

『屋漏痕』,是對用筆要求和藝術效果的一個非常著名的形象化比喻,是有志於書法的人不可不知的概念。需要指出的是,懷素的『四個比喻』也是可供借鑑的,其中的『坼壁之路』,指牆壁自然開裂處具有天然清峭、沒有人爲布置之巧的『裂紋』,用筆若能如此,點畫一定會渾然天成。這一比喻也常爲後人引用。

b0b8d60f4e8d0380ce376f23d8ae1165.jpg

八、用筆如『長年盪槳』

北宋詩人、書法家黃庭堅在【山谷題跋】中說:

『元佑間書,筆意痴鈍,用筆多不到。晚入峽,見長年盪槳,乃悟筆法。』

此處『長』字念『漲』音。『長年』,是長江三峽人對船頭把篙船工的稱呼。『長年盪槳』意爲船工盪槳。黃庭堅是1101年56歲時乘船路過三峽的,所以說是『晚入峽』。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黃庭堅多年爲『用筆不到』、『筆意痴鈍』的事所苦惱,晚年乘船過三峽,看到船工在一定空間範圍內,有節奏的前俯後仰,把船槳推出挽回,一去一返,協調自然。由船工搖槳自然『到位』的動作,黃庭堅悟到了用筆如何自然『到位』。從此,用筆開始如船工般悠然『蕩漾』,一掃『痴鈍』的筆意。

後人評價黃庭堅的書法作品,『飄動蕩漾,大概是得長年盪槳之助吧』。黃庭堅活到61歲,一生對用筆都非常重視,曾說:『古人工書無他異,但能用筆耳。』『凡學書,欲先學用筆。』黃庭堅從『長年盪槳』中領悟到『飄逸』的筆法,是他多年研究筆法,積累了豐富的實踐經驗後朝思暮想『頓悟』的結果。

294e04b45204030ade395ff36ece6489.jpg

九、用筆如『折釵股』

南宋詞人、音樂家、書法家姜夔在【續書譜】中說:『折釵股欲其曲折圓而有力。』

釵,婦女髮髻上的一種首飾,多爲韌性很好的金銀材料打造,一般由兩股合成。『折釵股』,是筆畫轉折處的用『金銀釵』的形象作比喻的一種筆法。意思是用筆到線條轉折之處,筆毫要平鋪,鋒要正,要圓而不扭曲、不偏斜,以便使轉折處的線條像折彎的『釵股』一樣,表層圓暢、均稱,內部勁健、含力,顯出一種寬閒圓美之態。

後代書家對這一比喻也多有解釋,清代書法家朱履貞在【書學捷要】中說:『折釵股者,如釵股之折,謂轉角圓勁力均。』

以上李斯、蕭何、王羲之、褚遂良、張旭、顏真卿、懷素、黃庭堅、姜夔等9人的16個比喻,涉及到用筆的重要性、觀念、姿勢、動作、技巧、效果等各個方面,是『筆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書法』的重要傳統之一,也是歷代書家傳授的用筆『真經』(對這些比喻的可行性也有不同認識)。踏入『書道』的人,不可不知以上比喻。但『比喻』畢竟是比喻,它只是對事物本質的一種『接近』,並不是事物本身,習書者在實踐中只可參照,不可拘泥。因爲說到底,『殺豬殺尾巴———各有各的殺法』,上述9人都是書法大家,每人對筆法的感受———比喻也不一樣嘛。

爲便於記憶,我們將16個比喻連句爲『用筆口訣』:

『筆是將軍,猶若登陣。鷹望鵬逝,游魚得水,景山興雲。長年盪槳,驚沙坐飛,孤篷自振。夏雲奇峰,坼壁之路,驚蛇入草,飛鳥出林。錐畫沙,印印泥,折釵股,屋漏痕。悟得其中奧妙,用筆定能通神。』

需要指出的是,翻閱典籍,發現宋代之後———即元、明、清的書家,在探討用筆方法的『比喻』上,基本上是重複、注釋、延續唐宋之前的說法,很少有獨到見解的新比喻。故筆者也只選到宋代之前。從這個側面可以看出,宋代之前,關於如何用筆,已經研究得比較透徹了。因此,欲學書者在學習和把握用筆方法時,應多看宋代之前的書法理論著作和經典墨寶。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