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2386|回復: 0

[书法培训班] 初学者常见的败笔形态图解

[複製鏈接]
书法孔见 發表於 2018-3-9 00:00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常见的败笔形态

c944894ccdcbbc92d49758ba4c8c7244.jpg

2a4444149f2577c2c8e3b6ce72450d60.jpg

▌鼠尾:常出现在撇画上,似老鼠的尾巴,样子不好看。主要原因是用笔无力,轻浮在纸上,飘滑而去。毛笔在运行时有提无按,不得撇画用笔要领所致。书写撇画应用笔沉着,向下的按力均匀,笔锋送到顶端,由粗向细的过渡要缓慢自然,中锋用笔。

9e0a09db9cc743852afee9db85b8f646.jpg

▌牛头:像牛头状。主要是笔头墨水过多,造成涨墨过甚。或是笔锋转驻过重,下按之力太大,而出锋太快,提锋大疾所致。故在书写时,笔头濡墨不宜过多,下按之力根据字的大小适可而止。

0c2a881696a788ade7efcfe1b57e2770.jpg

▌柴担:样子与蜂腰差不多,但又不是『蜂腰病』,确切地说是『柴担』,或叫『扁担』。两头粗中间细,所不同的是-整个笔画有较大的弯势,这种病笔大都表现在横画。因此,应逆入折锋,往右运行,以平横为主,按力不要大下压,根据结体需要略作弯势时,适可而为,不能过甚,收笔顿笔回锋,注意法度。

7f75ea522aba16cefad4515b6837dd9b.jpg

▌折木:指笔画收笔处犹似折断的木头,参差不齐,圭角盲生,完全违背了点画收笔的法度与要求,用笔时没有作回锋处理,只是轻提飘扫而书。故书写时,要耐得住气,心思泰然,笔笔送到,该回锋时必定回锋,切不可偷工减料。

8e27d874599880d3e322997547c98844.jpg

▌耸肩:与鹤膝不同的是,耸肩以方折为主,虽然有楷书的『折味』,但过于高扬,故作姿态,与下方的竖画过于悬殊,不能自然过渡。与左方的横画亦失去比例,不能达到协调与一致。故在书写时应予以重视,防患未然。

8de88b040d96f5a7dc94b01045aa0b1a.jpg

▌蜂腰:这种病笔出现在弯钩、竖画及横画等笔画中。两头浑圆粗大,而中间细柔,像蜂腰式。这种病笔的发生,常常是起笔和收笔下按过重,不注意中锋运行,造成中间和两头比例失调。故书写时,要提按平稳,用力匀称,出锋自然。

d06508c28c8ec2e369f543a8e9882b5a.jpg

▌钉头:钉头与牛头不同,它宛如一颗钉子,头大身子小。一般系指力失控,随心所欲而致。这种情形应尽力避免。

f4894091d6049f82a4a6806946346c4e.jpg

▌锯齿:锯齿病笔一般是使用偏锋不当而致,以撇画者居多。稍不注意,其它点画亦有可能出现『锯齿病』。它的主要特征是一边光滑,一边带齿状,也有两边带锯齿状的病笔。要克服这种现象,必须强调中锋用笔。

d2e9cefbd2371e1c27ede964734339d7.jpg

▌尖棱:落笔过于露锋,致使点画呈尖角锐棱,张牙舞爪,失去了点画圆润含蓄的遒丽特点。要记住『逆入回出』的道理,可方圆兼备,但不能有『尖棱病』。

74eb67c8696a1897839a8ffad6100a2b.jpg

▌垂尾:笔画的捺脚最后应顺势向上提,显得饱满有精神,充满形象与姿态。如果笔力向下,倒垂滑出,则会造成『垂尾』病。捺脚在楷书中是很重要的主笔,当毛笔在驻笔趁势踢出时,转捻下按的动作不能过大,在顿按提锋过程中,上边保持平直,下边裹锋上提,笔力要到位,保持捺脚的造型美。

4b7c4dae6d3056cdf48951e8da433513.jpg

▌竹节:点画似竹节状。这是因为对点画形质认识模糊,用笔不当所致。经观察可知,下笔逆入方位不够正确,笔锋转驻时大生硬,而中间运行过于上提,收笔应提锋时却下按,使点画失态,盲生圭角。『竹节』在大多数楷书中系病笔,但在某些魏碑法帖中,有所应用。

fe878ef115165e1186e0a55c82436f2e.jpg

▌脱肩:转折处脱开,笔断意断,互不关联,既『脱肩』又『塌肩』,与『耸肩病』恰好相反。脱肩病笔字形字貌上严重失真,系缺乏读帖与缺乏临帖所致。对结体的形质缺乏认识,故在书写时必须认真读帖,懂得布白,掌握间架组合技巧,避免这样的病笔。

1fd6094dde9ed3b81abd573122d59160.jpg

▌柳叶:笔画似柳叶形状,俗称『柳叶病』。一般来说这在楷书中是不允许的,在颜真卿的〖勤礼碑〗帖中,有些长撇呈两头尖中间粗状,但它过渡自然,反差不大,具有长撇的特点与优美形象,两者之间有根本性的区别。点画成了柳叶状,也就成了病态。所以在临习时,要入帖,在出帖创作时,点画要更刚劲遒丽,形质优美。

小黑屋|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復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