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546|回覆: 0

[訓詁學] 【每日一字】愁·愁爲心上秋

[複製連結]


3688d6f5e27a166b0041ae58e72b0658.jpg
9a483d012c8b254509882eea3a2b659a.png
da72705f95814b1dc203742768264100.jpg

  每逢佳節倍思親,每到節日的時候,鄉愁常常會來得更加猛烈。『故鄉今夜思千里,愁鬢明朝又一年。』故鄉的親人在這個除夕之夜思念著千里之外的我,千里之外的我又何嘗不是思念著親人。愁鬢,指的是發白的鬢髮,發因愁而白,愁上心,發如雪,兩鬢斑白不知春。

8c4f99dbdde0ecce1d69cdefbc969811.jpg

  人們常說,愁這個字,字形就解釋了字義:愁爲心上秋。秋天,是天氣轉涼、草木凋零的季節,碧雲天,黃葉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此情此景,映照在人們尤其是遠行人、羈旅人眼中,便觸目傷懷,因景添愁。古人逢秋皆寂寥,悲秋傷秋文章不少,心上的秋可不就更加讓人悲傷惆悵了麼。這樣一解釋,還真有點意思。

e421e31e93bbe1745202ee039dd5246b.png


  愁,從心秋聲,小篆字形的愁,左上爲火、右上爲禾,不過隸變之後,變成了左禾右火,這一字形變化與秋相同。愁從心,說明這是人內心的一種感受,本義爲憂愁、憂慮。由憂愁,引申爲了悲傷、哀愁,這是對於人而言的,用來形容物,則變成了淒涼慘澹的情景。

73785f816fc6a9c91bbce95fd5ac8899.png


  愁是心上秋,看不見,摸不著,無形無色。於是古人寫愁,常常將它化作一種生命形象,從而寫出了或綿綿不斷或氤氳不絕或繁多或沉重的愁。『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這浩蕩東流水,似我長流不斷的愁思,無窮無盡,這是愁的長度。『試問閒愁都幾許?一川菸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漫無邊際、飄渺不定,無時不有、無處不在,這是愁的廣度。『莫將愁緒比飛花,花有數,愁無數。』陌上處處飛花,然而朵朵飛花數的清,我的愁緒卻怎麼也數不清,這是愁的數量。『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小小的船兒怎麼能載得動我這萬般愁思!這是愁的重量。……

9a52a5ef73075674504d22b2728c0347.jpg


  『假如三萬六千日,半是悲哀半是愁。』中國人的情感內斂,但是飽滿,因此有時候,山石草木,魚蟲鳥獸,都可觸發人內心的情思,對於心中有愁的人而言,一棵柳樹是離別,一輪明月是思念,一片春草是蔓延不斷的愁緒,一江春水是砍不斷剪不斷的無邊憂愁……而這些愁之中,有兩者,最爲『心上秋』,一爲離愁,一爲鄉愁。

73ac47e5d7dcb66adf24df5f51f14f62.jpg


  離愁漸遠漸無窮,迢迢不斷如春水。【倩女離魂】中有言『三十三天覷了,離恨天最高;四百四病害了,相思病怎熬。』離恨天常常被用來形容離別的愁苦,大抵是因爲人間的離別總是讓人倍感憂傷。古人言:『門外若無南北路,人間應免別離愁。』可是門外有著四通八達的路,阡陌縱橫,來去隨意,聚散總關情。於是『離恨卻如春草,更行更遠還生。』離別產生的愁苦,似春草不斷生長。尤其是對於羈旅行役之人來說,除去當時生離的痛苦,路途的困頓、異鄉的陌生、親朋的山高水遠,在心上漸漸籠罩成一個悲秋。在離愁之外,更添一層鄉愁。

474a1df7da48d73c7656e5308754865e.jpg


  對故國故土的眷戀,永遠是羈旅他鄉之人的一大情結。它深埋心底,觸景而發,覆蓋了個人、親朋、家園、故鄉乃至於國家,是懷念、是眷戀、是無法割捨。故鄉的自然景物是否依舊?故鄉的親朋好友是否康健?故鄉的風物是否有所變遷?思鄉的愁悶,懷鄉的愁苦,便形成了鄉愁。

8baec61baae38ae3a1e94f5659478d1f.jpg


  對離人而言,鄉愁往往來得無法抗拒。『滯雨長安夜,殘燈獨客愁。』雨是愁雨,點點滴滴落在心裡。『孤燈然客夢,寒杵搗鄉愁。』窗外陣陣搗衣的聲音,搗在心上是鄉愁。『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日暮當歸,而我未歸,暮色之中看不到故鄉,蒼茫的江水猶如內心憂愁。鄉關何處,鄉愁何甚。

7f9ad23ec5dd8402e73c392372478982.jpg


  秋有秋的悲切,愁有愁的苦惱,離愁別恨此處有彼處也有,鄉愁鄉思過去有現在依然還有。離愁與鄉愁從來不是過去時,古人有,今人也有,古人離愁、鄉愁飽滿,今人亦然。從古至今無數個離人的愁緒,漸漸交織成一個糾纏不休又無法排解的情結,這個愁的情結已然不僅限於對個人境遇的悲切愁苦,而升華爲一個時代的愁。『燒我成灰,我的漢魂唐魄仍然縈繞著那片厚土。』從先秦到兩漢,從唐宋到元明清,多少離人,多少愁客,他們的愁在個人生命之外,何嘗不曾有對歷史的追思和對現實的關注,何嘗不在筆底有著對國家的認可、對民族的認同。

b45b6f08d848fc00dce610c2d8cb0f72.jpg

  空間和時間的距離,的確隔斷了一部分情感的傳遞,然而離愁與鄉愁卻一直存在著,離人與愁客一直在低聲囈語著。滄桑的歷史車輪滾過許許多多年,情感的渴望從始至終未曾改變,這是對親朋的眷戀,對故鄉的眷戀,對民族的眷戀,對整個中國的眷戀。沉澱在愁之中的,是依歸的訴求。(中央紀委監察部網站 施希茜)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