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73|回覆: 0

[國學觀點] 即使是留美研究生,如果他沒有一點國學文化的根基,最...

[複製鏈接]


此文來源於新華社公眾號1月30日發的文章,此文的原題是:

北大男生12年不回家,拉黑父母6年!還寫萬字控訴長文,竟因為……

高考理科狀元

本科北大、留美研究生

卻12年未回家過春節、與父母決裂6年

寫萬字書信控訴其『罪行』

而這一切都源於父母的『過度關愛』

……

這位學生叫王猛(化名),從小成績數一數二,四川一地級市高考理科狀元,被北大最好專業之一的生物專業錄取,本科後又成為美國排名前50的大學研究生……

而最近,王猛卻寫下一封萬字書信,裡面講述了自己與父母之間的種種經歷。

兒子的萬字長信

1月23日,記者在北京海淀區的一棟圖書大廈前見到了王猛。他雙肩包里的電腦,裝着一封15000餘字的長信,記錄他從小學到大與父母間的種種經歷。行文間,言辭激烈。

相對於直面交談,他更善於文字表達。他不避諱自己性格的『弱點』:『內向,敏感,不善交際』。他認為,這正與父母有關。

他的文字裡,滿是父母的『肆意操控』、『衝突』和『炫耀』,父母的過度關愛以及缺乏親情,讓他沒能樹立足夠的信心。

這封長信,他於近日完成,前後發給二三十個朋友及同學。他希望給這些已是或即將為人父母的同學一些參考:

834d0b75711d6e92bd1294fbfb3c63d4.jpg

萬字長信的開頭部分文字

被控制的愛:

單純環境限制了社交能力

『我母親一直傾向於把我關在家裡,喜歡按自己的喜好包辦事情。』

小學一二年級的時,有次班裡搞文藝演出,班主任要求大家穿齊膝短褲參加,但母親不由分說地讓他穿長褲。從小到大穿衣幾乎所有的衣服都是父母包辦。

高中畢業前,所有的社交圈子幾乎都在生活的大院裡,『朋友,都是父母認識、了解或者聽過的』。

王猛五六年級時,自己對奧數很有感覺,而一開始母親並不樂意讓自己去,一次在外參加奧數考試回來後,發現攜帶的文件夾不見了,找回後發現被人劃壞並塗抹,『回到家後,母親不但沒有安慰我,反而說「這下你知道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了吧」!』

高中時,王猛曾強烈要求到外面的學校上學,但遭到了父母的拒絕。儘管後來考上北大,也因社交障礙很難與人交往。

原本以為,考上北大,就能遠離家鄉,逃離父母的『控制』,但依然沒有。『就在離開前,家人要求我跟北京的大姨打電話,請她之後多多照顧』。在王猛看來,這不是照顧,而是一種控制。

f385ad789ff5ae9c3a14f2a7db074b5e.jpg

情感的孤兒:

向父母求助從未得到支持

在王猛看來,父母並沒有關心自己的成長環境和心理健康,自己成長過程中的數次『救助』都沒有得到家人的尊重和支持。

小學時,因為不會剝雞蛋,他遭到同學的取笑,後來傳到家裡親戚耳里,又一次遭到了親戚多次的取笑。

在大院學校上高中時,一次向父母反映自己調座位後身邊環境變得糟糕時,也遭到了父親的打罵,『你憑什麼要學校優待你?憑成績好?』。

決裂:

拉黑父母,『他們本有很多的機會』

2005年春節成了王猛在家度過的最後一個春節。當時,小時候取笑他不會剝雞蛋的親戚來到家裡,『她看我正在做一件塑料模型就瞟了我一眼,訕笑道「原來你只有玩模型時,動手能力才不那麼差」。』

因為剝雞蛋的事,多年來頻繁遭到嘲笑,這次便沒有忍住,猛地站起來怒視相對。『這次,父母依然沒保護我,也沒對親戚說不』。

自那以後,王猛便沒在家過春節。畢業後,在經歷了幾年不太順利的工作後,王猛借着英語優勢決定出國讀研。

然而父母的『關愛』如影隨行,隨後就給他找了一位『老朋友』照顧他。在與家人的通信中,王猛講述了與這位『老朋友』並無共同話題,但父親卻依然要求他學會跟有問題的人交往。

2012年前後,一封長長的決裂信發出,王猛拉黑了與父母所有的聯繫方式,與『家』徹底告別。他不再主動聯繫家人,也幾乎不回覆任何信息。『這期間有太多的機會,他們都錯過了。』

最近10年,王猛僅回過一次家,還是『例行公事』——更換過期身份證。那是2015年春天,整個行程僅在老家的城市呆了6個小時,只因為需要向父母拿戶口本,在家中停留了不到10分鐘。

救贖:

性格弱點突顯,赴美申請心理學研究生

北大畢業後,王猛進入對口專業機構上班,但因動手能力跟不上,交流也出現問題,自卑的心理導致很多事情跟不上,只好離開,此後的幾個工作也都不順利。

事實上,王猛已意識到自己性格中的『弱點』,並強烈認為這與家庭教育有直接關係,他決定為自己冒一次險,同時解決自己的心理問題,去一個心理學課題組跟組學習,並在之後申請赴美讀心理學研究生。

