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715|回复: 0

[讲古] 杜甫的中原足迹之二

[复制链接]
程韬光 发表于 2018-3-23 23:1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杜甫母亲去世后不久,父亲杜闲转任兖州司马,续弦卢氏。卢氏接连生下儿女后,无暇顾及杜甫。二姑见到孤单忧郁的杜甫,痛惜于心,将杜甫带回洛阳家中抚养。杜甫遂在二姑家中读书、习字、作诗,承续“奉儒收官”的世家传统。

二姑待杜甫胜似亲儿,杜甫对二姑的怀念也留在了以后的诗文中。他刚被二姑接到洛阳仁风里家中时,与二姑唯一的儿子同时患上了流疾。二姑家境不富,加之洛阳市间药物昂贵,二姑只好将煎好的汤药让杜甫饮用,却喂儿子以残汁。一日,有巫医路过,二姑跪求占卜。巫医说道:“两个孩子之中,只能活下来一个。”又说道:“躺在屋子东南角方位,吉。”二姑依巫医所言,把杜甫安置在屋中的吉位,而把儿子置于旁侧。巫医不幸言中,二姑亲子不幸夭亡。

从此,杜甫成为二姑唯一的情感维系。二姑殷殷照顾,悉心关怀,使杜甫忘却幼年丧母之痛,远离父亲之孤,享受着人间的至亲至爱和良好的文化教育。

a0794c354348a77f92c6c119a58ee19f.jpg

为了寻找杜甫成长的足迹,笔者来到北临涧河、南傍秦岭的洛阳涧西区北王庄。

历史记载,这里曾是唐时京畿禁苑——神都苑的所在,那时,亭台楼阁相连,假山秀水延绵,苑中的西上阳宫更是富丽堂皇,极尽奢华。

杜甫的姑父是洛阳的一个官吏,因此他有机会随姑夫听大唐乐首李龟年的歌声,赏公孙大娘的剑器浑脱舞。随着见识的增长,杜甫的天分显露出来了,他七岁作诗,才华出众。成年后,在李邕、王翰等前辈引领之下,杜甫对儒学的理解更为深入,内心深处无时不怀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为实现心中抱负,杜甫开始了他人生的壮游!

4f65e70b93d98b73c48795ca70b4a795.jpg

唐开元十九年(公元731年),19岁的杜甫从洛阳出发,开始“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旅程。漫游是当时的青年士子流行做法,它的作用一是结交气味相投的文青,诗酒唱和,讨诗论文,提高声望;二是干谒名宦雅士,目的自然是希望获得赏识,被他们举荐给朝廷,走一条出仕当官的捷径。

杜甫虽然出身士族之家,但在漫游中,他接触到社会在最底层的贫民,感受到了贫富分化的日益严重。他对弱势群体的同情、对朝局的焦虑、对正义的渴望,以及他无能为力的痛苦和彷徨,都通过迸发的诗情,留在他一首首的诗中。

路途之上,在丛台,他结识苏源明,二人骑马射猎于齐景公曾畋猎过的青丘荒野大林;在淇水岸边,他认识了高适,游兖州、泰山,于泰山之畔写下千古绝唱《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ee20daa558795a0204f71e7c20235884.jpg


杜甫漫游吴越、齐、赵、东鲁,前后共历十年之久,直到接洛阳家书,得知二姑卧病已久,方返回洛阳。回洛阳后不久,二姑病故。此时,杜甫年届三旬。

因诗名早显,他得以娶司农少卿(主管农业和财政的朝官)杨怡的女儿为妻。妻子小他十多岁,知书达理、聪慧贤淑。二人在洛阳结婚,然后在偃师县城西北的首阳山下,挖了几孔土窑住了下来。这就是杜甫后来在诗中经常提到的“尸乡土室”(尸乡:祖茔,土室:窑洞),他写下“小子筑室,首阳山下,不敢忘本,不敢违仁”以铭心志。

首阳山位于今天偃师市西北的邙岭乡,汉魏故城的北面,东西绵延近20公里,是邙山在偃师的最高处,因“日出之初,光必先及”而得名。

笔者登上首阳山。俯瞰脚下,陇海铁路如线沉沉西去,两条国道交会处车流如织。环视周围,大田沃野,生机盎然。

cbab7ec524466231e192430dc83a5bb9.jpg

“大好河山平望里,长安宫阙淡烟中。”历史,早已淹没了杜甫的印迹。

在洛阳市东约23公里处,杜楼村北、首阳山下的偃师市城关三中学校操场后方,一座呈八角形、四周砌满青砖的墓冢,便是杜甫的长眠之处。墓前碑刻为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所立,高约5米,有“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的字样。其墓北有杜甫祖父杜审言墓,杜甫先祖、晋当阳侯杜预墓。

据当地的村民介绍,杜楼村名的来历,也和杜甫墓有关。传说,当年杜甫孙子杜嗣业,将杜甫的骨植埋葬于两个村庄之间,后来人们便根据杜甫墓所在的位置,将附近两个村庄改名为前杜楼、后杜楼,表示对杜甫的怀念。

唐天宝三年(公元744年)春天,杜甫在洛阳与李白相识,两人沿黄河漫游,饱览山川,切磋诗艺。两人在开封又巧遇诗人高适,三人同登开封古吹台,谈诗论文,关切时政。那时李白在古吹台上写下《梁园吟》,杜甫写下《遗怀》,高适写下《古大梁行》,成就一段佳话。

accf6a4c50571e1711ac089f34e9d054.jpg

唐天宝六年(公元747年),杜甫又踏上了西去长安之路,他四处漂泊,沿着背离中原故土的方向愈走愈远。大历五年(公元770年)冬,杜甫病死在湘江上一孤独的小舟中,时年59岁。

杜甫历经大唐盛世,遭逢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悲情激烈,却因为毅力、苦难、悲悯和仁爱而成为伟大。他沉郁顿挫、铿锵凝重的诗歌,以其坚实而强大的思想体系,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塑提供了土壤;以震撼人心的壮丽史诗,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播撒世界。

一生行走的杜甫,一生眷恋中原故土,梦里故乡的深情都留在诗歌中。

他思念故乡的亲情: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他盼望故乡的书信: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发骚更短,浑欲不胜簪。

他更留下最快意的诗篇: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生行走的杜甫,背影如同风帆,张扬著以中原文化为核心的深沉而华美的诗章,本着初心,向着远方,一路前行!

文章转载自:河洛人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