他希望心理學能夠幫他弄清楚自身遭遇的問題,與過去抗爭,『搞清楚自己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在美國,王猛曾有一段時間不由自主的會想起從前沮喪的事情,注意力難以集中,他找到學校的心理諮詢中心。這是他第一次做諮詢,他足足講述了6個多小時,『諮詢師說我幾乎有了創傷性應激障礙的所有症狀』,但父母依舊不以為然。

研究生畢業後,王猛回了國,最終在一所高校做起了心理學相關的項目研究。至今父母也不知道他身在何處,最多的信息莫過於『在北京』。

2017年國慶,王猛收到父親的郵件,郵件中,家人轉變了語氣,希望聊一些王猛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王猛沒有多說,只冷冷地回了一句『我喜歡的話題有人聊』。

父母搞不懂

兒子為何老揪着過去不放

看到兒子發來的決裂信,一開始父親老王(化名)沒覺得有啥特別,因為兒子類似的『抱怨』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兒子把這封信稱為對家人的『最後通牒』,老王沒想到,這不像『通牒』的通牒,真成了兒子與家最後的告別。老兩口搞不懂兒子為何老是揪着過去不放。

搞不懂的或許不止老兩口。一個容易被忽略的問題似乎最應該引起重視——為何在這樣一個父母受過良好教育,從小成績優異好學上進,似乎沒有任何缺憾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關係卻偏偏脫離了軌道呢?

春節:

母親只能謊稱兒子在美國『忙』

這些年來,母親都會在春節前給兒子發去短信,詢問其是否回家過春節。僅有的兩次回覆還是在幾年前,而回覆也極為簡潔,『有事,不回』和『不』。

近幾年,老兩口似乎已慢慢習慣了。兒子電話拉黑了,短信不回,也沒有什麼微信。『每年春節都有人問,你們兒子咋又沒回來,我都說他在美國,忙。』

老兩口內心期待着兒子的回歸,希望與兒子重新建立起親密聯繫,他們認為在關係的重建上,主動權仍在兒子那邊,家的大門永遠打開。

但王猛眼裡,已經沒法信任他們了。

『可父母就你一個孩子,把你撫養大,送進了令眾人嚮往的高等學府,就這樣決裂,你有想過他們的感受嗎?』記者反問。『那是他們自作自受。』王猛回答得很乾脆。

疑問:

明明『正常的』孩子,咋就這樣了?

『搞不懂他是啥原因』,可兒子12年不回家過春節,徹底決裂也已6年,身為父母難道真的沒有思考過其中的原因嗎?

在兩人看來,兒子從小到大,到上大學都是正常的。『有什麼問題想法都會給我們說,回家也會說學校里的情況,甚至還會做幾個新菜。初到美國時,還主動給家裡說自己的情況。』

老王認為,在美國做了心理諮詢後,加上和『老朋友』的相處不愉快,他就開始不和家裡聯繫了。『這是一個轉折事件,總認為我們給他推薦的人不行,是要控制他』。『國內就不說了,國外是完全陌生的環境,我們介紹一個朋友,在必要時候也好有個照管,我們錯了嗎?』母親老劉說。

老兩口還是沒搞懂兒子到底怎麼了。

掌控?

人生一半都在外邊,『問題出在後面啊』

會不會真如兒子所言,是父母從小的掌控和過度保護導致的呢?『要說掌控,他17歲以後就不在我們身邊,現在34歲了,人生一半都在外邊,如果前半程我們在掌控他,可問題出在這後面啊。』老王說。

母親老劉也承認,的確對孩子說了很多『不』,但這些也都是原則上的不。對於王猛提及的上學問題,以及父母按照個人喜好決定其衣着,老王說大院內孩子單純得,選擇衣服上,老王則稱父母的確會幫其做選擇,『但也不是所有』。

小白(化名)是王猛的初高中同學,在小白看來,王猛父母的確在對王猛的保護上有些過度了。小白介紹,當時王猛上學到回家實際上僅有幾分鐘的距離,不過,但凡下雨天,在下晚自習前,王猛的父母都會出現在教室的後門接他。

尋因反思

忽略了兒子的『不一樣』

最近,老王仔細地分析了兒子與家人斷絕關係前後的幾次轉折點,他得出結論,兒子強烈的情緒爆發點往往都在其經歷不順的時候。

『他是狀元,到了北大肯定會有比他更好的人,在大學的後期出現情緒異常。之後畢業工作又遭遇不順,再次出現了情緒問題。到美國學業出現困難,同時在看了心理醫生後,把所有的問題歸結到了他從小到大的經歷上,遷怒於家人。』老王說。

這一點上,小白有同樣的觀點。『他是當年的理科狀元,上了當年北大最好的生物專業,他一直孤僻,不善言語,抗挫折的能力要差一些。』

在王猛的中學老師張老師看來,王猛內向,但有上進心,喜歡跟自己較勁,在班級里孤立少言『大院裡,交流有缺陷,交際能力比外邊要差一些。』

記者將王猛的萬字長信轉給了老王一份,希望他能清楚兒子對過往真實的思考和想法。

畢竟兒子遠離這麼多年,老王其實也有自己的反思。拋開兒子本身性格中的內向,抗挫折能力不強外,覺得自己曾在處理兒子的『求助』上的確存在方式方法的問題,忽略了兒子的心理感受。

『不管怎麼樣,我們愛兒子,希望能跟他重新聯繫起來。』母親老劉說。

小黑屋|舉報|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關於我們|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